1、目录、乙、刖三1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1.1 发展现状1. 2面临形势及必要性2. 3存在问题2总体要求3. 1指导思想2 .2基本原则3 .3发展目标2. 4总体布局3补齐短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2.1 实施防洪提升工程,筑牢防洪屏障3. 2强化节约优化配置,保障供水安全4. 3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支撑乡村振兴3. 4加强河湖生态修复,维护河湖健康4强化监管,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4.1构建水利行业智慧监管4. 2完善水法规和监管体系4. 3深化江河湖泊监督管理4. 4严格节水和水资源监管4. 5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4. 6健全水利工程监督管理4. 7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5改革创新,激发水利发展内
2、生动力5. 1健全河湖长制长效机制5. 2加强流域统筹能力建设5. 3激活市场促发节水动力5.4深化价税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乙命5. 5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5.6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5. 7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6. 8彰显水文化水经济品质7. 9强化人才科技创新支撑6投资规模与实施效果7.1 投资规模8. 2重大项目9. 3实施效果10. 4规划衔接7环境影响评价7.1规划环境影响11. 2环境保护措施12. 3影响评价结论8保障措施8.1加强领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8. 2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8. 3推进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人才8. 4强化规划监督实施8. 5科
3、学论证,保障前期工作有效开展13. 6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共同实施9附件附件:县水利发展“十五五”规划项目表附表1:县水利发展“十五五”规划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附表2:县水利发展“十五五”规划水利行业强监管项目表;附表3:县水利发展“十五五”规划改革举措及政策措施表。1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1.1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思路,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水利发展新特征,根据省流域综合规划(20132030)、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县水利发展“
4、十四五”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加快推进县水利系统建设进程。结合县实际情况,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高效节水工程、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县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减少环境地质灾害和洪灾损失,全面提高城镇防洪能力、缓解缺水危机,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条件。同时通过加快水利与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统筹治水与治山、治水与治林、治水与治田,坚持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并重;坚持依法治水,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与管理,统筹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水利公
5、共服务方式,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我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共分为五类,分别为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项目合计53宗,项目总投资12.9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为9.69亿元,完成县“十四五”规划总投资的75.12%,水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情况较好,各类工程、非工程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方面发展滞后,需继续完善。一、中小河流治理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县的工作重点为加固大江大河堤防,同时重点推进中小河流的治理,加强“
6、山边、水边”地区的防御,提高城乡和农田防涝能力。我县中小河流治理按照“系统治理、生态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以“防灾减灾、河畅岸固、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的治理原则,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加大力度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我县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专项项目工程项目共2宗,规划治理河长22.3km,属“十二五”结转项目,工程总投资为5033.02万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522.78万元,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纳入省中小河流治理二期的项目共35宗,规划治理河长367.8km,工程总投资为74218万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共44230万元,部分项目正在进行前期
7、设计,转至“十五五”期间建设。列入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项目1宗,规划治理河长18.088km,总投资5692万元,已基本完成建设。经过“十四五”期间一系列的河流治理,河流河岸稳固、行洪畅通,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共4宗,项目总投资10328万元,十四五”期间已全部完成投资建设。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逐步建立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逐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县列入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共2宗,项目总投资447.64
8、万元,“十四五”期间已全部完成。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强和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保障水库的良性运行。四、水资源保障和农村水利供水能力明显提高。我县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为抓手,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我县先后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各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责任,确保我县水资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较好地完成了省下达的“三条红线”指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批复总投资27094万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7147.96万元,于2025年年底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有效地
9、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通过对2宗高效节水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得到了提高,水资源保障和农村水利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农村水利基础的建设得到夯实。五、水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面貌。县“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重点既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又从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转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为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县“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内容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河湖(库)水生态环境修复、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十四五”期间完成了7宗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总投资6934.91万元。通过中小河流
10、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县的河道水更清、岸更绿,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六、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得到落实。“十四五”期间,县严格执行水库移民政策及相关规定,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着力提升移民村基础设施,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80.88万元,直补到人208户1103人。通过实施后扶,水库移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全面改造,村容村貌得以改善,移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提到了有效解决,为促进移民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七、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明显加强。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印发了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加强宣传
11、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开展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基层水管单位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基本落实,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明显加强。“十四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围绕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四大主要任务53宗水利工程,规划项目总投资12.9亿元,到2025年底,全县“十四五”期间完成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9.6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5.12%。完成主要规划指标:(1)防洪减灾方面,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长度178.3km;(2)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7宗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3)水资源保障方面:用水总量2.2亿立方米,
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8%,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4%;(4)农村水利保障方面: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7.61%;(5)水利法规制度保障方面,全市全部乡镇均建立“河长制”。表1.1-1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J号指标单位十四五”计戈IJ目标2025年完成值十四五”完成情况注1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9090成CN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m2/0.0810.415成CL用水总量亿3m2.21.93852.2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82828成r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43434成1O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40.524成11农村
13、自来水普及率%/71.7187.61成1.2面临形势及必要性“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县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县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水利
14、工作重心已经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县水利改革发展需要从补短板、强监管、改革创新、提升能力等方面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一、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对系统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做好防洪保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赋予县水利工作新的内涵。二、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对水利工作提出新要求(一)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15、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更高质量谋划好县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供强有力的农村水利支撑和保障,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三)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要求持续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四)是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工作,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扩大水利有效投资,加快建设一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项目。三、治水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当前,县水利事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要以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为抓手,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快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
16、监管的实施,提升管理能力水平,继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保障能力,同时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监管,在高起点、高层次、高目标上构建水利改革发展新格局。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作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应立足大湾区湾情、水情,对照中央有关要求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布局,增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体系,水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准确把握大湾区战略对水安全保障的总体要求,聚焦补短板、强监管,扎实做好大湾区水
17、安全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水平,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五、新时代省发展定位对水利工作赋予新的使命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需要积极履行国家赋予发展新使命,要求水利现代化走在前列,激活水利发展新机遇。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强化乡村振兴水利支撑保障。1.3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小河流治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防洪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但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更新,当前我国主要治水矛
18、盾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新形势、新理念和新要求下,当前我县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区域性防洪减灾体系尚未完善县地处北江支流绥江流域中游,多年来进行了大量工程建设,结合洪水灾害和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按照“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原则,在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下游修筑堤围防御洪水、堤内由泵站排水、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蓄防结合、高水高排、低水强排”的防洪治涝体系。目前绥江治理工程(段)进入二期工程建设新阶段,绥江防洪工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目前县绥江沿岸的防洪主要通过堤围设防来提高
19、防洪标准。另外,绥江重要支流古水河、诗洞河、金场河、南街河、新招河、扶罗河亦因为绥江的防洪标准提高,并且因为周边保护的人口总数和经济总值越来越大,也需要提升各堤防防洪标准或继续完成原来的达标加固任务。同时,对原有防洪排涝工程进行加固达标,逐步完善防洪体系。二、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足通过“十四五”期间中小河流的建设,大部分中小河流治理后河道行洪能力大幅提升,河道两岸的防洪安全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但是由于受投资规模、地理位置限制,部分中小河流治理的工程设计行洪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农村部分河段的设防标准大部分为5-10年一遇,部分地区甚至是25年一遇或不设防,遭遇大暴雨、大洪水仍然容易受淹,存在不同程
20、度的风险隐患。三、部分水利工程设施急需补强及整治部分防洪排涝工程存在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较低、工程设备老化以及管护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急需补强及整治。目前,县有中型水库1宗,总库容6300万11小型水库25宗,总库容1201.4万n?,其中小(1)型水库4宗,总库容702万招。大部分水库竣工后及距离上一次加固超过10年,部分水库存在安全隐患,急需除险加固。众多的山塘,由于管理体制、权属等问题,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资金,遇大暴雨时安全堪忧。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工作总基调,我县的水利工程短板迫切需要补强。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仍需加强经过对15个镇(街道)村村通自
21、来水工程的建设,大部分地区已实现自来水供应,但仍存在部分镇村农村供水能力仍不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仍然较低,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虽然基本得到解决,但供水保证率和水质与群众用水需求相比仍有较大距离。五、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任务艰巨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县结合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加强河湖岸线的日常管控和河道的清淤疏浚,强化了河湖“清四舌L”和“五清”工作,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改善河湖面貌,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水环境,目前水清河畅成效初显。但由于河湖治理过程中问题较多,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任务仍然较为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流、水库源头
22、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扩大水源涵养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恢复小河流及山洪沟基本形态和行洪能力,拓展河流生态空间。六、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较低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在日常损毁后无法及时修复,待问题扩大化后才处理,导致出现花费巨大但工程效益却无法有效发挥的困境。与此同时,工程管理技术落后,管理经费存在较大缺口。由于县经济欠发达,水利建设资金筹措难度极大,水利项目前期经费不足。而且,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水利建设管理队伍年龄结构较不合理,缺乏水利中高级人才,难以满足目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需要。缺乏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23、镇(街道)水利站等机构缺乏基本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水利事业的发展。2总体要求2.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紧密围绕县“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开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新局面”的发展定位,进
24、一步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化水利事业改革,提高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多样的水生态产品,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2.2基本原则一、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动全行业全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二、空间均衡,统筹兼顾坚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调水区和受水
25、区实际,确保地区间的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三、系统治理,协同发力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共治共管,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五水”共治,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四、两手发力,改革创新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增强水利建设管理活力。五、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
26、快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湖安澜的美好家园,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六、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七、科技创新,智慧水利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
27、感知,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八、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水利行业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注重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转变,做到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处”,保持整个监督过程首尾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效果,确保水利行业监管得到有效加强。2.3发展目标一、总体发展目标根据县目前的水利发展现状,结合前述分析县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按照省、市、县经济发展布局以及“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分析县水利发展趋势并提出“十五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构建安全牢固、生态和谐、空间均衡、适度超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管控有力、智慧融合
28、的现代化水利行业治理体系。到2030年,建成与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水利监管体系。防洪(潮)和供水安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节约用水水平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标志性改善,绿色生态水网、平安生态水系基本建成,高质量的碧道成为县生态文明建设靓丽名片,“互联网+现代水利”引领水利信息化,水利行业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治水管水软实力显著增强,防范、应对、化解水资源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二、规划指标体系(一)指标体系的确定科学的设置和分析确定适应性规划指标是“十五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五五”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统计部门和水利部门有关统计资料为主
29、体现新时代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导向性、客观性、规范性、可比性,必须涵义明确、数据规范、繁简适中、计算简便易行、易查易算。在系统分析总结县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机构改革后水利部门职能调整,围绕保障水安全的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规划指标。通过分析确定,县“十五五”期间主要规划指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和七个指标。具体如下。1、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主要指标有五项,分别为用水总量(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束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约束性)、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预期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预期性);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主要指标有
30、二项,分别为水土保持率(预期性)、碧道建设长度(预期性);3、农村水利方面:主要指标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指标属性为预期性)。(二)主要指标预测根据水利部和省级技术大纲最新要求,结合县“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拟提出县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详见表2.3-1。表2.3-1县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表目主要指标现2030指防3-5级主要%685预供水保障新增水库总化/0.00预期性其中:新增防化/0.00水用水总量1按省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万元工业增m1按省英万元国内生DJ、/4Mr-tt4m1按省I一AL、IJiI、人纹I-Lrf农田灌溉水/00.54预新增水利工E1
31、2.01预水-U+/口永士4索%希若奇碧道建设长k/55预农农村自来水%799.5预指标说明:(1)用水总量: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控制,确定2030年用水总量,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状况,为逆向指标。(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效率控制,确定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或相对2025年下降率。表明工业节水效益状况,为逆向指标。(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效率控制,确定203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或相对2025年下降率。该指标反映总体用水效率,为逆向指标。(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田间实际灌溉用水总量与毛灌溉用
32、水总量的比值。毛灌溉用水总量指在灌溉季节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计算公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二田间实际灌溉用水总量/毛灌溉用水总量。该指标反映农业用水效率,为正向指标。(5)水土保持率:是指不存在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水土保持率=不存在水土流失的面积/国土总面积。该指标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状况,为正向指标。(6)碧道建设长度:截至当年建成碧道总长度。(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某区域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供水到户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实现自来水入户供给的农村人口/农村供水总人口。该指标反映农村供水保障状况,为正向指标。2.4总体布局紧密围
33、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系统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涉及空间开发的相关规划,全面梳理总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水利改革发展的态势与总体格局,根据流域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研究提出县水利发展总体布局,明确水利发展重点任务。针对县河湖水系特点、水利发展存在问题及需求,在促进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智慧等均衡保障基础上提出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十五五”时期,县水利改革发展总体布局为: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要求,着眼于防洪、供水、生态修复和信息化等方面的短板,做好水利工程提标升级、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生态修复治理、水利信
34、息化等方面工作,加快实施治洪治涝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同时,通过深化各项水利改革,提高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在重点完善绥江防洪体系建设基础上,同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协调推进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体系的完善;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山洪沟治理,加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城乡排涝能力。二、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在节水优先前提下遵循空间均衡总体要求,以水资源配置工程为框架,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
35、改造工程,全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构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丰枯互济、多源互补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同时,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配置水资源,按照“挖潜力、强骨干”的思路,加强重点领域的节水监管。三、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维护河湖健康。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打造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建设县万里碧道工程,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和河湖水系连通,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景观。四、水利
36、信息化体系建设。按照水利部智慧水利总体方案和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大力推进县智慧水利融合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县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确定水利发展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体现水利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3补齐短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聚焦防洪、供水、生态修复和信息化等方面突出短板,全力推进集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的水网建设,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我县水安全保障能力。3.1实施防洪提升工程,筑牢防洪屏障“十五五”期间,县将在“十四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洪体
37、系,在建设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城乡治涝工程,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短板,查漏补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一、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县在“十五五”期间将坚持巩固江河治理成果与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并重,通过“完善体系、补强弱项、消除隐患、加强预防”等措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利安全保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及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省县治涝规划(20122030年)、县水土保持(2018-2030年)规划和绥江治理工程(段)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梳理县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情况,从完善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及流域系统治理的角度,根据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
38、治理项目的建设方案,坚持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原则,进一步完善区域性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绥江、古水河、南街河及漫水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防洪能力。同时,为加快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的推进,积极配合省水利厅进行相关的专题论证及调研工作,对县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险工险段等有关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分析汇总,加强县江河防洪体系建设与大湾区整体建设的对接和联系,加快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部分规划拟建的重点项目是绥江治理工程(段),属续建项目,估算总投资14887.12万元,其中“十四五”已完成投资5692万元,“十五五”规划投资9195.12万元。具体项目见附表1“十五五
39、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中: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项目库。二、完善中小河流治理按照“系统治理、生态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以“防灾减灾、河畅岸固、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的治理原则,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在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其他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加大力度开展县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工作,实现治理全覆盖,进一步提升防汛减灾能力。结合县“十四五”期间中小河流治理情况,制定“十五五”中小河流治理方案,继续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本次规划拟建及续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共31宗,工程规划总投资47775
40、3万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已完成投资3128.34万元,“十五五”期间规划投资41140.56万元,“十五五”后规划投资3506.4万JLo具体项目见附表1“十五五”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中: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库。三、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前,县共有水库23宗,其中中型水库1宗,总库容6300万11小(1)型水库4宗,总库容702万布;小(2)型水库18宗,总库容499.4万ni: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体系和水资源配置体系,使全县易洪、易涝地区的人口和耕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结合“十四五”期间规划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实施情况,及近期中小型水库安全鉴定相关成果,提出“十五五”期间病险水库除
41、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中小型病险水除险加固工作。研究制定病险水库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水库维护更新良性循环机制。本次规划“十五五”期间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有1宗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县花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2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分别为县带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县小型水库灌浆防渗工程。工程估算总投资5866万元,均为“十五五”期间投资。具体项目见附表1“十五五”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中: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库。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随着山丘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损失也愈来愈大,山洪灾害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42、县列入山洪灾害规划的共有4条小流域,涉及3个镇,土地面积483.82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9.68%;人口11.11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9.57%。“十五五”期间规划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继续探索与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山洪防御和综合治理模式,完善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增强基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组织动员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
43、高山洪灾害等应急管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本次规划拟建的山洪沟治理工程分别为县罗汶水山洪沟防治工程、县横迳水山洪沟防治工程、县带坑水山洪沟防治工程、县惠爱水山洪沟防治工程。工程估算总投资5110万元,均为“十五五”期间投资。具体项目见附表1“十五五”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中: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库。五、积极加强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根据省治涝规划、省易涝地区治涝规划,以及省县治涝规划(20122030年)等相关专项规划,按照重点乡镇的防洪要求,制定“十五五”期间重点涝区治理任务。本次规划拟建项目包括2宗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项目,分别为县易涝区治理工程、县农村机电排灌泵站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工程估算总投
44、资42800万元,其中“十五五”期间规划投资20020万元,“十五五后”规划投资22780万元。具体项目见附表1“十五五”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中: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项目库。六、积极加强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建设“十四五”时期县重视城乡防洪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县城乡防治能力,但局部区域防洪能力仍有待提高,根据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等相关专项规划,按照城市、重点乡镇的防洪要求,制定“十五五”期间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建设任务。本次规划拟建项目包括9宗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建设项目,分别为县排沙镇防洪工程、县洲仔镇防洪工程、县古水镇坪镇段堤岸综合整治工程、县木格镇防洪工程、县五和镇防洪工程、县宾亨镇防洪工程、县坑口
45、镇防洪工程、县赤坑镇防洪工程、县堤围灌浆防渗工程,工程估算总投资30340万元,均为“十五五”期间投资。具体项目见附表1“十五五”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表中: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建设项目库。专栏3-1“十五五”时期防洪提升建设6大重点工程L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加快县主要江河防洪体系的建设,重点实施绥江治理工程(段)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14887.12万元,其中“十四五”已完成投资5692万元,“十五五”规划投资9195.12万元。2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新建及续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共31宗,工程规划总投资47775.3万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已完成投资3
46、128.34万元,“十五五”期间规划投资41140.56万元,“十五五”后规划投资3506.4万元。3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根据近期中小型水库安全鉴定相关成果,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1宗,估算总投资5866万元。其中,中型水库1宗,为县花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投资为5020万元;小型水库有10宗,对县带坑水库等10宗水库进行灌浆防渗除险加固,工程估算总投资846万元。4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实施县罗汶水、横迳水、带坑水、惠爱水等4宗山洪沟防治工程,工程估算总投资5110万元。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完善基层防汛预报预
47、警体系。5 .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工程。加快重点涝区治理工程的建设,重点实施县易涝区治理工程、县农村机电排灌泵站升级改造工程,工程估算总投资42800万元,其中“十五五”期间规划投资20020万元,“十五五”后规划投资22780万元。6 .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工程。实施县排沙镇防洪工程、县洲仔镇防洪工程、县古水镇珏镇段堤岸综合整治工程、县木格镇防洪工程、县五和镇防洪工程、县宾亨镇防洪工程、县坑口镇防洪工程、县赤坑镇防洪工程、县堤围灌浆防渗工程等9宗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工程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30340万元。3.2强化节约优化配置,保障供水安全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配置水资源,按照“挖潜力、强骨干”的思路,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抓紧推进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水源和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加强常规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构建系统完善、量质并重、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城乡供水网,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能力。一、推进重点领域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