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9330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县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特编制县“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县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世代居住着汉、壮、彝、苗、回等多种民族,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都保存着原生态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彝族弦子舞、壮族草人舞、弦子制作工艺已进

2、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土地平整开阔,总耕地面积达220万亩,境内坝子众多,有3000亩以上的坝子35个,其中平远坝子有27.5万亩,是省八大坝子之一。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6.5C,无霜期300余天、光照充足、四季温和。全县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1个亚类,17个土属,31个土种。其中,红壤性耕地63.4万亩,是蔬菜、三七、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繁种的适宜区域。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站、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3、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省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省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省热带亚热带种子产业工程中心、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文山州辣椒研究中心、中(国)-荷(兰)花卉产业双创示范园落地;省第一批专家工作站玉米、辣椒2个专家工作站落户;全州首家三七科技体验馆在成都开馆。县以中康、松南为代表的农业品牌不断提升,“蔬菜”品牌逐渐成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三七、水果等产业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二)机遇挑战长期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放在重要战略位置,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

4、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并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战略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县2018年被认定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9年被列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2025年被列为“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县之一。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随着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农业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发展绿色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战略部署,立足县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抓手,以科技兴农为支撑手段,融聚众智、整合资源,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县各民族的农业科技素质和发展技能,努力将县建设成为中国知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县。创造在文山州、省乃至在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6、二)发展原则1 .突出市场主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国内外市场对县农产品的精准需求,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实施特色产业引路。县农业特色产业,是经过了长

7、期发展积淀,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其它产业相比,具有种植面积大、产值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代表了农业的特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坚持特色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4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县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以差异化、特色化及优势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特色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潜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5 .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

8、新,提质增效,解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农业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业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保障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6 .注重品牌打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扶持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快速成长,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打造,培育“滇桂走廊,福地七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世界品牌,打造一批“砚系”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三)发展目标发挥县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各方面形成的良好机遇,聚焦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9、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打造蔬菜、辣椒、烤烟、水果、生猪、肉牛、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到2030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旅融合不断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使农业逐步发展为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全县乡村振兴,从而促进县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体目标详见下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编号指标计量单位2

10、025年2030年指标属性一、经济发展指标预期性1农业总产值亿元60.7292预期性2农业增加值亿元38.6753.5预期性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1.271.87预期性二、特色农业产业指标预期性1蔬菜种植面万22.6925预积亩期性2蔬菜产量万吨30.3437预期性3蔬菜产值亿元7.288.3预期性4辣椒种植面积万亩55.6755预期性5辣椒产量万吨48.5454预期性6烤烟种植面积万亩13.1315预期性7烤烟收购量万吨1.804.04预期性8烟叶收购总值亿元4.595.8预期性9烟叶税金亿元1.011.28预期性10水果种植面积万亩12.6417预期性12水果产量万吨4.8310

11、预期性13水果产值亿2.534预元期性14生猪存栏万头16.1835预期性15生猪出栏万头16.9765预期性16肉牛存栏万头15.6020预期性17肉牛出栏万头7.0615预期性18三七种植面积万亩1.643预期性19三七产量万吨0.080.15预期性20三七产值亿元2.868预期性三、重点产业和任务(一)蔬菜产业1 .发展目标以全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创建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全力将县打造成为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给基地和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要求,突出品牌营销和加工需求,实

12、现蔬菜生产环节全程标准化;产品主要以菜心、豆角、豆苗、芥菜、览菜、生菜、黄瓜、番茄、茄子等30多个品种为主。到2030年末,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总产量37万吨,总产值8.3亿元;力争培育销售收入5千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12户以上,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以上。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85%以上,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10%以上,蔬菜品牌达10个,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运销、深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相关企业发展到5个以上。建成20个高原特色生态蔬菜种植园,总面积达1.73万亩。其中,露天生态蔬菜种植园17个,面积1.7万亩;设施生态蔬菜种植园3个。目标及布局2026年2022

13、年2023年2024年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28.242029.52130213021203.8445.245.545.545.632.082434.72535.52535.52535.62 .产业布局蔬菜产业主要布局在平远、稼依、者腊、干河、阿猛、盘龙、维摩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0个露天生态蔬菜种植园主要布局在平远镇5个,稼依镇5个,江那镇2个,阿猛镇2个,者腊乡3个,盘龙乡2个,干河乡1个;3个设施生态蔬菜种植园,分别是茄果类蔬菜生态种植园1个(者腊中康),面积100亩;瓜类蔬菜生态种植园1个(盘龙探科),面积100亩;叶菜类蔬菜生态种植1个

14、江那狮子山),面积K)O亩。3 .发展措施(1)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蔬菜重点县、建设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合理规划蔬菜产业布局,以产业集群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现代设施标准化种植集聚区,推进有机、绿色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进一步完善农田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灌排设施、温室大棚等保护性生产设施,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技术应用,配套工厂化育苗和生产用电设施。推进蔬菜生产从整地到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田间智能管理系统应用。(

15、2)加快标准化进程。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推广普及蔬菜生产国家标准,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色板”等物理防治技术,在蔬菜生产上杜绝使用国家限制使用农药和不合格生产投入品。建立蔬菜交易市场质量检测点,实行入场检测、分区交易,把好蔬菜产品检测关和市场准入关,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加工和采

16、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提升蔬菜产品整体品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3)构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目标,理清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全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三产融合理念构建蔬菜全产业链。各企业要主动作为,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创新转换发展方式,创品牌、找市场,以集群式发展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蔬菜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做精做深蔬菜产业,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多元化开发蔬菜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及饮料等新型蔬菜加工制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冷贮设施建设,

17、依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冷库,完善冷藏冷链设施,提高贮藏保鲜能力。打造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组建农产品流通协会、营销联盟,推进电商化建设,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直销专柜、批发配送等新型销售业态,加强全程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实现全产业链转型升级。(4)品牌创建提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特色品种,打造绿色品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适应市场品味,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建设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基地,分层次分地带开发,分区域分阶段实施。在基础好的区域鼓励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快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强“砚

18、菜”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打造,以品牌引领,促进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及销售价格。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基地备案制度和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保障机制、质量标识制度、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8%以上。(二)辣椒产业1.发展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对传统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订单辣椒产业,按照稳步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建设标准化辣椒基地,打造辣椒特色品牌,走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19、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到2030年末,辣椒种植面积55万亩,产量54万吨,实现产值15.5亿元,其中小米辣(含朝天椒)播种面积45万亩,产量48万吨;丘北辣椒播种面积10万亩,产量6万吨。百种发展目标及布局于、万吨5年2026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种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种面用8140.81444445464546.545474J867.73126.3115.5105.5105.81(6748.545650.35651.555525552.85!2.产业布局辣椒产业主要布局在江那、平远、稼依、干河、阿猛、盘龙、维摩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

20、点。3.发展措施(1)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典型户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因势利导、推广放大,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原则,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的思路,内外并重,千方百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力度,在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投资辣椒产业的同时,引导本地辣椒种植、加工、营销大户扩大经营规模,规范经营行为,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辣椒订单式种植,增强业主与椒农共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2)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业档次,大力推广一批适应消费需求、优质抗性

21、强、耐贮运和适宜加工的新品种。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措施,确保育出壮苗,降低群众育苗成本及育苗风险。办好县、乡、村三级样板,严把技术关,抓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对辣椒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积极推广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高效栽培技术,严格控制违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解决生产上有害残留问题,发展绿色有机产品。(3)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注重引导和提供服务,示范、引导、扶持农

22、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人才、信息优势,增强其协调、组织、行业约束与自律能力,以辣椒行业协会为纽带,将现有辣椒经销商各自为阵的经营方式逐步转为集团化、社会化的市场行为,增强辣椒市场的拓展和竞争能力。(4)推进产品加工升级。加大辣椒制品加工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推广绿色加工技术,开展辣椒原料基地以及辣椒风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加强加工产业园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能转型升级,开发符合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辣椒产品附加值。(三)烤烟产业1 .发展目标坚持

23、市场、质量、绿色、生态、安全”工作方针,按照烟草发展的要求(即创新动力强、要素投入少、配置效率高、环境成本低、综合效益高),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标准化、均质化生产技术措施,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全县生产整体水平,进而提升烟叶质量,提高亩均产值,推动烟草可持续健康发展,全产业链重塑烟草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十五五”期间,全县流转种烟的基本烟田面积达到20万亩,轮作种烟的基本烟田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核心优质烟区的稳定。种植面积稳定在68万亩,收购量稳定在183.6万担,力争实现烟农收入26.16亿元,烟叶税收入5.76亿元。县烤烟产业发展目标序指标2

24、026年目标值2022年目标值2023年目标值2024年目标值2030年目标值预期性注1烤烟种植面积(万亩)12.521313.51414.98预期性数2.72烤烟收购量(万担)33.835.136.4537.840.45预期性3烟叶收购总值(亿元)4.825.15.195.385.76预期性数0.14:4烟叶税金(亿元)1.061.121.141.181.26约束性率:22%-算2 .产业布局根据省烤烟种植区域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对全县烤烟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合理布局区域,按照轮作规划要求,把自然生态条件好、连片规模大、烟叶质量优良且有特色、烟农素质技能高的优质烟区规划为种植区

25、域,充分发挥生态、品种、技术的协同增效作用,着力彰显烟叶优良品质和特色,并提升烟叶规模化、集约化、均质化生产水平。同时按照隔年轮作或三年轮作(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三年轮作)的种植面积标准,分类规划烤烟种植核心区、优质区,并保证基本烟田的稳定与固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找回核心烟区、找回铁杆烟农、找回种烟信心强势突围,重点从“稳定核心烟区、增强供给能力、稳定计划规模、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发力,全县形成核心区、优质区两大类种植区域,核心区面积达28万亩,优质区面积达8万亩。烟草产业发展计划与布局如下:县烤烟产业布局表单位:亩、片乡镇核心区面积优质区面积面积合计面积面积占比%片数

26、面积面积占比%片数阿猛镇2400077.4217700022.58831000阿舍乡550073.337200026.6737500干河乡1360079.5335350020.47517100稼依镇1600076.215500023.8421000江那镇1230077.8529350022.15415800盘龙乡2030077.255600022.8526300平远镇15810078.23434400021.772220260(维摩乡2220077.444650022.6528700者腊乡800076.29250023.8410500全县合计28000077.82548000022.26036

27、000(3.发展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考核。烤烟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税收、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起着重要作用,坚定烤烟产业发展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考核。继续坚持县四班领导挂钩抓烟责任制,各挂钩领导要经常深入所挂乡(镇)督促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坚持主要领导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分片抓,干部职工挂钩到户,烟站和合作社人员实行包片指导的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行政和技术两支力量到位。做到目标前移,责任前移,督导前移,对计划落实、烤烟育苗、大田移栽、中耕管理、烟叶收购等重点环节纳入对各乡(镇)的综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

28、核和督察督办。(2)加大烟草产业投入力度,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加快土地集中流转速度及烟田、烟水、烟路、烤房配套工程建设,夯实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改善种烟条件、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能力,促进烟叶生产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4)加强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把有文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人员纳入烤烟合作社,实行优胜劣汰,提高报酬,确保所需人员进得来,留得住,保证人员相对稳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抓烟队伍,充分发挥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技术推广和组织烟农三大功能,着力提升合作社综合服务效能。(5)加强农药监管,推进烟区绿色清洁生产。以国家

29、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特色烤烟文化,按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烟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制定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宣传引导,杜绝烤烟禁用农药,做到科学合理精准施肥,强化农药管理,农残监测考核,落实秸秆还田,绿色种植和有机肥施用等土壤保育技术,持续推动废旧残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工作,不断完善病虫害预测预报制度,加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综合防治措施,探索生物质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烘烤工作,不断促进全县烟叶绿色持续发展。树立烤烟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新形象,打造“烟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烟叶市场竞争力,全

30、面构建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6)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烟叶质量。不断加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烟农对烟叶生产各阶段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意识,创新组织模式,不断转变习惯思维,规范烤烟生产过程各环节,以烤烟种植专业户为重点,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培育“诚实守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烟农。通过技能培训,科技创新,把“土办法”变成“金点子”,把新机器变成“好伙伴”才能达到持续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效果。年2022年2023年2024年产量目标种植面积产量目标种植面积产量目标种植面积产量目标面1125047001270049001320051001380021475082370230400856

31、0023130088800239800228809100165009400253009700262001800072001940075002025077002080019000683018500700018900730019700130005200140005400146005600151007500310084003200860033008900500017004600180048001900510026620980026500102002760010600286000338000130000351000135000364500140000378000县2026-2030年烤烟发展规划表单位

32、亩、担(四)水果产业1 .发展目标县水果产业的主要品种有苹果、桃子、梨、李子、石榴、柑橘、蓝莓、草莓、葡萄、百香果等。按照突出重点、稳步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步伐,重点发展桃子、苹果、李子、柑橘、石榴等特色水果种植及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打造特色果品、主导品种、优势品种种植基地,建成县高原特色生态水果产业。到2030年,水果种植17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4万亩,李子种植5万亩,桃子种植面积3万亩,石榴种植2万亩,柑橘1万亩,总产量10万吨,产值4亿元;并建成20个高原特色水果园。2 .产业布局20个特色水果种植园分别布局在阿舍乡1个、平远镇2个、稼依镇3个、维摩3个、江那镇2个、八嘎乡3个、阿猛

33、镇2个、者腊乡3个、蚌峨1个,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水果产业发展目标及布局如下:水果主导品种发展目标及布单位:万亩、万吨2026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匚量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产量,59212.41.22.61.42.82,394.214.41.44.624.82.5053.70.143.90.240.340.5,020.80.210.31.30.41.60.8,0510.72.3411.73.112.54.113.25.83 .发展措施(1)构建现代水果产业技术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以矮化密植种植试验示范及推广、生态果园建设、高光效树形配套技术

34、试验以及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究,为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水果种植技术规范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形成全产业链技术规范标准。建立水果技术服务队,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工作,使其成为连接乡镇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民的纽带。(2)构建果品质量安全体系。按照源头准入、过程控制、产后追溯的思路,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投入品、包装标识监管和产地环境检测,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3)构建多元化水果加工产业链。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招商引资、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重点承

35、接发展水果初级加工(商品化分拣)、精深加工业。借助丰富的水果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招商引资,引进水果资源初、深加工企业落户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填补水果主要品种无深加工的空白。(4)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培育过程采用绿色种植栽培技术,把苹果、梨、李子、桃子、猱猴桃、蓝莓等优质水果打造为绿色食品;加大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进行优质水果的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五)生猪产业1 .发展目标按照加快发展生猪产业的发展思路,依托目前现有的大

36、北农集团昌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县小蛮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采用绿色生产标准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鼓励把分散的养殖户集中到养殖园区,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在促进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生猪产业绿色农产品,使之成为展示、展销、出口的名片。至2030年末,实现全县生猪存栏达35万头,肉猪出栏达65万头,出栏率达185.71%o2 .产业布局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结合全县各乡(镇)资源分布及社会经济条件现状以及重点优势区域,主要布局在平远、维摩、江那、阿猛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园布局在维摩乡幕菲勒村民

37、委迷底邑村(大北农集团昌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和江那镇铳卡村民委铳卡村(县小蛮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业发展目标及布局2026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存栏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栏25.846.330.55732.0259.8533.6262.8,3 .发展措施(1)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需求和家畜生产相适应的生猪良种供精点等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利用生猪优良品种,提高良种化程度,对促进我县生猪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持续稳定发展。以大北农、小蛮猪良种猪母本核心场为中心建立仔猪扩繁基地,逐步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2)开展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工

38、程。按照“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深入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生猪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符合防疫和质量安全生产要求,猪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生猪粪污处理方法符合相关要求,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或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3)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产品有效、稳定的供给,保障肉制品的“绿色安全”。按照国家防治规划和防控指南,加大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的创建,在全县范围建立坚固可靠的疫病防控体系,严格检测潜在病原微生物

39、入侵风险,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加强村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健全全县11个乡镇105个村级兽医室服务体系。(4)加快生猪产品加工和流通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生猪产品加工业和流通平台的建立,扶持有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建立生猪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厂,粪污无害化处理厂,包装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促进生猪产业二、三产的升级发展,创立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六)肉牛产业1 .发展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形势,强化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引导肉牛产业向“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

40、污无害化”转变,并根据县域内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区位条件、劳动力成本、环境保护承载能力等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夯实肉牛发展基础,通过实施种养结合,推进农作物秸秆过腹转化,提高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快速发展绿色发展。经过规划期五年的努力,把肉牛产业培育成推动发展的新动能。至2030年末,以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建成4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园;实现全县牛存栏20万头,出栏15万头,出栏率达75%O2 .产业布局根据“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结合全县各乡(镇)资源分布及社会经济条件现状以及重点优势区域,主要布局在阿舍、平远、稼依、维摩、者腊、蚌峨等乡镇,涵盖全县12个易地

41、扶贫搬迁点。4个年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布局在者腊乡(中康牧业有限公司)、平远镇(昊籁天岑牧业有限公司、胜龙养殖场)、维摩乡(县高山牧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26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存栏出栏存栏出栏存栏出栏存栏17.9711.3718.4612.218.9613.0919.473 .发展措施(1)推行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和发展养殖大户,挑选养殖条件较好的村,整村整社发展肉牛产业,培育养牛专业村,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规范肉牛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强化培训,积极发现和培育典型,用典型现身说法,近距离影响、辐射带动肉牛养殖业发展。依托养殖龙头企业、农

42、民专业合作社、养牛场(大户),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市场十养殖场十农户”等经营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带动肉牛外销、增加贫困户收入。(2)推行标准化养殖体系。以冻精改良为技术支持,实现肉牛养殖品种规范化发展,逐步走向高端肉牛市场;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建立完善规范化技术生产体系和规程,实现全县肉牛统一标准养殖;坚持强制免疫、消毒,做好抗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养殖环节的消毒、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彻底消灭免疫空白点和免疫死角,为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筑牢免疫屏障;强化耳标技术运用,建立肉牛基础信息档案,包括畜主、品种、年龄、饲养方式、防疫等信息,通

43、过肉牛信息系统实现肉牛统一管理和组织化管理。(3)强化科技培训。加大对肉牛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推广“良种、良舍、良区、良法”配套技术,提高肉牛养殖产业的商品率,采用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方法,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饲料混配技术、育肥技术等配套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一批新型肉牛养殖能手,使他们全面掌握肉牛产品生产的新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规则,提高我县肉牛产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带动功能,加快和推动我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4)推进饲料产业发展。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通过围封、划区轮牧等措施,并辅以牲畜圈养等方式保护天然草原植被,通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

44、青贮饲料玉米等措施,推进饲料产业发展。在全县11个乡镇实施引进优质牧草作物进行示范种植,配套建设饲草饲料棚、青贮窖以及购置秸秆饲草收割加工机械等设施设备,充分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并积极实施冬农闲田地种草养畜,解决冬春饲料短缺问题。(七)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1 .发展目标打造以三七为主,重楼、黄精、慧仁、白芨、天门冬、苦参等为辅的中药材产业,产业发展主要从中药材(以三七为主)种植、加工、流通、科研4个方面制定发展目标,到2030年末,发展种植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面积&99万亩,产量6.49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0.6亿元,其中三七综合产值8亿元。2 .产业布局中药材主导品种发展目标及布局表格如下:2026年2022年2023年2024年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产二1.260.0782.500.083.0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电子 > 运营商及厂商资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