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1安徽省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做好安徽省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创建工作,以集聚区为引领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本导则。第二条集聚区是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在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延伸,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赋能制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并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其创建主体为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条集聚区应强化应用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集聚要素资源、强
2、化主体培育,通过宣贯诊断、遴选标杆、场景建设等手段,引导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和产出;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区域生产性服务能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生态。支持集聚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区域服务型制造特色品牌。第四条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集聚区的建设管理,各级统计部门负责集聚区的统计业务指导。各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负责本市集聚区的创建培育并配合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做好集聚区管理工作。第二章创建条件第五条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符合相关国土空间规划、消防应急、环境保护等要求,四至边界
3、清晰,功能定位合理,周边配套良好。第六条产业定位明确,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基础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区域集群集聚效应显著,市场主体活跃,企业发展向好。第七条围绕产业集群需求,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育和“双招双引”,持续推动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等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制造平台。第八条扎实开展服务型制造市场主体培育,梯度培育体系建设较为完善。拥有一批省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或省级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积极推动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建设。第九条常态化开展产业供需和要素对接,推动龙头企业赋能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发挥产
4、业联盟、协会作用,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题活动,组织举办专题培训、宣贯诊断和工业设计赛事等。第十条围绕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县(市、区)或开发区制定了明确的政策规划和支持举措,创建主体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履行服务、监测、统计等职责,并建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集聚区建设方案切实可行。第三章申报程序第十一条集聚区申报原则上每年一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遴选通知,各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根据通知要求,组织辖区内集聚区的申报工作。第十二条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或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同意,向所在市工信局提出申请。各市工信局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初
5、审后确定推荐名单,并将申报材料及审核意见报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第十三条创建主体应根据申报通知提交申请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申报书、集聚区创建总体方案和其他佐证材料。其中集聚区建设方案应包括基本情况、建设目标、重点任务、落实举措、组织保障等。第十四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审,对评审通过的申报单位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门户网站予以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并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发布。第四章评估管理第十五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每年度发布集聚区综合评估通知。创建主体按照通知要求提交评价材料和相关佐证材料,由所在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审核把关后报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根据评价材料组织
6、专家评估,形成评估结果并予以公布。第十六条评估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评估优秀的推荐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评估不合格的,需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并在整改时限内再次提交评价材料和相关佐证材料,经所在市工信局审核把关后,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重新组织评估。整改后评估仍不合格的,退出集聚区创建。不参加评估的视为不合格。第十七条集聚区应当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依法组织、管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报送情况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第十八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筹省制造强省建设等资金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予以奖补支持,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和年
7、度资金预算规模分步到位。退出集聚区创建的,不予下达剩余奖补,并对前期预拨财政资金予以收回。创建主体应将不低于80%奖补资金下达企业,用于培育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等。剩余资金用于开展诊断宣贯、推介典型案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工业设计赛事等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其他工作。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建设导则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解释。第二十条本建设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附件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创建指标表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说明1产业基础制造业发展情况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个)定量2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亿元)定量3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
8、利润总额(亿元)定量4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定量5制企聚质业集况优造业情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个)定量6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个)定量7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个)定量8获批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情况定性9业化情造字型制数转况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定量10省级及以上智能工厂数量(个)定量11服务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个)定量12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收(亿元)定量13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利润(亿元)定量14服务平台建设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数量(个)定量15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个)定量16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
9、转化中试基地(个)定量17省级及以上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数量(个)定量18省级及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个)定量19其他省级及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数量(个)定量20优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生产性服务业“双招双引”情况定性21获省级及以上区域类生产性服务业称号情况定性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说明22企业培育及优务造主育级上服制场培况省以质型市体情省级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数量(个)定量23省级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数量(个)定量24省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数量(个)定量25培系情度体亲梯育落况地市、县(市、区)或开发区培育优质服务型制造企业/场景情况定性26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数量(个)定量27生
10、态建设流动交活服务型制造专题活动举办情况定性28产业供需和要素对接活动举办情况定性29产品服务出口和国际交流合作情况定性30要素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育情况定性31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和使用情况定性32支撑保障政策支持已出台服务型制造相关政策规划情况定性33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方案制定(执行)情况定性34织障组保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组织保障定性35探索开展“两业融合”统计监测的具体举措定性附件2关于安徽省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导则起草情况的说明一起草背景和过程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5)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推
11、动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安徽省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导则,征求省有关单位和各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安徽省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简称导则)。二主要考虑一是落实实施意见要求。实施意见提出“制订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创建导则,以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为创建主体,加强服务型制造应用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打造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导则的制定,正是落实实施意见要求的具体举措。二是发挥集聚区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区以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创建,通过强化应用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集聚要素资源
12、强化主体培育,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生态,辐射带动区域“两业融合”发展。三、主要内容导则共分为五章,分别是总则、创建条件、申报程序、评估管理、附则。第一章总则明确了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创建的目的依据,服务型制造集聚区的内涵外延、重点任务和管理部门。第二章创建条件从空间布局、产业基础、服务能力、市场主体培育、生态建设、支撑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创建所需满足的条件。第三章申报程序从印发通知、组织申报、确定名单等环节明确了服务型制造集聚区的申报和遴选程序,并提出了申报材料要求。第四章评估管理从评估流程、评估等次、统计报送等方面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和评估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的奖补支持。第五章附则明确导则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