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7187135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瓜常见病害防控.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瓜常见病害防控亿嘉市场部-,一、西瓜炭疽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二、西瓜白粉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三、西瓜疫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四、西瓜霜霉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五、西瓜蔓枯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六、西瓜灰霉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七、西瓜枯萎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八、西瓜猝倒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九、西瓜细菌性斑点病图谱及相关知识 十、西瓜病毒病图谱及相关知识,西瓜炭疽病,病情症状: 西瓜叶、蔓、果均可发病。叶部病斑,初为圆形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边缘紫褐色,中间淡褐色,有同心轮纹和小黑点,病斑易穿孔,病斑直径约0.5厘米,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的小黑点颜色较均匀。叶柄和蔓上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初为水浸状黄褐色,后

2、变黑褐色。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橘红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果实腐烂。,病原: 病原为刺盘孢属的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Mont.)Arx),病斑上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圆形,无色单胞,内含物颗粒状,刚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盘中,褐色,顶端色淡,有分隔。,发病原因: 气温2024,相对湿度9095%适其发病。气温高于28,湿度低于54%,发病轻或不发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栽培管理上坚持34年深耕。采用配方施肥,施

3、用腐熟的堆肥;施足基肥精细整地,保证排灌畅通。选择沙质土,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2、化学药剂防治 2.1药剂预防:25%多菌灵溴菌腈WP、 36%甲基硫菌灵SC、 30%品克(30%真保)、库力斑、SX16%米异、 80%代森锰锌、百菌清、灵动、 2.2药剂病情控制:Y库力斑、SX16%米异、叶欢(劲质)、 30%品克(30%真保),500-750倍喷洒,1500倍喷洒,1000倍喷洒,炭疽病防治用药,病情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 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点,以叶面居多,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粉斑迅速扩

4、大,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整页面布满白粉;病害逐渐有老叶向新叶蔓延。 发病后期,白色霉层因菌丝老熟变成灰色,病叶枯黄、卷缩,一般不脱落;,西瓜白粉病,病原: 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和葫芦科白粉菌Erysipe cucurbitacearum Zheng&Chen ,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发病规律 : 病菌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亦可在温室活体上越冬,第二年56月份随温度上升,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落到寄主上侵染发病。该病菌对湿度要求范围很宽,天气干旱时,寄主表皮细

5、胞的膨压降低,则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往往发病更为严重;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菌孢子因吸水过多,常引起破裂,减少病菌的侵染发病,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以及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为害。,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实行轮作,加强管理, 清除病残组织。 (2)设施消毒:种植前,按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黄粉250克、锯末500 克,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的用量,分放几处点燃,密闭棚室,熏蒸1夜,以杀灭整个设施内的病菌。 (3)药剂防治:硫磺、真保(品克)、世蓝、宁南霉素、佳艺(众享)、劲质(叶欢)、25%苯醚甲

6、环唑乳油等,500-750倍喷洒,500-750倍喷洒,西瓜疫病,病情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危害叶、茎及果实。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成红褐色,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病斑,迅速扩展,湿度大时,腐烂或像开水烫过,干后为淡褐色,易破碎,茎基部染病,生纺锤形浸状暗绿色凹陷斑,包围茎部且腐烂,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实染病,则形成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腐烂,发出青贮气味。,病原: 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囊梗从菌丝或球状体上生出,直立,细长,不分枝,顶生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长

7、椭圆形,乳突多不明显。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无色,单胞,球形或卵圆形,有2根鞭毛。藏卵器近球形,淡黄色。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发病规律 : 病原菌以菌丝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种子虽可带菌,但带菌率不高。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温限537,最适20-30,雨季及高温高湿发病迅速;排水不良,栽植过密,茎叶茂密或通风不良发病重。,甜瓜疫霉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采用深沟高畦或高垄种植,雨后及时排水。施足底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 (2)种子消毒,播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世彩300倍液

8、浸种30分钟,冲洗干净后晾干播种。 (3)化学防治:80%代森锰锌、代森锌、58%甲霜灵大生、双亿双飞(丁子香酚)、双星欢歌(氨基寡糖素)、70%乙铝锰锌,750-1500倍喷洒,500倍喷洒,1000倍喷洒,西瓜霜霉病,病情症状: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先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呈现水浸状黄绿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多角形病斑,潮湿环境下,在病斑背面有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呈黄褐色干枯,易破碎,全田叶片一片枯黄,像被火烧烤过一样。该病具有发病快,枯死快的特点。,病原: 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属鞭毛菌亚门

9、真菌。,发病规律 : 在北方寒冷地区病菌不能在露地越冬,植株枯萎后即死亡,种子也不带菌。田间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关系非常密切,病害在田间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 时,病害迅速扩展。叶面有水膜时容易侵入。在湿度高、温度较低、通风不良时很易发生,且发展很快。,1.分生孢子囊 2.分生孢子梗,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施足基肥,生长期不要过多地追施氮肥

10、,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化学防治:氢氧化铜、58%甲霜灵大生、克丹(72%霜脲锰锌)、酷品(灵翠)、霜霉威盐酸盐、世彩、真保(品克)、壬菌铜,750-1500倍喷洒,1000-1500倍喷洒,西瓜蔓枯病,病情症状: 叶子受害时,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以后成为直径12厘米的病斑。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黑褐色或有同心轮纹。发生在叶缘上的病斑,一般呈弧形。老病斑上出现小黑点。病叶干枯时病斑呈星状破裂。连续阴雨天气,病斑迅速发展可遍及全叶,叶片变黑而枯死。蔓受害时,最初产生水浸状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干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蔓枯病与炭疽病在症状上的主要区别是:蔓枯病病斑上不

11、产生粉红色黏物质,而生有黑色小点状物。,病原: Mycosphaerlla melonis称瓜类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顶部呈乳状突起,孔口明显。分生孢子短圆形至圆柱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初为单胞,后产生12个隔膜,分隔处略缢缩。子囊壳细颈瓶状或球形,黑褐色。子囊孢子短粗形或梭形,无色透明,1个分隔。,发病规律 : 此病发生为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关系密切。在1034范围内,病原的潜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易发病;多雨的年份发病快流行迅速,发病后710天可以毁园,造成惨重损失;瓜类连作,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缺肥和生长较弱,西

12、瓜发病重,病情发展快。温室和大棚栽培,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易发病。,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1)严格控制瓜园土壤水分,避免含水量过高。(2)减少西瓜产生伤口,降低病原菌侵染机率。(3)发病时避免田间漫灌水。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使用佳艺(众享)、36%甲托、氢氧化铜、溴菌多菌灵任一种+细菌性药剂(硫酸链霉素、四霉素、四环素、乙酸素等)施药次数视病情发生情况而定,一般12次,每隔34天1次。 备注:蔓枯往往与细菌性病害混发,配用细菌药剂效果更好。严重的直接涂抹。,500-750倍喷洒,西瓜灰霉病,病情症状: 西瓜幼苗期染病:(1)初期先在叶片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心叶受害枯死后

13、,形成“烂头”,以后全株枯死; (2)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成株期叶片染病:(1)从叶缘或叶尖侵入,初始产生“V”字形半圆形至不规则形的水渍状病斑,具轮纹,后变成红褐色至灰褐色,沿叶脉逐渐向内扩展;(2)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花瓣受害,易枯萎脱落; 幼果受害:(1)多发生在花蒂部,初为水浸状软腐,以后变为黄褐色,并腐烂、脱落;(2)受害部位的表面,均密生灰色霉层,空气湿度大时,霉层更明显,病害扩展的更快。,病原:由半只亚门真菌的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侵染引起的,其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 的葡萄孢盘菌属富

14、氏葡萄孢盘菌。,发病规律 : 病菌适宜生长温度:-2-33;最适发病温度:22-25;相对湿度:95%(高温高湿条件下,连作田发病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阴雨前及时清除田间腐烂的花、果及病残叶片等。并做好排灌措施。 (2)化学防治:40%嘧霉胺、乙蒜素、多抗霉素、库力斑(16%米异),500-750倍喷洒,500-750倍喷洒,西瓜枯萎病,病情症状: 全生育期均能发病,以伸蔓期至开花座果期发病最为严重。 (1)幼苗:苗期发病后幼茎基部变褐缢缩,子叶和幼叶萎蔫下垂,随后幼苗全株瘫软倒伏,发病后1天即可死亡。 (2)成株:成株发病后病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开始白天萎蔫,

15、早晚恢复,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病蔓基部常有褐色条斑或发生表皮纵裂,并伴有树脂状胶质溢出,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时,茎部呈水浸状腐烂,表面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生产上易于根腐病混淆,区别在于:根腐病只在定植后发病;维管束变褐但不向枝蔓扩展;病部裂口处没有胶状物溢出;潮湿环境下病部腐烂,但无霉状物出现。病部无缢缩现象。,病原:尖镰刀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rum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图2一17)。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无分隔。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纺锤形,无色,具15个分隔,多数3个。厚垣孢子间生或顶生,圆形,浅黄色,表面光滑。,

16、发病规律 : (1)环境:病原在834气温条件下均能生长,以2428为最适。高温高湿,病情重。(2)栽培:土壤偏酸,发病快。连茬种植,偏施氮肥,排灌不良及肥料未腐熟等均会导引起或加重枯萎病的发生;黄守瓜及地下害虫为害重,均易诱发此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用南瓜或葫芦作砧木嫁接,这是目前防止枯萎病蔓延最有效的方法。避免重茬,提倡西瓜与玉米或甘蔗轮作,水旱轮作35年,旱地轮作58年。土壤呈酸性,施1500千克/公顷石灰改土。 (2)药剂防治:中生菌素、春蕾霉素、核苷酸、水杨酸、乙蒜素、多抗霉素、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嘧菌脂、咪鲜胺、甲托、恶霉灵:地衣芽孢杆菌:,1000-15

17、00/亩灌根,西瓜猝倒病,病情症状: 发病初期在幼苗近地面处的茎基部或根茎部,生出黄色至黄褐色水渍状缢缩病斑,致幼苗猝倒,一拔即断。该病在育苗时或直播地块发展很快,一经染病,叶片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死亡,湿度大时,在病部或其周围的土壤表面生出一层白色棉絮状白霉。,病原: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和德里腐霉(P.delienseMours),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CMA上菌丛白色绵状,菌丝体发达,具分枝无隔膜,菌丝宽37微米;游动孢子囊顶生,膨大成形状不规则的姜瓣状,萌发后形成球状泡囊,泡囊内含游动孢子829个,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休止时呈球

18、状,大小1112微米;藏卵器顶生球状,无色,大小1836微米,雄器同丝或异丝生,近椭圆形;卵孢子球形光滑,不满器,浅黄色,直径1728微米。,发病规律 :多发生在土壤潮湿和连阴雨多的地方,与其他根腐病共同危害。,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用无病新土、塘土或稻田土。育苗时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为培育壮苗防止猝倒病,播种后应盖一层营养土,浇足水后盖膜保温保湿。(2)药剂防治:霜霉威、乙酸酮、恶霉灵、代森锰锌、多抗霉素、烯酰吗啉、甲霜灵,1000-1500/亩灌根,西瓜细菌性斑点病,病情症状: 瓜苗染病沿叶片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斑,有的扩展到叶缘,叶背面呈水渍状。 果实染病,果表面出现数个几毫米

19、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斑,变褐或龟裂,果实腐烂,并分泌出粘质琥珀色物质。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末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有黄晕,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性病害的重要特征。,病原: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 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Dye &。Wilkie。,发病规律 : (1)环境:角斑病在1030均可发生,适宜温度为2428,大棚高湿有利于发病。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2)栽培:低洼地、

20、重茬地发病也重。,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用耐病品种。从无病瓜上选留种,无病土育苗。施足基肥,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大棚内覆盖地膜,有条件的使用滴灌,深沟高畦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及时调节棚内温湿度。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不浇水。当外界夜温不低于15时,昼夜放风。大棚撤膜前,一定要炼苗1周左右,让黄瓜逐渐适应外部环境。 (2)药剂防治:氢氧化铜、松脂酸铜、乙蒜素、中生菌素、硫酸链霉素,500-750倍喷洒,500-750倍喷洒,西瓜病毒病,病情症状: 西瓜病毒病症状表现为花叶型和蕨叶型2种。花叶型植株顶部叶片现浓淡相间

21、的花叶,蕨叶型植株病叶变得窄长,皱缩畸形。轻病株结瓜小,发病重时结瓜少或不结瓜,植株萎缩,茎变短,新生茎蔓纤细扭曲,花器发育不良,难于座瓜。坐瓜后果实发育不良,容易形成畸形瓜,严重时实果表面凹凸不平,果实小,瓜瓤暗褐色,品质差。,病原: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简称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简称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发病规律 : (1)环境:天气干旱,蚜虫发生量大,病毒病发生也重。(2)栽培:田间蚜量多少是制约西瓜花叶病毒病流行的关键因素。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病毒病发生重。病毒病的

22、发生还与播期早晚、西瓜品种、水肥管理、西瓜长势和田间杂草多少等因素有关。 所以要预防病毒病,首先要进行蚜虫和飞虱、螨虫的管理。,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虫良种。冬前深翻地30厘米,冻土晒垡,有利于培育壮苗;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播种后盖地膜,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锄草34次,松土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及时防治蚜虫和清除田间杂草。(2)物理防治:用5560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备播。(3)药剂防治:宁南霉素、吗呱乙酸酮、二核苷三氮唑、盐酸吗啉胍锌、十三烷胍、松脂酸铜、氨基寡糖素、三十烷醇、旺翠(施丰),配合胜券、吡蚜酮、20%吡虫啉液剂进行综合防控,500倍喷洒,蚜虫的防治用药,胜券(40%啶虫脒)WDG、 25%噻虫嗪WDG、 20%吡虫啉、 25%吡蚜酮SC 迅甲,螨虫用药,吡满胺 吊丝尽,夜蛾用药,速力士(蓟杀吊) 触劲 卡燕 黄金版双合心 清欢 5%甲维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