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打造语文精品课堂内容摘要:语文的繁杂与琐碎众所周知。要想让语文课堂真正有实效,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还是要删繁就简、 “洗去铅华”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需要出发,精心研读教材、设计教法,打造出真正有实效的“精品”课堂。一 “精确”教学目标:得言得意两相和“得言”指语文的工具性,“得意”强调的便是语文的人文性,不论哪一课,都必须讲求人文与工具的统一,不能忽视“言”或“意”任意一方,必须做到“得言得意两相和”。二“精选”教学内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要有“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精神。当然,这“一瓢水”可不是随意选
2、的, 教师要在精心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挑细选,选取最有代表性、 最能以点带面的重点内容。三 “精雕”教学重点:小细节上做出大文章笔者以为,对于教学重点教师应善于选取重中之重,找出教学重点段落中的重点句、重点词,对其进行“精雕细刻” ,在小细节上做出大文章来。四 “精简”教学方法:扎实朴实才是真最好的教法,不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最易操作、收效最好的。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本着精简方便、易于操作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课堂上得扎实、朴实。总之,教师要想取得较高的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精心备课、精心预设,精选教法,方能打造出适应新素质教育
3、形式下的“精品”课堂!关键词:语文精品课堂正文:语文的繁杂与琐碎众所周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皆可做出文章来,拿过一篇课文来,能挖掘出的知识点可谓多矣! 加之处于新课改阶段,各种各样的课改精神令老师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想上出一堂“高水平”的语文课来,大家不免要“涂脂抹粉”“扭捏作秀” 。这样以来,上出的课不免粗制滥造,缺乏实效。语文本身虽繁杂,但要想让语文课堂真正有实效,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还是要删繁就简、 “洗去铅华”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需要出发,精心研读教材、设计教法,打造出真正有实效的“精品”课堂。一 “精确”教学目标:得言得意两相和关于教学目标
4、现在最时尚的标准莫过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这些教学目标加以整合,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得言”和“得意”的问题。“得言”指语文的工具性, “得意”强调的便是语文的人文性,不论哪一课,都必须讲求人文与工具的统一,不能忽视“言”或“意”任意一方,必须做到“得言得意两相和”。如荔枝一文饱含了浓浓的情感,有母亲的爱子之情,有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仅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深深的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方能使本课学习达到得言得意两相和的境界。但同时,情感熏陶和语文文字训练这两块教学目标在落实时
5、又是不能割裂开的,二者必须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才能达到文意兼得、文道统一的境界。如“ 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这一段,是本文中的重点段,在处理时应既实现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教师可这样预设:请学生品读此段,谈读后感受?(母亲喜爱荔枝)请学生找出能体现母亲爱吃荔枝的词语,如“不停地抚摸”“划破”“小心翼翼” “托”“爱怜地望着” “舍不得吞下”等。抓住一个或
6、几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托”字:先做做托的动作,想想母亲托着时的神情,说说母亲为什么要把荔枝托在手里?“托”能换成“”拿“捏”等词吗?请学生边做边感情读体会母亲的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是多么地喜欢吃荔枝,但,母亲即便是这样的喜欢吃,还是把荔枝都偷偷地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子,慈爱之情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达到了“品词析句,训练语言”的“得言”的目的,又达成了“感受母爱,感念亲情”的“得意”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二 “精选”教学内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基于语文本身繁杂的特点,不少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往往有一种“唯恐漏掉”的心理,努力做到面面俱到,结果是
7、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弄得整堂课过度臃肿,真是成了“糊糊涂涂一大片” 。崔峦老师指出,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要有“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精神。当然, 这“一瓢水” 可不是随意选的, 教师要在精心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挑细选,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以点带面的重点内容。如第十一册 凡卡 一课,文章较长, 点据了六页, 很明显,老师不能也不可能逐一指导学生学习,有位教师在讲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很巧妙的处理。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思考:读完全文,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很快,学生通过读课文,深刻地感受到:凡卡的生活是多么痛苦!这样一来,学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感
8、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凡卡生活苦的句段,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第八段。于是教师抓住这个点,引导学生展开了对课文的理解。请学生细读此段并概括凡卡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学生们经过细读与讨论,总结出了凡卡生活之苦的方方面面:吃不饱,睡不安,挨打,受捉弄 , 对于九岁的孩子来说,该有的童年欢乐凡卡一样都没有,一样都享受不到。对照自己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学生们唏嘘不已,教师顺势利导,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凡卡生活之苦。就这样,整篇课文教师就抓了这样一个重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已水到渠成。三 “精雕 ”教学重点:小细节上做出大文章只要细细地研读教材, 每课的教学重点教师们都应
9、该能把握住,但如何把这些重点处理深、处理透,却是颇令人头疼和问题。很多老师大费周张上完后,仍然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达不到预期目标。笔者以为,对于教学重点教师应善于选取重中之重,找出教学重点段落中的重点句、重点词,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在小细节上做出大文章来。如葡萄沟一课,在“葡萄好、老乡好、葡萄干”这几个关键点中,“葡萄好”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处理时,可层层抽剥,找出这部分的关键句、词,并对其进行“精雕细刻”。如“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一句话,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 1)请学生读此句,谈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
10、会谈:葡萄多;葡萄颜色多;)( 2)教师接着引导:从哪些词中可看出葡萄多?葡萄的颜色多?(如一大串一大串,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3)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找出此句中体现葡萄五光十色的词语?(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想想说明颜色多的成语还有哪些?(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把“五光十色” 换成这些词语行不行?(此环节学生会有争议, 教师不必忙着说出答案, 可请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想象 “五光十色”和其他成语的不同,从而得出答案)至此,学生会感受出这里的葡萄确实美极了。(4)感情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指导学生读
11、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来试读,还可让学生边想象语句中描写的情景边朗读)这一细节中,教师抓住了重点句中的重点词“五光十色” ,利用“换词” “联系上下文” “词语比较”等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此词,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对葡萄的美丽有了深入浅出的认识,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的目的。四 “精简”教学方法:扎实朴实才是真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最好的教法,不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最易操作、收效最好的。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本着精简方便、易于操作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课堂上得扎实、朴实。记得有位专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低年级识字
12、环节,教师们在参加比赛时可谓煞费苦心,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游戏,其中有一种“摘苹果”的游戏特别盛行:教师把每个生字做到“苹果卡”上,然后把卡挂到“苹果树”上,谁读对了哪个字,就把哪个“苹果”送给他,学生们兴致很高,气氛相当活跃。细想这个游戏,很好玩,很有趣,学生很爱玩,气氛也很好,但,实效性不强:每次只能有一个学生得到苹果卡,其他学生只能眼巴巴地看,整个游戏玩下来,只有十多个孩子进行了识字练习,其他孩子并未有多大收获。相反,另一位老师在处理生字时做法简单,收效却很大:出示生字,教师指字,学生们读,会读的做个兔子跳表示奖励, 不会读的跟别人学一学。 很简单, 没有任何课件, 但学生们也很高兴,且每个
13、学生都参与到了识字活动中。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教法时,不能只想到学生感兴趣与否,更应想到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多少学生收获了。还有一位教师讲一年级语文课月亮的心愿时,在“自读识字”一环节,把本课的 14 个生字全部做成了漂亮的识字卡,请学生当小老师,说每个字是怎么记住的,教师此言一出,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说自己记字的妙招。 此环节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但细细想来,此环节有许多不足:逐一分析,过于费时;重点不突出,较难的字学生未必能强化好。不如改为:教师出示生字,请学生读,通过各种形式读准,然后问学生哪些字比较难记?再请学生为这些难记的字想办法?这样,既省时,又能突破难点,何乐而不为?总之,教师要想取得较高的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精心备课、精心预设,精选教法,方能打造出适应新素质教育形式下的“精品”课堂!参考书目: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