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IBI家标准GB/TXXXX-XXXX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ofjointpreventionandcontrolforurbanfluvialandpluvialflood(征求意见稿)请将你们发现的有关专利的内容和支持性文件随意见一并返回XXXX-XX-XX发布XXXX-XXX-XXX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戈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2I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计算2I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计算25总体要求2;1总体原则2KD技术手段3协调机制36雨水情监测预报3I监测预报内容3,,雨水情监
2、测3R5雨水情预报47外洪内涝风险分析471外洪风险分析47,内涝风险分析57q组合风险分析5,风险等级58洪涝防控措施61总体要求7、)工程范围7-,预排预降7:联排联调7附录A(规范性)城市洪涝组合风险值计算方法1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淮
3、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家宏、李琛亮、王佳、梅超、周晋、刘广奇、高希超、焦莹、倪洁、安会静、李永坤、程宸、李瑞栋、宋天旭、靳文波、邵薇薇、杨志勇、丁相毅、陈邦慧、鲁帆、于赢东、裴羽佳、王棚飞、张波、张鑫。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暴雨洪涝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镇化地区分布着密集的人口、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在流域外洪和城市内涝组合作用下,灾害损失及影响呈现倍增、放大效应。在城市防洪排涝的工作实践中,有关部门对于洪涝耦合作用机理以及联防联控重
4、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鉴于洪涝联防联控是一种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非工程性技术措施,需要有统一的技术规程指导,因此提出编制本文件。本文件在编制时,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城市洪涝防控领域的业务运行系统及其调度应用规程,梳理了我国现行气象、水文、防洪与治涝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性技术文献资料,吸纳了当前最新的气象卫星、测雨雷达观测技术和洪涝智能预报、数字挛生推演技术在城市洪涝灾害防御领域的成熟应用成果。本文件对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总体要求、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洪涝防控措施等作出了统一规定,对监测预报的数据要求、外洪内涝风险等级以及不同风险等级下的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业务实施进行了规范,对统筹城市
5、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城市应对极端暴雨洪涝事件的综合能力。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总体要求和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洪涝防控措施调度等业务的技术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应对城市外洪、内涝及洪涝组合风险的雨水情监测预报、风险分析、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984短期天气预报GB/T22482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27956中期天气预报
6、GB/T27966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指南GB/T28592降水量等级GB/T28594临近天气预报GB/T33669极端降水监测指标GB/T33703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GB/T3522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GB/T39195城市内涝风险普查技术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201防洪标准GB/T50587水库调度设计规范GB51079城市防洪规划规范GB512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SL/T34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483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SL/T818流域防洪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编制导则3术语和定义
7、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城市洪涝联防联控jointpreventionandcontrolforurbanfluvialandpluvialflood统筹运用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等手段,对城市外洪和内涝进行联合防控。雨水情rainfallandfloodsituation雨情、水情的统称,雨情主要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水情主要包括水体水位、流量、水量等水文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城市洪涝风险等级risklevelofurbanfluvialandpluvialflood对城市外洪、内涝及外洪影响排涝、排涝影响行洪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8、得到的外洪风险等级、内涝风险等级和洪涝组合风险等级的统称。预排预降pre-draingeandpre-lowering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风险,通过调度闸坝泵站提前降低城市河网水位、水库预泄等措施,腾出防洪滞涝的调蓄空间。联排联调jointdrainageanddispatching为缓解城市洪涝风险,降低洪涝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湖库、河道、蓄滞洪区、闸坝泵站、滞涝区等的联合调度,增加洪涝水蓄、滞、排综合能力。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1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计算Rz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ZW外河水位;ZP城市内涝自排口高程。4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计算Rq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Qx内涝外排需求流量;Q
9、y外河允许排涝流量;W内涝水量;T排涝时间;QD在保证本河段及下游河段安全的前提下城市可通过的最大洪水流量;Qm洪峰流量。5总体要求1总体原则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应在保障流域整体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根据城市洪涝保护对象的要求,科学制定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方案和措施。勺?技术手段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宜建立系统平台,采用数字挛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演洪涝风险影响和预排预降、联排联调应用效果,支撑洪涝调控决策。41协调机制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应建立信息互通共享、部门联合会商、工程联排联调等协调机制。6雨水情监测预报A1监测预报内容雨水情监测预报应依据城市及所在流域降雨特征、水文地理
10、特征、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工程设施,确定雨水情监测站点、监测要素、监测方法、监测频次以及降雨、洪水、内涝预报内容等。A)雨水情监测6.2.1 监测手段雨水情监测应考虑雨、洪、涝等致灾因子,监测方式可包括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测雨雷达、气象站、降水量站、水文站和水位站等。6.2.2 监测布局雨水情监测宜在暴雨易发区域加强天气雷达、测雨雷达建设与组网应用;优化气象站、降水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的站网布局,强化视频监控站点应用;监测应覆盖洪涝风险区域、关键断面和易积滞水点。站网布局应按照SL/T34相关规定执行。6.2.3 雨情监测雨情监测宜包括云中雨的监测和地面降水的观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利用气
11、象卫星,监测降水强度、面积、趋势走向、垂直结构等信息,并补充监测天气雷达、测雨雷达监测范围外的雨情,支撑降雨预报;宜将不同波段天气雷达、测雨雷达组网进行协同监测,提供降水量、降水强度、风场、降水云团的垂直结构和运动状态等信息;b)应利用气象站和降水量站对地面降水进行观测,气象站降水观测应按照GB/T33703和GB/T35228相关规定执行,降水量站观测应按照SL21相关规定执行;c)降水量等级划分应按照GB/T28592相关规定执行;极端降水监测指标按照GB/T33669相关规定执行。6.2.4 水情监测水情监测应包括洪涝联防联控范围内的水位、流量和涝情监测,并符合下列规定:a)水位、流量监
12、测应包括河道关键断面及工程关键节点,沿海城市还应监测潮水位和风暴潮涨落过程等,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按GB/T50138和GB50179相关规定执行;b)涝情监测应包括城市易涝点、积水点和滞涝区等的积水范围、积水深度、积水持续时间,涝情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按照GB/T39195相关规定执行。6.2.5数据要求雨水情监测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及合理性,满足相应频次、空间分布要求,便于监测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应用,并符合下列规定:a)降水量观测记录应采用北京时间,日降水量以8时为日分界,即从昨日8时至今日8时的降水量为昨日降水量;b)应记录日最高水位、最大流量,日平均水位和流量的计算时段为当日。时至
13、24时;c)积水过程监测应记录最大积水范围、最大积水深度及积水持续时间。A1雨水情预报6.3.1降雨预报降雨预报应包含延伸期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以及临近天气预报,参照GB/T28594、GBT21984GB/T27956GB/T27966相关规定执行,并应包含以下内容:a)综合运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测雨雷达、气象站和降水量站等雨情监测信息辅助降雨预报;b)预报结果应包括未来降雨可能出现的时间、区域、降雨量、降雨量等级等信息;c)城市所在流域预报应考虑流域内的地形、水系、土壤、土地利用等对降雨的影响,提供覆盖流域范围网格化降雨量和流域面雨量,支撑流域洪水预报;d)
14、城市尺度预报应在流域尺度预报结果基础上,考虑城市人为热排放、建筑拖曳等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局地降雨的影响,提供覆盖城市范围的网格化降雨量,支撑城市内涝预报。6.3.2水文预报水文预报官开展流域洪水、城市内涝叠加情景的联合预报,按照GB/T22482相关规定执行,并符合下列规定:a)洪水预报可依据历史和实时的雨水情监测数据,综合应用产汇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针对城市洪涝叠加影响的关键风险点位,对洪水过程及洪峰水位、洪峰流量、峰现时间等洪水特征值进行预报;b)内涝预报可依据历史和实时的雨水情监测结果,综合应用城市水文模型、一维水动力和二维水动力模型,针对城市洪涝叠加关键风险点位,对积水范围、积水深度、
15、持续时间等进行预报。6.3.3应急测报当城市发生外洪内涝,必要时应合理增设应急监测断面,加密测次,利用“以测补报”等措施对水文预报成果进行滚动修正。6.3.4数据要求应将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相融合,深化气象、遥感卫星数据应用,构建耦合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的水文预报模型,延长洪水、内涝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7外洪内涝风险分析71外洪风险分析根据雨水情监测预报结果,结合防洪工程防御能力,适时分河段分析外洪风险,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包括水文分析、外洪淹没分析、洪水影响分析等;b)应考虑上下游防洪工程启用条件,包括水库、蓄滞洪区、水闸、橡胶坝等工程设施;c)水文分析应重点分析水文断面洪水过程、洪峰水位、
16、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等要素;外洪淹没分析应重点分析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时长等要素;洪水影响分析应重点统计洪水淹没区域的人口、房屋、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等要素;d)应重点分析漫堤、溃坝风险及淹没影响范围;e)应划定洪水风险区域,并按照SL483相关要求绘制洪水风险图。79内涝风险分析根据实测降雨和预报降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等方法适时分区域分析内涝风险,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包括城市水文分析、内涝积水分析等;b)应考虑海绵设施、雨水调蓄工程、公园及公共绿地内的低洼区域、河湖水系等对涝水的渗、滞、蓄、排作用;c)应重点分析积水范围、最大积水深度、积水历时等要素;d)应重点分析历
17、史积水点位、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的内涝风险;e)应划定内涝风险区域,并绘制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71组合风险分析1 .3.1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分析外洪影响内涝应分析流域外洪水位顶托和山洪等外水入城对城市内涝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分析内涝自排口高程与外洪水位的关系,确定外水顶托对城市雨水管网系统排涝的影响程度;b)有山洪等外水入城时,应分析外水进入后对城市内涝积水的影响;c)应分析水库等防洪工程不同调度运行方案下对外洪水位及内涝外排的影响。2 .3.2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分析内涝影响外洪应分析城市排涝流量叠加洪水流量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分析内涝外排流量需
18、求及外河允许排涝流量,确定内涝外排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程度;b)应分析城市排涝设施(泵站、水闸和河道应急排涝设施等)不同运行工况下对城市内涝及外河行洪的影响。3 .3.3洪涝综合风险图应按照内涝集水区、排水口和河湖位置关系分区域分河段进行洪涝组合风险分析,划定洪涝风险区域,绘制城市洪涝综合风险图。74风险等级7 .4.1外洪风险等级应结合防洪工程防御能力,按照河道水位与防护工程相应控制水位的关系,将外洪风险按河段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并符合下列规定:a)河道水位不超过警戒水位,划定为低风险;b)河道水位高于警戒水位并不超过保证水位,划定为中风险;c)河道水位达到或高于保证水位,
19、划定为高风险。8 .4.2内涝风险等级应综合考虑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低洼区域和居民安全等要素,将内涝风险等级按照内涝积水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按区域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内涝积水对正常行车造成影响,可致道路通行速度显著降低,引发交通拥堵,但不危及行人安全,划定为低风险;b)内涝积水超过普通轿车排气口高度,可致行进中的车辆熄火,导致交通瘫痪,对交通和居民出行安全造成影响,划定为中风险;c)内涝积水可致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进水,威胁民用设施安全,对居民生活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划定为高风险。9 .4.3组合风险等级10 4.3,1等级划分方
20、法参照图1城市外洪内涝风险分析坐标系,以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AZ)、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RQ)为横纵坐标,对城市外洪、内涝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基于横轴、纵轴划分的四象限将城市洪涝组合风险分河段分区域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a小于等于O并且AQ小于等于O时,此时外洪、内涝相互影响可能性较小,划定为低风险;b)当a大于O并且AQ小于等于O或a小于等于O并且AQ大于O时,此时外洪影响内涝或内涝影响外洪单一风险占主导,组合风险等级划定为中风险;c)当a大于。并且AQ大于O时,外洪影响内涝、内涝影响外洪矛盾突出,划定为高风险。图1洪涝组合风险分析坐标系11 4.3.2
21、RZ计算方法a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执行。12 4.3.3RQ计算方法RQ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执行。A1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的洪涝风险等级,在场景推演和趋势预测的基础上,采取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措施,防范化解城市洪涝风险。R5工程范围纳入城市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的防洪和排涝工程设施宜包括湖库、河道、蓄滞洪区、闸坝泵站、滞涝区等。ft1预排预降13 3.1实施原则城市洪涝发生前应采取预排预降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处理好不同控制水位下预排预降响应时间和洪涝风险来临时间的关系;b)根据实时洪涝风险,动态修正风险等级,适时调整预排预降方案;c)有序组织预排预降,避免造成下游水位陡涨或峰值流量增加。14 3.2
22、调度实施预排预降应统筹运用湖库调洪能力、外河行洪能力、内河排涝能力、泵站强排能力和管网排水能力,采取预降水位、预泄流量等措施,腾出防洪滞涝的调蓄空间,并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明确预排预降的水量分配和时序控制要求;b)宜根据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风险、内涝风险以及洪涝组合风险分析结果,制定预排预降启动阈值和预降幅度;c)应评估下游承泄能力,防止预排水量叠加暴雨引发新的险情;d)预排预降调度宜采用重力自排,无法满足要求时采用泵站强排。ft联排联调15 4.1实施原则应根据城市洪涝风险等级,协调各类工程设施运用次序和时机,按照GB51079、GB51222GB/T50587和SL/T818的有关规定制
23、定联合调度方案,进行防洪与排涝的联排联调,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流域与城市的关系,单个工程与工程体系的关系;b)应在确保工程自身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参与城市洪涝联排联调,发挥工程防洪排涝作用;c)应根据实时洪涝风险,滚动修正风险等级,适时调整工程的运行状态,最大程度降低洪涝风险;d)城市洪涝联排联调结束后,应及时对相关工程和设施进行检修,恢复常态运行。16 4.2外洪风险调度实施17 4.2.1低风险调度应发挥河道的行洪能力,按规则调度拦河闸坝等,适时利用水库调蓄洪水。18 4.2.2中风险调度应发挥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库的调蓄作用,优化调度拦河闸坝,降低河道水位
24、减少河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时间。19 4.2.3高风险调度应发挥各类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蓄滞洪、泄洪、强排功能,按照预案适时启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保障重要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科学预判蓄滞洪区等工程设施启用的影响范围,确定风险区域和受影响人群,并制定相应的避险转移方案,确保受影响人群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8.4.3内涝风险调度实施8.4.3.1低风险调度应按规则调度拦河闸坝,适时启用排涝泵站、滞涝区,控制城区的积水内涝,减少内涝对交通出行的影响。8.4.3.2中风险调度应适时对拦河闸坝进行塌坝、敞泄调度,及时启用排涝泵站和滞涝区,根据积水情况调整泵站的抽升功率及运行时间,减轻内涝对城市交通影响,保
25、障居民出行安全。8.4.3.3高风险调度应科学调度城市河湖,加大对涝水的蓄滞;对拦河闸坝进行塌坝、敞泄调度,发挥城市河湖水系的蓄泄能力;统筹运用排涝泵站和滞涝区,及时启用移动式排水设施强化抽排,重点保护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等,减轻内涝淹没损失,保证生命安全。2. 4.4洪涝组合风险调度实施8. 4.4.1低风险调度洪涝组合低风险调度应根据外洪内涝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8.421条和843.1的调度方式;同时根据实时监测预报信息,动态分析研判城市洪涝风险,统筹调度水库和排涝泵站等,避免流域洪水与城市内涝的时空遭遇。9. 4.4.2中风险调度洪涝组合中风险调度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a)外
26、洪影响排涝时,按照8.4.2.2条执行,同时利用水库调蓄库容控制水库下泄过程,拦蓄峰值流量,减轻外河外湖水位对城市排涝的影响;b)排涝影响行洪时,按照8.4.3.2条执行,并动态分析研判城市洪涝风险和涝水外排对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按照整体风险最小原则确定排涝泵站的启用时机和外排流量,提出排涝泵站限排方案,必要时可启用滞涝区。10. 4.4.3高风险调度洪涝组合高风险情景下,应适时分析研判外洪影响排涝、排涝影响行洪风险,统筹8.423条和8.433条的调度方式执行,并符合下列规定:a)优化调度水库泄流过程,重点拦蓄峰值洪量,宜将外河湖水位控制在保证水位以下,避免洪水入城;b)按照洪涝灾害链防控
27、要求确定排涝泵站的启用时机和外排流量,避免城区涝水集中外排给外河防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c)外河外湖水位高于城市排水口高程时,及时采取关闭排水口闸门、启用排涝泵站等措施,避免洪水倒灌;d)在外河外湖水位超过防洪保证水位时,及时关停涝水外排措施,避免洪涝叠加放大。附录A(规范性)城市洪涝组合风险值计算方法A.1RZ计算方法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可根据外河水位与城市内涝自排口高程差值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应按照下式计算:式中:Rz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ZW外河水位(m);ZP城市内涝自排口高程(m);b)ZW根据实时风险和预测风险的分析场景不同,可为实时外河水位或通过水情预报等方式
28、得到的外河可能最大风险水位;c)当城市内涝自排口高程低于外河警戒水位时,ZP也可采用外河警戒水位计算。A.2RQ计算方法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可根据内涝外排需求流量与外河允许排涝流量差值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应按下式计算:RQ=QX_Qy式中:Rq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Qx内涝外排需求流量(m3s);Qy外河允许排涝流量(m3/s);b)内涝外排需求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x=W/T(3)式中:W内涝水量(nep);T排涝时间(三);c)外河允许排涝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yQd-Qm式中:Qd在保证本河段及下游河段安全的前提下城市可通过的最大洪水流量(m3s);Qm洪峰流量(m3s
29、d) Qx为实时内涝外排流量需求或通过模拟等方式得到的可能最大内涝外排需求流量;e) QP根据实时风险和预测风险的分析场景不同,可为实时外河允许排涝流量或通过预报方式得到的可能最大外河允许排涝流量,当城市排涝受限于泵站的强排能力时,Qy可取洪水顶托情景下的城市内涝最大强排能力;f)”根据实时风险和预测风险的分析场景不同,可为实时内涝水量或通过预报方式得到的可能最大内涝水量,应统筹考虑流域内所有存在内涝外排需求的城市;g) T按照GB50014中不同城区类型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相关规定执行;h) Qo应为按照城市现有防洪标准可安全通过的最大洪水流量和下游河段可安全通过的最大
30、洪水流量中的最小值,防洪标准按照GB50201相关规定执行;i) QM根据实时风险和预测风险的分析场景不同,可为实时洪峰流量或通过预报方式得到的可能最大洪峰流量。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编制组2025年6月目录一、工作简况31 .任务来源32 .制定背景43 .起草过程5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51 .编制原则52 .主要内容依据6(1)适用范围7(2)雨水情监测预报7(3)洪涝风险分析20(4)洪涝预排预降32(5)洪涝联排联调35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31 .试验验证的
31、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432 .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9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50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起草情况,以及是否合规引用或者采用国际国外标准,并说明未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因51六、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51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2八、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52九、实施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期和实施日期的建议等措施建议52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近年来,由特大暴雨引发的流域性洪水、城市内涝等组合灾害发生的概率呈显著上升态势,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不同洪涝组合情景,通过流域
32、防洪工程和城市排涝设施的联合调度,实现流域-城市洪涝统筹防御成为当前城市安全发展的迫切需求。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多次印发城市洪涝治理的相关文件: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提出要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形成流域、区域、城市协同匹配,防洪排涝、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系统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2022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3部
33、委印发“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由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工负责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城市防洪和排涝统筹体系;2024年11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城市洪涝联排联调工作的通知(国汛办(2024)13号)要求,要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025年4月,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向客观化、定量化、场景化发展,加快推动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延伸。面向新形势下国家高水平安全保障要求,城市特大暴雨洪涝
34、灾害应对面临联防联控脱节等短板问题,亟待编制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提升城市洪涝防控的科学性、系统性、联动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发挥流域防洪和城市排涝设施的综合效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具有显著的防洪防涝减灾效益。2 .制定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洪涝灾害呈趋频、趋强态势,特大洪涝组合灾害在全国多地发生。例如,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造成北京门头沟区和河北涿州等地出现特大山洪和城市洪涝灾害;2023年9月7日,深圳市发生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洪涝
35、灾害;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引发严重的城市洪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成功应对海河“237”等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流域全盘统筹防御洪涝灾害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在城市洪涝防御过程中也暴露出联防联控脱节等问题。现阶段,特大洪涝组合情景下,流域防洪工程和城市排涝设施联动协调还存在短板,如何实现流域-城市跨尺度洪涝统筹防御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我国已分别制定了面向防洪和内涝防治的相关国家标准,但上述标准主要针对洪水或内涝单一目标,侧重于“常态”和“事前”防御,对于城市洪涝“应急态”和“事中”如何统筹、联动、协调缺乏统一的技术规程,亟待编制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为城市洪涝
36、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指南。3 .起草过程2024年1-2月,标准纳入水利部编制计划,正式成立标准编写组,制定标准工作大纲。2024年3-6月,赴有关部门和典型城市开展专题技术调研,听取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城市洪涝防治管理部门、一线专家和技术人员意见建议;同时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城市洪涝防控领域的业务运行系统及其调度应用规程,梳理了我国现行气象、水文、防洪与治涝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性技术文献资料。2024年7-10月,编制标准初稿,召开专家咨询会,审议工作大纲及初稿。2024年11-12月,提交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建议书,持续修改完善初稿,向相关行业专家定向征求意见。2025年1-5月,向标准主持机构
37、汇报标准修改稿及相关行业专家意见,召开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审议征求意见稿。2025年5-6月,按照专家咨询会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和相关行业部门公开征求意见。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L编制原则(1)协同性原则。统筹城市防洪与城市治涝体系,制定涵盖“雨水情监测预报一外洪内涝风险分析一洪涝防控措施”的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实现外洪防御与内涝治理的协同。(2)科学性原则。综合采用卫星雷达、数字李生、数值模拟等技术,提升监测预报、风险分析和工程调度的科学性和精准性。(3)实用性原则。依据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实际需求和现阶段城市防洪、治涝实际情况,确定城市
38、洪涝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的技术要求和调度实施的操作规程,着力提升可操作性。(4)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20)有关要求,组织开展编制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强化条款之间逻辑关系,与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保持一致。2.主要内容依据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适用于城市洪涝灾害防御过程雨水情监测预报、风险分析、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等。拟制定的标准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符号、总体要求、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洪涝防控措施等。(1)范围:说明标准的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列举本标准引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39、3)术语和定义:对本标准涉及到的专门术语进行列举、界定和说明,规范相关术语的表述和内涵释义。(4)符号:列举本标准洪涝组合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涉及到的符号。(5)总体要求:对标准涉及到的通用性质的规定、原则性要求等进行统一说明,主要包括本标准的编制目的、总体原则、技术手段以及协调机制等。(6)雨水情监测预报:主要是对支撑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监测预报要求等进行规定;对雨水情监测手段、监测范围、监测要素、功能需求、数据质量等进行规定;对雨水情预报方式、数据质量等进行规定。(7)外洪内涝风险分析:主要是对城市外洪风险、内涝风险、洪涝组合风险的风险要素、风险分析方法、风险等级及确定方法
40、等进行规定。(8)洪涝防控措施:主要是对预排预降、联排联调措施体系、不同风险等级下的调度实施业务等进行规定;对各等级外洪、内涝及组合风险下水工程联合调度对象、调度要求等进行规定。(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应对城市外洪、内涝及洪涝组合风险的雨水情监测预报、风险分析、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工作。本规程将城市洪涝联防联控业务划分为三个主要工作程序,分别为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以及洪涝防控措施,其中洪涝防控措施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洪涝风险来临前的预排预降以及洪涝事件应对中的联排联调。(2)雨水情监测预报前瞻、及时、准确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是做好洪水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暴雨洪水往往来得快
41、来得急,传统监测预报手段预见期短、预报精准度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科学精准预测预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作出部署,要在洪水灾害防御中赢得先机,就必须以流域为单元,构筑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从地面降雨监测预报向“云中雨”监测预报转变、从本站洪水测报向洪水演进传导预报转变,形成贯通“云雨水”、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完整监测预报链条,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1)雨水情监测相关文件要求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建设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
42、测系统,持续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按照有关规划,需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增强城市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探索推广保障城市防洪排涝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其中,预防预警信息中强调,各级自然资源(海洋)、水利、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并将结果及时报送有关防汛抗旱指挥机构。2022年11月,中国气象局印发国家天气雷达观测网优化发展工作方案,提出进一步优化全国S波段和C波段天气雷达总体布局,完善X波段和C波段天气雷达区域布局,科学设计全国天气雷达观测网整体布局和优先建设顺序,加快弥补天气雷达观测网
43、盲区的建设。2023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和应急管理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部门协同,及时应急响应,各城市排水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交通、水利、应急、能源、气象、消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会商研判、抢险救援、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精准研判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形势。2023年12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道防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设计谋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2024年2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
44、办防202469号),明确贯通“四预”防御工作任务,包括雨水情、汛情(凌情)旱情(咸情)、险情和灾情的监测预报和风险研判。2025年3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立健全卫星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气象、遥感卫星数据应用;在加强与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雨量信息共享基础上,指导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降水量站网;进一步补充完善水文站网,实现有监测需求的江河湖库全覆盖。相关标准依据GB/T33703-2017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规定了气象观测的相关要求,为气象站降水观测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5、是雨情监测中气象要素观测的重要依据。GB/T35228-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中降水量观测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是雨情监测中地面降水量观测的重要依据;GB/T28592-2012降水量等级,规定了界定不同量级降水的划分标准(如暴雨、大暴雨),有助于准确判断降水强度和可能引发的洪涝风险。GB/T33669-2017极端降水监测指标,规定了极端降水监测的相关要求和指标,支撑极端降水监测指标的规范化设计,为雨情监测中的极端降水事件监测提供了技术规范,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极端降水情况。SL21-2015降水量观测规范明确了降水量的概念,规定了降水量站
46、观测场地设置、仪器与安装、降水量观测及资料整理等技术要求,明确了日降水量以8时为日分界,即从昨日8时至今日8时的降水量为昨日降水量,为条文中“雨情监测”“数据要求”提供直接依据。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规定了统一我国水位站布设、水位观测设施设备的建设与管理、水位的观测和数据处理等的技术要求,为条文中“水情监测”“数据要求”提供直接依据。GB50179-2015河流流量测验规范规定了统一全国河流流量测验方法与分析计算等的技术要求,指导天然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河渠、潮汐影响和水工程影响河段的流量测验,为条文中“水情监测”“数据要求”提供直接依据。SL/T34-2023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明确了水文站网、测雨雷达站的定义,规定了各类水文站网规划、布设和调整的技术要求,为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河渠及其流域内(含地下水体)以及海滨水文站网的规划、布设与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条文中“监测布局”提供直接依据。SL/T247-2020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明确了日平均水位、日平均流量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段均为当日的。时至24时,为条文中“数据要求”提供了参考依据,如下图所示。图1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水位示意图相关理论依据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大气、云层和降水数据,能够实时获取大气环境和降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