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第一章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本形势一、区域概况(一)自然环境概况滇池位于主城区南部,处于长江、红河、珠江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流域。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主要入湖河流35条。区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道有盘龙江、老盘龙江、大清河(明通河)、海河、视槽河、金汁河、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虾坝河、姚安河、新宝象河、老宝象河、广普大沟、马料河共计15条。(二)社会经济状况区位于主城区与呈贡新区的连接带,是主城核心区之一。二、水生态环境状况(一)水质现状2025年,滇池全湖水质为IV类,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其中,外海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V类。从近5年滇池湖体水质变
2、化看,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呈改善趋势,滇池外海化学需氧量呈波动变化,2018年最优,达到IV类水标准;氨氮均优于III类水标准;总磷呈波动改善趋势,2018年以来优于IV类水标准。“十四五”期间,区15条入滇河流共设有18个地表水质监测断面,其中国控断面5个、市控断面13个。2025年,18个河流水质考核断面中7个断面达到地表水III类水及以上标准,6个达到IV类水标准,2个为劣V类,3个断流,达到地表水In类水及以上的比例为38.9%,劣V类断面比例为11.l%0(二)污染负荷现状依据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滇池流域的污染源主要为城镇生活源、第三产业、工业源、农业农村面源、城市
3、面源和水土流失。入湖污染负荷是指污染负荷产生量扣减源头消纳及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削减后的污染负荷排放量,再经过程衰减后的负荷量,2025滇池流域产-排-入湖污染负荷见下表。表1.2-1202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单位:吨项目CODcrNH3-NTNTP产生量18483214611260192633.82排放量3840414418204552.92入湖量240239263812299.75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点源和城市面源,分别占污染负荷总量的41%、55%;氨氮主要来自点源和城市面源,分别占污染负荷总量的66%、29%;总氮主要来自点源,占污染负荷总量的81%;总磷主要来自点源,占污染负荷总量
4、的68%,见下表。表L2-2202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按来源构成)构成入湖量(吨)占比CODCrNH3-NTN1PCODcrNH3-NTNTP点源(含污水处理厂尾水)97826103092CZ0341%66%81%68%城市面源133022673074155%29%8%14%农业农村面源93949393454%5%10%15%水土流失0021100%0%1%3%合计240239263812Q00100%100%100%100%从空间分布上,外海北岸污染负荷占比最高,约64%;草海流域约占9%;随着呈贡新区的发展,外海东岸污染负荷占比逐年增加,为15%;外海南岸截污相对滞后,加之近年来农
5、业施肥强度增加,因此污染负荷占比也相对较高,为11%;外海西岸污染物产生量相对较小,入湖污染负荷约占1%。表1.2-3202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空间分布)成入湖量(吨)占比CODCrNH3-NTNTPCODcrNH3-NTNTP海流域137871674116%8%18%4%海北岸流域15316601211920864%65%56%69%海东岸流域48131625643620%17%15%12%海南2326864093710%9%11%12%岸流域海西184111257岸流97%域249331111计023268120000%00%00%00%外海北岸控制区主要涉及主城的五华区、盘龙区、
6、区、西山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区内人口密集,包含主城二分之一的老城区和主城北部、东南部新兴发展区。外海北岸控制区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城市面源和点源,贡献率分别为58.8%和46.7%;控制区内氨氮、总氮和总磷主要来自点源,点源污染对其贡献率分别为71.3%、85%和81%o按行政区来看,区各项污染负荷在外海北岸控制区内的贡献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36.4%、氨氮40.3%、总氮31.3%、总磷30.2%,详见下表。表1.2-42025年外海北岸控制区污染负荷入湖量(按来源构成)政成入湖量(吨)占比C11TCNTT区ODcrH3-NNPODcrH3-NNP市312100rE面
7、61.12.4%.2%.4%.5%源2L141762源22733.97.5%.8%.3%.4%业山农0000区0(C0村.0%.0%.0%.0%面源土00000(C0流.0%.0%.0%.0%失市7125201假面9068.46.2%.6%.9%.2%区源4152692源05291.85.6%.9%.0%.8%业农000000(1村.05.0%.0%.0%.0%面源土00000(C0流.0%.0%.0%.0%失市6124201面6135.06.3%.2%.7%.0%源4LC82744华源2946.4.8%.4%.5%.0%区业00000农0(CN.16.0%.0%.1%.1%村面源土OO000
8、O(1流.33.0%.0%.0%.2%失市2L匚61723面23952.964.6%.5%.4%.3%源1(CZ41112源7613168.131.5%0.5%0.2%3.1%业龙农E60133区6(村1.82.0%.0%.8%.3%面源土0000O(CZ1流.0%.0%.1%.5%失2C81934市面源75754.578.0%.2%.0%.1%源281586匚9184.6918.4%31.0%27.9%40.7%业农村面源O1O0.790.0%0.1%0.5%0.4%土流失O(C0.030.0%0.0%0.0%0.0%港区市面源479O111.493.1%1.6%0.5%0.7%源6248C
9、乙Ol6.324.1%3.0%9.5%3.0%OCZCZ10010业农村面源3.89.0%.3%.1%.9%土O0000O(CZ流.96.0%.0%.1%.5%失市7125201面8868.45.1%.6%.9%.2%源8CZrV15415源568520.4.6%.6%6.6%.0%开区业农7110000CZ村5O.55.5%.3%.5%.7%面源O(100000土流失.32.0%.0%.0%.2%市100000(C面1.03.1%.0%.0%.0%源3100000源49.44.2%.2%.9%.2%业贡农00000区0(C村.01.0%.0%.0%.0%面源土00000(C0流.0%.0%.
10、0%.0%失小1(CN21111计53160111908.2600.0%00.0%00.0%00.0%区2025年主要入湖污染物负荷分别为化学需氧量5572吨、氨氮242吨、总氮665吨、总磷94.08吨。其中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城市面源和未收集点源,贡献率分别为50.5%和49.5%;氨氮、总氮和总磷均主要来自未收集点源,点源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76.9%,88.9%和90.0%,如下表所示。表1.2-52025年区污染负荷入湖量(按来源构成)构成入湖量(吨)占比CODcrNH3-NrNTPCODcrNH3-NTNTP点源28151869184.6950.5%76.9%88.9%90.0%城市面
11、源27575548.5749.5%22.7%9.6%9.1%农业农村面源0100.790.0%0.4%1.5%0.8%水土流失00(0.030.0%0.0%0.0%0.0%合计55722426594.08100%100%100%100%三、“十四五”区滇池保护治理成效(一)项目执行情况区“十四五”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共涉及项目77个,规划总投资153.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项,规划总投资10.16亿元;新建项目67项,规划总投资143.02亿元。区实施项目72个,规划总投资143.92亿元;空港经济区实施5个项目,规划投资9.26亿元。“十四五”以来,区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防治及辖区水环
12、境的保护治理,为落实辖区水环境的科学治理、系统治理,2016年组织编制了区“十四五”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8年组织编制了区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及主要入湖河道的“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为“十四五”期间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十四五”期间,区共计实施滇池环境保护治理项目72个,累计投入资金44.5亿元,项目涉及河道治理、排水系统、生态恢复与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推进马料河、金汁河等河道水环境治理项目,加大广普大沟、姚安河等不达标水体整治力度,规划区入滇河道水质明显提升,完成了盘龙江、小清河等4条“美丽河道”建设。通过实施大清河、姚安河、广普大沟水环境综
13、合治理等19项工程,投入资金14.3亿元,在片区截污、管网建设、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等方面对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了国家和省规定的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十四五”期间,区开展了星海半岛湿地(一期)、宝丰半岛湿地、星海半岛湿地二期等湖滨湿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海东、王官、星海等10个湿地共计6734亩,初步构建了完整的环湖湿地体系,湖滨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二)考核目标完成情况1、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区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步提升并达到考核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水
14、平显著提高,湖滨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风险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显著加强。水质目标:到2016年,区盘龙江、老盘龙江、新宝象河和金汁河南天集团断面水质保持或提升达到III类,马料河水质保持IV类,金汁河老官南路断面水质保持在V类;到2025年,区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五甲宝象河、虾坝河、老宝象河水质达IV类,其余河道水质达V类。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海河等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市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宝象河水库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2、治理举措坚持落实“双目标责任制”。为实现滇池治理目标,市将水质改善考核目标和污染
15、负荷削减考核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双目标责任制”。一方面依据国家断面考核要求,明确滇池流域各河道、各年度的水质考核目标,另一方面将污染物削减目标按河段分解至所在行政区。区在完成区域内河道水质考核目标的同时,注重入湖污染负荷削减,水质提升与污染负荷总量控制两手发力,形成特色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支撑滇池流域绿色发展的目标。坚决执行市级治滇规划方针。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解决“九龙治水”、氮磷等关键污染物未能有效控制、治理与管理粗放、已有工程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能等重点和难点问题,明确了2025年之前滇池治理的创新思路。区严格落实上级政策,发布了区滇池保护治理“
16、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指导,通过水污染防治系统联动运行,实现精准治滇和科学治滇;构建截污治污系统、水循环系统、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系统综合体系,实现系统治滇;通过优选低耗绿色高效技术、优化已建工程运行管理并提能增效、倡导全民绿色生活等方式实现集约治滇;通过深化河长制、推进排放标准法定化、加大环境联合执法力度等,实现依法治滇。强化多部门协同管理体系。为加强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中的多部门间协同管理,区建立了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体系,设立区级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加强统一调度和集中治理,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指挥长,负责研究和落实滇池保护治理政策、执行滇池保护治理重点任务等。增强资金支持与科技支撑。为
17、加强滇池保护治理的资金与科技支持,区一方面拓宽滇池保护治理的资金渠道,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污水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等方式,调动国内外企业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区滇池保护治理建设与运营工作;另一方面提高滇池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水质、水情实时监测,重视专业技术应用,依托“水专项”等科研工作在滇池流域富营养化、污染负荷削减、湖泊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强最新科技成果在区滇池保护治理的实际应用,强化治滇工作科技支撑。强化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区严格执行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激励问责办法(试行)和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2018年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等政策方针,依托河
18、长制建立了滇池保护治理”区、街道、社区”的三级责任体系,逐级压实滇池保护治理责任,具体责任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六大方面。明确各街道、社区不同层面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奖惩标准,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挂钩,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绩效兑现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监管的依据。3、完成情况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宝象河水库(现由省空港经济区实管)20162025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通过实施盘龙江(区段)、小清河、虾坝河、姚安河、广普大沟、视槽河、海河、新宝象河等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清淤补水等工程,河道水质大幅度提升。2025年,1
19、8个河流水质考核断面中7个断面达到地表水In类水及以上标准,6个达到IV类水标准,2个为劣V类,3个断流,达到地表水HI类水及以上的比例为38.9%,劣V类断面比例为11.1%;18个河流水质考核断面中16个断面达到“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水质考核目标,水质达标率为88.9%。“十四五”期间,区完成了国家和省规定的海河等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开展城镇“两污”设施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稳定提升,城镇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三)实施成效与经验1、治理成效深入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十四五”前期,区继续推进老盘龙江、新宝象河、虾坝河、姚安河、金汁
20、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通过截污工程、清淤工程、河岸绿化工程,提升河道水环境;查缺补漏开展区域内河道及其支流沟渠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宝象河支流-槽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槽河水环境质量,助力宝象河的水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区清水河截污工程,对视槽河支流开展两岸截污,切断机槽河主要污染来源。“十四五”中期,区将消除黑臭水体作为首要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到2017年,实现海河水体消除黑臭,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针对区内部分河道自然水源不足的情况,科学确定河道生态流量,常态化实施东白沙河水库补水海河,利用第十一污水质净化厂尾水补充海河水量,从
21、宝象河引水至广普大沟,提供河道景观生态流量;从盘龙江引水至老盘龙江,保障老盘龙江生态流量。“十四五”后期,推进大清河改道工程,彩云北路、广福路、西侧防洪沟和东侧防洪沟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通过采取河道开挖拓宽、河堤挡墙建设、河岸绿化和防洪沟沿线截污管新建等工程措施,完善区城市防洪排水景观体系,打造了一批样板治理河段,完成了盘龙江、小清河等4条“美丽河道”建设。经过“十四五”期间对主要河道和支流沟渠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明显提升,河道堤防符合防洪要求、生态景观有所改善。集中力量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入河污染物负荷大幅度削减。区涉及的污水系统主要有境内的第二、第六、第十、第十一水质净化厂,以
22、及位于西山区的第七(八)水质净化厂、呈贡区的洛龙河水质净化厂和经开区境内的普照污水处理厂。“十四五”期间区全面加强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实施了新建路网市政排水系统配套管网建设工程、主城东南片排水管网完善工程(二环路外区)、空港经济区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程(续建)、区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区排水管网系统配套完善工程等系列工程,提升区管网覆盖率;同时利用河道前置库,新建18个分散式处理站及15座调蓄池,提升片区污水处理与溢流污染防控能力;实施排水设施更新改造、排水管网系统雨污分流完善改造,降低了雨季淹水风险,减少了区域雨季合流污水溢流量,到2025年底,区建成区旱季污水已基本实现全收集、全
23、处理。加速推进湖滨带生态建设,提升湿地环境效能。区在滇池湖滨地带先后建成了五甲塘、西亮塘、宝丰半岛湿地(一期)、王官、海东、星海半岛湿地(一期)六个湖滨生态湿地,老盘龙江、大清河、海河三个入湖口湿地以及海东湖内湿地,湿地建成面积共计6734亩。“十四五”期间,区加快推进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持续扩大湿地面积,逐步恢复湖滨湿地自然属性,完善湿地布水系统,实现湿地与尾水、河水、湖水的连通,发挥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增强湿地水净化及生态功能。同时不断提升已建成的生态湿地品质,加快滇池湖滨带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恢复,逐步恢复湖滨湿地自然属性;完善已建成湿地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湿地监测体系。2、工作经验坚持
24、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坚持科学决策、科学研究、科学管理,区在十四五期间对区“十四五”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滇池流域保护治理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区分解任务等重要规划政策进行了中期和进展评价,及时评估政策的实施进展、存在问题并提出调整建议,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评估支撑。通过与国内外湖泊治理的顶尖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机制,充分研究并应用河湖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滇池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水环境容量为约束实行总量控制管理,以污染负荷削减为目标实现河道水质提升,建设辖区内河道水质监测、湿地监测与排水设施监测基础网络,完善片区网格化管理,通过管理精细化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滇池治
25、理上级政策与规划。“十四五”以来,区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重点依照市级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和滇池流域保护治理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5年)实施,认真落实上级政策,依照市级滇池治理相关规划,结合区实际情况,系统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湖滨带生态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水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执行本地滇池治理的标准与规范。针对滇池富营养化敏感因子总氮和总磷,市研究提出了比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更严格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5301T43-2025)o区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
26、执行地标A级标准,为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治污效益、改善河道补给水源水质、削减入湖污染负荷、降低滇池蓝藻爆发风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出台了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昆办通201728号)及5个配套文件,建立了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作为滇池流域主城区的下游区域,区内分布有15条主要入滇河道,通过严格落实市级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为提升区内河湖水质打下坚实基础。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体系。区依托河长制建立了滇池保护治理”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体系,逐级压实滇池保护治理责任,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区针对滇池水环境治理工作成立领导小组
27、负责区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四五”规划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成立技术咨询组,由区水务局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代表,负责区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技术指导和跟踪评估等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有关街道、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征求街道和部门意见,商榷重大问题,通报和调度工作进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幅度提升区滇池治理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四、“十五五”区滇池保护治理机遇与挑战(一)污染负荷预测根据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2030年滇池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20.07万吨、氨氮1.77万吨、总氮2.89万吨、总磷3275吨。污染物产生量扣减源
28、头消纳及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削减、尾水外排及截污外排量即为污染负荷排放量,再经过程衰减后即为入湖量。考虑现状削减量及入河方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30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入湖量分别为4.7万吨、0.14万吨、0.72万吨、589吨。区污染负荷预测产生量与入湖量贡献率参考市级滇池“十五五”规划,依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成果,结合区“十五五”期间人口、社会经济的增长,利用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对区污染物进行预测。2030年区污染负荷产生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64135吨、氨氮5712吨、总氮6790吨、总磷1237吨;入湖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8336吨、氨氮
29、362吨、总氮995吨、总磷的141吨。表1.4-12030年区污染负荷预测单位:吨项目CODcrNH3-NTNTP产生量64135571267901237入湖量8336362995141(二)污染物削减分析根据滇池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外海北岸控制区汇水区内有10条入湖河流,分别为采莲河(含太家河)、金家河(含正大河)、盘龙江、大清河(金汁河、视槽河)、新海河(五甲、六甲、小清河、虾坝河)、姚安河、老宝象河、新宝象河、广普大沟、马料河,基本涵盖了区入滇河道。区内各河道2030年水质目标为:盘龙江、金家河(含正大河)、马料河市考(含国考)断面达到III类;新宝象河、采莲河(含大家河)、大清河
30、金汁河、视槽河)、姚安河、海河(五甲、六甲、小清河、虾坝河)、老宝象河、广普大沟市考(含国考)断面达到IV类。根据2025年现状水质及水文情况,以2030年水质考核目标为约束条件,计算区内各河道的污染物削减需求。区2030年污染负荷削减目标为化学需氧量3608吨、氨氮210吨、总氮221吨、总磷34.41吨。表L4-2外海北岸控制区(区)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单位:吨河流增量削减存量削我水质指标CODcrNH3-NTNTPCODcrN盘龙江流域36130.31104新海河流域(含虾坝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和六甲宝象河)124038759.4119大清河流域7673644.90姚安河流域128217
31、1.8216老宝象河流域93260.670新宝象河流域4529263.020广普大沟流域69612384.5526马料河流域31120.090合计34438722124.77165注:存量削减目标为区内现状各入湖河道超标部分对应的削减任务;增量削减目标为“十五五”期间各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新增污染负荷量。按照“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要求,新增污染负荷量必须全部削减。(三)滇池保护治理的机遇1、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滇池保护治理工作面临重大转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2、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催生了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带来了区成为中国O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区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客观上减轻了环保和污染减排的压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也有利于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0P15)在召开,将加速区城市环境美化与保障体质提升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深植全区。2、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环保事业。市重点实施“3015行动计划”中,区的“巫家坝
33、城市副中心”和“古镇片区”被列入“十大片区”、“三个半岛会展旅游区”被列入“十大项目”、“飞虎大道”被列入“十大基础设施:打造南部城市副中心及环滇池旅游发展带和都市休闲目的地,使之成为最有发展潜力和价值的片区;东南片区全部属于区域,占区实管面积近50%。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印发实施,中国O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片区范围主要在区行政范围内,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枢纽、信息物流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大范围区域开发列入市级发展战略,凸显了区在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优势,将加快区重点片区的建设和产业发展。
34、随着巫家坝城市副中心片区、文化生态新城片区、三个半岛会展旅游区的建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加快片区基础设施完善打下了良好基础。3、“十四五”期间出台一系列政策方针,为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基础2017年市先后出台了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水质监测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生态补偿办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调动全市保护滇池水环境的积极性,在滇池水质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针对滇池水质企稳向好但水质波动较大等问题,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解决“九龙治水”、氮磷等关键污染物未能有效控制、治理与管理粗放、已有工程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
35、能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划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提出,为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4、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滇池治理,为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良好契机滇池是世界关注的高原湖泊,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滇池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滇池保护和治理力度,要求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积极推动滇池治理实现新突破,并带动其他湖泊江河的治理和保护。省和市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和头号工程,作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和美丽春城、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区全区位于滇池流域,是滇池
36、的最后一道防线和滇池治理的主阵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必然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四)滇池保护治理的挑战1、片区开发使区水环境面临更大压力随着区巫家坝城市副中心片区、文化生态新城片区、三个半岛会展中心片区的开发建设,区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区水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2、区位条件决定区水污染防治的难度区位于市排水下游,是滇池保护治理的主战场,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大部分城中村区域处于从合流制向分流制过渡的阶段,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更新与城市化发展匹配程度不高。对于合流制区域,多采用“先堵后治”的截污方式,一方面会导致雨季大量的溢流污水进入河道,另一方面也极易造成内涝,为解决内涝再将合流污水抽排
37、至河道,最终导致河道水质达标压力较大。区地处滇池北岸,受外海水位及常年风向影响,湖体污染物易在河流入湖口淤积停滞,在外海水位较高时,滇池水体部分倒灌进入河道,河道受顶托作用,在入湖口段流动性较弱,污染物发生厌氧反应,导致河道水质变差,对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造成不利影响。3、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30年,区经济总量在确保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下,突破2000亿元。近年来区采取了大量的城市污染控制和治理措施,但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的要求、流域内人口的增长,使生活污染物总量仍然呈增加的趋势。位于入湖河流末端,区
38、域内河流除承载区内污染负荷外,还承接了沿线上游部分污染物;除盘龙江和宝象河以外,区河流生态补水缺乏,源头无清洁活水补充,多条河流截污后存在断流现象;现河道生态用水多为周边水质净化厂尾水补给,虽然水质净化厂排水稳定达一级A标,但较地表水III类水质考核目标,补给水污染负荷仍然较高。部分河道现状水质无法达到水环境功能的要求,已无实际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凸显。4、现状环湖发展布局与湖泊生态保护的矛盾协调问题通过实施“四退三还”工程,滇池湖滨带恢复了部分湿地、绿地等绿色空间,但近年来,草海和滇池东岸的“环湖开发”挤占了滇池的生态空间,使未来滇池水质进一步提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