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01.040.03CCSA00DB63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TXXXX-2025生态学校师资培训指南(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25-XX-XX发布2025-XX-XX实施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培训课程设计25培训内容26实施建议37考核评价48培训程序4参考文献6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青海省教育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
2、海省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时元杰、于瑶、雷梅莉、郭欣乐、杨占福、王文颖、孙永娟、祁延娥、陆新采、李沐宸、熊瑞、王冰琪、付玉硕、杨生宏、宁爽。本文件由青海省教育厅监督实施。生态学校师资培训指南1范围本文件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设计思路、培训内容、实施建议、考核评价和培训程序等方面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生态学校组织和实施生态文明教师开展培训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
3、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63/T2168生态学校评定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等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技能、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3.2生态(文明)学校以生态文明教育系统为依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的学校。来源:DB63/T2168,3.13.3生态实践课程为达成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生态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4、组织实施、评估优化过程的总和。一般应包括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背景知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说明等部分,并以手册、学案、成长档案等形式呈现。3.4生态文明素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价值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行为方式的整合。它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标。4培训课程设计4.1 生态学校教师培训对象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林业和环保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生态保护基地以及国家公园、文旅部门等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全体成员。4.2 课程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师德为先:将生态文明发展政策以及生态文明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师培训课程,注重教师职业理想
5、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b:能力为重: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为重点,提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0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能力素养;实践导向:培训课程重视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办学经验的提炼与推广,重视教师个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S分层培训: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和教师培训工作特点,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主线,基于教师能力诊断,确定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能力各维度所处的水平层次。5培训内容5.1 培训总体目标5.1.1 生态学校教师培训以提高生态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宗旨,发展教师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和
6、学习者分析的能力,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5.1.2 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理解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相关内容与主题涉及的学科本体知识,理解教学材料内容选取、组织的思路,理解课程核心活动的设计意图,提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选取和组织能力。5.1.3 熟练进行学习者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学生在各主题学习中常见的概念,能进行学生的认识发展空间(即能力素养发展空间)分析,提升进行学习者分析的能力。5.1.4 知道生态文明教育各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教学关键问题,能利用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能选择并恰当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施,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
7、施能力。5.1.5 明确生态文明教育各内容的关键评价要点,能基于双向细目进行评价设计,能从知识技能、思路方法、认识发展水平(即能力素养发展水平)等维度设计评价工具,能从知识技能、思路方法、认识发展水平等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升评价的设计、实施能力。5.2 专业态度5.2.1 2.1专业认同认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热爱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备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习惯。5.2.2 学习意识认同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关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及生态文化,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5.2.3 2.3安全意识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含自然教
8、育)活动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参与者。将保护生态文明教育参与者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有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安全意识,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含自然教育)活动安全有序进行。5.2.4 服务意识自觉主动做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引导服务工作,积极沟通、主动关注参与者反馈,科学评价。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学习氛围。5.2.5 创新意识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能够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明确最优化的发展方向。5.2.6 生态意识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具有敏锐度,能够理解、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9、的理念。5. 3专业知识5.1.1 了解基本的生态学知识、熟悉基本的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了解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的基本构成。5.1.2 了解基本的生物学、地理学知识,熟悉本地区常见的动植物识别特征和生长特性,熟悉本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等特征。5.1.3 了解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熟悉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5. 3.4掌握开展相应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应具备的其他相关自然科学知识。5.4教育教学知识5.4.1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熟悉不同人群认知规律。5.4.2 了解大中小学、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体系,熟悉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5.4.3 了
10、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教育发展主流趋势,熟悉各教育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5.5通识类知识5.5.1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熟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标准。5.5.2 了解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教学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5.5.3 了解青海省生态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5.5.4 熟悉智慧教育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6实施建议6.1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兼顾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和教师的区域差异,倡导采用集中学习、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自学、智慧教育课堂等多样化的培训组织形式,专家讲授、案例研究、问题研讨、工作坊等多种培训实施方式。6.2 强化基于教
11、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实施策略,通过现场诊断、分析与分享活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基于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反思实践和行动研究提升教学能力,确保培训实施的效果。6.3 针对生态文明学校建立的整体发展情况,可按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分层次、批次培训。7考核评价7.1 评价方式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专家评价、即时评价与后续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整体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地评价,保证培训效果评估的系统性和科学性。7.2 设计评价工具从培训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资源、培训组织等,设计“培训满
12、意度评价表对教师的现场表现、培训成果、教学实践改进等方面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评价。7.3 培训效果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认识与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转化。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训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对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变化效果进行评价,并组织专家进一步指导改进。7.4 培训指标体系7.4.1根据生态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及实践需求,构建生态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指标。7.4.2确立教师教学能力表现指标核心要项,以引导教师教学既关注传授生态文明基本知识,更重视将生态文明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能力素养。7.5生态文明教育考核标准
13、7.5.1 生态学校教师初级具备一定的生态素养,能够根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标准及课程特点,完成各项教学基本过程。7.5.2 生态学校教师中级在具备生态学校教师初级能力基础上,能够根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理论知识和基本原则,完成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评价设计。7.5.3 生态学校教师高级在具备生态学校教师中级能力基础上,能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优化整合、管理与推广,完成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研究能力。8培训程序8.1 制订培训方案。结合本地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在需求调查和能力诊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满足相应水平层次教师发展需求的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线下不少
14、于30学时,线上不少于40学时。8.2 组建培训师资团队。按照青海省教育厅培训文件精神执行。组建具备高水平、结构优化的培训师资团队。8.3 确定教师培训方式,注重教师培训的系统设计和前后衔接,系统设计教师培训内容。8.4 教师基本情况、培训档案、训后跟踪评价等数据进行动态维护,促进生态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与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GB/T311732014GB/T3770920193 GB/T3871620204 GB/T390542020国民休闲教育导引非正规教育服务通则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服务规范社区教育服务规范LY/T3329-2022自然教育指南LB/T0542016研学旅行服务规范7DB
15、l1/T16602019森林体验教育基地评定导则DB36/T1413.2-2021中小学研学旅行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9DB63/T2168-2023生态学校评定导则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国办发201310号)12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1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14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1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2月10日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17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