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81955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8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03.080.99CCSA16B31上海市地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31MZ/Z002202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Specificationof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servicesformentaldisorders2023-09-01实施2023-07-31发布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 基本原则11. 1隐私保护原则14. 2尊重接纳原则15. 3需求导向原则16. 4家庭参与原则17. 5协同合作原则28. 6社区友好原则25 基本要求25.1 服务机构要求25.2 人员要求25.3

2、场地设施要求25.4 技术支持要求26服务内容26.1 服药训练36.2 预防复发训练36.3躯体管理训练36.4 生活技能训练36.5 社交技能训练36.6 职业康复训练36.7 心理治疗和康复36.8 同伴支持46.9 家庭支持47服务流程47.1 概述47.2 转入47.3 登记建档47.4 4基线评估47.5 制定康复计划57.6 开展康复服务57.7 过程评估57.8 转介和转出58特殊情况处置59服务评价与持续改进59.1服务评价59.2持续改进6附录A(资料性)分级服药行为训练内容7附录B(资料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流程图8附录C(资料性)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表9附录D(资

3、料性)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转介单11附录E(资料性)基本情况登记表12附录F(资料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协议14附录G(资料性)心理社交功能评估表15附录H(资料性)精神状况综合评估表20附录I(资料性)社会适应能力评估表22附录J(资料性)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27附录K(资料性)康复服务计划书29附录L(资料性)建议就诊单32参考文献3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民政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上海市民政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

4、民政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乐爱社工师事务所、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晓红、刘晨、孙洁怡、应晶晶、吴国柱、周萍、鸵春华、张伟波、朱益、薛莉莉、杜瑛、王艳红、赵苗苗、朱芸、韩笑纳。精神卫生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就业能力为重点,综合运用精神医学、康复治疗、社会心理、社会工作、社区支持、志愿服务等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全生命周期关怀帮助、健康教育、功能训练、社会支持,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专业社会服

5、务。目前本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2.5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隐性和轻度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接受专业治疗,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对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存在客观需求。为充分发挥上海市各级民政、卫生健康和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在本市推动建立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文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特殊情况处置、服

6、务评价与持续改进等。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机构设置、服务提供和管理。其他可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可参照本文件所确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要求开展服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1/T5922012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服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的患者明显的

7、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3.2精神障碍社区康复communityrehabilitationofmentaldisorders让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得到服务,克服疾病所导致的各种功能缺陷,促进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的康复,从而回归社会的活动。4基本原则3.3 隐私保护原则强调服务对象的隐私需求,服务过程需遵循保密原则和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3.4 尊重接纳原则真诚接纳、不歧视服务对象,尊重其人格尊严,保护其知情同意等合法权利。4. 3需求导向原则以社区范围内服务对象人群需求为导向,强调服务的针对性、个别化和可及性。4.4家庭参与原则以服务对象家庭为单位,提升家庭照护功能,发

8、挥家庭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4. 5协同合作原则街道(乡、镇)应链接各方专业资源,健全居(村)委关爱帮扶机制,推动社区多部门合作,综合提供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专业支持服务。4. 6社区友好原则推进社区居民人群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打造对精神障碍患者友好社区,引导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提升参与社区康复的意愿。5基本要求5. 1服务机构要求5.1.1 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资质。5.1.2 服务机构应具备为服务对象提供康复和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娱乐休闲等康复服务的能力。5.1.3 服务机构应配备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相关的专业人员

9、包括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5. 2人员要求5.1.1 服务团队成员可包括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以下简称“精防人员”)、家庭医生、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护士等。5.1.2 服务人员应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执业、职业资格或具备相关培训经历。5.1.3 服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精神卫生、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继续教育培训。5.1.4 建立多学科技术指导团队,指导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主要包括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公卫医师等。5.3 场地设施要求5.3.1 康复服务场所应相对固定,并配

10、置与功能相配套的基本设备设施。可以是机构自有的场地,也可以是社区公共服务场所。5.3.2 固定场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应按照DB31/T5922012中4.1.1的规定,宜邻近或在社区内,便于出入,周边环境安全、适宜,且在场所内设置服务功能和相关区域。5.3.3 街道(乡、镇)可依托“阳光心园”、社工站等场所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的使用效率,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5.4 技术支持要求5.4.1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技术支持机构。5.4.2技术支持机构应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提供病情和风险评估、用药、康复服务等技术支持

11、及时反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持续跟进。5.4.3技术支持机构应协助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建立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模式和服务转介机制。5.4.4技术支持机构应协助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6服务内容6.1 服药训练6.1.1 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疾病,帮助服务对象了解药物治疗相关知识,学会药物自我管理,养成遵医嘱独立服药习惯。6.1.2 运用多种服务方式,使服务对象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全病程治疗的理念、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对应、预防复发的技巧和向医师求助的方法。6.1.3 根据服务对象自主服药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训练,训练内容见附录A。6.2 预防复发训练6

12、 .2.1通过专业人员专题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服务对象和家属掌握复发先兆表现及应对和寻求帮助的方法。7 .2.2训练内容包括学习认识精神疾病、常见精神症状、药物治疗的好处及常见副作用、复发的因素、复发的先兆表现、预防和应对复发的措施等。6.3 躯体管理训练6.3.1根据服务对象身体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强服务对象体质、缓解药物副作用。6.3.2组织服务对象开展趣味性运动训练,包括慢跑、快走、打太极、跳绳、乒乓球等运动,集体运动时鼓励协作。6.3.3保证运动时间及强度适宜,培养服务对象养成自觉运动习惯。6.4 生活技能训练6. 4.1采取促进服务对象恢复原有的生活技能,适应家庭与社

13、会环境,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技能训练和家庭生活技能训练。7. 4.2训练采用场景模拟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家属应积极参与和督促服务对象实施。6.5 社交技能训练6.5.1 采取提高服务对象主动与人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能力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社交训练课程和模拟训练等。6.5.2 社交训练主要包括沟通交流、情绪表达、社交礼仪等基本社交技能课程。6.5.3 模拟训练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包括模拟社交活动、工作面试等场景。6.6 职业康复训练6.6.1可链接企业、群团组织等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工疗、农疗等庇护性就业、过渡性就业或辅助性就业各类资源。6.6.2提供

14、提高服务对象学习和劳动能力的训练,帮助服务对象重返工作岗位或找到合适职业。6.6.3训练由服务人员带领,以个案或小组形式开展。6.7心理治疗和康复6.7.1采取帮助服务对象消除来自自身或者外界的各种消极因素,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修复精神功能,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最终回归社会的训练。服务人员应当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协作关系,给予感情上的支持。6.7.2训练过程的每个环节应采取心理治疗和康复措施,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6. 8同伴支持6.1.1 组建互助自助小组,让服务对象共同进行情感交流、信息分享、支持反馈、功能锻炼等,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的康复信心、进一步稳定病情

15、改善社交技能、提高服药依从性。6.1.2 确定康复较好的精神障碍患者为同伴支持者。为其他服务对象提供包括情感支持、疾病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社交和生活技能交流等服务。6.1.3 服务机构应为同伴支持者提供服务前培训,包括精神疾病知识、组织沟通能力和服务要求等内容。6. 8.4服务机构应指派专人对服务过程进行定期督导和培训。7. 9家庭支持7.1.1 组织开展健康讲座、交流互动、联谊会等家庭支持服务,教授家属学习照顾服务对象以及处理困难的方法技巧。7.1.2 学习内容包括照顾服务对象的经验和技巧,对复发征兆、药物副作用、自杀伤人先兆等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处理方法,自我调整情绪、自我减压的方法等。6.

16、 9.3协助社区落实对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日常上门关心与帮助。7服务流程6.1 概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流程一般包括转入、登记建档、基线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开展康复服务、过程评估、转介和转出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流程图见附录B。6.2 转入6.2.1 应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为院内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填写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表(见附录C)和出院康复评估,为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其联系人提供社区康复建议,建议患者转介到户籍地或居住地所辖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填写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转介单(见附录D)。7. 2.2居家患者可通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17、或精神康复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自愿提出社区康复服务申请;也可自行或委托家属携带诊断治疗等材料,前往就近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申请转入。8. 2.3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或居(村)委关爱帮扶小组,可对社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排摸,上门宣教,鼓励有需要的患者申请转入。7.3 登记建档7.3.1 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向患者或联系人告知社区康复服务内容,征得其同意后,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录E)。7.3.2 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应对提交申请的服务对象开展一对一的筛查评估,筛选确定是否适宜参加社区康复服务,并与适宜的服务对象或联系人签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协议(见附录F)。7.3.3 应建立服务对象档案

18、档案应“一人一档”,由专人保管,动态管理,至少保存5年。7.3.4 服务对象退出,或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不再为该区域提供专业服务,服务机构应及时将服务对象档案移交所在街道(乡、镇)妥善保管。服务对象档案除本人、家庭成员及服务人员外,不得查阅外借。7.4 基线评估7.4.1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始时,应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社区康复服务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以评估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康复目标实现的程度。7.4.2 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应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服务对象个体、家庭和社区三部分,应关注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个别化需求以及优势(见附录G、

19、H、I、J)。7.5 制定康复计划7.5.1 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确定本机构可提供的康复服务种类及服务方式。7.5.2 服务团队应根据评估结果,与服务对象和家庭共同制定个别化康复方案。方案的内容和格式见附录K。7.5.3 应根据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实际情况来制定康复服务计划,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计划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服务对象个体、家庭以及社区现有的资源优势。7.6 开展康复服务1 .6.1服务机构应按照6.1-6.9的要求,根据服务对象的个别化康复计划,组织康复服务。7 .6.2开展康复训练前应确保环境安全,应根据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人数配置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7.6.3应做好服务记录并

20、存档。7.7 过程评估7.7.1服务团队应定期(半年至少1次)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见附录G、H、I、Jo7. 7.2服务团队应根据过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服务方案。方案的内容和格式见附录K。7.8转介和转出1.1.1 8.1可将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的服务对象转介到相应的康复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档案应通过所在街道(乡、镇)专人进行移交。1.1.2 应及时联系精防人员,对病情发生变化的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对病情变化需进一步接受治疗或病情不稳定的服务对象,应填写建议就诊单(见附录L),并与联系人及时沟通信息,督促其及时至有关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就诊。1.1.3 经评估确定康复效果良好的服务对象,可回归

21、社会。8特殊情况处置8.1 服务机构应建立应急预案,明确应急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工作流程、内容、时限和相关人员等,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8.2 服务对象在接受康复服务的过程中,发生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病情复发、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突发紧急情况时,服务人员应按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有关要求,开展应急处置。8.3 服务对象因疾病、家庭等原因而退出服务时,服务团队应及时做好结案评估,并向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建议。9服务评价与持续改进9.1 服务评价9.1.1 服务机构应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定期质量评价机制,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评估。9.1.2 评估内容应包含目标完成度、服

22、务对象参与度、满意度等过程指标,以及服务对象疾病稳定状况、能力发展、社会融合等发展性指标。9.1.3 可采用自我评价、服务需方评价、第三方评价或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9.1.4 服务评价结果应在服务场所等公开。9.2 持续改进9.2.1 服务机构应与服务对象及家属保持通畅的沟通交流,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会、电话、网络等方式征集服务对象或家属对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的信息,并持续改进。9.2.2 通过内部沟通交流,查找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9.2.3 服务机构在日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改进。附录A(资料性)分级服药行为训练内容A.1服药行为的行为训练按

23、照服务对象自主服药程度的不同,分级进行训练(见表A.1)。A,2每级训练时间约为2周,达到目的后可进行下一级训练,如服药过程或精神状态出现问题,降回上一级重新训练。表A.1分级服药行为训练内容对照表训练等级训练目标训练要点第一级使服务对象认识药物,掌握自己每次服药剂量药物由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摆好药物后让服务对象服药;工作人员在服务对象服药时教授药物的名称、剂量、形状等。第二级使服务对象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药物由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摆好药物后,服务对象按指定的时间在工作人员面前服药。第三级使服务对象学会药物的自我管理药物由工作人员管理,服务对象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自己摆药,并按指定的时间在工作人

24、员面前服药。第四级使服务对象学会自主服药药物存放在工作人员指定的个人药柜内,服务对象定时取药,无需在工作人员面前服药。第五级使服务对象养成药物自我管理的习惯药物由服务对象自行保管在所属储物柜内,自行定时服药,无需工作人员督促。附录B(资料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流程图图B.1给出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流程。图B.1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流程图附录C(资料性)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表表C.1给出了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和格式。表CI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表街道(乡镇)姓名评估日期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类分值1.基本特征1.1性别女O男11.2年龄65岁及以上O46-65岁145岁及

25、以下21.3文化程度高中O大专/本科/研究生O初中及以下21.4就业情况在业O无业21.5经济状况非贫困O贫困22.病情严重程度2.1自知力(三个月内)自知力完全O自知力不全1无22.2药物不良反应(三个月内)无O有32.3涉及暴力的精神症状及其行为(三个月内)无症状O有症状无反应3有反应无行为5有反应且有行为92.4社会功能好O一般1差33.潜在暴力攻击行为评估指标3.1服药情况(三个月内)规律服药O不规律服药/不服药43.2既往肇事肇祸史/危险行为无肇事肇祸史O3年前曾有肇事肇祸63年内曾有肇事肇祸或危3IO3.3近期应激事件(三个月内)无0轻微7表CI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表(续)街道

26、乡镇)姓名评估日期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类分值3.潜在暴力攻击行为评估指标3.3近期应激事件(三个月内)严重83.4家庭监护情况监护好0监护弱/无监护43.5以奖代补措施已落实0未落实1使用说明:综合风险等级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预警信号绿色黄色橙色评分界值W6分6分分值W9分9分分值V13分(备注:本评估表不作为服务对象存档材料,仅作为工作人员业务档案存档。)附录D(资料性)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转介单表D.1给出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转介单的内容和格式。表D.1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转介单姓名性别民族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与患者关系综合风险等级口绿色口黄色口橙色口红色康复需求转介至(机构

27、名称)评估机构名称评估人评估时间附录E(资料性)基本情况登记表表E.1给出了服务对象基本情况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表E.1基本情况登记表登记日期姓名性别民族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人姓名联系人与患者关系我已理解工作人员讲解的内容,自愿参加康复活动。患者签名:联系人签名:签字时间:年月日婚姻状况已婚口未婚离婚口丧偶口分居其它居住情况口与亲属共同生活口与朋友共同生活口独自生活,但家人定时探望口独自生活亲友或朋友共同生活家庭电话联系人姓名联系人电话共同居住者(可多选)口父母配偶口子女同胞口亲戚口朋友口同学同事其他口无与共同居住者的关系好良好一般口差很差居住环境好良好一般口差很差经济状况好口一般口较差

28、口贫困(按当地贫困线标准)经济来源工资积蓄家人支持口政府救助(口低保口残疾人补贴)其他口无金钱管理口自行决定支出口由家人协助管理金钱口由家人管理金钱既往行为 攻击、冲动行为史口犯罪史口严重自伤、自杀行为史口药物、酒精滥用史 具有冲动、判断力差、不成熟、情绪不稳、自控力差等性格特征 具有反社会型、冲动型人格特征口早年不良家庭环境、遭受父母虐待 其他口无目前行为/危险 已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口存在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 已发生自杀自伤行为口存在自杀自伤的危险 无上述行为或危险服药依从性口规律口间断口不服药口医嘱勿须服药服药方式自行服药口他人给药自己服口注射给药口医嘱停药其他表E.1基本情况登记表(续

29、治疗药物及每日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可多选)口震颤口静坐不能口肌肉僵硬口眩晕口乏力口嗜睡口恶心口便秘口呼吸困难月经紊乱口体重增加口QTC延长口饮食异常口其它口无治疗效果口痊愈口好转口无变化口加重口其它注:在符合的项目上打“J”,或者填写相应内容。附录F(资料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协议下面给出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协议的示例。示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协议您好!这里是(服务机构名称)。我们将和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同时,也会和您一起分享康复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达到以下目标:为了让我们共同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希望我们能够共同遵守以下原则:1 .互相尊重,坦诚相待。2 .非生命和

30、法律紧急情况下,双方坚持保密原则。3 .遵守活动时间和相应的活动规则。4 .如果经评估,认为已经达成训练目标,将会结束在我们机构的康复。5 .如康复者对服务过程感觉不满意,可随时提出中止服务的要求。如康复者有申诉的需求,可通过口头、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服务单位主管进行实名申诉。本人同意到接受服务。康复者签名:联系人签名:联系人与康复者关系:日期:服务机构名称(盖章):工作人员签名:日期:附录G(资料性)心理社交功能评估表表G.1给出了服务对象心理社交功能评估表的评分标准、内容和格式。表G.1心理社交功能评估表评分标准:5表现完全符合正常水平(能独立进行)4表现接近正常水平(少量提示下进行)3

31、表现尚可(较多提示下进行)2表现欠佳(表现不合宜,需要关注)1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不合宜,需要密切关注)0该项目不适用街道(乡、镇):姓名:1平估日期:得分:序号项目0123451社交技巧1.1眼神接触1.2社交距离1.3思想表达1.4情感表达1.5面对批评2人际关系2.1与康复者接触2.2与家人接触2.3与机构工作人员接触2.4与到访人员接触2.5与人共处2.6与人合作2.7与异性相处表丫3社区适应能力3.1参与社区活动动机3.2使用交通工具3.3使用电话3.4使用路标3.5运用社区资源3.6寻求帮助3.7应付生活压力表G.1心理社交功能评估表(续)序号项目0123453.8解决困难序号

32、项目小计1社交技巧合计1.1至1.5的单项分数/252人际关系合计2.1至2.7的单项分数/353社区适应能力合计3.1至3.8的单项分数/40其它需关注行为酗酒有口否口详情:金钱管理问题有口否口详情:暴食或厌食有口否口详情:滥药或弃药有口否口详情:吸烟问题有口否口详情:沉溺行为有口否口详情:其它有口否口详情:评估后跟进项目:评估人员签名:日期:评估表包括社交技巧、人际关系及社区适应能力三方面,总共20个项目。评估人员应为每一项目给予评估分数,一般为最低1分,最高5分,分数愈高代表学员的表现越合适或越能独立处理。社交技巧是学员面对周围人时能否以合适的表现与人沟通,能否与他人正常的交流,其中社交

33、距离就是评估学员能否按社交对象的亲密关系调整身体距离,过于冷漠或热情,或者身体接触过多也是不恰当的行为。人际关系是评估学员与人接触的表现,过于活跃以致影响他人或过于被动或安静以致妨碍社交发展也是需关注的部分。社区适应能力是评估学员在社区生活的能力,可能要通过面谈、与家属/联系人沟通或在社区活动中观察。“其它需关注行为”的记录,可丰富此评估的内容,以及作为制定康复计划的参考。评分标准说明:社交技巧眼神接触: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为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从不用眼神以辅助表情。即使在讲话时眼睛也凝视前方,几乎从不看交谈对象。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

34、分:达正常水平,此时学员与人交流时,有合适的眼神接触,与常人无异。社交距离: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为每次与人交谈时,距离都过远或过近,甚至有不恰当的身体接触。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可以根据与社交对象的亲密关系,调整社交距离。思想表达: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每次表达时,出现言语含糊不清,让人无法理解。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能够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情感表达: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即使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也表现出漠不关心。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

35、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可以根据别人的谈论内容有合适的情感表达。面对批评: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每次面对批评时表现异常,或出现夸张或过分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反应冷淡,毫无表情。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面对批评时有恰当的情绪反应。人际关系与康复者接触: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为每次与机构学员或其他康复者朋友交流时过度兴奋或冷漠、沉默不语,完全缺乏情感反应,甚至出现怪异的行为。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在与机构学员或其他康复者朋友交

36、流时,言语合适,表情得当,行为正常。与家人接触: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为每次与家人交流时过分亲昵或疏远,兴奋或冷淡,缺乏情感反应,甚至出现怪异的行为。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在与家人接触时表现合适。与机构工作人员接触: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表现为每次与机构工作人员交流时,表现出过分紧张、冷漠或兴奋,对于工作人员的答话混乱,情感反应冷淡,甚至出现怪异的行为。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与工作人员交流时,言语合适,表情得当,行为正常。与到访人员接触:1分(完全不符合正

37、常水平):表现为每次与外来访问人员交流时,表现出过分紧张、冷漠或兴奋,答话混乱,情感反应冷淡,甚至出现怪异的行为。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与人交流时,言语合适,表情得当,行为正常。与人共处: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与人相处时,没有任何语言或动作交流,对别人的谈话、提醒和建议,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出现紊乱的行为。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与人相处时,礼貌待人,对别人的回应得当,行为与常人无异。与人合作: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在与人合作时,完全自我封闭,没有团队协作的精神,

38、对别人的帮助冷淡或拒绝,甚至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各类异常的言语、情绪或动作。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与人合作时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谦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不断改进工作。与异性相处表现:1分(完全不符合正常水平):在与异性相处时,表现过分亲密或疏远,过分紧张、冷漠或兴奋,甚至在言语或行为上,骚扰异性。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达正常水平,与异性相处接触时,言语合适,表情得当,行为正常。社区适应能力参与社区活动动机: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完全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即使与自己

39、密切相关或感兴趣的活动也拒绝参加,或者参与的动机是异常的。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不需要别人的督促或提醒,能独立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区活动。使用交通工具: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完全不会乘坐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安排出行,需要提醒和帮助。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不需要别人的提醒,能够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计划,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使用电话: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完全不会使用电话和手机等联络工具,需要提醒和实际操作

40、帮助。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和帮助,能够熟练使用联络工具。使用路标: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完全不理解路标的指示意义,需要提醒和详细解说,才能按照路标找到自己的目的地。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和详细解说,可以充分利用路标的指示作用,到达目的地。运用社区资源: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完全不会或主动应用社区内公共资源,社区资源包括如居委会发布的信息资源、社区福利救助、社区文化中心服务资源、社区健身器材等公共

41、资源。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不需要别人的督促,按自己需要,主动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资源。寻求帮助: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完全不会或主动向家人、朋友、机构工作人员和学员等寻求帮助,解决当前的困难。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学员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在必要时可以独立寻找合适的人,帮助解决问题。应付生活压力: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每次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表现退缩回避,或者应用消极的方法如酗酒等来逃避生活压力。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

42、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能够吸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应付压力,或者积极地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解决困难:1分(表现不合适,需要密切关注):表现为学员在解决困难时,每次都不能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2-4分:评分参考以上评分标准,评分为2-4分的学员表现逐步转好。5分:能独立进行,能够请教有经验的人,努力制定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附录H(资料性)精神状况综合评估表表H.1给出了服务对象精神状况综合评估表的内容和格式。表H.1精神状况综合评估表街道(乡、镇):姓名:评估日期:1. 一般外表及仪容(可多选)口整齐干净口打扮合宜口衣服脏乱口蓬头垢面口其它/详述二2. 一般行为(可

43、多选)口正常无异口活动增加/过量口活动减少/过少口异常行为(请详述)口强迫行为口对抗行为口攻击性行为口怪异行为口破坏性行为其它/详述:3 .情绪(可多选)口正常无异口经常抑郁口经常高涨口经常焦虑口恐惧口周期性转变口其它/详述:4 .思维(可多选)口正常无异口意念飘忽口思维散漫口思维迟缓口答非所问口语词新作口重复言语口言语贫乏口不言不语口强迫观念(请详述)自杀念头(请详述)口妄想(请详述):口被迫害妄想口被控制妄想口夸大妄想口关系妄想罪恶妄想身体/疾病妄想口其它/详述:5 .幻觉(可多选)口没有口幻听口幻视口幻嗅口幻味口幻触口其它/详述:6 .认知专注能力:口少于15分钟口15至30分钟口超过30分钟近事记忆:口完整口部分受损口完全受损远事记忆:口完整口部分受损口完全受损领悟能力:口好口一般口差定向能力:清楚知道日期是口否清楚知道时间口是口否清楚知道你是何人口是口否清楚知道身处何处口是口否7 .自知力口不相信自己有任何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