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82812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项目申报编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 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广州市海珠区河涌管理所 编制日期:2014年6月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

2、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项目建设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河涌管理所法人代表王华东联 系 人关浩发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土华村华泰新街6号之二之四联系电话020-89889141传真 -邮政编码510320建设地点广州市海珠区陈涌与珠江后航

3、道仓头海交汇处立项审批部门广州市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海发改基【2013】83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A 水利-4、防洪项目占地面积(平方米)1271(临时)建筑面积(平方米)57.75总投资(万元)338.3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2.96%预期投产时间2015年6月项目内容及规模:1、项目由来陈涌位于海珠区东南部,上游起源于仑头村,下游汇入仓头海,流域集水面积0.15km2,河道长0.38km。陈涌水闸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状水闸极为简陋,结构体多处裂缝,破损严重。受洪潮水位的影响,一经暴雨,水闸无法排水,涌岸两侧低洼处时常受涝,仑头村村委在水

4、闸边搭建简易泵房,安装了2台潜水电泵临时抽水,以减轻水浸危害与损失。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水浸街之苦和减少涝灾造成经济损失,按照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全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的要求,实现广东省委、政府提出的“把广州建设成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 目标,广州市海珠区河涌管理所拟投资338.3万元人民币对陈涌进行重建,并新建排涝泵站及河涌清淤,即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均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建设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河涌管理所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项目设计院有

5、限公司编制广州市海珠区陈涌水闸及泵站重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呈报广州市海珠区环境保护局进行审批。2、工程任务及规模(1)工程任务本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重建陈涌水闸及排涝泵站,完备项目段堤防,提高陈涌的防洪、排涝能力。水闸的功能是抵挡外江洪潮、排水和给河涌补水,进行水体交换;泵站的功能是结合水闸排除内涝,当外江水位顶托时,由泵站排出全部涝水。本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是:改造陈涌水闸和新建排涝泵站,包括泵站管理房及其附属设施,陈涌水闸排水流量为2.1 m3/s,泵站设计排涝流量1.0m3/s。原水闸将作为内涌挡水围堰,不予拆除。(2)工程规模及级别陈涌水闸及排涝泵站位于珠江后航道仓头海段,属珠江堤防的组

6、成部分,水闸设计流量2.1m3/s;泵站设计流量1.0m3/s,泵站总装机容量60kW。根据水利水电项目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2.2.5条和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2.1.5条规定,陈涌水闸及排涝泵站的主要建筑物为1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临时建筑物为4级。表1 陈涌水闸及泵站项目特性表序号项 目单位数 量备 注一水 文1流域面积km20.15/2设计暴雨(P=5%)mm240.924小时二特征水位1外江洪水位设计洪水位(P=5%)m2.39/校核洪水位(P=0.5%)m2.67/2内河涌最高控制水位m0.8/内河涌设计水位m0.8/3泵站特征水位前池设计、平

7、均水位m0.50/前池最低水位m0.00/出水池最高运用水位(P=5%)m2.39/出水设计水位m2.11/出水平均水位m2.11/三设计流量m3/s2.10/四特征扬程1设计扬程m1.61/2最高扬程m2.39/3平均扬程m1.61/4排涝标准P(%)10/五设备1水泵台数台2/2水泵型号500ZQB-70D潜水轴流泵3单机出水量m3/s0.531/0.553 (最高)/4电动机型号Y225M-80.4kV5单机轴功率kW17.0/6单机容量kW30/7总装机容量kW60/8最大负荷kW66/3、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工程布置原则尽量少征地、少拆迁,并考虑广州市河涌规划及海珠区规划;综合考虑

8、地形、地质、电源、对外交通、施工管理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应有利于绿化、净化环境,有利于景观布置和生态保护;泵站进出水口应避免设在岸崩或淤积严重的河段;方便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2)水闸及泵站布置水闸水闸采用单孔开敞式结构,为潜孔式,胸墙底高程为1.50。闸孔净宽3.0m,闸底板高程-1.5m。闸墩顶高程为3.5m,边墩厚度为1.0m,中墩厚度为1.5m。闸室顺水流方向长度为9.5m,闸底板与泵房基础底板为一体,总宽度为10.5m,闸底板厚度为0.8m。闸房与泵房亦为一体化,采用单层工业厂房结构。闸门选用平板钢闸门,其孔口尺寸(宽高)为3.03.0m。启闭机选用QPPYI-2160-8

9、液压启闭机。水闸的设计规模按照能够安全渲泄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的洪峰流量,同时考虑纳潮进行水体交换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本水闸的设计流量为2.1m3/s。水闸设计标准与外江堤围同标准,即按外江发生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来确定闸顶高程。防洪水位:20年一遇洪潮水位(P=0.5%)2.39m;200年一遇洪潮水位(P=0.5%)2.67m。内涌水位:设计排涝水位1.30m;河涌最高控制水位0.8m;河涌预排水位0.3m。泵站泵房主要由流道层和水泵安装层组成,为整体现浇结构。流道层底高程-1.5m,长8.5m,宽4.0。水泵安装层布置在流道层上部,净长8.0m,净宽4.0m,底板顶高程0.8m,内布置

10、机组。泵站出口采用钢管道穿泵房后墙与出水池相连,钢管内径为0.5m。为保证安全,并满足水泵机组的检修要求,在出水管出口设拍门。顶层平台位于水泵层上部,平面尺寸4.0m4.8m,地面顶高程3.5m,为预制砼板式结构。内涌最高运行水位:内河涌最高控制水位为0.8m,减去过栅闸水头损失0.3m,确定为0.5m。内涌设计水位(平均水位):陈涌的设计排涝水位为1.3m,考虑河涌水面比降,至陈涌水闸前的水位为0.8m,减去过栅闸的水头损失0.3m,确定为0.5m。内涌最低运行水位:考虑内河涌预排水位,减去过栅闸水头损失0.3m,确定为0.0m。外江设计水位:采用5年一遇潮水位2.11m。外江最高运行水位:

11、采用50年一遇洪水位2.39m。外江最低运行水位:0.8m。(3)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水利机械设备选择2台500ZQB70D型潜水轴流泵机组,考虑到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低,不设备用机组。电气设备陈涌排涝泵站最大负荷为66kW。本次重建项目仍使用原水闸及排涝泵站的供电设施,但供电部门应按重建水闸及排涝泵站的负荷,复核变压器和线路的容量。电气主接线选择单母线不分段接线方式;机组采用全电压直接启动的方式;泵站装机容量小,按三级负荷设计;低压开关柜选用MNS型低压配电柜;电泵起动配电柜选用MNS型低压配电柜,并配装数字式电动机软起动器。本工程低压开关柜、液压启闭机控制设备均布置在厂房内。泵站接地可充分利用与

12、地有可靠连接的各种金属构件、构筑物内钢筋等金属构件作为自然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根据电气照明的要求,在厂房内设工作照明和事故照明装置,电源均引自照明配电箱,工作照明采用防水防潮型节能荧光灯,事故照明灯具采用带蓄电池的消防应急灯。4、工程选址方案及环保合理性分析考虑地形、水流、施工布置、拆迁占地等工程建设条件,以及与堤防、交通道路等相关建筑物的现状情况,重建的水闸闸址中心线向原水闸下游移动17m,不仅可减少拆迁占地,便于施工布置,而且使水闸及泵站枢纽布置更加紧凑,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本工程无久占地,工程建成后将提高本地区的防洪排涝标准,改善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13、义。水闸、泵站选址周围无制约项目建设的重大环境问题存在,不至因项目建设而改变环境功能区性质,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工程选址合理。5、征地与拆迁按照建设单位意见,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本着节省用地的原则,工程永久占地按水闸及泵站建筑物的外轮廓线计算,本工程无永久占地;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临时占地1271m2(合1.907亩)。工程占地补偿执行广州市、海珠区有关政策,按海珠区农业水利局提供的标准分别计算。本工程不涉及拆迁。6、土石方量平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土石方的平衡情况,本工程土方开挖1312.88m3,土方填筑363.7m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472.45m3,钢筋制安42.89t,剩余弃渣运至指

14、定地点堆放。7、施工组织措施、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本工程施工总工期6个月,预计2014年10月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338.3万元。(1)施工组织措施本工程主体项目主要有:搅拌桩施工、淤泥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砼、浆砌石、干砌石及高压旋喷桩连续墙等。施工过程中需临时占用少量土地用于施工进出走廊、施工挖填方、施工人员及车辆活动。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建议施工期建设管理采取如下节能措施: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率,保证设备安全连续运行;生产设施应尽量选用新设备,避免旧设备带来的出力不足、工况不稳定、检修频繁等对系统的影响而带来的能源消耗;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做好资源平衡,充分发

15、挥施工设备的能力;成立节能管理领导小组,实时检查监督节能降耗执行情况,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及服务人员的节能教育。(2)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水闸、泵站建设期设施工人员20名,运营期现场设管理人员1人,员工食宿自行解决,年工作365天。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工程原有污染问题主要为原有的水闸、泵站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及员工的生活污水、办公生活垃圾等。陈涌水闸现状情况(内涌侧)陈涌水闸现状情况(外江侧)陈涌水闸现状情况陈涌现状情况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东南部,地处北纬2

16、3522559,东经1132911346,总面积90.45km2,由海珠岛、琶洲岛和官洲岛等组成,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区,主要水道有珠江前航道、后航道、官洲水道和仑头水道。区内则河网密布,河涌纵横交错。陈涌位于海珠区东南部,上游起源于仑头村,下游汇入仓头海,流域集水面积0.15km2,河道长0.38km。二、地形、地貌海珠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部,西北部往东为一系列略有起伏的低丘岗峦,最高处的圣堂岗海拔54.3米。东南部为平原,河网密布,海拔10米以下。地貌类型可分为低丘、台地和平原。低丘海拔一般约50米;台地分二级:一级海拔约40米左右,主要分布在新村、台涌、石榴岗、仑头一带;另一级海拔约

17、20米,分布在南石头、沙溪、康乐、敦和、大塘、赤岗一带。平原海拔10米以下,大片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般海拔只有45米,今海珠岛实为全新世(约1万年)以来以几个基岩小岛为核心,由北江、西江带来的河流冲积物,以及由广州溺谷湾的海水带来的海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其海平面为沉积基面。它没有三角洲上放射状的水系,区内河道多是回环曲折,潮涨水满,潮退水浅的水网区,故称为三角洲平原。三、气象与气候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22.1,1月平均气温13.2,7月份平均气温28.8,绝对最低气温0(出现在1月份),最高气温38.7(出现在8月份)。该区域平均降水量1657mm,49月份占全年

18、降水量80.51%,46月以雷雨为主,79月份台风雨较多,历年最大雨量2865mm(1920年),历年最小雨量1113mm(1961年),年平均降雨日150.5d,近5年平均雨日达176d,年平均相对湿度72%。全年主导风为北风,次主导风为东南风、东风,春季以东南风及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秋季以北风、东风为主,冬季以北风居多,静风频率达33%,年平均风速1.9m/s,夏、秋间的台风年均2.4次入侵,最多达7次(出现在1964年),最少为0次(出现在1958年、1964年和1982年)。日照1895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105.6Kcal/km2。陆地蒸发量700mm,水面蒸发量1250mm

19、年平均雾日6天,轻雾208天。四、水文海珠区由珠江前、后航道所环绕,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区内有大面积果树区,河网密布,具有南方水乡特色。珠江前航道从白鹅潭起直至黄埔港,总长为23.2km,珠江后航道从白鹅潭起经浮标厂至黄埔港,总长为27.8km,前航道与后航道在落马洲分出的北濠水道和三枝香水道在黄埔港附近汇合后折向东南,与东江北干流相汇后流入狮子洋再经虎门入海。海珠区现有河涌总计74条,干涌总长120km,流域总面积94.45km2。其功能为排涝、排污、纳潮,大部分河涌还兼有灌溉功能。陈涌位于海珠区东南部,上游起源于仑头村,下游汇入仓头海,流域集水面积0.15km2,河道长0.38

20、km。五、植被海珠区绿地面积为193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35.3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为2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8平方米。“青山绿地”项目稳步推进,庄头公园、北山公园、黄埔古港公园建成开放,新滘路南面路段果林带等项目已完工,全年共新增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六、沥窖污水处理厂简介沥滘污水处理厂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路,总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0万吨,负责处理海珠区、长洲岛和大学城的污水。一期占地面积14.5公顷,服务面积12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35万人。目前污水处理能力为20万吨/日,已建成厂外配套提升泵站9座。 一期项目于2002年5月开工建设,2004年3月建成投产,设计处

21、理能力为20万吨/日,采用A2/O工艺。二期项目于2009年8月底开工建设,设计处理能力为30万吨/日,采用改良A2/O工艺。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珠江广州河段后航道。七、建设项目环境功能属性一览表表3 建设项目环境功能属性一览表编号功能区类别功能区分类及执行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珠江后航道,属航运工农业景观用水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属二类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3环境噪声功能区属1类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2、1类标准4基本农田保护区否5风景名胜保护区否6水库库区否7城市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是,沥滘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8管道煤气干管区是9是否允许现场搅拌混凝土否10是否广州市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范围是(但本项目不属于此条例规定项目范畴)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管辖海珠区位于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辖内有18条行政街,18个行政街是:赤岗街、新港街、昌岗街、江南中街、滨江街、素社街、海幢街、南华西街、龙凤街、沙园街、南石头街、凤阳街、瑞宝街、江

23、海街、琶洲街、南洲街、华洲街、官洲街。二、人口分布2012年末,海珠区户籍人口97.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0.68,死亡率6.67,自然增长率4.01。三、经济发展概况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02.38亿元,比上年净增128.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0%,GDP增速列广州市六个中心城区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亿元,下降8.3%;第二产业增加值162.26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837.16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比重为0.3:16.2:83.5,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6%,拉动我区经济增长

24、11.0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财税收入平稳增长。2012年,全区税收总收入131.9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国税收入48.91亿元,增长8.6%,为区财政贡献收入5.59亿元;地税收入82.99亿元,增长8.4%,为区财政贡献收入21.67亿元。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99亿元,同比增长12.5%。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53亿元,增长50.7%。四、科技和教育概况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2年末,我区经评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147家;本年新认定市重点软件企业2家,争取市以上科技经费4592.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4%。1-11月全区专

25、利申请量为2109件,同比增长19.7%,专利授权量1578件,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49亿元,比上年增长6.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1.3%,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顺利通过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评估,提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100%目标。2011学年(2011年9月-2012年7月),全区公办小学在校学生53131人,比上年增加274人;公办初中在校学生32984人,比上年减少88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487人,比上年减少694人。 五、文化、卫生和体育情况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新建4个社区文化广

26、场,新增3家图书分馆和2个流动图书服务站,图书通借通还数居全市区级馆首位。举办“南粤幸福活动周”、首届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走进星海的故乡文化惠民合唱进社区”、第三届广东珠三角咸水歌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区图书馆总藏量29.18万册,书刊文献外借人次9173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172163册次;组织各类培训班、讲座200余次,参加人数达15000人次。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2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3间,其中医院2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间,门诊部39间,卫生所、医务室128间,公共卫生机构9间,其他卫生机构2间;拥有医疗床位7954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1775人

27、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43人,注册护士5148人,药师(士)754人。体育事业扎实推进:2012年全区参加省、市组织的体育活动19项,直接参与人数近5000人;共组织区级群体活动19项,直接参与人数9万人次,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2012年末,我区共有255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8人,一级150人,二级242人,三级2155人。辖内共有17个全民健身广场,265片篮球场,健身路径296条,全区人均公共体育面积达1.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5%。六、城市基础设施2012年,海珠区为了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7

28、个,区级绿色社区16个,10家中小学参评市级绿色学校与省级绿色学校。我区共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村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32个、区级绿色社区68个,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24所、市级绿色学校81所,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100%。七、文物与自然景观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2012年顺利通过“创文”复检、“创卫”复审、“创模”复核。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建成开园,营造了“水在脚边流、花在眼前开、鸟在树上鸣、人在画中走”的

29、都市湿地美景,海珠湿地成为广州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单位,在湿地核心区海珠湖建成广州市首个景观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工程位于海珠区,按广州市环境空气功能区区划(修订)(穗府201317号文)中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及标准分级,该项目所在地属二类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本报告采用广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年度)广东商学院(位于海珠区仑头路21号)1个常规监测点的监测数值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监测结果如下表所

30、示。表4 环境空气质量统计结果一览表 单位:mg/m3监测项目SO2NO2PM10年均浓度(mg/m3)0.0260.0490.061二级标准(mg/m3)0.060.040.07评价结果达标超标达标根据监测结果,监测点的SO2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NO2的年平均浓度超标,主要是受到机动车尾气影响。二、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本工程所在区域属于沥滘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工程产生的污水最终经市政管网进入沥滘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汇入珠江广州河段后航道。根据广州市环境监测年鉴(2012年度)中有关后航道黄埔航道长洲断面的常规监测结果,见表

31、5。表5 珠江广州河段后航道长洲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年平均)单位:mg/L(pH、粪大肠杆菌数除外)水质项目pHDOCODCrBOD5氨氮LAS监测结果7.1612.963.271.4774.60.169(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6933061.50.3达标情况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根据监测结果,珠江广州河段后航道黄埔航道长洲断面的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水质标准,说明项目所在地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三、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穗府199558号文广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使用区域划分的规定,本项目选址位于声环境1类区。 为了解本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现状,根据

32、本工程的特点及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情况,项目工作评价组于2014年6月5日对工程附近进行了噪声监测,共布设了4个监测点分昼间和夜间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6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dB(A)测 点昼 间夜 间监测值dB(A)标准dB(A)监测值dB(A)标准dB(A)项目东边界外1米处53.85543.545项目西边界外1米处54.744.6项目南边界外1米处54.343.7项目北边界外1米处53.744.2根据噪声监测的结果显示,本工程附近昼夜噪声监测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良好。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33、):(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保护水闸、泵站附近环境敏感点,使本工程施工期的扬尘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2)水环境保护目标因本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陈涌与后航道仓头海交汇处,涉及的水体主要为陈涌,最后汇入珠江后航道,其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因此本项目的水环境保护目标为:保护珠江后航道的水质不因项目的建设导致明显恶化,保持现状类别不改变。(3)声环境保护目标保护水闸、泵站附近地区的声环境符合功能区要求,使水闸、泵站附近环境敏感点不受本工程的噪声影响。(4)固体废物控制目标主要控制施工期间产生的淤泥、弃土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本工程的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理。(5)

34、生态保护目标控制工程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恢复植被景观的完整性,确保水闸、泵站建设区域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陈涌及珠江后航道的水生态环境不因建设产生明显恶化。(6)本工程附近的环境敏感点表7 本工程主要环境敏感点敏感点名称性质方位与本项目边界距离(m)住宅楼(3层、4层)居民点北5住宅楼(3层、4层)居民点东5- 30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2、本工程最终纳污水体珠江广州河段后航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3、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

35、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水排放标准本工程在施工期内会产生少量的施工废水,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本项目的污水排放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三级标准:CODCr500mg/L、BOD5300mg/L、SS400mg/L、石油类20mg/L、LAS20mg/L、NH3-N:无相应标准)。2、噪声排放标准施工期噪声评价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营运期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1类标准,即昼间55dB(A)、夜间45

36、dB(A)。3、废气排放标准本工程在施工期产生的粉尘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总量控制指标本工程为水利建设项目,属于非污染生态建设项目,主要是在施工期产生一定的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营运期基本不产生污染物,因此可不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项目项目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工程施工工序为基础施工及设备安装,施工期间将占用少量土地用于施工进出走廊、施工开挖、填方、施工人员及车辆活动。开挖、打桩、浇注水闸、泵站设备安装、运行噪声扬尘固废弃渣废水噪声污水本工程营运期主要污染物为泵站管理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水闸、水泵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主要污染工

37、序及环节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社会影响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社会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施工挖填活动产生的弃渣,临时堆放造成景观影响及水土流失;开挖活动对表层土壤的剥离,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施工器械及人员进驻,造成对周围绿化带的破坏。(2)废(污)水本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地面开挖过程产生的排水、泵站基础开挖时排放的废弃泥浆水、施工机械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地面开挖过程产生的排水:部分地区管沟施工时会有地下水渗出,需将渗水排出;顶管施工排除的泥浆通过沉泥槽处理后,泥浆水可以循环利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泥沙、悬浮物,偶尔也会含

38、有施工机械渗漏的油脂类物质。基础开挖产生的废弃泥浆水:水下挖槽过程中将扰动一部分河涌底质,使河涌底泥上浮,表现为水体混浊。该过程主要污染物是泥沙、悬浮物,若施工不当,也会含有施工机械渗漏的油脂类物质。施工机械废水:各种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清洗废水,主要含SS、石油类污染物。生活污水:主要含CODcr、BOD5、SS等,此外还有粪大肠菌群、油脂、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在泵站建设地施工人员相对较集中,生活污水量相对较大。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20人,施工期总工日按180天计,生活用水量约100 L/d人,生活污水按用水量的90%计,即90L/d人,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总量约为324m3。(3)扬

39、尘、废气本工程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建设施工扬尘和施工废气,以上大气污染物均无组织排放。施工扬尘:主要来自土方的开挖、堆放、回填,施工建筑材料装卸、运输和堆放、混凝土拌合等,施工垃圾堆放,施工车辆扬尘。据类比调查表明,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和混凝土拌合的扬尘最为严重,其影响范围为施工场界200米之内,以下风向100米内影响较明显。土方的开挖、堆放、回填产生扬尘污染主要发生在管道敷设施工中,特别在干旱大风季节施工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湿措施,扬尘污染将十分严重。施工废气:主要来自施工机械驱动设备(如柴油机等)排放的废气和运输车辆尾气。据相关资料分析,施工废气污染物影响距离为施工场所下风向100米左右

40、4)噪声施工期间各类施工机械是主要的噪声污染源,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泵站地基开挖、混凝土搅拌、土方运载等过程中。施工期间主要以挖掘机、推土机及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连续稳态噪声为主。 (5)固体废物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包括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在土地开挖、场地平整、道路修筑、管道敷设、材料运输、房屋建筑等项目施工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砂石、石灰、混凝土、废砖、土石方等废弃建筑材料。本项目基础开挖共产生弃土约949.18m3,多余的开挖弃土将用汽车外运至指定地点堆放,不再另设弃土场,开挖的土方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本项目建设将历时6个月,期间要有大量的施工人

41、员工作和生活在施工现场,按每人每天1kg生活垃圾、工期180天计算,则20人在施工期共产生3.6吨垃圾。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本工程运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污)水工程建成后产生的废水为泵站管理员人生活污水。项目计划聘请1名管理人员在营运期负责运行管理,生活用水标准按每人每天0.08m3计,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2m3/a。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SS、COD等。(2)废气本工程主要是排除陈涌流域的涝水、消除城市内涝、确保流域水安全,兼顾改善陈涌的水动力条件,提高河涌换水率,净化内涌水质,营造良好的动态水景观环境,因此本项目营运期不产生大气污染源。(3)噪声营运期

42、间噪声主要为水闸、泵站运营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噪声值估算约为7085dB(A)。(4)固体废物营运期主要为泵站管理人员生活垃圾,本工程预计设1名管理人员值班管理泵站,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产生1kg计算,则产生0.365t/a。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处理后浓度产生量浓度排放量大气污染物施工期施工机械、破坏地表和运输车辆扬尘、车辆尾气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水污染物施工期施工产生的泥浆水、机械废水CODSS300mg/L180mg/L沉淀后反复利用,不外排生活污水CODSS300mg/L180mg/L依托附近的公共厕所,最终排入沥窖污水处理厂处理营

43、运期管理人员生活污水CODSS300mg/L180mg/L固体废物施工期施工过程中开挖的淤泥-628.18m3-外运至指定的地方填埋开挖土石方671.66m3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生活垃圾1.46t由环卫部门处理噪声施工期:施工期间各类施工机械是主要的噪声污染源,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土方、淤泥开挖、淤泥和土石方运输等过程中。本项目施工噪声影响范围较小,时间较短。运营期:噪声主要为水闸、泵站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其他-主要生态影响、保护措施及预测期效果(不够时可增加篇幅)由于本工程位于陈涌与珠江后航道交汇处,在施工期间开挖地基时将产生大量的瞬间混浊物,将对穿越上下游附近的水生生物的生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其

44、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因此,施工期间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施工期结束后,其影响将逐步减少。本工程建成后可以排除陈涌流域的涝水、消除城市内涝、确保流域水安全,兼顾改善陈涌的水动力条件,净化内涌水质,营造良好的动态水景观环境,因此,本工程运营后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影响。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地面开挖过程产生的排水、泵站基础开挖时排放的废弃泥浆水、施工机械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地面开挖过程产生的排水:部分地区管沟施工时会有地下水渗出,需将渗水排出;顶管施工排除的泥浆通过沉泥槽处理后,泥浆水可以循环利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泥沙、悬浮物,偶尔也会含有施工机械渗漏的油脂类物质。基础开挖产生的废弃泥浆水:水下挖槽过程中将扰动一部分河涌底质,使河涌底泥上浮,表现为水体混浊。该过程主要污染物是泥沙、悬浮物,若施工不当,也会含有施工机械渗漏的油脂类物质。施工机械废水:各种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清洗废水,主要含SS、石油类污染物。生活污水:主要含CODc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