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电项目成品保护方案一、方案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为保障风电项目设备及设施在运输、吊装、安装、调试等全流程中的完整性与功能性,防止因机械损伤、环境侵蚀、人为操作不当等因素导致叶片、塔筒、机舱、发电机等核心部件性能下降或损坏,特制定本方案,确保项目顺利交付并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陆上及海上风电项目从设备出厂运输至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涵盖风机核心部件、电气系统、基础结构及附属设施的成品保护工作。(三)编制依据L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如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NBT31021)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和安装规范(GB/T19568)等。2.风电项目设计文件、设备技术说明书及施工
2、合同中的质量要求。二、成品保护责任体系1 .施工单位:负责成品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包括现场防护设施搭建、日常巡查维护及受损部件的应急处理。2 .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成品保护工作执行情况,审核保护方案的合理性,对违规操作下达整改指令。3 .设备供应商:提供设备运输、存放、安装过程中的专业保护指导,参与受损设备的技术鉴定及修复方案制定。4 .建设单位: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保障成品保护资金投入,对重大保护方案进行决策。三、主要成品保护措施(一)风机核心部件保护1 .叶片保护- 运输与存放:使用专用叶片运输支架固定,支架与叶片接触部位垫缓冲橡胶垫,避免运输颠簸导致表面划伤;存放时叶片底部垫高,保持水平
3、且单层摆放,覆盖防水帆布防止紫外线老化与雨水侵蚀。- 吊装与安装:吊装时采用专用吊带并加装保护套,严禁吊带直接接触叶片边缘;安装过程中避免叶片与塔筒、地面等硬物碰撞,对临时支撑点进行软质包裹处理。- 后期防护:安装完成后,在叶片表面喷涂防污涂层,定期检查叶尖、前缘等易损部位,发现划痕、裂纹及时修复。2 .塔筒保护- 运输与存放:塔筒分段运输时,法兰面用专用保护罩密封,内部填充干燥剂防潮;堆放场地平整压实,各段塔筒间用方木隔开,防止涂层磨损。- 吊装与安装:吊装过程中使用尼龙吊带或柔性吊装带,避免金属吊具划伤塔筒表面;法兰连接时,清理密封面杂物,螺栓紧固按对角顺序分阶段进行,防止法兰面变形。-
4、防腐维护:安装后检查塔筒防腐涂层,对磕碰损坏处打磨除锈后补涂防腐漆,海上风电项目需定期检查牺牲阳极块状态,及时更换失效部件。3 .机舱与发电机保护- 运输与存放:机舱运输采用防震底座固定,内部精密部件用泡沫板或海绵包裹;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室内仓库,若露天存放需覆盖防雨布并设置防潮层。- 吊装与安装:吊装时检查吊点强度,使用平衡梁确保受力均匀;安装过程中避免油污、灰尘进入机舱内部,对开口部位及时密封。- 防尘防潮:调试前检查机舱内电气设备的防尘罩、防潮除湿装置,确保运行环境符合设备要求。(二)电气系统保护1 .电缆与控制柜:电缆敷设时避免扭曲、过度弯曲,穿管处加装护口;控制柜存放时保持内部干燥,
5、安装后及时封闭进线孔,防止小动物侵入。2 .变流器与变压器:运输过程中固定牢固,防止震动损坏内部元件;安装后定期检测绝缘电阻,避免潮湿环境导致电气故障。(三)基础结构保护L混凝土基础:浇筑完成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强度未达设计要求前禁止重型机械靠近;基础表面设置防撞警示标识,防止施工车辆碰撞。2.预埋件:安装后对预埋件螺栓涂抹黄油并用塑料套包裹,防止锈蚀;基础回填时避免石块直接冲击预埋件。四、过程管理措施1 .制度保障-建立成品保护巡查制度,施工单位每日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监理单位每周组织专项验收,形成检查记录。-制定奖惩制度,对成品保护工作优秀的班组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导致损坏的进行追责处
6、罚。2 .人员培训-施工前对全体人员进行成品保护技术交底,明确保护要点及操作规范。-定期开展培训,强化作业人员责任意识,尤其针对吊装、焊接等高风险作业人员进行专项教育。3 .交叉作业协调-合理规划施工顺序,避免同一区域多工种同时作业;无法避免时,设置临时防护隔离设施,明确各方保护责任。-建立施工协调会机制,每日通报成品保护情况,及时解决交叉作业中的冲突问题。五、应急处理机制1 .损坏报告:发现成品损坏后,施工单位立即停止相关作业,保护现场并在2小时内上报监理与建设单位。2 .原因分析:建设单位组织设备厂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成立联合小组,通过现场勘查、设备检测等方式确定损坏原因。3 .修复处理:根据损坏程度制定修复方案,轻微损伤由施工单位按技术要求修复;严重损坏需返厂维修或更换部件,并重新进行性能检测与验收。本方案可根据风电项目的具体机型、地理环境(如海上、高原、沙漠等)及施工条件进行针对性调整,确保成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保障风电项目高质量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