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651350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C. “过五溪 ”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答案】 (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

2、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 B【解析】 【分析】( 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 B 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 ”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 ”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 错误,选B。故答案为: 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B【点评】 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

3、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答案】 (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解析】 【分析】( 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

4、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故答案为: 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

5、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答案】 ( 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

6、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 “邀 ”到 “至 ”到 “望 ”又到 “约 ”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故答案为:(1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7、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 “澹澹 ”的意思是 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

8、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答案】 ( 1)水波摇动的样子(2) D【解析】 【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

9、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 项中说 “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故答案为:(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 D。【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

10、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1)此诗中 “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阴阴;残花落尽( 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诗的前两句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其中的 “阴阴 ”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残花落尽 ”点明了时令 暮春时节。( 2)诗句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的意思是

11、: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阴阴 ; 残花落尽 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

12、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注】 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解析】 【分析】( 1)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的意思

13、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 “冷晴湾 ”“青山 ”,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 “闲 ”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故答案为: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14、,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 “闻 ”在诗中的意思是 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15、。【解析】 【分析】( 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所以诗中 “闻 ”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 “折柳 ”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 ”与 “留 ”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 “折柳 ”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听、听到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16、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点评】 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 水前。潮平两岸 , 正一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何 达? 雁洛阳 。( 1)本 表达了 人 _的情感。( 2)明代胡 麟在 薮 内 里 ,本 “形容景物,妙 千古 ”。你能从 字上 它妙在哪里 ?【答案】 ( 1

17、)思 ( 2)妙在 中用 “日 ”“春”作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 ”“入”二字使之 人化。【解析】 【分析】( 1) 首 最后一 “ 何 达? 雁洛阳 ”表达了 人的思 之情。( 2)如 里的 “生 ”与 “入 ”二字,不 使得 一 仗工 ,更妙在 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 ”和“残夜 ”、 “江春 ”与 “旧年 ”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 系,而且 因之而生 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 , 一 “生 ”字 在是形象极了。太阳 升,大地 基本 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 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 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18、!而 “入 ”字更生 ,任你江南 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 的柳 涂上了一 春色。 一 “入 ”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 有 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 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 ,而特于“春 ”之前要界以 “江 ”字,也点明了 “次北固山下 ”的 境与所 。 些字都下得 而极有分寸。因 他不止是写出了 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 具体的 之差距,故而 得生 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 于阻 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 一 “入 ”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 之 。 好提携后 , 意改革,和他之欣 此新旧 替之 意,恐不无关系。 也 就是他要手 于政事堂的原因。据

19、此答 意 即可。故答案 : 思 妙在 中用 “日 ”“春”作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入”二字使之 人化。【点 】 本 考 概括 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 要逐句体会字里行 含的作者的感情,特 要关注 歌中抒情的 句,然后再用 、恰当的 言 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 : 首 通 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 (表达或 了)的感情。 本 考 析古 字的能力。品析 字 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字的字 + 境 ; 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字所 的作者的情感、 度。解答 ,需要反复 歌,整体感知 意,揣摩字 在 中的意思,体会 字 在 中 的意境,

20、 系整首 歌, 合具体 境,分析 字 所 达的情感。9 下面 首 ,完成后面小 。夜雨寄北李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空间, “巴山夜雨 ”为诗人独处的巴

21、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故答案为: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2、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10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

23、.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答案】 ( 1)杜甫( 2) D【解析】 【分析】( 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 D 项, “不乏幽默 ”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杜甫; D。【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24、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11 古诗词阅读。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冷露 ”写出中秋月夜 _的氛围。( 2)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 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2) “不知秋思落谁家 ”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解析】 【分析】( 1) “冷露

25、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 “冷露 ”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的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 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不知秋思落谁家 ”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

26、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中 “戍 ”“夜阑 ”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请写出相关诗句。【答案】 ( 1)戍:守卫;夜阑: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

2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解析】 【分析】( 1)尚思为国戍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戍:守卫。夜阑卧听风吹雨: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夜阑:夜深。(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要为国家戍守边疆。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故答案为: 戍:守卫;夜阑:夜深。 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

2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词义。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相关诗句把握感情。13 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写出题目中 “次 ”的近义字 _ 。(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 “青山 ”当指北固山, “客路 ”即驿道,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

29、残 ”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答案】 ( 1)停 / 宿/ 留( 2) C【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次 ”一词多义,有“第二、较差、顺序、次数”等意,这里的意思是停宿,因此其近义词可为“停 ”“宿”“留”等。( 2) C.有误。 “倍感消沉 ”是错误。 “日生残夜 ”、 “春入旧年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残 ”字则表达出作者感慨时间流逝之快而顿生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停 / 宿/ 留 C【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注意词语义项的正确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

30、析,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判断正误。14 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答案】 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 ”,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 ”的特定环境; “篱下菊 ”,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

31、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遥 ”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 ”上。心逐南云近 ”, “形随北雁来 ”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解析】 【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隋朝江总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

32、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从表现手法分析, “遥怜故园菊 ”“故乡篱下菊”这两句诗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行军途中,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 ”的特定环境; “篱下菊 ”,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从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这两句诗也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 ”,诗人自然联

33、想到饮酒、赏菊。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 ”的特定环境; “篱下菊 ”,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遥 ”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 ”上。心逐南云近”,“形随北雁来 ”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点评】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

34、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15 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 诗的颈联 “入 ”和 “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答案】 D【解析】 【分析】本诗体裁:五言律诗。故选 D。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