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651931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优易错试卷光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1 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 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B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D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 cm 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答案】 C【解析】【详解】A 从图中可以看到,蜡烛物距u20cm ,像距 v30cm ,可知 uv ,而照相机的是u v , A 错误;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若将蜡烛远离

2、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像是逐渐变小的, B 错误;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C 正确;D由题意可知 u = 5cm , uff10cm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 cm,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适当移动光屏是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刻度线处,此时D 错误2 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上 35cm 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 A 换成凸透镜处,移动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

3、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B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C凸透镜A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B 的焦距D凸透镜B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A 的焦距【答案】 AD【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甲可知,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故 A 正确;B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不相同,故B 错误;CD由甲图可知,物距u35cm5cm30cm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所以30cm2 fA得f A15cm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30cm,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 和 2f 之间,即fB30cm2 f

4、 B可得15cmfB30cm所以 A 的焦距小于B 的焦距;故C 错误, D 正确。故选 AD。3 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答案】 AC【解析】【分析】【详解】A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远视眼镜对烛焰光线的会聚作用消失,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大,由于烛焰的像不在光屏上,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将

5、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像距会变小,当像距减小的距离与移走远视眼镜像距变大的距离相等时,光屏上就能成清晰的烛焰的像,故A 符合题意;BC由于移走远视眼镜后,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大,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离烛焰的像的距离更大了,像会变得更加模糊了,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就会靠近烛焰像的位置,当光屏正好移到烛焰像的位置,光屏上就能成清晰的烛焰的像,故B 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D由于移走远视眼镜后,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大,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烛焰的像离凸透镜更远了,像距变得更大,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离烛焰的像的距离就

6、更大了,像会变得更加模糊了,故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烛焰的像会更加模糊,故故选 AC。D 不符合题意。4如图, F 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 为B物体 AB 的像,则AB 在()A图中 区域,箭头水平向左B图中 区域,箭头水平向左C图中 区域,箭头方向向左斜下方D图中 区域,箭头方向向左斜上方【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中告诉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由题意知,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体应比 AB 大,箭头方向向上;像在主光轴下

7、方,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利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作出物体AB,由图可知;则物体应在主光轴上方,所以物体在图中 区域,箭头方向向左斜上方故选 D5 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璧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轴O 匀速转动,当转动角度为 30时,入射角增大的角度和照射到筒璧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分别为()A30 30B 30 60C 60 30D 60 60【答案】 B【解析】【详解】如下图所示,一开始入射角是0,当平面镜转动角度为30时,法线也跟着转动30,这时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30,即入射角增大的角度为30;垂直射入平

8、面镜的光线,其反射光线也垂直反方向射出,当平面镜转动角度为 30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 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是 30,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60,那么照射到筒璧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 60,如下图所示6 小红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小红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这时,她在光屏上可以看到()A正立、放大的像B正立、缩小的像C倒立、缩小的像【答案】 DD倒立、放大的像【解析】【分析】【详解】由题意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那么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

9、;当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物距是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像距是大于两倍焦距,由于光的可逆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 D。7 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破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象中,不可能看到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因为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柱形凸透镜,所以成像时左右颠倒,上下不变。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故

10、A 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B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变大,上下不变,故 B 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C柱形凸透镜成像时左右颠倒,上下不变,不可能出现左右和上下都颠倒的像,故C 不可能出现, C 符合题意;D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左右颠倒变小,上下不变,故D 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故选 C。8 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看到湖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深B物体靠近平面镜,所成的像逐渐变大C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对应的入射角D我们看到“红花绿叶”,是由于花吸收了红光,叶子吸收了绿光【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水中的鱼反射的光

11、线穿过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鱼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所以从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浅一些。故A 错误;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逐渐靠近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 B 错误;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C 正确;D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所决定,所以红花绿叶是由于红花只能反射红光,而绿叶只能反射绿光,故D 错误。故选 C

12、。9 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实验中,桌上已给出的实验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刻度尺、打火机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 A、 B);白纸一张。 A 蜡烛是“物” 。实验中,确定 A 蜡烛的像的位置后,在白纸上沿蜡烛 A 和蜡烛 B 的边缘画圆,并测出相应的物距 u 和像距 v。第一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 A 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蜡烛 B 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应只点燃A 蜡烛B应在“ M ”侧观察蜡烛A 经玻璃板所成的像C多次改变A 蜡烛的位置,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D第一次实验测量的像距v1 3.50cm【答

13、案】 ABD【解析】【详解】ABAAA 的一侧,眼睛既能看到蜡烛A,又能看到代替蜡烛A 像的蜡烛 B,当说明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A 与 A 的像大小相同;故A、B 正确;B 好像被点燃时,C实验中,多次改变结论具有普遍性,故A 蜡烛的位置,主要是为了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使实验 C 错误;D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 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则根据对称性可知,像距应是B 的左端到直线的距离,由图知:刻度尺上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 ,所以此时对应的像距v=3.50cm,故 D 正确。10 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向水透

14、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来研究凸透镜成 像规律,当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给水透镜“戴上”时,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将光屏靠近“水透镜”将蜡烛远离“水透镜”对“水透镜”注水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水透镜”A和都行B和都行C和都行【答案】 B【解析】【详解】D和都行近视镜是凹透镜,给水透镜戴上近视镜后,相当于减弱了凸透镜的会聚能力,所以像远离了凸透镜,若要在光屏上得到像,须将光平远离透镜;或增大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向水透镜中注水。故选 B。11 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15、()ABC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圆柱体的右边Q 在 f和2f 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圆柱体的左边P 在 2f 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f 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右边的像距比左边的像距远,符合要求的只有图B12 小明的爸爸身高 1.80m ,小明现在身高 1.68m ,而妈妈身高 1.72m。如果他们全家人的眼睛到头顶的距离均为 10cm,为了让全家人都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的下边缘需离地高度不能高于()A0.9mB 0.84mC 0.96mD 0.79m【答案】 D【解析】【详解】人眼与像中眼睛连线,人眼与像中脚连线。图中A 点为平面镜最低点,

16、最低点高度为人眼离地面的高度的一半,三人中小明身高最小,要求平面镜高度最低,应按小明来计算,小明眼睛高度为 158cm ,所以镜子下边缘离地面最多不能高于158cm=79cm=0.79m 。故选 D 。13 城市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 360 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 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 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 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 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管该人走近还是走远,所成的像都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

17、a 点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 点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 点【答案】 D【解析】【详解】A 该人走近还是走远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不是正立的,A 错误;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那么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更靠近焦点,如果还想要像成在成像板上,那么焦距应该变大,焦点不可能在 a 点, B 错误;C 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那么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更远离焦点,如果还想要像成在成像板上,那么焦距应该变小,焦点不可能在c 点,可能变在b 点, C 错误、 D 正确14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照在光屏的B 处,则下列方法中()A 处,若要让

18、反射光 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 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A只有 可行B只有 可行C和都可行D 和 都可行【答案】B【解析】【详解】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左移动,故不符合题意;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 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 点,故符合题意;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左移动,故不符合题意;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19、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A 点的位置不变,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B15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将物体靠近透镜后,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物体的像,则一定成虚像B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物体和光屏位置互换,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C如果物体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D将透镜遮挡一部分,则一定不能成完整的像【答案】 B【解析】【详解】A由题意可知,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说明此时2 f u f , v 2 f ;将物体

20、靠近透镜后,只要物距仍在2 fuf 这个范围,此时只需要把光屏远离凸透镜,还可以成放大的实像;故A 项错误;B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物体和光屏位置互换后,此时2 fvf , u2 f ,故此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B 项正确;C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当u2 f 时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当 2 f u f时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故C 项错误;D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

21、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像会变暗。故D 项错误;16 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正确的是( )24cm,则下列说法A此时的应用是投影仪,且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2cm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C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凸透镜和光屏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上会成清晰的像D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18cm,向右调节光屏到适当位置,在光屏上可能得到放大的像【答案】 D【解析】【详解】A物距大于 1 倍焦距小于 2 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则f u2 f ;又因为 u24cm ,所以 24cmf

22、12cm ,故 A 错误;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减小物距,此时应该增大像距,且物像之间的距离增大,故光屏向右移动才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 错误;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时,光线会延迟会聚,所以像会落在光屏的右侧;如果此时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会更加远离光屏,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 项错误;D将蜡烛右移至距离凸透镜18 cm,由 24cm f 12cm 可知,此时物距仍大于焦距,故向右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D 正确;17 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

23、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当光屏上的光点由S1 移到 S2 时,表示液面()A下降B上升C不变D先下降后上升【答案】 A【解析】【详解】光屏上的光点由S1 移到 S2 时,由于入射光线的方向固定不变,那么它的反射光线方向也不变,过 S2作平行线平行于过1的反射光线,这条平行线与入射光线交于O 点, O 点在 CDS线上,液面 CD 相对于液面AB是下降,如图所示,故选 A18 如图四幅图均为九年级课本中电学实验实物连接图,其中电表的左接线柱均为“”接线柱,四幅图的电路连接均有错误,其中有三幅图可通过改变一根导线的一端就可以修改正确,只有一幅图是需要改变多根导线的一端才可

24、以修改正确的,这幅图是A用电压表则灯L2 两端的电压B探究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C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D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 如图电压表测量的总电压,要用电压表则灯端,改接到L2 左端即可,故A 不符合题意;L2 两端的电压,将电压表连接L1 左端一B 探究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电流表应分别测量干路电流、两支路电流,如图将电源负极连接下面灯泡左端的连线,改接到下方电流表的负接线柱,即为正确的电流,故B 不符合题意;C 如图,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电路中,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且滑动变阻器连接了上面的两个接线柱,

25、所以最少两处需要改正,故C符合题意;D 如图,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表应串联,电压表应并联在电阻两端,所以将电阻右端到电流表的连线,改接到电压表的负接线柱即为正确的电路,故D 不符合题意;19 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放在某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与物等大的像。然后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了20cm,无论在哪都找不到物体的像了,透镜焦距是()A40cmB 30cmC 20cmD 10cm【答案】 C【解析】【分析】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换不到像一船来说有这两个原因,一是物距小于等于焦距,此时不成像,或成虚像;二是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本题明显属于第一个原因,

26、再根据成实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分析解答。【详解】将蜡烛放在某位置上,得到一个与物体等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此时蜡烛在2倍焦距上,若将蜡烛向透镜移近了20 厘米,无论在哪,光屏都不能承接到像了,即说明此时蜡烛处于 1 倍焦距上或处于1 倍焦距以内,据此分析:A若焦距是 40cm ,故将蜡烛向透镜移近了20 厘米后,蜡烛处于透镜的1 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在光屏上可以成像,故A 不符合题意。B若焦距是 30cm,故将蜡烛向透镜移近了20 厘米后,蜡烛处于透镜的1 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在光屏上可以成像,故B 不符合题意。C若焦距是 20cm,故将蜡烛向透镜移近了20 厘米后,恰好处于透

27、镜的1 倍焦距上,即处于焦点上,不能成像,故C 符合题意。D若焦距是10cm,故将蜡烛向透镜移近了20 厘米后,恰好移动到透镜的光心处,故不可能,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20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向介质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另一种是玻璃, MN 是其分界面。则图中的折射角和甲介质的种类分别是A50,空气C 60,空气【答案】 D【解析】【详解】B50,玻璃D 60,玻璃由图可知,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水平直线MN 为界面,竖直虚线为EF法线;因为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且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均据法线两侧,因此CO为入射光线,OB 为反射光线,OA 为折射光线,则折射角AOE=90-30 =60入射角 COF=90-40 =50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因此可得甲介质是玻璃,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