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导学案.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8674889 上传时间:2020-1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导学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两条线索: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2)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个规律: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学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18年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武装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政权。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主要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余粮以低价交售国家国家对粮食的垄断政策;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

3、小企业实行监督;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征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农民自己支配;工业:关系到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4、特点 国家强制手段(军事行政命令),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市场作用,农民作牺牲,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所有制: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5.评价 积极: 特殊历史

4、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消极:政策的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

5、巩固。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2、形成: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 五年计划 ,逐步取消 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完全确立。3、主要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5、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1)积极:集中全国力量,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6、,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2)消极方面: (对内):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国家为积累资金,农民付出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d、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地方和企业缺乏活力。 (对外):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 “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苏联的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经验教训)?从国情

7、出发,按规律办事; 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探究:西方模式(英)、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英)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当堂检测】1、 (2006广东)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

8、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2 、(2006全国文综)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C ) A余粮征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3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 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4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根源是( 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 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5对于苏俄新经济政

9、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C )A恢复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性质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基本上建立了适合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 D利用国家计划来指导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精品.6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进来7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B ) A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B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为特点 C有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D对二战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