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688524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8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氢氧化钠是常见的碱,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资料)氯化镁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1) A 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_。(2) B 中没有明显的现象,该反应真的发生了吗?有同学提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根据相应的现象来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有_(填数字序号) 加入 Na2CO3 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明反应发生 加入 CuSO4 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 3) 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该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

2、应。( 4)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呢?(指示剂除外)(作出猜想)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 NaCl ; _(实验验证)将猜想 补充完整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_ 溶液_猜想 正确老师提醒同学们,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溶液仍要密封保存,原因是示)【答案】 pH 试纸2NaOH+MgCl2 Mg ( OH) 2 +2NaCl出现白色沉淀CO2232_(用化学方程式表NaCl和 MgCl2氢氧化钠+2NaOH Na CO +H O【解析】【分析

3、】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内能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详解】(1) A 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pH 试纸。(2) B 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加入下列物质:加入 Na2CO3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明反应发生; 加入 CuSO 加入紫色4 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 3) C 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应,即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NaOH+MgCl 2 Mg(OH) 2 +

4、2NaCl 。( 4)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NaCl ; NaCl 和 MgCl2;将猜想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猜想正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要密封保存,化学方程式为CO2 +2NaOH Na 2CO 3 +H 2 O 。【点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 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里可能会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制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它成分)

5、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设计实验)取0.94g 久置的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图所示:(讨论与分析)( 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向 0.2g 滤渣 A 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_(填写化学式)( 3) 中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 _ (4)将混合物C、 D 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1g 滤渣E和红色滤液F向滤液F 中滴加C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F 的溶质中一定含有_,还可能含有_(解释与结论)依据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判断,0

6、.94g 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_【答案】CaO+H2O=Ca(OH)2CaCO3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Na2CO3、 NaCl;23NaOHCa(OH)、 CaCO【解析】【分析】【详解】讨论与分析:(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 OH) 2;(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向0.2g 滤渣 A 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3) 中,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

7、化钙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反应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4)向滤液 F 中滴加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23,同时一定F 中含有 Na CO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NaCl;还可能含有 中反应生成的 NaOH;解释与结论:样品中含有 0.2g 碳酸钙,如果除去碳酸钙外全部是氢氧化钙,则氢氧化钙质量为:0.94g-0.2g=0.74g,氢氧化钙中的钙元素经过反应后全部转化到滤渣E 中。设:氢氧化钙质量为x。Na2 CO3 +Ca(OH)2 =CaCO3 +2NaOH74 100x1g1001g0.94g 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23=x=

8、0.74g,由计算可知,Ca(OH)、 CaCO 的混合74x物。3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 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实验验证 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镁条长度1cm2cm3cm4cm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无少量较多很多(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有关(追问)白色沉

9、淀是什么物质?(查阅资料) 20 时,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 54.8g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验:试管操作现象加入足量盐_,白色沉淀A_酸B加入足量水白色沉淀 _加入适量稀白色沉淀消失硝酸C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出现大量白色沉淀液A、B、 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结论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猜想二不正确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 2+、_(拓展延伸)足量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

10、性并且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而促使白色碱式氯化镁的生成【答案】气泡Mg+H2 442222 没有气泡产SO MgSO +H 镁条长度Mg+2H O=Mg(OH) +H生 消失不消失 Ag+【解析】【详解】题干 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H2SO4 MgSO4+H2;做出猜想 由小林同学的实验,镁条长度越长,产生白色沉淀越多,则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镁条长度有关;由题意,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即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猜想三为氢氧化镁,反应的化

11、学方程式为:Mg+2H 2O=Mg(OH)2+H2;实验验证 2A、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由实验结论,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则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消失;B、 20 时,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 54.8g,易溶于水,由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正确,则加入足量水,白色沉淀不消失;C、加入适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说明白色沉淀能与酸反应;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次沉淀应为氯化银沉淀,则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 Ag+。4 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

12、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作出猜想)猜想一:氧气;猜想二:氢气;猜想三:氮气。(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_。(进行实验)分别进行实验:(2)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则猜想一错误。(3)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_,则猜想二正确。(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NaAlO2)和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5)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_( 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

13、因是 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2NaOH+2Al+2H2O 2NaAlO2+3H2147:402NaOH+CO2 Na2CO3+H2O延展4Al+3O2 2Al2O3【解析】【详解】 作出猜想 (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故填: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进行实验 (2)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则猜想一错误。故填: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14、 3)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则猜想二正确。故填: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Al+2H2O 2NaAlO2+3H2,故填: 2NaOH+2Al+2H2O2NaAlO2+3H2 。(5)根据化学方程式2Al+3H 2SO4 =Al 2 (SO 4 )3 +3H 2和2NaOH+2Al+2H2O 2NaAlO2+3H2,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3H2SO4:2NaOH= 398: 240147: 40 ,

15、故填: 147: 40。(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填:2NaOH+CO2 Na2CO3+H2O。(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 22Al2O3。故填:延展, 4Al+3O2 2Al2O35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 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 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获得信息)( 1)酸、碱

16、、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提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碳酸氢钠。(实验探究)(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_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_。(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 _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实验结论)这瓶溶

17、液的原溶质是 _。(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_。【答案】无色气泡;碳酸氢钠;白色沉淀;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氢氧化钠;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解析】【实验探究】(1)根据稀盐酸能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气体解答;( 2)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不能共存解答 ;( 3 )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能生成白色沉淀解答;【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探究】( 4)分析解答;【探究启示】根据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方法分析解答 。 【实验探究】( 1)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有无色气泡产生;( 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

18、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实验结论】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探究启示】由于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应注意取用时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6 宏宏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

19、变质,宏宏邀约几个喜欢探究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1)该溶液是否变质?(实验探究 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有_产生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滴加足量稀盐酸(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 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有 _生成钡溶液猜想 _成立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 滴酚酞溶液上层清液变红( 3)

20、(提出问题 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实验探究 3)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操作 a 和操作 b 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 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_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填“” “” “”大于 、 小于 或 等于 )。(4)(反思交流)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气泡CO2+2NaOH Na2CO3+H2ONaOH、Na2CO3白色沉淀二 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大于 将碳酸钠完全除去【解析】【详解】(1)提出问题1由于氢氧化钠易于空气中二氧

21、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实验探究1 如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滴加足量稀盐酸2232CO +2NaOHNa CO +H O(2)提出问题2若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则溶液中只有碳酸钠,若部分变质,溶液中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所以猜想二是:该溶液中溶质含有NaOH、 Na2CO3 ;实验探究 2 要探究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因为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所以用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将碳酸钠除干净,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变红,就说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所以实验如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

22、论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有白色沉淀生成钡溶液猜想二成立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上层清液变红3 滴酚酞溶液提出问题3,针对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了实验探究3操作 a 和操作 b 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 a 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根据实验流程和反应的方程式:CO2+2NaOH Na2CO3 +H2O、Ca(OH)2+Na2CO3CaCO3 +2NaOH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大于变质前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4)反思交流在实验探究 2 探究是否含有含有氢氧化钠时,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应将碳酸钠完全除去,碳酸钠能与氯

23、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中性的氯化钠,而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会干扰氢氧化钠的鉴定,所以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将碳酸钠完全除去,为鉴定氢氧化钠创造条件。【点睛】本题考查了久置的 NaOH 固体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学生明确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并注意结合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固体变质的原因来解答本题。检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时,可先把碳酸钠变成沉淀并且不生成影响氢氧化钠检验的碱性物质,然后使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7 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HCO3,NaOH, Na2CO3, 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

24、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猜想与假设)甲猜想: NaHCO3溶液乙猜想: NaOH溶液丙猜想: Na2CO3溶液丁猜想: NaCl 溶液(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物质NaHCO3NaOHNa2CO3NaCl常温下溶解度 /g9.610921.536常温下稀溶液的913117pH(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生气泡。(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 _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_。丙同学分析

25、(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CO溶液。3(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讨论质疑)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 _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_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答案】丁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 。

26、Na2 CO3+2HCl2NaCl+H 2O+CO2 。 氢氧化钠敞口放置Ca( OH)2332+Na COCaCO+2NaOH 。【解析】【详解】(1)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该溶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丁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2)由于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g,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故甲同学发现自已的猜想错误;( 3)实验探究 2 中有气泡产生,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4)在实验探究 1 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

27、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通过实验探究3 可证明这瓶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5)这瓶试剂因为敞口放置而变质,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可以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Ca(OH) 2+Na2CO3=CaCO3 +2NaOH8 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 2:相等。(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甲 组乙 组实验方案(反应后略)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实验有

28、气泡产生,溶液颜色发生改变,现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天平指针没有偏转猜想 1 正确猜想 2 正确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是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中进行。(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二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是:_的各物

29、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解释应用)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 _种元素组成。【答案】 Na2 322BA装CO +2HCl=2NaCl+H O+ CO 密闭容器(或封闭体系等合理答案)置中反应产生气体,气球膨胀,浮力增大,导致称量结果不准或C 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瓶内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瓶塞迸出(其它合理答案也可)。参加化学反应(或参加反应) 四(或 4 或 C、 H、 O、 Cu 四)【解析】【分析】【详解】实验探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

30、O3+2HCl=2NaCl+HO+ CO2反思评价: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无影响优化装置:最佳装置是:B ;另外两种装置的不足:A 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气球膨胀,浮力增大,导致称量结果不准或C 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瓶内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瓶塞迸出。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解释应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 C、H、 O、 Cu 四种元素,故反应物中也应该含有 C、H、 O、 Cu 四种元素。9 实验室有一包固体铜的样品粉末,其中可能混入了锌、铁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这包样

31、品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 1确定样品成分( 1)提出猜想猜想 1:样品为铜、锌猜想 2:样品为铜、铁猜想 3:样品为铜、 _(填名称)(2)用磁铁靠近该样品,观察到_(填“有”或“无”)固体被吸引,则猜想1 不成立。(3)要继续证明该样品成分,另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应加入的药品为_(填序号)。A硝酸镁溶液 B硝酸铝溶液 C硝酸锌溶液 D硝酸亚铁溶液观察实验现象,最终确定该样品为铜、铁混合物。实验 2样品性质探究:将该样品与过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经实验测定、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填序号)。A a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亚铁、硝酸铜、硝酸银B b 点金属单质有三种,

32、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C图上 bc 段发生的是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D c 点和 d 点金属单质种类相同,溶液中的溶质种类相同实验 3测定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步骤: 称取 ag 样品放入烧杯,滴入足量稀盐酸。 取一张质量为bg 的滤纸,制作并安装好过滤器。 待 中反应充分后,过滤。 取滤渣连同滤纸烘干、称量,质量为回答下列问题:cg。(1)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_、玻璃棒等。(2)通过上述实验测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用a、 b、 c 表示)。(3)小明测定的数据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 (填序号)。A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沿B 、 之间,缺少洗涤滤渣的步骤C称量时,将药

33、品和砝码放反了(假定只有步骤 称量时使用了游码)D步骤 中操作不当,所加盐酸量不足【答案】锌、铁有cbD AB 漏斗 100% BCDa【解析】【详解】实验 1:(1)提出猜想:猜想 :1:样品为铜、锌;猜想2:样品为铜、铁;猜想3:样品为铜、锌、铁。用磁铁靠近该样品,观察到有固体被吸引,则猜想1 不成立。(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镁 铝 锌 铁 (氢) 铜,若混合物中有锌粉,则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后,硫酸亚铁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单质,反应现象为锌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无色。故选 D。实验 2:A、将该铜、铁混合物与过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氢) 铜 银,最开始硝酸银和铁

34、反应,a 点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亚铁、硝酸银,符合题意;B、 b 点时铁完全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故只有金属单质银、铜有两种,符合题意;C、图上 bc 段发生的是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不符合题意;D、 c 点到d 点之间时,铁铜均被完全置换出来,故c 点和d 点金属单质种类相同,为银,溶液中的溶质种类相同,是硝酸亚铁、硝酸铜、硝酸银,不符合题意。故选AB。实验 3:( 1)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漏斗、玻璃棒等。( 2)上述反应中铁铜混合物中的稀盐酸会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过滤得到的沉淀质cg bgcb量即为铜的质量,铜的质量分数是: 100%= 100%。aga( 3)

35、A、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沿,部分铜单质被滤液带走,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B、之间,缺少洗涤沉淀的步骤,使结果偏大,洗涤沉淀目的是洗去沉淀上的附着物,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符合题意;C、称量时,步骤将药品和砝码放反了,滤渣连同滤纸烘干、称量的质量即铜单质和滤纸的质量和比实际的质量偏大,质量分数偏大,符合题意;D.步骤中操作不当,所加盐酸量不足,部分铁单质没有反应,质量分数偏大,符合题意。故选BCD。【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10 碳酸钠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36、(1) A 试管中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_性。(2) B 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 ,说明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3) C 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束后,同学 将三支 管中的物 倒入同一个 的 杯中,静置段 后, 察到 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 溶液 无色。(提出 )无色溶液中除酚 外 有哪些溶 ?(分析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 是_ (填化学式,下同) ;可能含有的溶 是_。( ) 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 是否存在, 你帮助他 方案_(写出 操作、 象及 ) 。【答案】碱有气泡 生Ca(OH)2+ Na 2CO3= CaCO3+2 NaOHNaClCaCl2取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碳酸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 化 ,若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