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8719512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时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阿房宫赋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知识要求: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秦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能体会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特点。懂得此文中议论的气势之美。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史讽今的真正写作意图。教学重点: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秦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能体会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特点。懂得此文中议论的气势之美。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放手让学生自学文本解决疑难, 尤其是对文言文的疏通这一关,教师只是起到一定

2、的指导作用,关键是学生能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举一反三,来达到此项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曾经踏平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塌了。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概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强烈的悲剧感中思索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从而写下千古流传的赋文阿房宫赋,从此刻开始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二、初读文本,落实字词句式等。(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抽学生分别朗读。全文四段,分别由四人朗读,纠正读音;逐段概括描写或议论的内容。教师明确:宫殿(雄);宫女(多);珍宝(富);秦爱纷奢而亡国,希后人以之为鉴。四、分析描写语段,感受语言魅力(一)、分析

3、第一自然段如何在这一自然段中表现出本文铺陈夸张、想象奇特的语言特点的?教师明确:从描写内容来看: 此段首先写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覆压三百余里” 到“流入宫墙”,表现了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依山傍水的非凡气势。接着写主体构筑:“五步一楼”到“不知东西”,先写重楼叠阁,细致精巧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奇丽;最后深入宫殿内部,写歌舞生活,这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从描写手法看:此段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再创了阿房宫的辉煌。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宫殿的广与高,“长桥卧波”两句用比喻兼疑问突出了长桥复道地壮美,

4、等等。这一段文字,由远及近,由外及里,多角度、全方位渲染了阿房宫,再加上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和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阿房宫雄伟奇丽的盛态显现于读者眼前,体现了赋文善于铺陈的本色。颇具文学色彩。(二)分析第二、三自然段中同样体现铺陈夸张特点的内容1、请同学们找出,在2、 3 两自然段中有关描写宫女与珍宝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来表现“秦爱纷奢”。教师明确:在第 2 段中,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用排比和比喻句写宫女们晨起梳妆的情景,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宫女的美与多、香与艳、气与味。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宫女们内心的极其敏感以及失望连着

5、失望直到终生的悲哀心情。1名校名 推荐第三段中,从“燕、赵之收藏”到“倚叠如山”,用排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六国剽掠而来的堆积如山的金玉珍宝。 秦人“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迤逦” 、“亦不甚惜”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秦王奢靡远甚于六国,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感慨。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一组排比句前半句写阿房宫的物品,后半句写民间的人或物,有力地说明了秦王朝挥霍浪费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从而突出了“秦”与“人”之间的矛盾。2、教师总结:作者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组合到一起,既艺术地表现了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特色,更突出“秦爱纷奢”的特点,而且还增强了语言气

6、势,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魅力。五、分析议论语段,体会写作目的关于文章的议论部分,我们可以从第3 自然段中的几句和整个第四自然段。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的几句有关议论的句子。(一)、品读第三段“嗟乎”以后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秦王因奢亡国的悲叹。秦王对奢侈生活的过渡追求,不恤百姓,必积怨于民,最后导致亡国,让我们来品读作者评论秦王骄奢淫逸生活以及因此而亡国的句子。1、 品读“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教师明确:“念”是顾念的意思,“锱铢”言极其细微,作者从人的共同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既然人人都要顾念自己的家,为何要连百姓家极细微的财物

7、也不放过,而自己却又挥金如土,肆意浪费?这是愤恨之语,这句既批评了秦皇不恤民力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为后文斥为“独夫”埋下伏笔。2、品读“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思考:这一句中最有韵味的又是哪几个字?试从押韵、结构、表意等方面细细品味其韵味。教师明确:押韵:押上文的韵脚一气呵成: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可怜焦土。读起来顺畅如流,音韵和谐。结构:承上启下。上文极尽铺张,写阿房宫之壮丽、宫女之多、珍宝之无穷,“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终于激起人民反抗。“可怜焦土”,四个字简洁有力地归结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结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表意:这里的“可怜”别有一番深意,宫室珍宝付之一炬,那

8、是“可惜”、“可悲”;秦人由极盛而速亡,那是“可哀”;这一历史教训对于后人来说,不仅“可哀”,而且应该“可鉴”。一“叫”一“举”惊天动地,势如破竹;一“炬”一“土”,干净利落,在人民的怒火中,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急忽忽灰飞烟灭,留给后人不尽的哀叹与反思。(二)、阅读第 4 段,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1、雄伟奇丽的阿房宫在楚人一炬中化为焦土,强大的秦王朝也在戍卒一呼中轰然倒塌,这一切留给后人一个怎样的历史教训?教师明确:“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这两句重点在论秦亡的原本,同时兼论六国, 六国不过是陪衬,但原因是一样的,由此也表明了统治

9、者因奢而亡国的普遍性及其规律性。2、作者针对后人又提出了怎样的警戒?教师明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四个“后人”具体指什么人?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均具体指唐朝统治者,第三个“后人”具体指唐朝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鉴”之,即真正地吸取教训,以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2名校名 推荐复。这样就把历史与现实扣紧,警示当今统治者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作者这一声沉重的哀叹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空。五、总结全文,诵读指导(略)板书设计阿房宫赋杜牧宫殿(雄)宫女(多)珍宝(富)秦爱纷奢而亡国,希后人以之为鉴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