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解题指津.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66777 上传时间:2021-01-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解题指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解题指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解题指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解题指津.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解题指津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这道考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

2、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

3、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看

4、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

5、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

6、,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2、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3、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

7、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

8、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

9、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

10、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检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