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85451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情境,多媒体技术,诗歌,古典,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 简介: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古典诗歌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但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经常出现喧宾夺主、限制学生想象力、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我们要做到兼顾古今、注重类比、诗画结合,以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 内容: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古典诗歌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

2、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但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经常出现喧宾夺主、限制学生想象力、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我们要做到兼顾古今、注重类比、诗画结合,以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古典诗歌;情境教学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中小学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比重大大增加,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无疑会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古典诗歌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语意结构和审美内涵都不好理解,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李吉林老师在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一文中,受刘勰文心雕龙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影响,提出情境教学的方法。按照情境教学理念

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在真实的情境中构建古典诗歌的典型意境,无疑是解读古典诗歌的一种好方式。但是,受具体教学环境所限,我们中国的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很难在现实典型情境中讲解古典诗歌,基本上只能在教室中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就成为构建虚拟情境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一、多媒体使用的几个常见误区(一)喧宾夺主,忽视文本讲解多媒体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课堂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趋势,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都利用多媒体设备创造情境,解读古诗。但必须警惕的是,多媒体技术也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教

4、师的课件如果不能紧扣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如果不能紧抓文本讲解,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喧宾夺主,使课堂知识重心发生严重偏移。如讲解岳阳楼记,部分教师诵读完课文之后,会向学生展示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图片,构建虚拟情境,然后和学生探讨岳阳楼及洞庭湖的景色,这是实际教学中非常容易出现的情景。岳阳楼和洞庭湖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其景色特点和钢筋水泥的城市有着巨大不同,教师利用多媒体形象化的展示启发学生想象,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这里一定要把握尺度,不可喧宾夺主,忽略对文本本身的讲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涵,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所以多媒体情境创设一定要为文本解读服务,不可喧宾夺主

5、。(二)图片类化,限制想象空间古典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与现实景物既相似,又有差别,所以不能简单用类化图片构建情境,这样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简单而相似的情境之中,无法深刻体悟诗歌艺术的意境之美。比如,王维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可以用江河图景来构建情境,但却不能仅限于此。“天地外”“有无中”都是图画所不能展示的虚境,学生必须通过想象提炼,才能理解诗中真意。嵇康赠秀才从军中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句,顾恺之论画时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正是探讨了形与神的差别,古诗亦然。景与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不可割裂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

6、“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同时也渗入了最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这是我所谓意境。”1(P.72)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深入解读,情境的构建也必须围绕意境来进行,这样才能避免类化,实现教学效果。(三)音乐素材,忽视感情基调音频和视频素材,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它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喜欢根据诗歌的题材、内容或者具体的诗句、意象来选择音频或视频素材,但又常常忽视诗歌的情感因素。比如,送别诗多是凄婉哀怨的,但并不是所有送别诗都适合配凄凉哀婉的音乐,比

7、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作品,这两首诗感情基调都是豪迈慷慨的,展现出来的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盛唐气象”。教师在选择音乐配合作品解读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并在讲解中适当对比其他送别题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盛唐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晚唐诗歌虽然多沾染末世萧索风气,气格显得卑弱,但杜牧个人有雄才大略,身在晚唐却有盛唐人的慷慨豪迈,如其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虽写秋景,但表现的却是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悲秋情绪配乐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在选择音频、视频配合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音乐的感情基调,必须使之和诗歌

8、内容本身相符,这样才能构建出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二、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一)兼顾古今,注重讲解在古典诗歌讲解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文学活动具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经过“读者”批评赏鉴,实现价值。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清代叶燮原诗也提出:“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2(P.28)叶燮强调用在我者(创作主体)的“才、胆、力、识”,衡量在物者

9、(创作客体)的“理、事、情”,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是作者的,可以说与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作家是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主观审美创作出了文学作品。相应的,读者要想解读文本,也必须依据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感悟,这也是情境教学的合理性之一。古典诗歌解读相对困难,除去学生本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世界”的不同古典诗歌创作者的现实生活和作品赏读者的现实生活差异很大,致使很多方面理解困难。所以,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兼顾古今,将创作者的现实世界和欣赏者的现实世界拉近,让学生在其中体悟。比如讲解陆游的沈园诗,以沈园园景图片作为媒介再现情境,尤其是刻有钗头凤的石

10、壁、“惊鸿照影来”的小桥等,教师配合讲解沈园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与今天拉近,让学生在其中体悟诗歌的内涵,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再如讲解赵孟頫的岳鄂王墓诗,结合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岳飞墓图片或音视频作品,也可借助满江红作为背景音乐,将岳飞故事串联起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抗金名将岳飞轰轰烈烈的一生中去。这首诗重点写的是“英雄已死嗟何及”的感慨,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展示后人对岳飞的缅怀上,最后展示今天岳飞墓前的四个跪像,让古今同怀的情感跨越历史的长河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的体悟是非常深刻的。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也会使古今生活体验有很大不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11、霜”的情境,学生是很难体验到的,教师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但是,学生对于古人为何要这么早出行很难理解,包括对古代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情愫也不太容易明白。这涉及古今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如果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必须做到兼顾古今,并结合再现的情境进行深入讲解。(二)注重类比,相互生发事物在对比之中,更能见出彼此的差异和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类比,相互生发。比如,讲解南北朝乐府诗敕勒歌和西洲曲,“天苍苍,野茫茫”与“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从文本层面看,二者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都有着巨大差别,这种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只靠口头讲解,学生不太容易获得直观深刻的印

12、象,这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塞外风光与江南水乡的典型情境,配合相应的诗歌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形成极为鲜明的深刻印象,进而加深体悟。再如,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学生不易区分二者的差异性,也不太容易理解佛家和道家生活态度的不同。这时,我们借助情境教学进行类比,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二者的差异。王维辛夷坞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充满远离世俗烟火的佛家禅意;孟浩然过故人庄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的就是自己看到的田园风景,深得道家自然之趣。两首诗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体验的生活情趣,在类比情境中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三)诗画

13、结合,放飞想象苏轼评王维诗歌,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说,朱光潜先生诗论一书中也专门论述了“诗与画”之关系。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不同,很多诗歌中诗意与画意是水乳交融的,诗人用诗句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生活图景:谢朓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写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流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练;李白来到庐山,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香炉峰之上的瀑布,如一条白绢挂在山前,飞流直下;王维出使塞外,见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荒凉的大沙漠中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长河之外圆圆的落日将余晖洒满天际。古诗如画,极尽风流!但是

14、,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相对晦涩,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是,借助图画还原诗歌情境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基本能力,小学生更是处在想象力发达的阶段,合理运用图片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还原古诗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除了直接利用图片素材之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图片情境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设计创作环节,直接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讲解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就可以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简单构建诗歌的基本情境,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再深入构建诗歌情境。这种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留下巨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教学方法会越来越多。情境教学法是现阶段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但使用不当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本人谨在此抛砖引玉,望各位同仁指正!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叶燮.原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作者:汤天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多媒体技术在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运用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