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26409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放和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地下工程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地下工程的渗漏是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通病。本文浅析了地下工程防渗堵漏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地下工程中出现的渗漏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堵漏防渗措施。关键词: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1.堵漏防渗技术的概念 堵漏是通过一种手段,把渗水堵住的技术。防渗是在堵漏的基础上, 再增加一、两道附加防水层(涂膜防水或抹面防水), 以满足工程防水需要的技术。堵漏与防水是两个不同概念, 但目的却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相辅相成, 又互有区别。 2.地下工程堵漏防渗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

2、国地下工程技术发展很快,地下工程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而对地下工程环境要求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要做到不能有渗漏。这里以北京地铁工程为例,对地下工程防渗堵漏的重要性做简要阐述。 北京地铁防水质量总体上是好的。近几年因在二期工程即环线地铁车站上面修建立交桥,桥墩基础施工损坏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外包防水层而导致个别车站及部分区间隧道发生了渗漏。渗漏水会腐蚀钢轨扣件危及行车安全,也影响结构稳定,降低使用寿命,损坏站容站貌。站台积水也易使乘客摔伤。此外北京地铁牵引供电采用直流电,利用走行轨作流网,由于渗漏水,绝缘水平降低,导致漏电所产生的杂散电流对其周围埋地黑色金属产生腐蚀,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后果颇为严重

3、。而1992年10月12日新建成的地铁复八线西单车站也因多处发生渗漏水,迫使个别出入口短时关闭,虽然这些渗漏只出现在个别车站及区间隧道,但已影响到地铁的整体运营和声誉,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地铁车站内设有各种管道或吊顶,且地铁列车运行时间长,因而一旦工程发生渗漏水,修缮极为困难和复杂,有的甚至无法修缮,给工程留下极大的遗憾和隐患。 3.地下工程防渗堵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近几年,隧道与地下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工程质量总体来看是好的,尤其是防水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渗漏工程有所减少。但是,从各行业、各地所修建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情况来看不容乐观。现就当前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存在的主

4、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作一简述。 3.1防渗堵漏体系问题 应把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工程具体要求和情况,建立起完整的防水体系。将防水原则、防水设计材料、选择防水施工工艺、防水施工管理、防水施工队伍选择等都纳入防水体系中。目前在这方面做的较欠缺,因而导致工程防水效果不理想。今后对每一个新上工程应把防水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起完整的防水体系。同时,从今后隧道与地下工程发展趋势来看,复合防水是应坚持的方向,即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在迎水面附加柔性防水层,形成一个刚柔结合的防水防线。要做好复合防水必须从上述几方面同时加强,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水效果。 3.2防水材料和施工方法选择问题 新型

5、防水材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为选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但也使选择增加了难度。今后选择防水材料与技术时,应坚持先进行试验,经试验合格并受到检验后再采用。 3.3隧道复合式防水层问题 当前国内地铁、铁路、公路等凡采用新奥法修建的隧道多采用复合式衬砌,防水层多为厚0.8mm LDPE板或EVA板,以及厚1.0mm-1.2mm ECB板,也有采用厚1.0mm PE板或与无纺布复合在一起的PVC板,只有少数工程采用橡胶板。工程实践证明,采用LDPE板、EVA板或ECB板做防水层,防水效果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防水板铺设不牢,板间接缝欠严密; (2)防水板易受损,尤其是被钢筋戳破,修补又未跟上;

6、 (3)角隅处焊缝多采用手工焊接,焊接工艺较差; 为此,今后进行防水板铺设时,必须严格施工工艺,认真检查热合机,使用电源电压,这样就能保证铺设牢固;同时可在钢筋两端加1个与钢筋直径相同、长20mm-30mm的塑料护套,即可起到对防水板保护作用,防止被钢筋戳破;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可解决防水板角隅处焊缝严密问题。 3.4结构自防水问题 3.4.1以高强度混凝土代替防水混凝土 不少工程设计误认为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防水性能越好。实际上由于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制不符合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原则,水泥用量偏高,致使混凝土收缩增大,出现裂缝,造成渗漏。因此,需要防水的工程,结构混凝土必须用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抗

7、压抗渗等级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及要求合理确定,外加剂选择要慎重,混凝土配制要科学。 3.4.2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 防水混凝土施工管理不严,造成混凝土漏捣、漏振,产生蜂窝麻面;计划不周,造成混凝土灌注中出现“冷缝”,隧道初期支护侵入限界,导致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减薄,达不到设计要求;模板拉紧螺栓无防水措施,导致跑模、跑浆;对混凝土施工缝,尤其是水平施工缝清理不净,未按规范进行处理即灌注混凝土等。上述几方面问题造成混凝土施工质量差,结构自防水失效。因此,对于要求结构自防水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必须对混凝土施工严格管理,切实按规范和制订出的详细工艺进行施工。 3.5附加防水层问题 附加防水层选择未能

8、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导致防水层未能达到应有的防水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工程要求特点及所处位置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附加防水层。 3.6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及施工缝问题 目前,变形缝仍多用橡胶或塑料内置式止水带,内侧设弹性密封膏嵌缝。施工缝有构造做法或材料做法或构造材料合一做法。总体来看多数工程防水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内置式止水带固定不牢,灌注混凝土时被移位变形,起不到止水效果; (2)接头处理不严格未能形成“交圈”,起不到防水作用; (3)在接缝处,外露部分止水带损坏等; (4)施工缝留的不平整,构造施工缝尺寸不对,接缝处清理不干净,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受水浸泡而膨胀失效等。

9、今后对变形缝做法应进一步探讨,宜按照“多道设防”原则选用合适材料及做法;由于施工缝数量多,故应高度重视。曾有学者赴日对青涵海底隧道考察时,发现其隧道施工缝除按常规方法处理外,还在施工缝处预留嵌缝槽,日后万一漏水,即可在预留槽中处理,而不另剔槽,其作法值得借鉴。 4.堵漏技术 我国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日趋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有效防止地下工程渗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漏水现象依然不可避免。这就对地下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防水,更要做到堵漏。 4.1注浆堵水与加固围岩技术 地下工程施工中当遇有不良地层或含水地层时,如不采取注浆堵水与加固围岩技术措施,易造成涌水并发生塌方。近几年来我国

10、注浆堵水与加固围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解决了不少工程难题。例如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施工中遇到粉细砂层,采用改性水玻璃浆液注浆加固,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4.2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 地下工程渗漏水是严重的病害,也是工程隐患危害极大的地方。目前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渗漏不少,如工程在建设中就发生渗漏,造成的后果就更为严重。渗漏的存在不仅影响使用,而且治理渗漏的花费也颇大。近几年我国治理渗漏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例如铁二局在治理铁路隧道漏水中采用双快水泥作注浆堵水和喷抹防水层,取得较明显效果,怀化铁路总公司吉首工务段整治的技柳线罗依溪隧道不仅原来渗漏水严重,且衬砌有程度不一的腐蚀,他们从病

11、害情况调查分析原因入手,遵循“堵、截、排”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了衬砌背后注浆,衬砌内化学压浆衬砌表面,涂抹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及在边墙凿补水槽集中排水等技术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对于城市地下工程的渗漏,根据工程具体条件采用先堵漏再施作防水层或 采用灌浆技术,应用超细水泥浆、液改性硅酸、盐浆液、丙烯酰胺类浆、液环氧树脂类浆液及聚氨酯类浆液治理渗漏水,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水利院还在混凝土坝防渗修补中应用高分子树脂薄膜,称土工膜取得成功,这是一项经济可行的技术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 5.结语 地下工程堵漏防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技术性强、难度较大,是

12、多种学科的综合体现,在治理过程中要遵循堵防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分别采用堵注涂抹施工方法方可达到治漏与防渗的目的,但是要彻底解决渗漏的问题,还需要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同时,还应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注意开发利用防水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地下工程堵漏只有从工程内部进行,方案合理,操作正确,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项桦太.建筑防水工程技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31. 【2】叶林标.防水工程禁忌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11. 【3】王立久.建筑病理学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87. 【4】王友亭.建筑工程的防排水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56. 【5】吴之乃.建筑业项新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51. 【6】贺少辉.项彦勇.李兆平.地下工程M.北京: 北京交通出版社,2006 【7】冀文政.郑志辉.我国近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和存在问题J.中国建筑与防水,2004(11) 7-11. 吴路先.我国地下工程防水技术发展评述J.建筑与工程,2007(7) 94-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