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015106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5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硝化反应基本原理.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一一、硝化剂及其硝化活泼质点硝化剂及其硝化活泼质点 1硝化剂硝化剂 硝化剂是能够生成硝基阳离子(NO2)的反应试剂。工业上常见 的硝化剂有各种浓度的硝酸、混酸、硝酸盐和过量硫酸、硝酸与醋酸 或醋酸酐的混合物等。通常的浓硝酸是具有最高共沸点的HNO3和水的 共沸混合物,沸点为120.5,含68%的HNO3,其硝化能力不是很强。 混酸是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常用的比例为重量比1:3,具有硝化 能力强、硝酸的利用率高和副反应少的特点,它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 硝化剂,其缺点是酸度大,对某些芳香族化合物的溶解性较差,从而 影响硝化结果。硝酸钾(钠)和硫酸

2、作用可产生硝酸和硫酸盐,它的 硝化能力相当于混酸。硝酸和醋酐的混合物也是一种常用的优良硝化 剂,醋酐对有机物有良好的溶解度,作为去水剂十分有效,而且酸度 小,所以特别适用于易被氧化或易为混酸所分解的芳香烃的硝化反应。 此外,硝酸与三氟化硼、氟化氢或硝酸汞等组成的混合物也可作为硝 化剂。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2. 硝化剂的活泼质点硝化剂的活泼质点 硝基具有两性的特征,既是酸又是碱,硝酸对强质子酸如浓硫酸等 起碱的作用,对水、乙酸起酸的作用,当硝酸起碱的作用时,硝化能 力增强,反之起酸的作用时,硝化能力减弱 。 若把少量硝酸溶于硫酸中(即混酸作硝化剂时),将发生如下反应

3、: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实验表明,在混酸中硫酸浓度增高,有利于NO2的离解。硫酸 浓度在75%85%时,NO2离子浓度很低,当硫酸浓度增高至89或 更高时,硝酸全部离解为NO2离子,从而硝化能力增强。参见表4-1。 硝酸、硫酸和水的三元体系作硝化剂时,其NO2含量可用一个三角坐 标图来表示。如图4-1所示。由图可见,随着混酸中水的含量增加, NO2的浓度逐渐下降,代表NO2可测出极限的曲线与可发生硝化反 应所需混酸组成极限的曲线基本重合。 除NO2正离子是主要的硝化活泼质点外,还有H2NO3 也是有效的活泼质点。稀硝酸硝化时还可能有NO、N2O4或 NO2作为活泼质

4、点,但反应历程有所不同。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二二、硝化反应历程及动力学硝化反应历程及动力学 1硝化反应历程硝化反应历程 芳烃的硝化反应符合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一般规律。以 苯为例,其反应历程如下: 反应的第一步是硝化剂离解,产生硝基阳离子NO2;第二步是亲电 活泼质点NO2向芳环上电子云密度较高的碳原子进攻,生成-络合物, 然后转变成-络合物,最后脱除质子得到硝化产物。在浓硝酸或混酸 硝化反应过程中,其中转变成-络合物这一步的速度最慢,因而是整 个反应的控制步骤。 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 1被硝化物

5、的性质被硝化物的性质 硝化反应是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芳烃硝化反应的难易程度, 与芳环上取代基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当芳环上存在给电子基团时,硝 化速度较快,在硝化产品中常以邻、对位产物为主;反之,当芳环上 连有吸电子基时,硝化速度降低,产品中常以间位异构体为主。然而 卤代芳烃例外,引入卤素虽然使芳环钝化,但得到的产品几乎都是邻、 对位异构体。单取代苯的硝化反应速度按以下顺序递增: NO2SO3HCO2HClHMeOMeOEtOH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萘的一硝化时,产物以 -硝基萘为主 2 2硝化剂硝化剂 不同的硝化剂具有不同的硝化能力。通常,对易于硝化的有机物 可选用

6、活性较低的硝化剂,以避免过度硝化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而 难于硝化的有机物则宜选用强硝化剂进行硝化。此外,对相同的被硝 化物,若采用不同的硝化剂,常常会得到不同的产物组成。因此在进 行硝化反应时,必须合理地选择硝化剂。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混酸硝化时,混酸的组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硫酸浓度越大,硝 化能力越强。例如,甲苯一硝化时硫酸浓度每增加1%,反应活化能约 下降2.8kJ/mol。对于极难硝化物质,可采用HNO3-SO3作硝化剂,以便 提高硝化反应速度和大幅度降低硝化废酸量。混酸中硫酸的浓度还影 响产物异构体的比例。例如,1,5-萘二磺酸在浓硫酸中硝化,主要生 成1

7、-硝基萘-4,8-二磺酸,而在发烟硫酸中硝化,主要生成2-硝基萘- 4,8-二磺酸。混酸中加入某些添加剂也能改变产物异构体的比例,如 甲苯硝化时向混酸中加入适量磷酸,可增加对位异构体的比例。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3 3硝化温度硝化温度 对于均相硝化反应,温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和生成物异构体的比 例。一般易于硝化和易于发生氧化副反应的芳烃(如酚、酚醚等)可 采用低温硝化,而含有硝基或磺基等较稳定的芳烃则应在较高温度下 硝化。 对于非均相硝化反应,温度还将影响芳烃在酸相中的物理性能 (如溶解度、乳化液粘度、界面张力)和总反应速度等。由于非均相 硝化反应过程复杂,因而温度对

8、其影响呈不规则状态,需视具体品种 而定。例如,甲苯一硝化的反应速度常数大致为每升高10增加1.5 2.2倍。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温度还直接影响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硝化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 应。混酸硝化时,反应生成水稀释硫酸并将放出稀释热,这部分热量 约相当于反应热的7.5%10%。苯的一硝化反应热可达到143kJ/ mol。 一般芳环一硝化的反应热也有约126kJ/mol。这样大的热量若不及时移 走,会发生超温,造成多硝化、氧化等副反应,甚至还会发生硝酸大 量分解,产生大量红棕色NO2气体,使反应釜内压力增大;同时主副

9、 反应速度的加快,还将继续产生更大量的热量,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反 应失去控制,将导致爆炸等生产事故。因此在硝化设备中一般都带有 夹套、蛇管等大面积换热装置,以严格控制反应温度,确保安全和得 到优质产品。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研究表明,搅拌在硝化反应起始阶段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间歇硝 化反应的加料阶段,停止搅拌或桨叶脱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 时两相快速分层,大量活泼的硝化剂在酸相积累,一旦重新搅拌,就 会突然发生激烈反应,瞬时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温度失控,以至于发 生事故。因此,要求在硝化设备上设置自控和报警装置,采取必要的 安全措施。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

10、化反应基本原理 5相比与硝酸比相比与硝酸比 相比是指混酸与被硝化物的质量比,有时也称酸油比。相比过大,设备的负 荷加大,生产能力下降,废酸量大大增多;相比过小,反应初期酸的浓度过高, 反应过于剧烈,使得温度难以控制;实际工业生产中,常采用向硝化釜中加入适 量废酸的方法来调节相比,以确保反应平稳和减少废酸处理量。 硝酸与被硝化物的摩尔比称为硝酸比。按照化学方程式,一硝化时的硝酸比 理论上应为1,但是在工业生产中硝酸的用量常常高于理论量,以促使反应进行 完全。当硝化剂为混酸时,对于易被硝化的芳烃,硝酸比为1.011.05;而对于 难被硝化的芳烃,硝酸比为1.11.2或更高。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强

11、烈,20 世纪70年代开发的绝热硝化法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过量硝酸硝化工艺。此法的特 点之一是采用芳烃过量。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6. 硝化副反应硝化副反应 硝化副反应主要是多硝化、氧化和生成络合物。避免多硝化副反应的 主要方法是控制混酸的硝化能力、硝酸比、循环废酸的用量、反应温度和 采用低硝酸含量的混酸。 氧化是影响最大的副反应,主要是在芳环上引入羟基,例如,在甲苯 一硝化时总会生成少量的硝基酚类。硝化后分离出的粗品硝基物异构体混 合物必须用稀碱液充分洗涤,除净硝基酚类,否则,在粗品硝基物脱水和 用精馏法分离异构体时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研究表明,二氧化氮和亚硝酸 的存

12、在是造成芳烃侧链氧化的原因,其他一些副反应也与氮的氧化物有关。 因此,生产中应严格控制硝化条件,防止硝酸分解,以阻止或减少副反应 的发生。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尿素将硝酸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破坏掉,可 以抑制氧化副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3N2O44CO(NH2)28H2O4CO27N2 同时,为了使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能及时排出,硝化 器上应配有良好的排气装置和吸收二氧化氮的装置。另外, 硝化器上还应该有防爆孔以防意外。 硝化过程中另一重要副反应是生成一种有色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是由烷基苯与亚硝基硫酸和硫酸形成的。其结 构式如下: C6H5CH3 2ONOSO3H 3H2SO4 第二节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由于这种络合物的生成,使硝化过程中,尤其是反应 后期接近终点时,出现硝化液颜色变深、发黑发暗的现象。 其原因往往是硝酸用量不足,故可在4555下,及时补 加硝酸,则很容易将络合物破坏。但温度若大于65,络 合物将自动沸腾,使温度上升到8590,此时再补加硝 酸也无济于事,最终成为深褐色树脂状物质。 络合物的形式与已有取代基的结构、个数、位置等因 素有关。长链烷基苯最容易生成此络合物,短侧链的稍差, 苯则最难生成,而带有吸电子基的苯系衍生物则介于两者 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