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和马达19.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015931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和马达1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泵和马达1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泵和马达1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泵和马达1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泵和马达1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泵和马达1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和马达19.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题:1变量泵是指( )可以改变的液压泵。 (排量 )2变量泵是指排量可以改变的液压泵, ( )泵是通过改变斜盘倾角来实现变量。 ( 轴向柱塞泵)3 变量泵是指排量可以改变的液压泵,常见的变量泵有单作用叶片泵、径向柱塞泵、轴向柱塞泵,其中 ( )是通过改变转子和定子的偏心距来实现变量。 ( 单作用叶片泵和径向柱塞泵 )4 变量泵是指排量可以改变的液压泵,常见的变量泵有单作用叶片泵、径向柱塞泵、轴向柱塞泵, ( )是通过改变斜盘倾角来实现变量。(轴向柱塞泵)5液压泵的实际流量比理论流量( )。 (大 ) 6液压马达实际流量比理论流量( ) 。 ( 小)7外啮合齿轮泵位于轮齿逐渐脱开啮合的一侧

2、是( )腔。(吸油 ) 8外啮合齿轮泵位于轮齿逐渐进入啮合的一侧是( ) 腔。 ( 压油) 9为了消除齿轮泵的困油现象,通常在两侧盖板上开 ( )。( 卸荷槽 ) 10为了消除齿轮泵的困油现象,通常在两侧盖板上开卸荷槽,使闭死容积由大变少时与( ) 腔相通 。 ( 压油 ) 11为了消除齿轮泵的困油现象,通常在两侧盖板上开 卸荷槽 ,使闭死容积由小变大时与 ( )腔相通。 (吸油) 12齿轮泵产生泄漏的间隙为端面间隙和径向间隙,此外还存在啮合间隙,其中( )泄漏占总泄漏量的80%85%。 (端面) 13齿轮泵产生泄漏量最大的是( )泄漏,占总泄漏的80%85%。(端面)14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

3、线由两段大半径圆弧、两段小半径圆弧及四段过渡曲线组成,吸、压油窗口位于( )段。 (过渡曲线)15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由两段大半径圆弧、两段( )及四段过渡曲线组成。 (小半径圆弧)16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由两段( )、两段小半径圆弧及四段过渡曲线组成,吸、压油窗口位于过渡曲线段。 (大半径圆弧)17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由两段大半径圆弧、两段( )及四段过渡曲线组成,吸、压油窗口位于过渡曲线段。 (小半径圆弧)18调节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压力调节螺钉,可以改变泵的压力流量特性曲线上( )的大小。 (拐点压力) 19调节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最大流量调节螺钉,可以改变( ) 。 (泵的最大流量)

4、 20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构成吸、压油密闭工作腔的三对运动摩擦副为柱塞与缸体、缸体与配油盘、滑履与( )。 (斜盘)21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构成吸、压油密闭工作腔的三对运动摩擦副为柱塞与缸体、缸体与配油盘、( )与斜盘。 (滑履)22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构成吸、压油密闭工作腔的三对运动摩擦副为柱塞与缸体、( )与配油盘 、滑履与斜盘。 (缸体)23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构成吸、压油密闭工作腔的三对运动摩擦副为柱塞与缸体、缸体与( ) 、滑履与斜盘。 (配油盘)24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构成吸、压油密闭工作腔的三对运动摩擦副为( )与 缸体、缸体与配油盘、滑履与斜盘。 (柱塞)25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构成吸、压油密闭工作腔

5、的三对运动摩擦副为柱塞与 )、缸体与配油盘、滑履与斜盘。 (缸体 )26液压泵的容积效率是该泵实际流量与( )流量的比值。( 理论流量 )27液压泵的容积效率是该泵( )流量与理论流量流量的比值。(实际 )28从原理上讲,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是( )。 (互逆的)29大部分容积式泵( )直接作液压马达。 (不可以)30容积式泵必须具有一个或多个周期变化的( )工作腔。 (密封)31液压马达输入高压油产生的正转力矩( )回油产生的反转阻力矩。(大于)321液压泵的输出压力取决于( )。 (外负载)33液压泵的排量是指在没有泄漏的情况下,泵轴转一转所排除的液体体积。单位是( )。 (mL/r或m3/r

6、)34液压泵的排量是指在( )的情况下,泵轴转一转所排除的液体体积。 (没有泄漏)35液压马达的排量决定于密封工作腔的几何尺寸和数目,而与压力( )。 (无关)36液压泵的理论流量等于( )与转速的乘积。 (排量)37液压马达的理论流量等于( )与转速的乘积。 (排量)38由于液压泵存在泄漏,泵的实际流量和额定流量都( )理论流量。(小于)39液压泵的输入功率是( )的机械功率。 (电动机或原动机)40液压马达输入的是流量和压力,( )的是转矩和转速。(输出)41液压马达( )的是流量和压力,输出的是转矩和转速。(输入 )42容积损失是因为内( )而造成的流量上的损失。(泄漏)43对于泵来说,

7、输出的压力增大,内泄漏( )。 (增加)44泵和马达的容积效率总是( )1。 (小于)45叶片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进油口为( );出油口为( )。( B C )( A D )46叶片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转子按图示方向旋,出油口为( )。( A D )47叶片式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进油口为( )。 ( B C )48叶片式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出油口为( )。 ( A D )(45、46、47、48共用一个图)49液压泵和液压马达都是液压系统中的一种( )转换元件。( 能量 )50从原理上讲

8、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是( )。 ( 互逆的 )51外啮合齿轮泵的齿数越少,脉动率越( )。 ( 大 )52外啮合齿轮泵内泄漏最严重的是( )之间的泄漏。(齿轮端面和端盖)53在外啮合齿轮泵的两个端盖上开( ),可以解决困油现象。(卸荷槽)54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旋转一圈吸压油( )次。 (两)55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相对转子半径向( )倾斜一定角度。 ( 前 )56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承受的径向力是( )的。 (平衡)57双作用叶片泵转子所承受的径向力是平衡的,因此工作压力的提高( )受到外负载大小的限制。 ( 不会 )58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压力的提高主要受叶片与定子内表面之间( )的限制。 (磨损)59双

9、作用叶片泵叶片的根部和( )腔相通。 (压油)60单作用叶片泵的转子旋转一圈吸压油各( )次。(一)61改变单作用叶片泵转子和定子的偏心就可以改变泵的( )。 ( 排量 )62为了消除单作用叶片泵的困油现象,通常在配油盘排油窗口的边缘开( )卸荷槽。 ( 三角型 )63双作用叶片泵在叶片数为4的整数倍且大于8时脉动率最( )。(小)64单作用叶片泵的变量方法有手调和( )两种。(自动)65如下图为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流量压力曲线,压力小于PB时是相当于( )阶段,Q是( );压力大于PB时是相当于( )阶段;PC点的压力称为截止压力,泵输出的流量是( ),转子和定子的圆心( )。(定量泵 ) (

10、泄漏量) (变量泵) (零) (重合)66叶片式液压马达的转速由输入( )的大小决定。 ( 流量)67叶片式液压马达( )在很低的转速下工作。 (不能)68液压泵的总效率等于机械效率和( )的乘积。(容积效率)69液压泵的总效率等于( )和容积效率的乘积。(机械效率)70齿轮泵工作时,齿轮在啮合处过渡中要经历闭死容积的变化产生了( )。 (困油现象)71液压马达按转速分为高速马达和( )。 (低速马达)72液压马达按转速分为( )和低速马达。(高速马达) 73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与模数的平方成正比,与的齿数一次方成正比。因此,在齿轮节圆直径一定时,增大模数,减少 ( )可以增大泵的排量。 ( 齿

11、数 ) 74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与模数的平方成正比,与的齿数一次方成正比。因此,在齿轮节圆直径一定时,增大( ),减少齿数可以增大泵的排量。 ( 模数)75下图为齿轮泵工作原理图,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那么齿轮泵的进油口分别为( )。 ( A ) 76下图为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图,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那么齿轮泵出油口为( )。 ( B )77下图为齿轮马达的工作原理图,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那么齿轮马达的进油口为( )。 ( C ) 78下图为齿轮马达的工作原理图,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那么齿轮马达的出油口为( )。 ( D )79叶片式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当其作泵用时,进

12、、出油口分别为(B A );当其作液压马达用时,进、出油口分别为(B A )。二判断题:1叶片式液压马达可以在低速下工作。()2轴向柱塞泵改变斜盘的角度可以改变泵的排量。()3轴向柱塞泵的斜盘和配流盘是可以转动的。()4柱塞泵的容积效率较低。()5螺杆泵在精密机床和精度高的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6螺杆泵流量脉动最小。()7泵的泄漏量取决于间隙的大小和压力的高低。()8泵的转速过高时,进油口绝对压力减小,真空度减小,易引起气穴和气蚀现象。()9螺杆泵自吸性能好,对污染不敏感和噪声小。()10实际应用最多的是柱塞马达,其次是螺杆马达。()11负载小,功率小和工作环境不清洁的地方易采用齿轮泵。()

13、12负载大,功率大的龙门刨床拉床液压机等可以采用叶片泵。()13螺杆泵中的螺杆直径越大,螺旋槽越深泵的排量越小。()14凸轮转子泵属于卸荷式泵。()15摆线转子泵的内齿数比外转子齿数多一个齿。()16摆线转子泵的流量规格、输出轴、连接安装尺寸都和CB型齿轮泵相同。()17液压马达的理论流量大于实际流量。()18液压马达的理论转矩大于实际输出转矩。()19齿轮马达一般为低速大转矩马达。()20对于叶片式马达,叶片应该为径向安装。()21液压泵的工作压力必须等于额定压力。()22齿轮泵径向间隙引起的泄漏量最大。()23对于液压泵有闭死容积存在,一定会产生困油现象。()24单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沿着旋转

14、方向后倾安装。()25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过度曲线,现在多采用等加速-等减速曲线。()26斜轴式轴向柱塞蹦泵是通过调节斜盘倾角来调节排量的()27单作用叶片泵是变量泵,叶片是奇数时脉动率较小。()28单作用叶片泵改变转子改变偏心,调节泵的输出流量。()29单作用叶片泵受到径向平衡的液压作用力。()30双作用叶片泵的根部通有吸油腔的油。()31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前倾。()32双活塞杆液压缸又称为双作用液压缸,单活塞杆液压缸又称为单作用液压缸。()33流量可改变的液压泵称为变量泵。 ()34定量泵是指输出流量不随泵的输出压力改变的泵。 ()35当液压泵的进、出口压力差为零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理论流量

15、。 () 36配流轴式径向柱塞泵的排量q与定子相对转子的偏心成正比,改变偏心即可改变排量。 () 37双作用叶片泵因两个吸油窗口、两个压油窗口是对称布置,因此作用在转子和定子上的液压径向力平衡,轴承承受径向力小、寿命长。 () 38双作用叶片泵的转子叶片槽根部全部通压力油是为了保证叶片紧贴定子内环。 ()39液压泵产生困油现象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存在闭死容积且容积大小发生变化。 ()40齿轮泵多采用变位齿轮是为了减小齿轮重合度,消除困油现象。 ()41因存在泄漏,因此输入液压马达的实际流量大于其理论流量,而液压泵的实际输出流量小于其理论流量。 ()42为限制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柱塞所受的液压侧

16、向力不致过大,斜盘的最大倾角max一般小于1820。 ()43. 不考虑泄漏的情况下,根据液压泵的几何尺寸计算而得到的流量称为理论流量() 44. 液压泵自吸能力的实质是由于泵的吸油腔形成局部真空,油箱中的油在大气压作用下流入油腔() 45. 为了提高泵的自吸能力,应使泵的吸油口的真空度尽可能大 () 46. 双作用叶片泵可以做成变量泵 () 47. 齿轮泵的吸油口比压油口大,是为了减小径向不平衡力 () 48限压式变量泵主要依靠泵出口压力变化来改变泵的流量 () 49泵和马达的排量,不但与结构尺寸有关而且和压力有关。 ( )50存在泄漏时,泵的额定流量小于理论流量,马达相反。( )51液压泵

17、的输入功率是电机的机械能。( )52马达输入的是流量和压力,输出的是转矩和转速。( )53马达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 )54泵和马达的容积损失对应着容积效率,机械损失对应着机械效率。( )55马达的实际输入流量小于理论输入流量。( )56马达和泵的容积效率总是大于1。( )57工作压力增加泵和马达的泄漏量不变。( )58机械损失与工作压力有关,压力越高损失越大。( )59机械损失与油液粘度及泵轴转速有关。粘度越大转速越快转矩损失越大,机械损失越多机械效率也越低。( )60外啮合齿轮泵的齿数越少,脉动率越大。( )61脉动率导致压力脉动,产生振动和噪声,所以高精度机械不宜选用外啮合齿轮泵。

18、( )62支撑齿轮泵主动轴和从动轴的是球轴承。( )63对齿轮泵端面间隙的泄漏通常采用的是自动补偿装置。( )64叶片泵结构复杂、吸油性差,但是具有流量均匀、噪声小等特点。( )65双作用叶片泵也称为卸荷式叶片泵。( )66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内表面是有四段圆弧线组成。( )67双作用叶片泵采用配油盘对端面间隙自动补偿后,泵在高压下能够保持较高的效率。( )68液压泵为液压系统提供了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液体。( )三选择题:1下列液压马达中,( )为低速马达。 (A)齿轮马达 (B)叶片马达 (C)轴向柱塞马达 (D)径向柱塞马达 (D) 2液压泵单位时间内排出油液的体积称为泵的流量。泵在额定转

19、速和额定压力下的输出流量称为( )。 (A)实际流量 (B)理论流量 (C)额定流量 (C) 3液压泵单位时间内排出油液的体积称为泵的流量。在没有泄漏的情况下,根据泵的几何尺寸计算而得到的流量称为( ),它等于排量和转速的乘积。 (A)实际流量 (B)理论流量 (C)额定流量 (B) 4在实验中或工业生产中,常把零压差下的流量(即负载为零时泵的流量)视为( )。 (A)实际流量 (B)理论流量 (C)额定流量 (B) 5对于双作用叶片泵,如果配油窗口的间距角小于两叶片间的夹角,会导致( )。(A) 泵无法工作 (B) 不能保证吸、压油腔之间的密封,使泵的容积效率太低 (C) 不能保证泵连续平稳

20、的运动 (B) 6对于双作用叶片泵,配油窗口的间距夹角必须( )等于两叶片间的夹角。(A) 大于(B) 小于(C) 等于 (A) 7双作用式叶片泵中,当配油窗口的间隔夹角定子圆弧部分的夹角两叶片的夹角时,存在( )。 (A) 闭死容积大小在变化,有困油现象 (B) 虽有闭死容积,但容积大小不变化,所以无困油现象 (C) 不会产生闭死容积,所以无困油现象 (A) 8双作用式叶片泵中,当定子圆弧部分的夹角配油窗口的间隔夹角两叶片的夹角时,存在( )。 (A) 闭死容积大小在变化,有困油现象 (B) 虽有闭死容积,但容积大小不变化,所以无困油现象 (C) 不会产生闭死容积,所以无困油现象 (B) 9

21、当配油窗口的间隔夹角两叶片的夹角时,单作用叶片泵( )。 (A) 闭死容积大小在变化,有困油现象 (B) 虽有闭死容积,但容积大小不变化,所以无困油现象 (C) 不会产生闭死容积,所以无困油现象 (A) 10当配油窗口的间隔夹角p拐点时,随着负载压力上升,泵的输出流量( )。 (A)增加 (B)呈线性规律衰减 (C)呈双曲线规律衰减 (D)基本不变 (B) 13CBB齿轮泵的泄漏有下述三种途径,试指出:其中(B )对容积效率影响最大。(A)齿顶圆和泵壳体的径向间隙,0.130.16mm。(B)齿轮端面与侧盖板之间的轴向间隙0.030.04mm。(C)齿面接触处(啮合点)的泄漏。14液压泵在连续

22、运转时允许使用的最高工作压力称为 (C ) 。 A、工作压力 B、最大压力 C、额定压力 D、吸入压力15泵的实际工作压力称为(A) 。 A、工作压力 B、最大压力 C、额定压力 D、吸入压力16图为轴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马达的工作原理图。当缸体如图示方向旋转时,请判断各油口压力高低,作液压泵用时 ( D)A、为高压油口 b为低压油口 B、 b 为高压油口 a为低压油口C、c 为高压油口 d为低压油口 D 、d 为高压油口 c为低压油口17图为轴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马达的工作原理图。当缸体如图示方向旋转时,请判断各油口压力高低,作油马达用时(C )A、为高压油口 b为低压油口 B、 b 为高压油口

23、 a为低压油口C、c 为高压油口 d为低压油口 D 、d 为高压油口 c为低压油口18液压泵的额定压力是(C)。 A、泵进口处的压力; B、泵实际工作的压力; C、泵在连续运转时所允许的最高压力;D、泵在短时间内超载所允许的极限压力。19拟定液压系统时,应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予以足够的重视。为防止过载, ( B) 是必不可少的。A、 减压阀 B、安全阀 C、平衡阀 D、换向阀20拟定液压系统时,应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予以足够的重视。为避免垂直运动部件在系统失压情况下自由下落,在回油路中增加(C )或换向阀是常用的措施。A、 减压阀 B、安全阀 C、平衡阀 D、单向阀21高压系统宜采用 (

24、B ) 泵。A、外啮合齿轮 B、轴向柱塞 C、叶片 D、内啮合齿轮22泵短时间内超截所允许的极限压力称为(B) 。 A、 工作压力 B、 最大压力 C、 额定压力 D、吸入压力。23双作用叶片泵从转子径向力平衡考虑,叶片数应选 B ,以使流量均匀。A、 固定常数 B、偶数 C、 奇数。24 从转子径向力平衡考虑,单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常选C ,以使流量均匀。A、 固定常数 B、偶数 C、 奇数。25叶片泵的叶片数量增多后,双作用式叶片泵输出流量 (B)。A、增大 B、减小 C、不变26叶片泵的叶片数量增多后,单作用式叶片泵输出流量C A、增大 B、减小 C、不变27液压泵的排量q与 ( C) 有

25、关。A、 泵的额定压力; B、泵的额定流量; C、泵的几何尺寸; D、泵的转速。28为使液压泵的允许吸油高度增加,采取下列哪个方法正确 ( C ) 。 、提高泵的转速; 、提高泵输出的压力;、加大吸油管直径; 、 将泵放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工作。29泵常用的压力有:泵实际工作压力是( A )。A. 泵的输出压力 B 泵的最高压力 C. 泵的额定压力 30泵常用的压力有:泵的极限压力是(B )。A. 泵的输出压力 B 泵的最高压力 C. 泵的额定压力 31泵常用的压力有:根据实验结果而推荐的可连续使用的最高压力是(C ) A. 泵的输出压力 B 泵的最高压力 C. 泵的额定压力 32泵常用的压力中,

26、(A )是随外负载变化而变化的 A. 泵的输出压力 B. 泵的最高压力 C. 泵的额定压力 33 泵常用的压力有: a. 泵的输出压力。 b. 泵的最高压力 c. 泵的额定压力 34对一个泵,试比较上述三种压力在数值上大小的关系(B ) A.b a c B.b c a C.a c b D.c a b 35泵的额定转速和额定压力下的流量称为(C ) A. 实际流量 B. 理论流量 C. 额定流量 36在没有泄漏的情况下,根据泵的几何尺寸计算得到的流量称为(B ) A. 实际流量 B. 理论流量 C. 额定流 37驱动液压泵的电机功率应比液压泵的输出功率大,是因为( D )。 A 、 泄漏损失 ;

27、B 、摩擦损失; C 、溢流损失; D 、前两种损失。38液压泵或液压马达的排量决定于( D )。A流量变化;B.压力变化;C. 转速变化;D.结构尺寸。39液压泵是通过密封容积的变化来吸压油的,故称为( A )。A. 容积泵; B. 离心泵 C. 真空泵; D. 转子泵40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能借助输出( B )的大小自动改变偏心距来改变输出流量。A. 流量; B. 压力 C. 功率; D. 转矩41 关于双作用叶片泵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 转子和定子是同心; B. 将叶片顺着转子回转方向前倾一个角度安装 C. 在配油盘的压油窗口靠叶片从吸油区进入密封区的一边开三角槽; D. 是变量泵

28、42径向柱塞泵的( A )与定子存在偏心矩。A. 转子; B. 柱塞C. 配油轴; D. 铜套43 直轴式轴向柱塞泵中,既不旋转又不作往复运动的零件是( A )。A. 斜盘; B. 柱塞C. 滑履; D. 缸体44 选择液压泵的类型时,从结构复杂程度、自吸能力、抗污染能力和价格方面比较,最好的是( )。A. 齿轮泵; B. 单作用叶片泵C. 双作用叶片泵; D. 柱塞泵45高速液压马达的转速大于( C )。A. 300r/min; B. 400r/minC. 500r/min; D. 600r/min多选题:1双作用叶片泵具有( )的结构特点。(A) 作用在转子和定子上的液压径向力平衡 (B)

29、 所有叶片的顶部和底部所受液压力平衡 (C) 不考虑叶片厚度,瞬时流量是均匀的 (D) 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可改变排量 (A、C)2单作用叶片泵具有( )的结构特点。(E) 作用在转子和定子上的液压径向力平衡 (F) 所有叶片的顶部和底部所受液压力平衡 (G) 不考虑叶片厚度,瞬时流量是均匀的 (H) 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可改变排量 (B、D)3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在转子槽中的安装方向是( )。 (A) 沿着径向方向安装 (B) 沿着转子旋转方向前倾一角度 (C) 沿着转子旋转方向后倾一角度 (B、A) 4下面参数只与泵的结构和转速有关:(A) 容积效率; (B)排量。(C) 理论流量;

30、 (D)压力。 (B 、C)5齿轮泵的实际流量与下面的哪些参数有关:(A) 泵的容积效率; (B) 模数。(C) 齿数; (D)齿轮宽度。 (A、B 、C、D)6外啮合齿轮泵的泄漏包括有:(A) 主轴泄漏; (B) 齿顶泄漏。(C) 径向泄漏; (D)端面泄漏。 (B 、C、D)7提高双作用叶片泵的主要措施有:(A) 缩小压油口; (B) 双叶片结构。(C)子母叶片; (D)自动补偿装置。 (B 、C)8柱塞泵具有以下特点:(A) 密封性好; (B) 加工方便。(C) 效率低; (D)流量调节方便。 (A、B 、D)四名词解释:1液压泵排量 答:液压泵的排量是指泵轴每转一转理论上应排出的油液体

31、积; 2液压马达的排量 答:液压马达的排量是指在没有泄漏的情况下,输出轴旋转一周所需要油液的体积; 3变量泵 答:排量可以改变的液压泵。 4泵的工作压力答:泵的工作压力是指泵输出油液的实际压力。5马达的工作压力答:马达的工作压力则是指它的输入压力。6泵的额定(公称)压力答:泵的额定压力是指泵连续工作时允许达到的最大工作压力。7马达的额定(公称)压力答:马达的额定压力是指马达连续工作时允许达到的最大工作压力。8容积式液压泵答:依靠密封容积的变化实现吸油和排油的泵称为容积式液压泵。9容积式液压马达答:依靠密封容积的变化实现吸油和排油的马达称为容积式液压马达。10液压泵的理论流量答:是指液压泵在没有

32、泄漏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液体体积。11液压泵的额定流量答:是指液压泵在额定转速和额定压力下的输出流量。12液压马达的额定流量答:是指液压马达在额定转速和额定压力下的输入流量。13液压泵的实际流量答:是指液压泵实际输出的流量。1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容积损失答:是指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由于内泄漏而造成的流量上的损失,称容积损失。15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机械损失答:是指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由于相对运动件之间的机械摩擦引起的转矩损失和工作油液粘度引起的摩擦转矩损失两部分。16双联叶片泵答:在同一个泵体内装有两个双作用叶片泵,两个转子用同一轴带动旋转,共用一个吸油口,分别两个排油口。17双级叶片泵答:在一个

33、泵体内安装两套排量相等的普通压力级的单级叶片泵,由同一根轴驱动,但油路互相串联,即第一级液压泵的出油口与第二级液压泵的进油口相连。18双作用叶片泵答:转子每转一转,吸、排油各为两次称为双作用叶片泵。19卸荷式叶片泵答: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称为卸荷式叶片泵。20单作用叶片泵答:泵在每转一转过程中,吸油压油各一次,称为单作用叶片泵。21非平衡(非卸荷)式叶片泵答:泵的转子受到不平衡的液压力作用,称为非平衡或非卸荷式叶片泵。22泄漏答:少量工作介质越过边界,从高压腔向低压腔或向外界流出,这种现象称为泄漏。23内泄漏答:内泄漏指在系统或元件内部工作介质

34、由高压腔向低压腔的泄漏。90、外泄漏答:外泄漏则是由系统或元件内部向外界的泄漏。24泄漏量答:单位时间内泄漏的工作介质的体积称为泄漏量。五简答题:1如果与液压泵吸油口相通的油箱是完全封闭的,不与大气相通,液压泵能否正常工作?为什么?答:不能;因为,如果将油箱完全封闭,不与大气相通,于是就失去了利用大气压力将油箱的油液强行压入泵内的条件,从而无法完成吸油过程,液压泵便不能工作了。2外啮合齿轮泵的内泄漏主要发生在些部位?其特点是什么?答:(1)齿轮端面与端盖配合处,最大。 (2)齿轮顶部与泵体配合的径向间隙处,次之。 (3)两齿轮的啮合线处,最小。3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特点有那些?其定子内表面的工作

35、曲线有哪几段? 答:由于该泵转子每转一转,吸、排油各为两次,故称为双作用叶片泵。又因为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它是由两段半径为r的圆弧和两段半径为R的圆弧,以及连接这些圆弧的四段过渡曲线组成 。4双作用叶片泵的的叶片的倾角有何作用?为了防止定子表面对叶片的反作用力的一个分力Ft过大,而使叶片产生弯曲,或使磨损增大,使叶片运动不灵活,叶片需要向前倾斜一角度。5液压泵能够正常工作的必备条件是什么?答:(1)有能够变化的密封容积。(2)有合适的配油机构。(3)油箱必须和大气相通。6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有哪些?其功用是什么?答:液压系统的

36、动力元件即是液压泵,其功用是为液压系统提供压力油源,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的装置。7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特点有那些? 答:由于该泵转子每转一转,吸、排油各为两次,故称为双作用叶片泵。又因为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8双作用叶片泵定子内表面的工作曲线有哪几段?答:它是由两段半径为r的圆弧和两段半径为R的圆弧,以及连接这些圆弧的四段过渡曲线组成 。9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倾角有何作用?答:为了防止定子表面对叶片的反作用力的一个分力Ft过大,而使叶片产生弯曲,或使磨损增大,使叶片运动不灵活,叶片需要向前倾斜一角度。六分析题:1. 如图

37、解释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答:这种泵的主体由缸体1、配油盘2、柱塞3和斜盘4组成。几个柱塞沿圆周均匀分布在缸体内。斜盘轴线与缸体轴线倾斜一角度,柱塞靠机械装置或在低压油作用下压紧在斜盘上,配油盘2和斜盘4固定不转,当原动机通过传动轴使缸体转动时,由于斜盘的作用,迫使柱塞在缸体内作往复运动,并通过配油盘的配油窗口进行吸油和压油。当柱塞运动到下半圆范围(2)内时,柱塞将逐渐向缸套外伸出,柱塞底部的密封工作容积将增大,通过配油盘的吸油窗口进行吸油;而在0范围内时,柱塞被斜盘推入缸体,使密封容积逐渐减小,通过配油盘的压油窗口压油。缸体每转一周,每个柱塞各完成吸油、压油一次。2 解释齿轮泵的困油现象和采取

38、的措施。答:齿轮泵要平稳工作,齿轮啮合的重叠系数必须大于1,如图(a)、(b)所示。随着齿轮的不断回转,后一对齿要不断地进入啮合,这就意味着刚进入啮合的齿轮与对面的齿槽发生对挤,而此时被啮合齿槽由于处于封闭状态,如图(a)所示,这部分被困在齿槽中的油液将由于齿的不断啮入运动和齿槽密封空间的不断减小而受到强烈的挤压,如图3.7(b)所示。由于油液的可压缩性极小,被困油液的压力会急剧上升,这部分油液会寻找任何一处缝隙向外部拼命挤出,挤压的油液给齿轮带来了极大的径向力。在转过啮合节点P点后,如图3.7(c)所示,牙齿要逐渐脱出啮合,封闭的齿槽空间要不断地扩大,这会造成该封闭空间的真空负压,会使油液中的空气分离析出,造成油液产生气穴,引起振动和噪声。以上现象称为齿轮泵的困油现象。齿轮泵的两侧端盖上铣两条卸荷槽。七计算题:1某液压泵的几何排量为5ml/r,工作压力为5Mpa,转速为1500r/min,泄漏系数为2.510-6ml/pa.s,机械效率0.9。求输出流量、容积效率、总效率? 2某液压系统的液压泵铭牌上的压力 PB=5pa而工作阻力F=45 KN, 双出杆活塞式液压缸的有效面积A =90cm2 ,管路较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