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016683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细节处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细节,成就教学中的精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细节处理熊红妹在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我深深感受到:无论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小中见大,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和设计教学细节,以实现教育的培养人、完善人的最大功能。教学细节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细小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如果能从小处入手,注重细节,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成效,也更具魅力。下面是我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情况:片段一:情境性的细节设计与处理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

2、难点。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巧妙地挖掘生活素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其中的设计与处理:1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1立方厘米有多大?(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出示图和图: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和用3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规则的立体图形。图 图师: 图的体积是多少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1:图有8个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8立方厘米。师: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生鼓掌表示赞同。)师:

3、图的体积又是多少呢?你能用哪些方法得到它的体积? 生1:把这个长方体拆开,数数一共有30个小正方体,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数,所以它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 生2:还可以先数出这个长方体一行摆了几个小正方体,摆了几行,再数出摆了几层,然后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小正方体的总个数”,532=30(个)。长方体含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数。 师: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生:赞成!(鼓掌)3. 创设情境,引导猜想: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看图(课件出示):这是两块盖房用的长方体大理石(注:体积接近),你们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吗?大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

4、对情境性的细节设计与处理,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教师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和利用。 作为一种情境,设计好的细节只有在生成的课堂中才能彰显其价值。这个特定的情境是与整个课堂环境浑然一体、和谐共存的,这样的情境给人的感觉是无痕的、天然的。片段二:探索过程的细节设计与处理新课程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而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的交互作用,也是生命和精神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耀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设计好探索过程的细节,在教学中关注过程性的细节,才能使学生高效完成新知的接受过程。对探索过程的细节设计,我是这样处理的:1. 合

5、作探究,初步感知。(1)操作探究,寻找规律。 师:请同学们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把每次拼的情况记录在表格里。 每行的个 数行 数层 数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学生自由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2)互相交流,总结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代表说一说,让大家一起来分享。(第3小组上台汇报)生3:我们小组摆的第一个长方体是:每行有4个,有2行,摆了1层,长方体的总个数是8个;生4:我们小组摆的第二个长方体是:每行有6个,有3行,摆了2层,长方体的总个数是36个;(第5小组上台汇报)生5:我们小组摆的第一个长方体:每行有8个,有2行,摆了3层,长方体的总个数是4

6、8个;生6:我们小组摆的第二个长方体:每行有2个,有4行,摆了4层,长方体的总个数是32个;师:你们能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行摆的个数、行数和层数有什么关系?生7:摆成长方体每行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行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8:我们小组用12个小正方体拼成了1个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的总个数与它的体积数都相等,都是12立方厘米。 师:你能说说拼成的每个长方体含有的体积单位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吗? 生9: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师: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为: 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 每排的个数行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宽 高 V = a b

7、h 或:V = abh (3)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现在有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只需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长方体的体积。通过实验,我们已找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就应用这个公式来解决这两块大理石的体积。(课件出示,如下图) 计算两块大理石的体积。(单位:分米)733.5364V =abh=733.5=73.5(立方分米)V =abh=634=72(立方分米)从计算结果上看,第一块大理石的体积小,第二块大理石的体积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性细节,设计时要注意作为知识与技能的呈现过程,细节一定要经过引导。这个引导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要充分

8、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力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益智的目的。 片段三、延伸问题性的细节设计与处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常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你有什么收获?生10:我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 高 ,还可以用字母表示:V = abh 。生11:通过用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我发现了摆成长方体每行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行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生12:我还发现长方体的总个数与它的体积都相等。师:对呀,同学们今天学得非常认真。那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还有别的方法

9、吗?课后,同学们可以回家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爸爸妈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这样将问题引向深入,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余就会想方设法找出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培养。一句简单的话,延伸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性细节,其功效不言而喻。教学反思:我执教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教学效果比较满意,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重视细节设计,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0、细节设计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理念是细节的升华,而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思路以后,必须对教学复杂性进行充分预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对教学中的每一细节进行精心构思,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非常重视细节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才成就了教学中的精彩。二、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我通过比较在生活中常见的盖房用的两块长方体大理石的体积大小,从而引入计量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割的方法来计量大理石的体积的。因此,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

11、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从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并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必须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三、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主要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

12、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四、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在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时,只要求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强求统一的摆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令我为之感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作者单位 增城市荔江小学)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