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后的反思.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021469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水后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洪水后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洪水后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洪水后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洪水后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水后的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安洪灾后的思考 一、 广安洪灾概况据了解,广安在近10年以来,2004、2007、2010,六年中淹了三次,每次损失都不小于10个亿。特别是2010年7月19日 ,广安区遭遇160年来渠江最大洪水,渠江最大水位已达到25.8米,在广安区老城区,洪水淹没了近2/3的区域,造成10万多群众受灾。紧接着2011年9月19日,我区遭受了1847年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最高洪峰26.1米,超警戒水位9.6米,比2010年“719”163年未遇特大洪灾高出0.3米。全区51.3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7.52亿元。可见,广安洪灾已成为影响广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之一。二、 原因分析

2、洪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虽然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同时它也有其造福于人的一面,关键是人类如何遵循这种自然规律,去正确认识洪水,用正确的方法去趋利避害。1. 广安洪灾的自然原因广安是中国众多与水为邻的城市中的一员,渠江穿城而过。这条发端于川、陕省界山麓的河流在广安市区形成大拐弯,老城区恰处于拐弯江道的外侧,极易成为洪水冲刷地带。 并且,中小水库“先天不足”,渠江流域能够蓄水的天然湖泊缺乏,也导致众多水流汇集于渠江造成洪灾。2.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河流治理缺乏重视、防洪工程严重滞后、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合理等也成为水灾的众多原因。三、应对措施1.尊重自然,科学防范。洪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并不

3、可怕。但当洪水影响甚至危害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时,则成为灾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建设发展如何避开洪水的侵袭;同时,当城市的发展建设,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法与洪水避让时,人们如何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来趋利避害,减少甚至根治洪涝灾害。这就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尊重洪水,抛弃人类征服自然的幼稚想法,而是建立科学的防洪体系。 2.重视问题,加大投入。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在大江大河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小型水库度汛难度大,山洪灾害防治薄弱,已经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而防洪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投入大,时间长,成效相比城建、市政等工程见效慢,所以有些执政者忽视防洪工程建设。再加上某

4、些偏见认识,如洪灾后可向上争取灾害后重建资金等想法,于是在防洪事业上不够重视,导致洪灾问题长期困扰人们的生活和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论证,关注民生,重视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真正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解决“后顾之忧”。3.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广安老城区既然不能避让洪水的侵袭,那么在防洪工程建设上应该因地制宜,在城市建设上应长远规划。一是变以往对洪水的“围、堵”为“引、疏”。广安老城区防洪工程建议以“泄洪”为主,实地考察、科学论证,在广安境内的渠江流域段选取合理的地理位置开掘泄洪渠,并利用泄洪渠达到水资源调节作用(即既可起到泄洪作用,又可把水资源调节到需要水的缺水区域),

5、同时,可考虑利用泄洪渠沿岸开发产业区或者休闲旅游景观带,一举多得,长远发展。二是变消极应对洪灾为主动防范。(1)对易水淹区的居民宣传抗洪避险知识,做到有汛情时不慌不乱,不等不靠,及时转移财产物资及人身撤离。(2)建立科学预警体系,在有汛情时做到科学、准确及时的预警。(3)建立洪灾救援应急保障机构,做好应急工具的准备和保障物资的储备,做到有汛情时工具很充足,人民需要救助时物资能保障。(4)整治渠江沿岸病险水库,加大投入中小水库建设,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调蓄洪水作用的湖泊湿地也必须最大限度地恢复,以缓解汛期渠江泄洪压力;同时加大老城区渠江整治力度,如清除减少江底泥沙,拓宽江面,改建甚至拆除影响渠江泄洪能力的建筑或设施。三是变对河道的不合理占用为科学利用。建议老城区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洪水的影响。如在城市布局时,可考虑将运动场、停车场、公路、绿地、公园和休闲地等不怕洪水侵害或受洪水危害较小的设施和场所安排在低洼地段,这样洪水过后造成的损失更小。而重要的经济设施、居民居住区、政府和公司的办公楼等都建设在洪水淹没不到的地方。同时,可考虑城北居民有计划的分批逐年搬迁,而留下的建筑设施等可以集中科学利用。而在一些低洼地的乡镇可以考虑发展不怕洪水的经济作物,如种植芦苇为造纸厂提供原料、放牧业、旅游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