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二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040682 上传时间:2021-01-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初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的初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的初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的初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的初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初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初二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声音的世界作者:毕祥奎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 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4、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传播。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 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歌曲、瀑布声、琴声、电锯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2、新课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 p30-32,观察教材提供的几幅图,总结物体发音时的共同特征。你能让身边的什么物体发声?说说你的具体做法。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表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发生体发声时的特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阅读课本 p32-33 后思考下列问题:()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实验(或事实)推理得出得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讨论一下,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人的耳朵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

3、耳三部分组成,突出在外的是外耳的耳廓,还包括外耳道和鼓膜,它们的作用是收集声音、传递与感觉声音的振动;中耳由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组成,是传递声波的重要结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我们便听到声音。现在,你明白了耳朵能听到声音的原因了吧!三、释疑解难问:打雷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呢?答: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有的振动是很容易观察到的,但有的却不容易直接观察。雷电是由于空气中发生了强烈的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强烈的光就是看到的闪电,而由于强烈放电激烈了周围的空气,使空气发生振动,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就是雷电。问:北京天坛前有块三音石,站在石上拍一下手能听到三次拍手声,这是什么原

4、因呢?答:这与声音的反射有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因为障碍物的影响而返回来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为声音的反射现象。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当游人站在三音石上拍一下手,声音经过围墙的一次反射,游人听到一次回声;声音在经过围墙第二次反射,游人又一次听到回声。这就是三音石的奥秘。问:像三音石每反射一次就可以听到一次回声,应该听到无数次回声,为什么只听到两1次呢?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能量损失,反射中也会有损失,所以每反射一次声音都要减弱一些,因此不可能听到很多次的回声。问:耳朵的结构非常复杂,人耳到底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呢?答: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外来的声波

5、从外耳传入,引起鼓膜振动,鼓膜带动听小骨振动,引起耳蜗内神经兴奋,兴奋信息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了听到声音的感觉。鼓膜石听到声音的第一个“部件” ,如果鼓膜被损坏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因此,千万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平时不要乱掏耳朵,游泳、洗澡时不要让耳朵进水。问:小刚同学将振动的音叉含在嘴里时,感到比放在桌上听到的声音大,他此时是怎样感知声音的?答:声音的感知途径多种多样,既有空气传播的过程,也有骨传声的方式。本题二者都有。自我检测1、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振动,又使 _振动再通过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并把信号传给,便能听到声音。、某报报道“以一宇航员

6、在太空中远远看到星体的爆炸,感到其声者、震耳欲聋”。这篇报道是否真实?,因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正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课外空间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双耳效应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你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声音是立体的。但是如果只用一

7、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放大后播放出来,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立体的声音。要想重视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 ,我们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1 、双耳效应是指 :、人们之所以听到声音是立体声,是因为。、要想录制立体声,至少要个话筒。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2第二节乐音与噪声作者:毕祥奎教学目标1、 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3、 能使学生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

8、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难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等。新课教学:1. 乐音的特性响度的大小除了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外,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声音从声源向四周传播出去,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喇叭形的传声筒传声,可以使声音集中在传声筒所指的方向上传播,响度得到加强,也就传播得更远。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弦乐通过改变发声部分的长短、松紧和粗细来

9、改变声音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高低;各种管乐器、人的口哨,都是通过改变气体振动的频率来改变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同一响度和音调的曲子,依然各有千秋:小提琴纤柔悠扬,笛子清脆婉转这是因为各种乐器的音色不同。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思考后回答: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指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乐音的三个特征?平时,人们一般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乐音的三个特征?2. 噪声与防治噪声的来源非常广泛,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等,及环境的角度看,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影响,妨碍人们正常信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严重地污染着环境,近年来,噪声已被列为国防公害,它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

10、体废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请问:(1) 乐音与噪声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你对“乐音有时也是噪声”的说法有什么看法?(2) 结合学校和家庭居住区域的主要噪声来源,至少从三个方面谈谈你对防治噪声的建议和方法。三、释疑解难1、问: 0db是指没有声音吗?答:响度的单位是分贝,分贝数表示的是声音的强弱。 0db是人们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并不是没有声音。2、问:多孔隙的物质真的能吸收噪音吗?答: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下雪后的街道会显得格外宁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下雪后噪声依然存在。但是,降雪后,厚厚的雪层是多孔隙的物质,它可以把周围的噪声吸收掉,所以街道显得格外寂静。当声音传进孔隙后,在其内经过

11、多次反射,能量会大大减弱,甚至可能减为零,从而消弱了噪声。33、问 : 有人说:“城市植树造林太浪费了!”,这个说法是否正确?答:不对。植树种草固然有美好城市的作用,但鲜花绿草并不全是为了好看,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树木和花草可以吸收、减弱噪声,使得城市更显得安静,让人们放松神经,享受自然。4。、问:是不是声音音调高,响度就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就低呢?答:不对。事实上这是混淆了“响度”和“音调”这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来比较二者的区别。定义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1、由声源振幅的强弱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与距离声源的远

12、近有关。一、自我检测1、用双手绷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喊一声,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2、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A、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高B、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二、课外空间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规划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列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

13、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使时产生噪声污染。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问题:(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由材料知减弱噪声的方法是:在处减弱,在过程中减弱;在处减弱。(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由噪声干扰,请你至少提出三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4第三节超声与次声作者:毕祥奎教学目标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从搜集的

14、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难点:声呐定位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新课教学:1.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阅读课本 P4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比较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听觉频率的不同。科学研究表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是有一定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 20 20000Hz 之间,低于 20Hz 的声音或高于 20000Hz 的声音都不能被人听到。通过阅读本节信息窗,回答: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人的听觉与发声的频率范围相同吗?人的听觉范围与发声范围哪一个

15、大?2.超声与次声(1)人类能不能发出、听到超声波?人类能不能听到次声波?超声与次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超声波有着怎样的应用?(2) 利用回声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需要测出声音由海面到海底,然后再返回到海面所需的时间。可用公式v=s/t 进行计算。( 3)用手提着弹簧的上端,弹簧的下端挂一个砝码,振动手臂,砝码就上下振动。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为什么听不到砝码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体会什么是次声)如果这种振动的能量大了,会有什么危害 ?三释疑解难1问: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的耳朵听见吗?答:不一定。科学研究表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范围的,大多数人

16、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20000Hz 之间。低于 20Hz 或高于 20000Hz 的声音都不能被人听到。例如:振臂高呼,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在8520000Hz 之间,高呼的声音频率在851100Hz 之间,人耳能听到,但振臂的声音,人们听不到。因为振臂的频率远远低于 20Hz。2问:医院设有超声波检查和超声波洗牙,超声也是声音吗?答: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 104 Hz 到 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是 2020000Hz 的声音。超过 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所以,尽管人听不到超声,但它仍然是声音。3问:声音能把杯子震碎,声音的这个能量从哪里来?答

17、:声源。4问:通过对超声和次声的应用和危害的了解,甲认为蝙蝠发出的声音一定是超声;乙认为核爆炸时发出的声都是次声;丙认为超声和次声对人们都是十分有害的。以上三个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答:蝙蝠发声的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并非都是 20000Hz 以上,也就是说它发出的声并不都是超声,故甲说法不正确;核爆炸时声音频率最低可为 0.01Hz,说明它通常发出次声,但并非都是次声,故乙错;只有强次声才对人体有害,故丙错。5问:发生地震时,人们往往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且有恶心感,这是为什么?答: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人具有极大的危害。地震本身时地壳发生颤5动,且产生强烈的次声,人在

18、强烈的次声环境中,就会产生旋转、恶心的感觉。6问:怎样的试验可以证明声音有能量、超声具有很强的破碎能力?答:取来一个罐头盒子,去掉盒子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声波能传递能量,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去除人体内的结石,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结石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这一实例说明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破碎”能力。四自我检测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后被的现象。蝙蝠是利用的原理来准确判断目标的位置的。人类也仿照其原理,利用进行探测。2、医用“ B 超”是利用超声

19、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 、声音的响度太小B、声音的响度太大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D、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3、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的是()A 、用声纳测海底深度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C、预报海啸、台风D、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五课外空间1地震将要来临时,往往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这是为什么?2超声促使植物种子早发芽,利用这一特点,怎样为农业生产服务?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一节光的传播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

20、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6教师:多媒体资料、课件学生:激光手电、有水的水槽、玻璃砖、奶粉、香烟(或能产生烟的蚊香、香等) 、火柴、大试管、蜡烛、硬纸板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播放 vcd 或投影(光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讨论假如世界没有光会怎样?列举光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

21、开光一 .光源引导学生回答人们解决黑暗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辨和出哪些是光源?并对光源进行分类(板书)二 .光的传播投影课本图 45,并让学生观察从窗户射进教室内的太阳光。让学生自由提出与“光的传播”有关的问题,并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探究:光在空气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的路径是否是直的?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结果,由学生自己得出光的传播规律: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光在液体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归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投影课本图 48、49、410、411,举例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其他现象和应用三、光

22、的传播速度从生活实例入手,如以手电筒照远处为例,体验开关和光的同时性,使学生认识到光速很大。引导学生看光的传播速度一段。归纳光的传播特点(与声的传播作比较)指导做迷你实验中的两个小实验。讨论小结: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五、板书设计4.1光的传播一、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三、光速8在真空中: 3x10 m/s7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 )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认出光的反射现象;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已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在探究光反射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

23、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平面镜、激光手电、白塑料板、量角器、直尺四、教学设计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并让学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引入新课:以生活实例,要求学生用一面镜子改变光路指出光的反射概念进行新课一、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测反射光线的位置(让学生讨论后,用作图的方法展示猜测)。引导提出:根据你们的猜测要探究反射光线的位置需要研究哪些问题:提示:法线是为研究反射光的位置而引入的“参照物”类比几何中的辅助线。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交流。教师巡视,让实验设计方案较好的一组上讲台演示讲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

24、决难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尽可能地用图形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并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看谁表达的准确完整。 (板书)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身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让学生两人一组拿镜子,从镜子中看对方的眼睛,讨论看到的现象。说明光路的可逆性。引导学生举例生产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提出光线射课本、书桌这些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上会发生反射现象吗?反射光线的位置又怎样?让学生设计实验或通过实例来证实自已的看法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25、和多媒体发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提出:利用这两种反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黑板有些地方常常“晃眼”也就是说“反光” ,是什么原因?你能用所学的知道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吗?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8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六、教学反思第二节光的反射(二)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在实验探究中主动操作,能用自已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总结。3、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利“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

26、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演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虚像概念。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平面镜、球面镜。学生:平面镜、蜡烛、火柴、白纸四、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复习:1、光的反射定律2、人眼看到物体的原因引入新课: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物和像,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成像现象吗?进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特点举例后说明平面镜的普遍,指导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看看有哪些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面镜的特点。由成像特点,引出探究的必要性,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的方案教师巡视,及时进行指导点拨,不限制探究方法和仪器的选用。组织各小组发言,引导学生解释假设中的错误或补充原来观察

27、中没有的成像特点。(板书)学生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播放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演示课件,鼓励、引导学生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明确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他不能承接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观察。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平面镜的这些应用进行分类、归纳:9平面镜成像改变光路问题讨论:请一位同学上来,让视线与讲台相平,你能看到讲台下放的什么东西吗?提供一面镜子,谁能帮这们同学看到

28、?质疑:平面镜对我们是否有不利的一面。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的信息窗,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出示球面镜。学生小结本节所学内容。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六、教学反思第三节光的折射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分辨出光的折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2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协作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难点:实验探究和折射规律的应用。三教学准备教师激光手电筒、水槽、一个

29、可折叠的光屏、一块玻璃砖、一双筷子。学生每组有激光手电筒一个、水槽一个、一个可折叠的光屏、一把直尺。四教学设计复习光的折射,让学生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并进行提问。引入新课活动 1:“刺鱼”活动:各取小桶一只,假如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通过 10 厘米左右的细线绑在石块上(小鱼容易从细线上拉落),浸入水中较深的位置让学生获取折射的直观表象和“偏折”的感性认识。(学生)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用细铁丝作鱼叉,快速向“鱼”刺去,把鱼刺出水面为成功,只准刺两次, 看哪个小组能够成功。 教师问失败的同学, 是否对准了 “鱼”,学生点头。学生问:为什么刺不到“鱼”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出

30、课题。进行新课10一光的折射猜想光线进入水中后的传播方向怎样?演示实验:如图411 在方形水槽的一侧外壁上粘贴一张半透明的白纸,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 AB ,打开激光手电,让光沿贴有白纸的容器内壁平行于 AB 射入槽中,向水糙中加水,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光不再平行于 AB ,在水下部分向下偏折, 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因出光的折射概念。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小组实验:在水槽中加适量的水,沿水面在白纸上画出一直线 MM 其垂线 NN,交点为 o,在水中插入 可转动的白色屏 F。引导学生认识三条线以及找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情况。教师巡视,观察学生解决

31、问题的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师问:哪一组能用图形把你看到的现象画下来?把光垂直射入水中,情况会怎样?猜想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又如何?做实验验证(小组)师:根据图形、实验现象,试一试把你发现的规律用语言描述出来。师统计:实验中得到上述结论的小组有多少组?三课堂练习(三位同学板演)原因让个别学生往更深的位置刺“鱼” 。引导学生分析筷子变弯折及水池变浅及硬币再现。1读课本图 429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六板书设计4 1光的折射一. 光的折射 (概念 )二 . 光的折射规律 (内容 )三. 光的折射应用七 .教学反思第四节光的色散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 知道白

32、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组成的。2.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11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难点:做好本节的实验。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四、教学设计教师活动课前活动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本图 4 32 和图 433 所示的小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或用彩色图案描绘下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演示在课前

33、完成的小实验,并表述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展示所描绘的彩色图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由此引入光的色散进行新课一、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二、色光的混合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利用实验

34、探究三基色(课本世图437)。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三、物体的颜色。物体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图439 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所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四、颜料的混合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做一做“水三棱镜”和“七彩陀螺”。12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五、板书设计4.4 光的色散一、光的色散白光

35、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二、色光的混合三基色:红、绿、蓝三、物体的颜色四、颜料的混合三原色、红、黄、蓝六、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难点: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等概念。三、教学准备教师:投影机

36、、投影片。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近视眼镜。四、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复习:1、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2、请同学们画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大致光路。引入新课:投影:照相机镜头、放大镜、显微机的目镜和物镜。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这种类似的玻璃元件写出来,并引导对它们分类(板书)。进行新课:一、透镜让学生鉴别出桌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13识别自己(或同桌、同组)所戴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盛满水的烧杯是透镜吗?应属于哪一种?师:关于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透镜的作用(学生实验)指导学生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你会发现什么?换用其他的凸透镜、凹透镜你能得出什么

37、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板书)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板书)指导学生用洁的图形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用动画的形式把凸透镜、凹透镜的作用再展现给同学们。师:你们画的图和投影有什么不同?二、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通过透镜作用的投影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光心,了解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平地光经凸透镜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三、课堂练习投影或使用电子白板将题打出(找两生上黑板画出)。让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方法不限于一各种,看哪种方法最方便、最简单。学生小

38、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或令你最兴奋的是什么?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四、板书设计4 5 透镜1透镜分类凸透镜凹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五、教学反思第四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二)第五节作者:毕祥奎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例正、虚实与14发光体的位置关系。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凸

39、透镜成像的规律。1、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投影仪、圆形金鱼缸。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金鱼缸里的鱼,通过凸透镜看手指和远处的(窗外)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成像现象吗?进行新课一、提出问题投影教材图 4-46、4-47,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提出凸透镜成不同像的问题。二、猜想与假设针对问题根据前面观察到的事实做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或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的猜想的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验,指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

40、本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根据猜想制定出实验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器材,并说明所选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性地介绍光具座。引导学生知道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指导学生观察 P61 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投影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点拨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高度。根据猜想,实验时先变化物距,然后想法找像。物距最好由大到小进行实验。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做凸透镜成同种类型的实验时,应取几组不同的物距。注意分工合作。四、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提问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时是否成像,怎样观察?引导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区别实像和虚像。五、分析和论证公布两组学生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到了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与不同焦距的小组进行交流,看所得结论是否与自己的一致。15六、评估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实物投影,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同步训练相关内容板书设计4.5 凸透镜成像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