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083709 上传时间:2021-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 型曲线。2.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17 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 1 年第 2 年第 3 年第 4 年第 5 年第 6 年第 7 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

2、41.650.03A.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 J”型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 3 4 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 S”型曲线的特征,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A 、B 错误。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的加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故C 正确。种内斗争最激烈时候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可知是第 7 年,故 D 错误。3.如图中曲线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表示其死亡率。则()1名校名 推荐A. 种群在 C 点之前呈“

3、J”型曲线增长,C 点之后呈“ S”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 点对应的时期C.C 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C 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 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 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4.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

4、t2t 3 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甲种群在 t1t2 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 t3 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t4 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答案A解析注意坐标的纵轴为 “ 种群增长速率 ” ,分析甲、 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 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 S” 型增长曲线; t2 和 t4 相当于 “ S”型曲线中的 K值, t和 t相当于 “ S” 型曲线中的 K 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235据此我们可以得出t1 t2

5、 时间段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增长,在t 2 t3 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还是增加。5.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A.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2名校名 推荐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B导致属于解析草盛 豆苗稀 竞争关系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 A 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 B 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 C 期间的平衡状态与 A 期间和 B 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

6、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答案B解析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另外农药往往对蜘蛛也有毒害作用,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C 期间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的相对稳定产生的。7.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相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答

7、案B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8.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3名校名 推荐A. 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21 m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蚯蚓C.对酵母菌计数时,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答案B解析松树个体较大, 样方面积取1 m2 太小。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

8、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动物中的蚯蚓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9.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1 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 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答案D解析题图 1 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 )。图 2 所示各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 表示寄生关系;C 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 表示捕食关系。10.在探究土壤小动物

9、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D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4名校名 推荐11.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 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A解析开始时, 出生率和死

10、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12.如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物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A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B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 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 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D.A 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 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答案A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 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 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 剥夺

11、 ”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二、非选择题13.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下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 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 。(2) 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 。(3) 在 a 年的优势树种是 _,在 d 年的优势树种是 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 _,使之反而适5名校名 推荐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4) 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

12、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 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都发生了变化, 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答案(1)Oe(2)b c(3) 马尾松山毛榉环境(4) 消失 物种组成 演替解析(1)两树种在任何年份都会因争夺空间、光照、水分等而存在竞争关系。(2) 在 b c 段的年份间,两树种竞争C 值为 1,达到平衡状态。(3) C 值 1 时,马尾松为优势种,a 年马尾松为优势种;C 值 1 时,山毛榉为优势种,d 年山毛榉为优势种。(4) 在群落发展过程中可存在不同物种间的优势取代。14.下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13、) 下图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对该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一定范围内,t 1 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 只,在 t2 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30 只,标志的10 只,该鼠的种群数量应()A. 大于 100 只B.等于 100 只C.小于 75 只D.约为 75 只(3)该鼠在 t2 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_ 。(4)在 t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判断的依据是 _ 。答案(1)B(2)A(3) 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4) 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大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0 t1 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上升,到t1

14、时,种群增长速率达最大, t1 t2 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下降, t 2 t3 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趋于零, 与 “ S”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变化一致。 (2) 假设在 t1 t2 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 则根据标志重捕法6名校名 推荐40的公式计算,种群的数量为25,即 100 只,由于在t1 t2 时间内种群还在增长,故种群数量应大于100 只。 (3)种群增长速率在t2 时趋于零,说明种群不再增长,原因是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且捕食者的数量增加。(4) 在 t1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高,说明种群中年幼的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15.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

15、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该种群在前5 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曲线增长, 5 年后 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 。(2) 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_ 。_ 。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 _ 。答案 (1)“ J”型 环境阻力增大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 实验步骤: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

16、草饲喂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中结果预测: 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解析 (1)由图可知,在前5 年, 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 “ J” 型曲线增长, 5 年后 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2)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 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等量清水;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

17、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7名校名 推荐16.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图 1 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图2 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 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 。(2) 实 验 的 最 初 阶 段 , 由 于 _ 、 _ 、_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3) 在图 2 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 。(4) 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 _

18、 。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_ 。(5) 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2) 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没有敌害和竞争(3) 增加稀释倍数(4)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重复实验 (取样 )(5) 如表所示时间 (天)1234567次数123解析在实验中要保证无菌环境,因此要将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污染。在实验最初阶段因为营养物质充分, 没有敌害和大的种内斗争, 温度条件适宜,酵母菌增长迅速,呈 “ J” 型增长。在实验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增加稀释倍数,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再进行计数。本实验不需要单独设计对照实验,因为实验自身在时间上前后形成对照。在实验中为了使结果更准确,要多次重复取样,取平均值。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