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9085456 上传时间:2021-02-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种群的增长方式》(浙科)-1.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种群的增长方式庄浪县第二中学王永生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 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是在学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生态学的知识。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习两种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通过构建模型,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 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理解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

2、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建构实验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建构实验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件及、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 课件展示细菌分裂。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引导学生思考:1.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组

3、织讨论:1. 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 公式成立?2. 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3. 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讨论思考。【讲授新课】一、数学模型的建构教师: 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回答。教师: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

4、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学生:听讲记录。教师: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步骤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理解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教师: 下面我们尝试建构理想环境下繁殖的种群增长模型, 某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此后每年的种群数量都为前一年的 倍,则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t 年后则为?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二、“ J”型曲线(指数增长)教师:师生讨论推理N = N , N = N =2t , N = N1021N0t0学生:修正反思这一公式模型与数学函数的关系。教师:我们能不能绘制成曲线模

5、型呢?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教师:用“ J”型曲线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学生:体会由现象建构的模型,反过来可解释现象。教师:自然界中有此类型吗?给出生态入侵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教师:种群在什么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学生:反思回答。三、“ S”型曲线教师:那实际环境中一般种群增长规律是怎么的呢?课件展示高斯(Gause,1934)把大草履虫置于0.5mL 的培养液中,每隔24 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的数据,引导学生建构模型。5 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师生互动建立“S”型曲线模型。教师:用“ S”型曲线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学生:体会由现象建构的模型,反过来可解释现象。教师: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思考表述,学生互相修正完善体液免疫的作用。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师: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导学生完成课本 72 74 页实验过程。学生:参与探究。教师: 全程指导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直到建立曲线模型。请同学们用你亲自实验绘出的曲线,来检验我们前面建构的两种模型。指导学生解释检验。学生:思考体绘建构模型后用众多的现象检验修正的思想。【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两种模型。学生:参与小结。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