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107784 上传时间:2021-0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实实测测地地质质剖剖面面测测量量工工作作小小结结 二一一一年八月二一一一年八月 一、剖面测量工作概况一、剖面测量工作概况 为了解红花园金矿扎村金矿外围金矿化带内的地层分布、构造格架、滑坡体出露范围及金矿化带 特征,建立 1:5000 地质填图地层单元;指导找矿方向和工程布置,我项目部充分收集扎村金矿带资料, 并结合前人的地质成果,综合研究,建立了本区构造格架及地层单元。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克服了本区 覆盖很广泛的困难,甄选了实测剖面的位置。2011 年 5 月 1617 日在红花园金矿扎村金矿外围金矿 化带南部施测了 CC地质剖面,该剖面的施测目的为:详细划分地层单元,确定地层时代、组段, 建

2、立 1:5000 地质填图地层单元。2011 年 5 月 1920 日在金矿化带中部施测了 BB地质剖面, 该剖 面的施测目的为:确定滑坡体的出露宽度,认识金矿化带南矿段金矿化带特征及其周边岩性组段,为 1:5000 填图详细圈定滑坡体、界定金矿化带南矿段金矿化带及划分地层组段提供依据。2011 年 6 月 20 日在金矿化带北部施测了 AA地质剖面, 该剖面的施测目的为:了解金矿化带北矿段岩性,确定 地层时代、组段,认识金矿化带北矿段金矿化带特征,为金矿化带北矿段 1:5000 填图提供依据。 AA剖面: 起点坐标 X:2795385,Y:33614095,H:2216m; BB剖面:起点坐

3、标 X:2792235,Y:33613443,H:1722m; CC剖面:起点坐标 X:2791016,Y:33612508,H:1679m; 因测区被“扎村金矿”分割为北矿段和南矿段,区内构造较复杂,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北部和南 部地层出露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北矿段和南矿段选择地层相对较发育出露较齐全,基岩露头较好的地 段在北矿段实测 1 条,在南矿段实测 2 条共 3 条地质剖面。工作方法是由地质人员采用测绳、罗盘、 GPS 半仪器法进行地质剖面的地形线测制,然后分导线进行地质观察,描述,标本采集工作,最后进 行资料整理采用展开法完成实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参加测制工作人员有:测手杨翔宇、邓平

4、,记录孙晓轩,计算王旭鹏,制图杨显旭。测制工作完成 工作量如下:测制剖面长度 4.06KM;采集标本 13 件。 二、地质成果二、地质成果 一)区域地质一)区域地质 巍山县红花园金矿勘查区位于西南三江褶皱系兰坪-思茅中新生代坳陷北段之兰坪-巍山坳 陷盆地内, 兰坪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位于西南三江地区南段,在晚古生代晚期,由金沙江洋向西俯冲与 澜沧江洋的向东俯冲形成。该坳陷的发生和发展, 严格受东部鲁甸-哀牢山深断裂和西部澜沧江深断 裂的控制。沿这两条深断裂带, 曾发生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从而形成了区 内北北西向平行展布的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和崇山-澜沧江变质带。两变质带的变

5、质岩类十分复 杂, 深浅变质岩均有。深变质岩的时代很可能属中一晚元古代, 而部分中一浅变质岩为古生代和晚三 叠世及侏罗-白奎纪的变质产物。两变质带间的兰坪一思茅坳陷带则主要由中-新生代红层和少量 古生代地层组成。盆地东以维西乔后断裂为界,与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相接,西侧以澜沧江西断裂 为界,与碧罗雪山临沧造山带相接。 1、区域地层、区域地层 区域内地层出露有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以中生 界最为发育。 古生界地层仅有少量二叠系上统(P2) ,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的灰黑色砂质绢云板岩、炭质板岩及 变质砂岩夹骨屑灰岩,厚度大于382.4m,与上覆中生界三叠系地层

6、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中生界地层分布广泛,出露有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三叠系地层主要出露于巍山紫金山背斜和澜沧江北部水泄一新民一公郎地区,由下而上为上三叠 统歪古村组(T3w)、三合洞组(T3s)、挖鲁八组(T3wl) 、和麦初箐组(T3m),区内缺失中下三叠统。 三叠系歪古村组(T3w):为一套浅变质的岩石,其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绢云板岩及浅灰色变 质石英粉砂岩。厚度863米,平行不整合于古生界二叠系上统之上。三合洞组(T3s)按岩性可分为上 下两段。上段:深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厚367m;下段:深灰色灰岩、燧石灰岩,厚375m。三叠 系上统挖鲁八组(T3wl):可分为上下两段。

7、上段:灰黑、褐黄色页岩、粉砂岩、偶夹薄层细砂岩,厚 116m;下段:深灰灰黑色含钙质、粉砂质水云母页岩,局部含炭质,厚158.7m。麦初箐组(T3m): 灰黑色长石石英粉砂岩、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含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黄绿色块状钙质粉砂岩夹深灰 色泥岩及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线。厚度1008米,与下伏三合洞组和上覆下侏罗统漾江组均呈整合接触。 侏罗系下统漾江组(J1y) 、中统花开左组(J2h)和上统坝注路组(J3b)广泛分布于本区,属滇西红层 的组成部分。下统漾江组(J1y)为紫红色厚层至块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夹同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厚 度 523 米,与下伏上三叠统麦初箐组呈整合过渡接触关系。中

8、统花开左组(J2h )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 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紫灰色块状钙质复成分砾岩、灰绿色中厚层状钙质泥岩、粉砂岩、长石砂岩。 厚度 1134 米,与下伏漾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上统坝注路组(J3b)为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黄绿色钙质团块及 条带。厚度 1176 米,与下伏花开左组呈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下白垩统景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本区仅出露白垩系下统,自下而上可分为景星组(K1j)、南新组(K1n)和虎头寺组(Klh)。 白垩系景星组(K1j)为灰白色中厚层状中至细粒石英砂岩夹黄灰色块状钙质复成砾岩向上过渡为紫 色细至粉砂岩夹泥岩。厚度 611 米,

9、与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南新组(Kln)为紫 灰色厚层状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及不等粒含岩屑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岩屑石英砂岩。厚度 592 米, 与下伏景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虎头寺组(K1h )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浅灰棕、浅灰白色块状含长 石英砂岩,局部含铜,厚度 138 米,与上覆新生界古近系古新统含盐层位动野井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 系,与下伏南新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区内新生界地层分布范围较小,仅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系出露有古新统勐野井组 (Elm)和始新统等黑组(E2d)。 古近系出露有古新统勐野井组(Elm)和始新统等黑组(E2d)。勐野井组(Elm)岩性为

10、棕红色钙质泥岩、 粉砂岩,厚度 379 米,与下伏中生代白垩纪下统虎头寺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等黑组(E2d)为湖泊 相沉积,上部岩性为棕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棕红色钙质泥岩、 粉砂岩间夹细砂岩,厚度大于 1945 米,与下伏勐野井组为呈整合接触关系。新近系仅在山间盆地出露 上新统三营组(N2s),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砾岩、砂岩夹粘土岩及褐煤,厚度大于 851 米,与下伏等黑组 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主要为冲积洪积、湖积、冰积砾石、砂砾及粘土;与下伏地层呈 不整合接触关系。 2、区域构造、区域构造 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强烈席卷的兰坪一巍山红盆,

11、 其构造变形比较强烈, 主要表现为中生代至老第 三纪红层的褶皱、断裂发育, 其主要构造线北部为近南北向, 往南逐渐转为北北西一南南东向, 再往 南至巍山以南, 澜沧江大转弯地段转为东西至北西一南东向的弧形构造。而主断裂则多沿褶皱轴部及 其翼部延伸, 并受后期北西向、北东一东西向断裂所切割。本区总的为一近南北向复式褶皱构造, 在 巍山-永平矿集区,分布的重要褶皱自东向西主要有:朵谷向斜、紫金山复式背斜、龙街向斜、光山梁 子倒转背斜及无量山复背斜。在新民、公郎一带发育有弧状构造,常称公郎弧构造。其中紫金山背斜 与勘查区的成矿关系十分密切,紫金山-蛇街复背斜发育金、汞、锑、砷等多金属矿化。 (1)褶

12、皱 由于金沙江洋早二叠世晚期向西俯冲,澜沧江洋从早二叠世开始向东俯冲,形成双向俯冲格局, 造成盆地内产生一系列轴向北北西向的背斜与向斜构造,以及众多的次级褶皱,这些褶皱中以紫金山 复式背斜与矿区的成矿作用关系最为密切,它控制了紫金山砷锑汞金铅锌矿田的产出。 (2)断裂 区域上,构造主要受西部澜沧江断裂带及东部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的控制,且两条边界断裂呈 北西向展布,控制了区内构造线的主导方向,使之呈北西向展布,同时认为澜沧江断裂、金沙江一哀牢 山断裂是主要的控盆一控岩(岩浆岩)构造及矿集区尺度的控矿构造,勘查区就位于两区域断裂控制的 巍山永平矿集区内。 3、岩浆岩、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不甚发育。

13、巍山-永平矿集区分布的岩浆岩主要有喜山期莲花山斑岩带和卓潘碱性岩体。 莲花山斑岩带主要沿莲花山一大佛山背斜核部断裂贯人,岩性以正长斑岩和二长斑岩类为主。其中莲 花山岩带最大,并有金矿化。莲花山二长斑岩形成年龄为38.6Ma2.5Ma。 卓潘碱性岩体出露于永平弧形断裂南西侧,呈近东西向产出,出露面积约40km,为一浅成碱性杂 岩体,岩脉发育,保留有较多的围岩捕掳体。岩性主要为黑云霓辉碱长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碱性正 长岩及正长岩脉、花岗斑岩脉、糖粒状石英脉和碳酸岩脉等。岩体周围有大范围的Au,U异常,形成了 卓潘等一系列砂金矿点。卓潘碱性岩体中辉石正长岩形成年龄为36.49Ma0.43Ma。 在扎

14、村金矿区南东13km以外的巍山莲花山南涧金顶庄出露有大片的沿巍山河断裂侵入的以石英 角闪二长斑岩、黑云角闪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浅成超浅成斑岩体群。其中,莲花山斑岩体普 遍具金重砂异常,局部地段具金矿化。在矿区下部是否有斑岩体通过?岩体与区域成矿的关系等尚待 进一步探索。 4、变质岩、变质岩 区内变质作用较微弱,变质岩分布范围不广。变质作用以热动力变质作用为主;错动变质作用仅 发生在断裂带及部分层间滑动带内;热变质作用仅见于二长斑岩之外接触带。 5、区域矿产、区域矿产 西南三江褶皱系南段的兰坪中新生代盆地是三江地区著名的有色金属与贵金属“聚宝盆” ,盆地北 部有三山-白秧坪矿集区,盆地南部有

15、巍山-永平矿集区。北部的三山-白秧坪矿集区已发现有 超大型铅锌矿1个,大型银矿2个,中型铜银矿3个,小型及矿点近200个。南部的巍山-永平矿集区 已发现金、铜、钴、锑、汞、砷、铅、锌等矿床及矿化点140多处,其中四处达中型规模,红花园金多 金属矿勘查区即位于巍山-永平矿集区中,区内大地构造环境与成矿有利。 二)矿区地二)矿区地质质 1、矿区地层、矿区地层 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下统、侏罗系中统和第四系(Q)地层。由老至新 描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T3) 分为三叠系上统三合洞组(T3s) 、三叠系上统挖鲁八组(T3wl)和上三叠统麦初箐组(T3m) 。 1.三叠系上统三

16、合洞组(T3s):测区内出露二个岩性段。 二段(T3s2):分布在南矿段西北角,出露面积小。岩性为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状含 粉砂泥质灰岩及灰紫色薄层状钙质细砂岩。厚 73.2m。 三段(T3s3):分布在南矿段西北角,出露面积小。为深灰色厚层块状含遂石结核灰岩。厚 108.9m。 2. 三叠系上统挖鲁八组(T3wl):出露不全,测区内仅出露 1 个岩性段。 三叠系上统挖鲁八组一段(T3wl1):分布在北矿段西南缘和南矿段东北角,为深灰灰黑色含钙 质、粉砂质水云母页岩,局部含炭质。厚 158.7m。 3. 上三叠统麦初箐组(T3m):主要为一套砂岩、页岩,偶夹少量灰岩。测区内分为四段。 一

17、段(T3m1):分为 2 个亚段。 一亚段(T3m1-1):主要分布在北矿段西南部,南矿段西南部,在南矿段南部有小面积出露,为 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及炭质泥岩。厚 78.68m。 二亚段(T3m1-2):在南矿段北界限外东北方向见小面积出露,为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粉 砂岩,大型斜层理发育。厚 221m。 二段(T3m2):分布在南矿段西南部,为灰绿、灰黑色细中粒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页岩不 等厚互层。厚 162.5m。 三段(T3m3):由 2 个亚段组成。 一亚段(T3m3-1):分布在北矿段中部,南矿段南部,为灰绿、灰黑色泥质粉砂钙质粉砂岩,上 部夹薄层石英细砂岩,局部见泥质结

18、核。厚 40m。 二亚段(T3m3-2):分布在北矿段西南部,南矿段西南部,岩性为浅灰、 灰黑、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含云母细砂岩夹炭质粘土岩或煤线及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泥 灰岩、灰岩沿走向、倾向均有相变,多呈规模不等的透镜体产出。厚 171m。 四段(T3m4):分布在北矿段北部、中东部边缘,南矿段中部有小面积出露,岩性为灰绿、褐黄、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及细-中粒石英杂砂岩(杂色层) 。厚 15-34m。 (2)侏罗系下统(J1) 区内出露下侏罗统漾江组(J1y)地层,分布在北矿段北西部、中东部、南矿带东南角,为晚三迭 世海退后形成的第一套红色沉积,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气候由温

19、暖潮湿变为炎热干燥。 顶部为砖红、浅紫红色厚层状泥岩,夹十分之一少量同色粉砂岩。泥岩中具杂色斑点和条带,上 部夹一层厚约 8 米的灰白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 284 米。 底部为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灰质泥岩,夹同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普遍具有兰灰、 灰绿、浅褐等杂色团块和条带状构造。厚 400 米。 (3)侏罗系中统(J2) 区内出露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地层,分为 2 个亚段 一亚段(J2h1-1)分布在北矿段中东部、东南部,南矿段北东角,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 同色泥岩以及数层透镜状细砾岩。厚 297m。 二亚段(J2h1-2)分布在北矿段北东和东南角,为紫红色厚层状

20、泥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厚 395m。 (4)第四系(Q) 分为第四系冲洪积物(Qpal)和第四系滑坡体(Qdcl) 。 第四系冲洪积物(Qpal):分布在北矿段中部沟谷,由残坡积粘土、岩块及河流冲积砂砾、砂、 粉砂质粘土等组成,一般厚数米。厚 040m。 第四系滑坡体(Qdcl):分布在南矿带北部,属扎村滑坡体南端部分,滑坡物包括第四纪早期整 体下滑的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以及含金破碎带的部分岩石。 2、矿区构造、矿区构造 (1)褶皱 区内褶皱受后期断裂构造破坏残缺不全,测区内见有茶家背斜、下扎村向斜。 茶家背斜:位于北矿带东、东南部,轴向近东西,背斜西端被北北东向断层斜切,东段延伸出

21、测 区外,背斜轴在测区长度仅 300 余米,北翼向北倾斜,在测区长度出露宽度近 1 千米,南翼向向南倾 斜,在测区长度出露宽度 1 千余米。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侏罗统漾江组(J1y)地层,为砖红、浅紫 红色厚层状泥岩同色粉砂岩及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灰质泥岩夹同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 北、南两翼花开左组下段一亚段(J2h1-1)和二亚段(J2h1-2)地层。北、南两翼地层倾角均较缓。 下扎村向斜:位于扎村金矿外围金矿化带南部矿带中部,向斜轴向北北东,向南倾伏出测区,长 约 1.5Km。向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侏罗统开左组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两翼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麦 初青组砂岩泥岩夹板岩,倾角

22、均较缓。西翼地层倾向北东,倾角一般 30左右;东翼地层倾向北西,倾 角 27-48。向斜东西两翼各发育一条轴向断裂,编号分别为 F34、F6,断裂均南向展布近于平行。向 斜北部被北东向延伸的 F15 断裂破坏, 将 F34、F6 断裂切断。扎村金矿外围金矿化带南部矿带即赋存 在该向斜之中,总体向南东或倾斜,小角度斜交背斜内的地层。 (2)断裂 测区内主要断裂呈北北东向分布,其次发育有南北向、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上述断裂互相交切, 呈网格状分布。由于构造作用具多期次活动的特点,致使区内次级小断裂、裂隙、小型揉皱特别发育, 尤其是在含金破碎带内分布更为广泛,为区内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通道和储矿空间。

23、 主要断层描述如下: 1、北北东向断裂 为测区主要断裂,亦是成矿、控矿断裂。该向断裂在测区内见 F39 和 F34 断裂。F34 断裂位于 F39 断裂东,相距 800-900 米,两条断裂几乎平行展布。 F39 和 F34 断裂之间次级小断裂、裂隙、小 型揉皱发育,含金破碎带沿 F39 断裂东侧连续出露。 F39 断裂:从北矿段东北角进入测区,沿南偏西方向穿越扎村金矿区再穿越南矿段西部,在测区 内长约 5km,断裂性质为逆推断层。断裂发育在上三叠统挖鲁八组(T3wl)和麦初箐组(T3m)及下侏 罗统漾江组(J1y)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的红色岩系地层中。测区的含金构造破碎带即赋存于 F

24、34 断裂位于 F39 断裂之间,主要沿 F39 断裂分布,受 F39 断裂控制,在地表出露宽 80250m。含金构 造破碎带北矿带展布在龙王庙崖口-皮色度一带长约 2Km 范围内,倾向北西西,倾角 2555;在 含金构造破碎带南矿带展布在皮色度-下扎村一带,与北矿带比较,其产状反倾,总体倾向南东,倾角 8-42。 F34 断裂:从北矿段东南角进入测区,沿南西方向穿越扎村金矿区再穿越南矿段中部,断面呈波 状,总体倾向南东东,倾角约 5070,断裂性质为逆断层。 2、南北向断裂 三合洞断裂(F3):为区内最早一期断裂。位于北矿段西部,近南北走向穿越南矿段,断裂面向 东倾斜,倾角约 6070。系正

25、断层,断层破碎带一般宽约 10-40m,带内岩石极其破碎,普遍具褐铁 矿化,塑性岩石多发生挠曲,脆性岩石多具角砾和碎裂构造,破碎带内局部有金的矿化和零星锑矿化。 该断裂为区域性成矿断裂,属扎村金矿区主要导矿系统的一部分。 3、北西向断裂 为一组断裂构造,在北矿段及南矿段东部广泛发育。规模较大的有 F31 和 F38。 F31 断裂:南起南矿段北东角 F32 断裂,向北西穿越扎村金矿区从北矿段南东角进入北矿段,继 续沿北西向在北矿段西部边界中部延伸出北矿段。长度均大于 5km,断裂总体倾向东,倾角 5070, 性质为张扭性正断层。 F38 断裂:发育于北矿段北东角,在区内出露仅 250 米,断裂

26、总体倾向南西,倾角 80,性质为 张扭性正断层。 该组其他断裂总体倾向东,倾角 5060,断面多为锯齿状,显张性特征,系正断层性质。断裂 破碎带厚约 0.22.5m,破碎带内见有微粒型黄铁矿稀疏分布。 4、北东向断裂 为一组断裂构造,主要在南矿段西部发育,规模较大的有 F7 和 F15。 F7 断裂:位于南矿段西北部,北东走向延伸进入“扎村金矿”区。断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 79。 该断裂在扎村金矿区沿含金破碎带西缘平行展布,局部交切含金破碎带,而且由于上盘(西侧)下滑 的牵引作用,使含金破碎带近地表部位倾角有变缓的趋势,成为该区现代滑坡发生的诱因之一。 F15 断裂:断裂西起岩子脚,东至上扎村

27、,呈北东东向展布,长约 1.5km,断面倾向南南东,倾角 较陡。该断裂东段切穿了含金破碎带的南部地表出露带,断距较小。 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同期,交切早期的北北东向主要断裂及含金破碎带,但断距一般较小, 对含金破碎带的破坏不大。 (3)滑坡构造 在含金破碎带西侧分布着长约 1 公里、宽 200-500 米的滑坡体群,其长轴方向为 30 度, 其间由多 期次滑坡体叠加组成,滑坡体厚度 8-40 米,主要为含金破碎岩石及其上覆中侏罗统地层。滑坡体主滑 动方向 295,倾角 3053。在岩子脚贾家门前滑坡内可见宽约 150 米的含金构造破碎带,呈现出多 期滑动的特征。 3、矿区变质岩、矿区变质岩

28、区内变质作用较微弱,变质岩分布范围不广。变质作用以热动力变质作用为主; 变质作用仅发生 在断裂带及部分层间滑动带内。 4、矿区岩浆岩、矿区岩浆岩 测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矿区及外围未见明显的岩浆侵入体, 仅在上三叠统中可见少量的热液石 英脉及碳酸盐脉穿插。 5、矿化地质特征、矿化地质特征 金矿化带特征 本次 1/5 千地质工作测区位于扎村金矿北部和南部。扎村金矿的金矿(化)体产于北东东向含金 构造破碎带中,该含金构造破碎带向北延伸穿越北矿段,向南延伸穿越南矿段,规模较大。金矿化主 要发育在上三叠统麦初餐组的断裂破碎带中, 而含矿层中的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粉砂岩含金较高, 具明显的层控、岩控特征。

29、该破碎带有向北收敛、向南撒开之势, 在南端被众多近东西向横断层切割 而显得零乱。 本区无论褶皱或断裂, 主要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 也有北西或北东向局部南北向、北东东 向或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因而在区域上构成复杂的构造格局。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是北北东一南南西向 断裂, 它是含矿断裂, 是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在紫金山复背斜形成后期, 由于持续的变形作用和受 力的不均衡, 就形成一则为压性、另一侧为张性兼具走滑剪切的构造组合, 扎村金矿及邻区田口村砷 金矿就受到这种构造组合的控制。据同位素资料, 表明两者的成矿物质具有同源性, 同时相应地表明 两者构造深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据岩子脚村附近近东西向断

30、裂破碎带麦初管组碎裂砂岩含金, 说明东西向断裂仍具矿化, 很可能 也是成矿构造。 矿区上三叠统麦初管组为金矿化的赋存层位。一般在断裂构造带中, 由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粉 砂岩组成的角砾岩石含金量较高, 在邻区也有类似的情况。本矿区以硅化到黄铁矿化和白云石化的多 次继承性蚀变叠加为特征, 其中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扎村金矿”含金破碎带根据组成破碎带的各类岩石的产出部位,蚀变、构造特征及岩性组合特 征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蚀变组合带,在地下分带更为明显: A、上部构造蚀变带杂色角砾岩带 分布在破碎带上部,沿走向、倾向连续性较好,一般垂厚 2-6m,岩性以浅红、肉红、灰白色的构 造角砾岩为

31、主。角砾大小不等,一般砾径 0.5-5cm,角砾成分以浅色的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石英杂 砂岩次之,钙质复成分砾岩偶见,呈混杂产出;胶结物以浅灰白色的粘土矿物为主,岩粉、岩屑次之, 胶结松散。岩石具强度不等的黄铁矿化、硅化、白云石化及褪色蚀变作用。 B、中部构造蚀变带灰、浅灰色碎裂、角砾岩带 产于含金破碎带中上部,在矿区本部 112-127 线基本连续产出,135 线以北缺失。蚀变带垂直厚 约 5-20m。岩性组成上部构造蚀变带复杂,以浅灰-深灰色粘土岩质角砾岩和同色碎裂岩为主,深灰色 钙质粉砂岩质角砾岩、砂岩质角砾岩及同色碎裂岩次之,浅灰-浅肉红色泥质粉砂岩质角砾岩及同色碎 裂岩偶见,一般呈

32、近于顺层,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构造残留体产出。岩石具强度不等的黄铁矿化、 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作用。 该蚀变带的特点是岩石破碎程度较上部蚀变带低,构造岩的表现形式既有张性的碎裂-角砾的杂乱 分布特征;在碎裂岩的构造残留体内又可见到早期压性和压扭性羽状裂隙被后期的张性裂隙交切的现 象。 C、下部构造蚀变带灰黑色碎裂岩夹角砾岩带 分布在破碎带中下部,沿走向、倾向连续性好,厚度变化大,垂厚 20-70m。该蚀变带岩性组成较 复杂,岩性以灰黑色炭质粘土岩的碎裂岩及角砾岩为主,灰黑色粉砂岩、石英杂砂岩质碎裂岩及角砾 岩次之,深灰色泥灰岩质碎裂岩少见(主要在 115 线以南的钻孔中见到) 。蚀变带内岩性具有从南向北 由 T3m3-2 逐渐过渡到 T3m1 及 T3wl 的特征,倾向上具有自西向东由老逐渐变新的特征。该蚀变带内的 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具有强度差异大、分布广泛的特征。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测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物及植被较发育,冲洪积物沿沟谷及两岸亦有分布,对剖面测量工作造成 一定困难,不能较清楚的划分地层分界线和构造线。 2、扎村金矿外围金矿化带”北矿段和南矿段下一步找矿方向是应用物化探成果大致查明区内含金 构造破碎蚀变带产状,在充分研究对比扎村金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成矿有利地段、物化探高异常区 采用重型山地工程(主要是钻探)探矿手段在地下寻求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