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知识归纳一.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116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的知识归纳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的知识归纳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的知识归纳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的知识归纳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的知识归纳一.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语文的知识归纳一 就汉语来说,成语浩如烟海,但可入考试题目的并不多。只要你可把握住一些特殊成语的用法,要想解答成语题还不是很难的。下面我们结合对错例的分析,介绍一下六种特殊成语的用法。1. 只用于对方例如: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句中“鼎力相助“是敬词,表示有托于人或表示感谢时用,不能用在自己一方。2. 只用于己方例如:你这间房子虽然陈旧,但经我们一装修,肯定会蓬荜生辉。句中“蓬荜生辉”是谦词,用以称谢他人过访之辞,不能用于对方。3. 只用于褒义例如:他因受贿被判死刑,其受贿数额之巨令国人叹为观止。句中“叹为观止”用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于褒义,用在此处不恰当。

2、4. 只用于贬义例如:战士们趴在阵地前,紧握钢枪,虎视眈眈地望着敌人。句中“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只用于贬义,用在战士们身上不恰当。5. 只用于群体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句中的“莘莘学子”是“众多的学子”,表示群体,不能用数词修饰。6. 只用于特指例如:她多么希望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能早日破镜重圆啊。句中“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破裂后重新团圆和好,不能用于兄弟之间。 考点说明从2002年高考语音题的命题情况看,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读音,难度有所降低。在语音复习中应注意:(1)要以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字词为基础,适当向课外延

3、伸,尤其对报刊上较为常见的形近字、多音字、近音字的字音,要特别予以重视。(2)对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读错的字音,要强化识记,这是高考检测中的重点和热点。(3)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握好难易的尺度,不要贪多求难,以致事倍而功半。能力精练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语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幕僚 仰慕 募捐 默然 蓦然B. 恐吓 荷载 喝彩 呵斥 喝茶C. 寒伧 悲怆 苍茫 疮疤 沧海D. 恬淡 包括 聒噪 舒适 搜刮2. 下列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教诲 污秽 隐晦 不容置喙B. 囹圄 租赁 伶仃 高屋建瓴C. 对峙 吞噬 嗜好 有恃无恐D. 深邃 遂愿 隧道 半身不遂3

4、.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与所给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A. 采购 理睬 踩水 五彩缤纷B. d 诋毁 底蕴 抵偿 中流砥柱C. 狡狯 荟萃 市侩 脍炙人口D. zh 种植 繁殖 直截 不值一钱4.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汗流浃( )背 挟( )制狭(xi)窄 惬(qi)意B. 喘( )气 踹( )开惴惴( ) 揣( )摩C. 瑞(ru)雪 颛( )顼揣( )手 湍( )急D. 落( )枕 落( )座落落( )大方 丢三落(l)四5. 下列划线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 )A. 溃 匮乏 馈赠 狼狈溃败 功亏一篑B. 霞 遐思 闲暇 瑕瑜 目不暇接C. 强

5、 强制 倔强 强词夺理 博闻强记D. 载 载歌载舞 装载 搭载 怨声载道6.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y 心旷神怡 贻笑大方 甘之如饴 百战不殆B. d 提防 堤防 抵挡 低档C. d 文牍 牛犊 渎职 穷兵黩武D. 诟骂 够格 苟且 藏污纳垢7.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栉(zh)风沐雨 饿殍( )肤(f)浅 踝( )骨B. 戏谑( ) 干涸(h)卑怯(qi) 矫( )揉造作C. 良莠( )不齐 造诣(y)校( )对 酗( )酒D. 掮( )客 阿()谀( )肄(y)业 莘莘( )学子8. 下列成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6、)(1)夙(s)兴夜寐(2)舐(sh)犊情深(3)戎马倥偬(cng)(4)蓬筚(b)生辉(5)未雨绸缪(mi)(6)自怨知艾(i)(7)喟(ku)然长叹(8)苦心孤诣(y)(9)抽薪止沸(f)(10)方兴未艾(i)A. (3)(5)(6)(9)B. (2)(5)(6)(10)C. (1)(6)(7)(8)D. (2)(4)(5)(9)答案与提示1. D(A项分别读作m、m、m、m、m;B项分别读作h、h、h、h、h;C项分别读作 chen、 、 、 、 ;D项分别读作 、 、 、sh、gu)2. A(A项分别读作hu、hu、hu、hu;B项分别读作 、 、 、 ;C项分别读作zh、sh、sh、

7、sh;D项分别读作su、su、su、su)3. C(A项中划线的字均读ci,B项中加点字均读d,C项中“荟萃”中的“荟”读hu,其余划线字均读kui,D项中划线字均读zh)4. A(A项中“挟制”的“挟”应读作xi)5. C(A项中四个划线字均读ku;B项中四个划线字均读xi;C项“强制”、“博闻强记”中“强”读作qing,“倔强”的“强”读作jing,“强词夺理”的“强”读作qing,D项中四个划线字均读zi)6. C(A项中的“怡、贻、饴”均读y,“殆”读di;B项中的“提、堤、低”均读d,“抵”读d;C项中四个划线字均读d;D项中的“诟、够、垢”均读gu,“苟”读gu)7. C(C项中“

8、酗”应读为x)8. A(中“戎马倥偬”的“偬”应读作zng;(5)“未雨绸缪”的“缪”应读作mu;(6)“自怨自艾”的“艾”应读作y;(9)“抽薪止沸”的“沸”应读作fi)考点说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部分,从1998年以来的五年间,除2001年是两题外,其他年份都是3题。其中成语的使用、易混词语辨析是年年考,其他内容则是穿插其间。就2002年高考题而言,出现了词语解释题目,让一般人想不到,因为这种题型高考中好多年没出现了。要做好这部分的题目,重要的是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需要我们平常善于查词典,读书时还应该对相关词语的语境仔细体味,以补词典说明之不足。2002年高考考了成

9、语“有口皆碑”,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说:比喻人人称赞。实际上我们平常使用的时候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必须是特别出众的,能够建立“功德丰碑”长久颂扬的;二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一般是应该经过长时间验证被普遍肯定的。如果不明了这两个条件,使用“有口皆碑”时就可能出错。可这两个条件,一般词典都不可能给以说明,这只能靠我们平日阅读时仔细体味掌握。当然解题时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最常用的排除法和重合法等。能力精练1.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正确的一组关联词是( )中美两国保持稳定的关系,_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_有利于亚太地区_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处理中美关系应着眼于全球,着眼于21世纪。我们

10、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_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关系_能继续得到改善和发展。A. 既 又 乃至 只有 才B. 不仅 也 乃至 要 一定C. 不仅 还 甚至 因为 才D. 既 又 乃至 只要 就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当你仰望夜空一颗星星在闪烁发光时,或许它已在几百万光年前就消失了,实际上那颗星已不存在。B. 经过老师的再三劝说,两个同学的误会总算消释。C. 实用双向汉语大词典共收词六万余条,囊括了现代汉语的绝大多数词汇。D. 在英国足球联赛中,两支强队各自过关斩将,已经形成鼎足之势。

11、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王经理称,如果要是有人来买,他将咬牙将价格下调25。B. 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C.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举世闻名。D. 由于管理不到位,这个季度我们工厂的产量和上个季度相比,竟减少了两倍。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由于街上过分清静,房内的说话声也就越显得_。(2)我再三再四地警告他,要公私分明,千万不可_用事。(3)即使在当前的商业战线上,我们也应该提倡平等竞争的原则,而不应该耍阴谋,使手腕,互相挖_。A. 清朗 义气 墙角B. 晴朗 意气 墙角C. 清朗

12、意气 墙脚D. 清越 意气 墙脚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听到呼救的声音,走在人群中的解放军战士张志伟火速跑到江边,奋不顾身地跳到水中_落水者。(2)在美国的默许和_下,沙龙政府把阿拉法特封锁在斗室之中,切断了他和其他巴勒斯坦官员及国际社会的联系。(3)对在公共场所乱贴乱画的现象,我们应该大胆_,决不能袖手旁观。A. 抢救 纵容 干预B. 抢救 怂恿 干预C. 抢救 纵容 干涉D. 营救 纵容 干涉6.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重大事故,真是祸起萧墙。B. 他想到这项试验成功后会给国家带来

13、巨大的经济效益,就是每顿饭都啃方便面也甘之如饴。C. 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过去。D. 他是我最真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7.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科学家们认识到,宇宙的复杂性是传统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即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四维时空也勉为其难。B. 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C. 汪 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也只是到了半山寺,便打道回府了。D. 见那些大哥哥还在龙马精神地说话,他

14、也听不出味道,就打了两个哈欠,悄悄溜了出来。8.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教学参考书认为,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怯懦者。B. 上个月,某家报纸披露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湖北发现了世界首例活体“杂交野人”。C. 广大读者已趋向成熟,对因质量不好而打折的图书争相抢购,已成为明日黄花。D.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9. 阅读下面的民谣意思,然后指出对“意思”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年节应意思(1),办事要意思(2);如若不意思(3),就怕没意思(4);一点小意思(5),就是那意思(6);笑纳小意思(7),

15、心中有意思(8);仔细一意思(9),还真叫意思(10)。A. (1)(2)(3)/(4)/(5)(7)/(6)(8)/(9)/(10)B. (1)(2)(3)/(4)/(5)(7)/(6)/(8)/(9)/(10)C. (1)(2)(3)/(4)(10)/(5)(7)/(6)/(8)/(9)D. (1)(2)(3)(5)(7)/(4)/(6)/(8)/(9)/(10)答案与提示1. A(二三句为并列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因为B、C误认为递进关系。剩下A、D,作一比较才知道,它们的不同在于一个用了“只有才”,一个用了“只要就”。“只有才”与“只要就”都表示条件关系,但前者表示的是必要条件,后

16、者表示的是充分条件。所谓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个条件,一定没有这个结果;有这个条件,不一定有这个结果。所谓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这个条件,一定有这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考察后面两句,知道前后应该为必要条件,这样也就排除了D。)2. B(所谓“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所走的距离。这样看来,光年是一长度单位,而A中误认为时间单位了。“囊括”是指把全部包罗在内,而C中“囊括”之后又用了“绝大多数”,显然前后矛盾。“鼎足”,也就是鼎的腿,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而D中是说“两支强队”,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用“鼎足”不行。消释,解除的意思,这样,B没问题,正确。)3. C(“如果”与“要

17、是”都表假设,这样A重复。B中“不但”应该前置到“我”的前面,因为前后分句主语不相同时,前后分句主语都应该放在关联词语之后。“倍”只表增加,不表减少,因此D中说“减少了两倍”不对。“等”表示列举未尽,也表煞尾,C中就是表示煞尾,所以C正确。)4. C(“清朗”与“清越”都可指声音,但前者是说声音清楚响亮,后者是说声音清脆悠扬,结合语境来看,(1)应该用“清朗”,这样可以排除D。“义气”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意气”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显然(2)应该用“意气”,这样可以排除A。“墙角”是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墙脚”比喻基础,显然(3)该用“墙脚”,这样

18、可以排除B。ABD都排除了,余下的C就该是正确答案了。)5. A(“抢救”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迅速救护,“营救”是指设法援救。看来,“抢救”一词强调的是迅速,“营救”一词强调的是设法,两个词语的意思侧重点不同。结合(1)所说,知道情况紧急,刻不容缓,因此该用“抢救”。这样可排除D。“纵容”是指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而任其发展,“怂恿”是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鼓动”当然要用言辞了,而(2)横线前有“默许”一词,显然用“怂恿”不行。如果用“纵容”,则可横线前的“默许”在意义上相互补充。这样(2)用“纵容”,由此可排除B。“干预”和“干涉”都有过问或制止的意思,但“干涉”多指不应该管硬管,(3)中所说

19、属于该管的事情,因此用“干预”。这样,可排除C。BCD都排除了,正确答案当然该是A了。)6. B(“祸起萧墙”的“萧墙”,是指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比喻内部。这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看来A是望文生义,使用错了。“穿云裂石”是形容歌声高亢嘹亮,C用来形容大力士,显然是没有搞清这个成语的使用对象。“耳提面命”是形容恳切地教导,用于长对少,上对下,而D说的朋友之间的事,因此不能用这个成语。“甘之如饴”是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对照B所说,B使用正确。)7. D(“勉为其难”的意思是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事,动作的发出者该是人,而A中却说“四维时空也勉为其难”,显然不对。

20、“感同身受”意思是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在代替亲友恳求别人用来表示谢意时可使用这个成语。结合B所说,知道B所用不正确。“浩浩荡荡”是指声势浩大,气势雄壮。十人的登山队伍,显然谈不上!这样,C中“浩浩荡荡”用得不正确。“龙马精神”是比喻人雄健旺盛的精神,龙马,指骏马。看来,D使用正确。)8. C(“胸无城府”是比喻为人坦率,没有任何隐藏。显然,这是一个含褒义的成语。A中用来说反面人物蒋干,不合适。“石破天惊”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B中用来指消息,看来不合适。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D中用“黄发垂髫”来修饰“孩童”,看来是没有搞清“黄发”的意思。“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结合C所说

21、,C使用正确。)9. B(结合语境来看,(1)(2)(3)是指送礼品。(4)指所求事情成功的可能性。(5)(7)指礼品,前面加“小”,是说不成敬意,为谦虚的说法。(6)指要人循私情办事。(8)指受人礼品便要为人办事。(9)指想一想。(10)指有味道。这样,便可知道意思归类正确的一组应该是B。)编者按: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以简练的形式蕴含丰富的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唤起人们的联想,以精辟的语义启迪人们的心智。所以,历年的高考都把成语列为必考内容。在成语复习时,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首先要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再例举部分常见且容易出错的成语,最后归纳解答成语题的几个注意

22、点。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 指导自己,并且及时进行集中训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高考命题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因此作为教师或者学生,对每一年的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试题应该认真地去研究,无论是选句还是设题。这样,复习时可以有的放矢,对高考的帮助较大。现将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列举于下: 2003年 如数家珍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2002年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息鼓2001年安步当车颐指气使车水马龙蓬荜生辉2000年汗牛充栋淋漓尽致洗心革面左右逢源1999年殚精竭虑美轮美奂炙手可热一劳永逸1998年望其项背处心积虑火中取栗拭目以待1997年莘莘学子不孚众望

23、趋之若鹜万人空巷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而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例举常见且易错的成语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应把重点放在常见且易错的成语上。如:1、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2、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3、惨淡经营:煞费心思,着意布置、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4、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5、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

24、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6、改弦更张: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引申为改革变更。7、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8、起死回生:救活垂危的人。形容医术高明。9、苦心孤诣:用心良苦?造诣极深。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10、身临其境:亲自到某个地方,应与“设身处地”相区别。11、文不加点: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12、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13、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14、两小无猜:指幼年男女天真无邪,相处融洽。15、目无全牛:古代有个杀牛的

25、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典出庄子.养生主。16、紧锣密鼓: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17、明日黄花: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比喻一旦事过境迁,则徒然感慨。18、祸起萧墙: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19、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20、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这里所举的成语,仅是常用成语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成语确是我们平时容易错的,而又是各类模拟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三、归纳解答成语题的几个注意点。1、吃透词义。成语的含

26、义不是它所构成的单个词语简单叠加组合,而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背景基础上,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切不可望文生义。如:例1、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例2、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例1中“名正言顺”的意思是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例2中“大方”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2、褒贬误用。大多数成语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词的感情色彩也会随之变化,有时候,由于

27、对一些成语褒贬不辨,从而导致误用。如:例3、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例4、现实中,有许多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例3中的“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贬义。例4中的“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3、辨清对象。成语因其词义有所侧重,这便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例5、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

28、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6、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例5中“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而句中的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例6中“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4、删除赘余。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如: 例7、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能招徕顾客吗?其实,只能让人贻笑大方。例8、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例7中“大方”是指某种专长的人

29、。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被内行的人笑话,前面不能再加“让人”。例8中“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前面不能再用“还”。5、前后矛盾。成语在句中意思尽管准确,还应注意它和其他词语是否矛盾。如:例9、最近到沿海地区,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例10、开始,人家送礼他都不收,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例9中“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浮光掠影”与“极深刻的印象”矛盾。例10中“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认为错”,可用“不以为意”。

30、6、搭配不当。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如:例1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例12、这里药铺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例11中“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而例12中的“安居乐业”的意思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安居乐业”。7、相信本义。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例13、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年高考题)例14、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

31、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例13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因而使用是正确的。例14中“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这里正好适合使用本义。当然是正确的了。(完)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在高考语文中也会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考查。现笔者将这些常用谦辞整理辑录如下,以便同学们复习之用。“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舍”字

32、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

33、某事。“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

34、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高考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角度解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作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能力点之一,曾出现于以往的高考试卷中,但第一次以考点的形式明确提出却是2001年版考试说明,2002年考试说明予以保留。“推断”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把它列入考试说明体现出命题人由过去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指导思想,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进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知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等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近几年题型都是选择题,本文拟结合高考相关试题,重点谈谈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的技巧。一、强加因果

35、,有悖逻辑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原文与此相关的信息有两处,一是“澳大利亚的沙尘暴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另一处是“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36、由这两处信息可知,沙尘暴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利也有弊,带来的好处是“土壤肥沃,减缓酸雨的发生”。从题干的表述来看,对原因的表述是符合原文的,但由“因”而推及的“果”却是错误的,因为原文重点论述了“由于人为原因,沙尘暴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大灾害”,而且表述中用了“必将”一词显得太过武断,两者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这样的字眼在答题时千万不能放过,它往往就是命题人设置的干扰点之一。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B项:“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该项对原因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推断的结果有误,从原文“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

37、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可得到佐证。二、断章取义,架空分析有时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本项信息来源是文章最后一段歌德所讲的话:“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引用歌德话的目的是强调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地适应和改造大自然。可选项却不顾全篇内容,片面地由此推断“人类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显然过分夸大了规律的客观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类利用

38、规律去改造自然,造福后代,这才是终极目的,也正是歌德这句话给人类的重要启示。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A项:“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文章第一段讲“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但从下文可知文章谈的都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问题”,选项把它理解成“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中发展”显然也是不顾全篇内容,断章取义。三、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有时命题者“无视”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超前肯定,言过其实。如1998年高考全国卷

39、第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原文的相关信息是:“在美国栽种的那种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是一个可能判断,可选项却把它看成既成事实,显然与原文有悖。同样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成为现实。”通过与原文相关信息句“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尚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该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该项也是以“超前肯定”为干扰。四、模糊范围,失之偏颇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

40、大范围,以偏概全。因此,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该项与原文“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一句相悖,命题人用“凡是”一词,夸大了范围,有失偏颇,不少考生因未仔细审读而“大意失荆州”。再如2001年春季高考(京、蒙、皖卷)第20题C项:“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唯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根据原文“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动力或使用

41、混合燃料注入汽缸。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这一相关信息可知,选项用“唯一”一词显然缩小了范围,因为原文提到两种方法。五、无中生有,失之有据有时命题人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有据。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D项:“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由这一结果反推原因,文中谈到人的思维的巧妙、经验的丰富以及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等,而“人脑

42、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无中生有,说空了。再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D项为“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命题人要求根据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来推断其正误,可综观全篇,文章根本未涉及“民族文化”问题,尽管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显系命题人巧妙“捏造”,以此进行干扰。六、偷换概念,瞒天过海有时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彀。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的B项和E项即属于此,题干要求就散文的“心”进行推断,而B项“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和E项“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桎梏”虽然都是原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但类属于散文的“

43、体”,这里命题人暗中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蒙住了当年不少考生,这种干扰迷惑性大,考生必须慎之又慎。七、瞄准关键,故意曲解有时命题人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B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该项实际上是对原文第三段的结论句“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的曲解。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只是讲“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为降雨”,这不一定就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只能说明它在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已。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第20题A项:“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该项实际上是检测考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政府明令禁止的鸦片一直在进行吗?”的理解,“不知道”是一重否定,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马戛尔尼知道鸦片贸易的存在”,选项显然曲解了这一问句。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它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并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干扰角度,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指导解题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障碍,在高考竞技场上永立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