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无图版)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报批稿)2007年 北京 完整带图版请到资源中心下载 中华工程网前 言(上册)本暂行规定是根据关于编制2006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1026号)要求编制的。本暂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以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的规定,吸纳了我国客运专线铁路设计咨询成果。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理念,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
2、用的新技术,不能照搬照套标准。勘察、设计单位执行(或采用)单项或局部标准,并不免除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整体工程和系统功能质量问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暂行规定共分8章,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线路、路基、轨道、桥涵、隧道、站场,另有6个附录。在执行本暂行规定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暂行规定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本暂行规定技术总负责
3、人:客运专线总设计师 何华武客运专线副总设计师 耿志修客运专线副总设计师 郑 健客运专线副总设计师 张曙光主要会审人:何华武、耿志修、郑 健、张曙光、安国栋、苏全利、米 隆、王麟书、吴克俭、吴云天、刘朝英、陈伯施、石子明、苏顺虎、张骥翼、周孝文、邹振华。本暂行规定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本暂行规定参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本暂行规定主要起草人主 编胡叙洪、吴彩兰第1章 总则胡叙洪、吴彩兰第2章 术语和符号胡叙洪、吴彩兰第3章 线路李秉涛、白宝英、袁爱庆、刘向云、张 涵、屈晓辉、李树德、李鸿战、牛会想、黄建苒、徐鹤寿第4章 路基吴连海、王兴荣、彭泽仁第5章 轨道闫红亮、齐春雨、赵陆青、曾树
4、谷第6章 桥梁王召祜、王 祯、施 威、孙树礼第7章 隧道王立暖、杨贵生、李怀鉴第8章 站场赵 斗、李庆生目 次1 总 则82 术语和符号122.1 术 语122.2 符 号133 线 路143.1 一般规定143.2 线路平面143.3 线路纵断面18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204 路 基224.1 一般规定22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234.3 基 床254.4 路 堤274.5 路 堑304.6 过渡段314.7 路基排水354.8 路基防护354.9 路基支挡364.10 其 他365 轨 道385.1 一般规定385.2 正线轨道385.3 无缝线路395.4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
5、料426 桥 涵446.1 一般规定446.2 设计荷载456.3 结构变形、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546.4 结构构造要求576.5 车站高架结构656.6检修设备657 隧 道677.1 一般规定677.2 隧道衬砌内轮廓677.3 隧道衬砌687.4 洞内附属构筑物697.5 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697.6 防排水707.7 通风及照明717.8 防灾与救援717.9 抗震设计727.10 隧道内无碴轨道728 站 场738.1 一般规定738.2 车 站738.3 站线平、纵断面758.4 客运设备768.5 站线轨道778.6 站场路基、排水及道路78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80附录
6、B 无缝线路的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81附录C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83附录D ZK活载的换算均布荷载值86附录E ZK活载图式的动力系数87附录F 箱梁有效宽度折减系数88本暂行规定用词说明90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条文说明911 总 则1.0.1 为统一新建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暂行规定。1.0.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本暂行规定未包括内容尚应执行有关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或另行研究确定。1.0.3 本暂行规定为推荐性标准,是一般情况下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和必须遵守
7、的共性要求。涉及结构安全和系统功能的技术指标应综合比选,系统优化,慎重采用最低标准。1.0.4 客运专线铁路应采用本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共线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本线旅客列车应采用运行速度300km/h及以上的动车组,跨线旅客列车应采用运行速度200km/h及以上的动车组。1.0.5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年度宜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对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对易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动车组的配置数量及变压器的安装容量等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
8、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1.0.6 全线应按一次建成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下列技术标准应根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用户需求等,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最小曲线半径; 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动车组(机车)类型。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客运专线运输调度方式;追踪列车最小间隔时分。1.0.7 建筑限界的基本尺寸及轮廓应符合图1.0.7规定。图1.0.7 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基本尺寸及轮廓(单位:mm) 注 :1. 站台建筑限界(正线不适应)。 2.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隧道。3. 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见本暂行规定附录A。1.0.8 客运专线铁路设
9、计应考虑设备的兼容性,为跨线旅客列车运行创造条件。1.0.9正线应按双线双方向行车设计。1.0.10 车站位置应根据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客运量、运输组织、通过能力和技术作业需要,结合工程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车站的布局、规模应根据有关技术政策规定、运输组织特点,结合城市规划、工程条件等统筹考虑。1.0.11 客运专线铁路选线设计宜绕避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等路基工程,并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对受洪水影响大或河流冲刷严重的地段,或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降雨历时长的区域,宜予以绕避;无法绕避时,应采用桥涵通过或选用其它适宜的工程处理措施。1.0.12 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等各类结构物的设计应满足强度
10、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等要求,并加强各结构物间的协调和统一,使车、线、桥(或路基、隧道)的组合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严格控制结构物的变形及工后沉降。1.0.13 正线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1.0.14 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联络线的性质、联络线所在位置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跨线列车联络线的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1.0.15 动车组走行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走行线的长度、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其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并满足铺设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1.0.16 铁路线路安
11、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标志及警示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1.0.41.0.17 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应认真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等有关方针政策,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能源政策和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1.0.18 铁路工程用地设计应坚持科学用地、统一规划、合理用地,在满足运输生产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节约用地,少占耕地。1.0.19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敏感区、湿地的保护和防灾减灾及污染防治工作。工程选线、选址宜绕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国
12、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必需经过环境敏感区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应采取适宜的减缓不利影响的工程防护措施;通过城市或居民集中的地区时,应采取适宜的降噪减振措施,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常青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美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1.0.20 客运专线铁路应采用综合接地系统。1.0.21 客运专线铁路应统一考虑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及包括运营调度系统、客运服务系统、动车组、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体系统的协调配合及系统优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1.0.22客运专线铁路桥梁、隧道和路基上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通信、信号电缆过轨等
13、设备,应加强系统设计。电缆槽等设施应考虑综合利用。1.0.23 客运专线铁路应设置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根据需要对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等进行监测。1.0.24 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执行国家现行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中级铁路干线的标准和铁道部有关规定。1.0.25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基础设施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等建成后不易改建的建筑物的总称。2.1.2本线旅客列车在本线上始发终到的旅客列车。2.1.3跨线旅客列车经由本线,但不在本线始发或终到的旅客列车。2.1.4隧道缓冲结构隧道两端洞
14、口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的结构。2.1.5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连接本线,专门用于跨线旅客列车运行的线路。2.1.6动车组走行线连接车站与动车段(所),专门用于动车组走行的线路。2.1.7工后沉降有碴轨道基础设施竣工铺轨工程(包括铺碴)开始时的沉降量与最终形成的总沉降量之差。无碴轨道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2.1.8ZK活载中国客运专线标准活载。2.1.9动车组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用与维修中不分解的旅客列车。2.1.10动车段(所)动车组的运用检修基地。2.1.11线路基桩为施工和养护维修中平面和高程测量提供基准的控制桩。2.2 符 号V设计速度R平面曲线半径Rs
15、h竖曲线半径K30地基系数EVd动态变形模量EV2变形模量K压实系数n孔隙率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动力系数L桥梁结构的有效跨长no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F离心力NZK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qZK活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f离心力折减系数3 线 路3.1 一般规定3.1.1 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的平顺性,提高旅客的乘坐舒适度。 3.1.2 正线的设计标准必须满足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无碴轨道铁路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执行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有关规定。3.1.3 2 车站及两端正线的设计标准,应与区间线路相同,特殊条件下,可按下列规定办理:1 全部高速列车均停车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
16、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技术标准;2 部分高速列车停车、部分高速列车通过的车站两端,应根据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条件、城市环保要求、该站高速列车的停站比例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设计速度,并按相应速度的标准设计;3 利用既有铁路地段,经技术经济比选,可按不低于既有铁路提速规划相适应的速度标准设计。3.2 线路平面3.2.1 正线线路的平面圆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平面圆曲线半径应根据轨道结构类型按表3.2.11、3.2.12选用。优先选用推荐曲线半径,慎用最小和最大曲线半径。必要时,可采用最小与最大曲线半径间1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表3.2.11 无碴轨道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m)设计速度(k
17、m/h)推荐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曲线半径3508000100007000(5500)12000(14000)300550080004500(4000)12000(14000)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个别曲线半径。表3.2.12 有碴轨道线路平面曲线半径(m)设计速度(km/h)推荐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曲线半径350900011000700012000(14000)300600090005000(4500)12000(14000)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个别曲线半径。3.2.2 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3.2.3 区间正线宜
18、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曲线地段应以左线(下行线)为基准,右线设计为左线的同心圆。3.2.4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应按表3.2.4选用,曲线地段不应加宽。表3.2.4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50300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m)5.04.8 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设计速度相适应的线间距。正线与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正线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正线与新建客货共线
19、铁路、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线间设置接触网杆柱等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3.2.5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宜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和曲线的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3.2.51合理选用,一般应在最大长度和一般长度之间选用,困难条件下可在一般长度和最小长度之间选用。表3.2.51 缓和曲线长度(m) 设计速度(km/h)曲线半径(m)350300最大长度一般长度最小长度最大长度一般长度最小长度140002802502201901701501200033030027022020018
20、01100037033030024021019010000430390350270240220900049044040030027025080005705104603403002707000670590540390350310600067059054044039035055006705905404704203805000500450410450054048043040005705104602 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根据设计速度,按表3.2.52、表3.2.53相应速度条件规定的数值选用。表3.2.52 缓和曲线长度(m) 设计速度(km/h) 曲线半径(m)250200最大长度最小长度最
21、大长度最小长度1400013011060501200014012070601100016013080701000017014090809000190150100908000210170120907000240190130100600028023015012055003102501601305000340270170140450037030019016040003903202201703500420340250200320045036017022030004603702902402800480390320260250035028020003703001800380310表3.2.53 缓和曲线长
22、度(m) 设计速度(km/h)曲线半径(m)160km/h140km/h120km/h最大长度最小长度最大长度最小长度最大长度最小长度10000504040302020900060504030202080007050403030307000806050403030600080706050403055009080605040305000100807050404045001109070604040400012010080705040350013010090706050300015012011090605025001801501301008060200023018016013010080180024
23、020018014011090160027022019016012010014002902302101701401201300300240230190160130120031025025020017014010002702202001609002702202101708002201807002301903.2.6 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最高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确定,不应小于表3.2.6规定的数值。表3.2.6 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50300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m)工程条件一般280240困难210180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
24、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 L0.8 V (3.2.61)困难条件下 L0.6 V; (3.2.62)式中 L 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 V 设计速度(km/h)。3.2.7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但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8 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亦可设在曲线上,但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并应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9 站坪长度应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远期车站布置型式及道岔类型等因素计算确定。3.2.10 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应设在直线上
25、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设在曲线上,但站内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设计速度合理确定。所有列车均停站的车站,其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00m。2 曲线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较小的曲线偏角及曲线长度;2)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3)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 3.2.11 正线上缓和曲线与道岔前后接缝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渡线及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等出岔地段,正线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350km/h时,一般不应小于210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140m;正线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300km/h时,一般不应小于180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120m。2 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以及利用既有
26、铁路等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 L0.6 V (3.2.111)困难条件下 L0.4 V (3.2.112)式中 L 直线段长度(m);V设计速度(km/h)。3.3 线路纵断面3.3.1 正线的最大坡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20,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不应大于30。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5。3.3.2 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900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600m,同时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计算要求,并取整为50m的整倍数:lp=2i/2Rsh+0.4Vmax (3.3.2)式中lp -最小坡段长度(m)i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Rsh -竖曲
27、线半径,一般取30000 m,个别取25000 mVmax -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3.3 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正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3.3.3-1选用,但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40000m。表3.3.3-1 最小竖曲线半径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50 300250200Rsh (m)250002000015000 2 竖曲线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道岔均不得重叠设置。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表3.3.3-2的要求。表3.3.3-2 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
28、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50300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700045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250003.3.4 动车组走行线相邻坡段间设置竖曲线的起始坡度差及竖曲线半径应根据其设计速度按相应的设计规范规定执行,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3.3.5 正线两线并行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应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客运专线铁路与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情况综合研究确定。3.3.6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客运专线铁路跨越其他铁路、公(道)路时,纵断面设
29、计高程应满足其净高要求;跨越客运专线的立交桥,其桥下净高不应小于7.25m。客运专线下穿既有立交桥时,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较低的净高。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纵断面设计除应满足水文条件、桥梁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3.3.7 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纵坡不宜小于2。3.3.8 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及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高程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路、桥分界高度应根据路堤地基条件、填料性质及来源、当地土地资源、城镇交通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3
30、3.9 站坪宜设在平道上,且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2.5的坡道上,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站坪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2.5,特别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6。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3.4.1 铁路与公(道)路交叉,应根据技术条件和地方交通情况合理设置立交,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铁路与公(道)路立交的净空应按现行有关规定设计。2 对密集的公(道)路应考虑适当的合并改移后,设置立体交叉。3 铁路与规划公(道)路交叉时,应考虑规划公(道)路的穿越条件。3.4.2 区间线路应
31、贯通封闭,在路堤排水沟外1m及路堑堑顶外2 m(有天沟时在天沟外1 m)处设置防护栅栏。防护栅栏在维修人员进出口及每隔200 m处左右设警示标志。在综合维修段(工区)及车站等处应设置维修养护车辆进出口,区间地段应根据地面道路的交通情况及其他维修养护要求,设置维修用进出口。3.4.3 正线及车站用地界标(桩)应埋设在铁路地界线上和地界拐点处,埋设间距直线为150m,曲线为40m。3.4.4 铁路线路两侧安全保护区边界应设置安全保护区标桩,标桩的设置应符合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3.4.5 当公路和客运专线铁路并行且公路路面标高高于铁路,或低于铁路但在1.5m以内时,应在公、铁两者间适宜位
32、置设置刚性防护网;当公路跨越客运专线铁路时,应在跨线桥上设置刚性防护网,并在两端设置延长防护网。4 路 基4.1 一般规定4.1.1 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等基础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设计。4.1.2 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以及排水设施等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4.1.3 基床表层的材质和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使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
33、载能力,并能防止道碴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基床土中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等基床病害。4.1.4 轨道基础竖向刚度出现突变的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及路堤与路堑、路基与隧道、有碴轨道与无碴轨道、不同的无碴轨道类型等分界处应设置竖向刚度均匀变化的过渡段。4.1.5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工期等经过分析检算工后沉降和稳定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满足轨道平顺性要求。路堤填筑后,应对路基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与
34、分析评估,分析评估沉降稳定满足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碴轨道。4.1.6 路堤填料应满足客运专线铁路对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可压实性等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标准的要求。4.1.7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措施应在一般客货共线铁路设计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技术标准,满足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安全稳定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常青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美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4.1.9 8 路基排水工程应全面系统地规划,满足防、排水能力,并及时实施。4.1.10 9 路基设计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 提高路基抵抗长期连续强降雨、洪水冲刷、地震破坏等自然灾害的能力。4.1.10 有碴轨道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
35、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4.1.10的规定。无碴轨道路基上的轨道和列车荷载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根据轨道类型和列车类型计算确定。列车活载种类设计轴重(kN)钢轨(kg/m)轨枕(根/km)道床厚度 (m)道床顶宽 (m)道床坡度分布宽度(m)计算高度(m)土的重度(kN/m3)1819202122ZK活载2006016670.353.61:1.753.43.02.82.72.62.4表4.1.110 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 4.1.12 11 有碴轨道作用在路基面上动应力设计值为100kPa;在路基面上的分布应符合图4.1.1211的规定。无碴轨道作用在路基面上的动应力值应根
36、据无碴轨道的结构类型计算确定。图4.1.12 11 路基面上设计动应力及分布(单位:m)4.1.13 12 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最高行车速度确定,并在基床厚度变化处设置长度不少于20m的渐变段。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4.2.1 有碴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并设计为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仍应保持路基面三角形形状。4.2.2 有碴轨道路堤、路堑的两侧路肩宽度,双线不应小于1.4m;单线不应小于1.5m。4.2.3 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不小于表4.2.3的规定值。表4.2.3 路基面宽度轨道类型
37、设计最高速度(km/h)线间距(m)路基面宽度单线(m)双线(m)有碴轨道3003505.08.813.8无碴轨道3004.88.613.43505.08.613.6注:1. 有碴轨道路基接触网支柱内侧距线路中心3.1m,无碴轨道路基接触网支柱内侧距线路中心3.0m; 2. 电缆槽宜设置于接触网支柱外侧。电缆槽内部净高不大于30cm,通信信号电缆槽外部宽度不大于70cm。单通道电力电缆槽设于路肩上时,内部净宽不大于20cm。4.2.4 有碴轨道正线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4.2.4的规定加宽。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无碴轨道时一般不加宽,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等有
38、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确定。表4.2.4 有碴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曲线半径R(m)路基外侧加宽值(m)R 110000.311000 R 70000.47000 R 55000.5R 55000.44.2.5路基标准横断面应符合图4.2.5-13的规定。图4.2.5-1 有碴轨道双线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图 4.2.5-2 有碴轨道单线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图 4.2.5-3 无碴轨道双线路基路堤和路堑(土质、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横断面示意图4.3 基 床4.3.1 基床表层应根据区域环境、气候特点和路堤填料等选择适宜的结构型式,并满足防排水和防冻要求。有碴轨道基床由表层和底层组成,
39、表层厚度应为0.7m,底层厚度应为2.3m,总厚度应为3.0m。一般情况下,基床表层由510cm厚的沥青混凝土和6560cm厚的级配碎石组成。无碴轨道路基表层厚度与无碴轨道的混凝土支承层或混凝土底座的总厚度不应小于0.7m,底层厚度为2.3m。混凝土支承层或混凝土底座以外的路基面应设防排水层。4.3.2 级配碎石的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2 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
40、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3 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2的规定,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采用无碴轨道时还应增加对变形模量(Ev2)的控制标准。表4.3.2 级配碎石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轨道类型填料厚度(m)压实标准地基系数K3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MPa)孔隙率n变形模量Ev2(MPa)有碴轨道级配碎石0.60.651905518%无碴轨道级配碎石0.401905018%1204.3.34.3.3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3的规定,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等三
41、项指标控制。采用无碴轨道时还应增加对变形模量(Ev2)的控制标准。 表4.3.3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轨道类型填料厚度(m)压实标准改良细粒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有碴轨道A、B组填料及改良土2.3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15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404040压实系数K0.95孔隙率n28%28%无碴轨道A、B组填料及改良土2.3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15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353535变形模量Ev2(MPa)606060压实系数K0.95孔隙率n28%28%注:1. 压实系数K为重型击实标准(以下同)。2. 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
42、理方法改良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方法改良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4.4 路 堤4.4.1 基床以下路堤应优先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后填筑,其填料及压实应符合表4.4.1的规定。采用无碴轨道时还应增加对变形模量(Ev2)的控制标准。表4.4.1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轨道类型填 料压实标准细粒土改良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有碴轨道A、B、C组 (不含细粒土、粉砂及易风化软质岩块石土) 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90110130压实系数K0.90孔隙率n31%31%无碴轨道A、B、C组 (不含细粒土、粉砂及易风化软质岩块石土) 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90110130变形模量Ev2(MPa)454545压实系数K0.92孔隙率n31%31%注: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改良方法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改良方法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4.4.2 高度小于3.0m的路堤,其基床应满足表4.3.2及表4.3.3要求。有碴轨道时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无碴轨道时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Ps1.8MPa或00.2MPa的土层。不能满足时,应根据地下水位、地层条件等采取整平碾压、夯实、翻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