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3386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好人一生平安一、名词解释1、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2、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3、鞭毛:在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一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的功能。有一种称为鞭毛蛋白的弹性蛋白构成4、伪足:细胞质临时性或半永久性地向外突出部分,见于所有肉足和某些鞭毛原生动物,用于行动和摄食5、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6、包囊:由胶结碎屑而成的,覆盖整个有孔虫的抗害层,在房室形成时或无性繁殖期间起防护作用;或在有性繁殖时包裹2个以上个体7、植物性营养:原生动物门植鞭

2、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8、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也称吞噬营养。9、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也称渗透营养。10、领细胞:亦称领鞭毛细胞,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特有的细胞。海绵动物的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和中间的中胶层构成。内层又称为胃层,由特殊的领细胞构成。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细胞内营细胞内消化。1

3、1、水沟系: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它对于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因为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川行来维持,靠鞭毛的打动,不断地将外界的水连同食物和氧气带入水沟系统里,不断地将废物带到外面去。有性生殖的精子也是由水流又一个海绵流到另一个海绵体内12、中央腔:水流通道13、胚层逆转:多孔动物胚胎发育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分裂球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分裂球中间形成一个开口,然后整个囊胚从开口处翻转出来,于是成为小分裂球鞭毛向外的两囊幼虫。随后两囊幼虫里靠母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接着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大分裂球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种与

4、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层次正好相反的特殊现象称为胚层逆转14、中胚层:三胚层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处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15、中胶层:由皮层、胃层共同分泌的物质构成,主要以胶原蛋白的形式存在。作为弹性“骨骼”,起支持作用16、疣足:从环节动物(多毛类)开始出现了疣足。疣足不是真正的附肢,而是体壁的扁平突起,中央是空的,与体腔相通,无关节。一般每一体节有1对疣足。17、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18、后口: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成为肛门或封闭而另外形成口19、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20、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

5、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21、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按一定的方向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和体腔液完全分开22、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从心耳进入心室,由动脉流入组织间不规则的血窦,再从血窦回到心耳血液经心脏动脉血腔心孔心脏23、血窦: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同时出现,存在于身体各器官组织之间。这些组织间隙充满的不是体腔液而是血液,故名血窦或血腔24、血腔:(1)有血液在内循环的体腔。(2)昆虫胚胎中介于中胚层和其他胚层之间的空腔25、同律分节:体节不但外表相似,而且内部神经、排泄、循环、生殖等器官也按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

6、似的分节现象称同律分节26、异律分节:后端的体节和前端的比较,在形态和机能上均不相同。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27、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绝大多数鱼类28、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幼后产出体外29、胎生:在胚胎发育前期以卵黄为营养,到后期卵黄消耗完后,直接从母体子宫壁吸取营养。如鲨鱼30、浮浪幼虫:具有内、外胚层,体表长有纤毛。内胚层充满原生质,然后发育成原肠腔,再继续发育成为消化循环腔。外胚层已有神经、感觉、刺细胞等的分化,为海产腔肠动物的幼虫。31、担轮幼虫:海产种类在发育过程中

7、有一个担轮幼虫阶段,后发育为幼虫。担轮幼虫呈陀螺形,中部有2圈纤毛环,口前的称原担轮,口后的称后担轮,身体末端还有端担轮,前端有顶纤毛束,它们有感觉的功能。担轮幼虫经游泳后沉入水底发育为成成虫。32、面盘幼虫:面盘幼虫是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继担轮幼虫后的幼虫,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环部分突出成为左右对称的翼状薄膜,即面盘(velum)靠其表面的纤毛运动,而在水中游泳。从面盘后的体背的壳腺分泌贝壳,随着幼虫生长面盘退化,沉于海底变态而成为成体33、羽腕幼虫:海星类的浮游性幼虫。身体背腹扁平,体制左右对称,在腹面开口的前方有口前纤毛环,还有口后纤毛环从肛门的前方发出,经身体左右侧缘达到背顶部,这两个

8、纤毛环的轮廓随着发生的进行而复杂化,生出左右数对突起,即腕(larval arm),好象海参类的耳状幼虫,但纤毛环分成口前、口后两个这一点有明显不同。羽腕幼虫和耳状幼虫都是消化管侧方所生的体腔囊的一部向背侧延伸开口于外界这一点和柱头虫类的柱头幼虫一致,暗示棘皮动物与肠鳃类的系统发生关系。羽腕幼虫更进而经过拟腕幼虫期变态而成成体。34、外套膜:身体背侧皮肤延伸形成的薄膜,一般包被内脏团、鳃甚至足,外套膜通常分三层:外层和内层为表皮细胞层,中间层为肥厚的结缔组织35、壳顶:双壳贝及卷贝的顶部36、贝壳:软体动物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都有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贝壳,通常位于身体的最外面,为保护器官。分

9、为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主要有碳酸钙组成。37、闭壳肌:系软体动物瓣鳃类关闭左右2瓣贝壳地肌肉,前后备1对,分别称为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38、外骨骼: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39、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由许多钙质的骨片组成,上有小孔,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40、真(次生)体腔:体壁消化道之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空腔即真体腔。41、直接发育:某些动物的胚胎不经历幼虫时期而直接形成成熟个体的现象42、间接发育:幼体发育到成体过程中在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的胚后发育43、原肾管:原肾管由胚胎的外胚层内陷形成。而且是细胞内管。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涡虫)所

10、具有的原始排泄器官。焰细胞是它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中空的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体中多余水分、液体、废物,把它们送到收集管,再送到较大的排泄管、最后由排泄孔排出体外。44、后肾管:后肾,又称后肾管,由中胚层形成(原肾为外胚层形成)。后肾是一条两端开口(原肾一端开口)的盘绕细管,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内 (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并直通体外(肾孔)45、马氏管:昆虫的排泄器官。是中、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盲管,游离在血腔中,从血液中收集尿酸,送至肠腔中也可调节水、盐平衡46、围血系统:围绕循环系统的管腔。围绕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管腔系统。主要包括环血窦、

11、辐血窦、反口环血窦48、水管系统: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状系统,担负着棘皮动物运动的功能。并兼有呼吸作用49、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面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内体腔液通过它呼吸、排泄;辅助运动。50、皮鳃:为体壁的突起,该处体壁的真皮层退化,是体壁的最薄处。皮鳃腔与体腔相连,是呼吸器官,兼有排泄作用51、步带沟:海盘车类腕下面中间从口至腕端走行的一条沟。左右各有一对步带板并排成屋脊形。贯穿步带板,生有成列的管足,所以又称为管足沟、外侧具有数列可动和不可动的棘刺52、脊索: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来源于胚胎发育

12、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内胚层)53、逆行变态:变态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海鞘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时脊索则随尾部一起消失54、羊膜卵:羊膜卵产生是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环境最重要的特征。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55、斧足:斧足类动物多数都有像斧头形状的肌肉,称为斧足56、世代交替: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更迭出现的生殖方式57、减数分裂:染

13、色体复制一次,母细胞连续两次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只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58、种的双命名法:双名法(林奈 1753年),即每种生物的学名采用署名和种名命名,用拉丁文写出。第一个拉丁词为属名,用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要求大写;第二个拉丁文是种名,大多数用形容词表示,字母均小写属名 + 种加词 + 定名人例:水稻 Oryza sativa L.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 Cohn 187259、物种: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60、有丝分裂:是多细胞生物增殖的主要方式,一般发生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

14、分裂过程较复杂,因有纺锤丝及染色质的形态变化而得名。二、简答题原核生物1.什么是原核生物?其特点是什么?包括哪些类群?答:原核生物是一些由无真正的细胞核的细胞组成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相对于真核生物而言。特点:其细胞核为原核,即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无结合的组蛋白,细胞内不含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等单位膜 包裹的细胞器,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细胞无丝分裂,无典型的染色体,无真正的有性繁殖等。类群: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及衣原体等 )、古细菌类,原核藻类(包括蓝藻和原绿藻)三类。2.细菌的基本形状有哪些?答:细菌的基本形状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之分。球

15、形或椭圆形的细菌称为球菌,如肺炎球菌、杆状或长柱状的细菌称为杆菌,如枯草杆菌等。螺旋形有多种形态。如霍乱弧菌形 。3.细菌的一般构造与特殊构造有哪些?请图示说明。答:细菌细胞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核质体、核糖体、易染颗粒等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菌毛等4.图示并标注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各组成成分。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一层,化学成分简单,特含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薄,分两层,化学成分复杂,特含脂多糖。5.简述革兰氏染色的过程。答:步骤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16、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

17、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阴性与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差异所应起的。 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6.细菌夹膜分哪几类?答:分类:荚膜或大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微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微荚膜。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 黏液层:疏松黏附于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的称为黏液层。 糖萼:介于荚膜和黏液层之间的结构称为糖萼。7.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根据其利用的碳源和能源不同分为哪四种类型。答

18、:光能自养型(光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异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答:1 身体微小:最小种类:23微米 最大种类:13毫米2 原始性: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3 有特殊的适应性: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等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4、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

19、聚合而成的群体,但群体内绝大多数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原生动物具有原始性,它们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所以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2.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答:原生动物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分化,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有分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3.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纲?划分的主要根据是什么?鞭毛纲 动鞭亚纲 如眼虫 植鞭亚纲 如夜光虫肉足纲 跟足亚纲 如变形虫,有孔虫 辐足亚纲 如放射虫孢子纲 如疟原虫纤毛纲 如草履

20、虫划分依据:鞭毛的有无,营养方式,繁殖方式,运动胞器等4.简述有孔虫与放射虫的区别?有孔虫放射虫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肉足纲根足亚纲原生动物门肉足纲辐足亚纲生活史生活在海洋中,分为底栖和浮游型。很少生活在淡水中。生活史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世代交替只有浮游型.外壳一般具有石灰质或其它物质形成的外壳,。有孔虫的壳有单房室壳、双房室壳和多房室壳三大类骨骼包藏在有机体之中,在细胞质内有一个球形、梨形或圆盘形的几丁质中心囊。中心囊将细胞质分成囊外和囊内两部分。囊的表面包以角质膜,膜上有小孔,使囊内外的细胞质相互沟通。壳的成分及形态假几丁质壳,胶结壳,钙质壳,壳多室或单室,形状多种多样有放射状,圆盘状,平旋状

21、,螺旋状,绕形状,直形式等,多为硅质和含有机质的硅质,少数含硫酸锶.有骨针或骨棒,网络状,海绵状,具孔板状骨壳.附:有孔虫与放射虫的地质意义。根据有孔虫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而且还能揭示出地下结构情况,从而对找寻沉积矿产、发现石油、确定油层和拟定油井位置,有着重要的知道作用。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划分对比地层。古气候放射虫组分的变化,可推断相应的温度波动丰度、分异度。恢复古洋流体系水团推测古沉积深度(CCD面)放射虫软泥板块缝合线附近存在的放射虫硅质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海绵动物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从古生物学角度看:最古老的地层中,动物化石最简单,如太古代

22、有大量的有孔虫,晚近的地层动物化石种类多且复杂。2、从形态学角度看:现有原生动物的团藻等群体与多细胞动物相似,为中间类型。3、从胚胎学角度看: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到成体。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2.简述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答:都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的形成,胚层的分化及器官的形成。其中中胚层的形成分为两种: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3.如何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答:海绵动物为多细胞动物,身体由皮层和领鞭毛细胞的胃层组成,有独特的水沟系统。胚胎发育等方面与其它多细胞动

23、物显著不同,故一般认为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4.根据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答:(1)海绵动物没有消化腔,与原生动物一样,只有细胞内消化;(2)没有神经系统。刺激的传递只能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3)无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5.海绵动物的体壁结构一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答:由 2 层细胞构成 ,外层称皮层,内层称胃层,在 2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皮层主要由扁细胞构成,起保护作用;中胶层为一层胶状物质,内有骨针或海绵丝,起骨骼支持作用;胃层由领细胞构成。6.海绵动物的水沟系类型,请举例。答: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它对于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因为海绵动物缺

24、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川行来维持,靠鞭毛的打动,不断地将外界的水连同食物和氧气带入水沟系统里,不断地将废物带到外面去。有性生殖的精子也是由水流又一个海绵流到另一个海绵体内。水沟系共三种类型: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例如单沟型:外界水流进入水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7.海绵动物分哪几个纲?各纲中的骨针的组成有什么区别?答:海绵动物门分为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钙质海绵纲骨针为钙质(碳酸钙),一般为单轴/三轴/四轴型;六放海绵纲骨针为硅质或硅质丝形成的网状,六放形;寻常海绵纲骨针为矽质(非六放)或角质海绵纤维。腔肠动物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5、答:腔肠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双胚层动物,腔肠动物以后的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的;全部水生;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适应固着生活)和水母型(适应漂浮生活);有消化循环腔,能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无肛门;出现原始的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网状神经系统;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发育有浮浪幼虫期;珊瑚纲多数具有外骨骼,有单体和群体,可形成珊瑚礁。2.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珊瑚纲分哪两个亚纲?简述其区别。答:腔肠动物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其中珊瑚纲分为:六射珊瑚亚纲和八射珊瑚亚纲。六射珊瑚亚纲,其隔壁在

26、6个部位生长,且为6的倍数。大多数具钙质骨骼;八射珊瑚亚纲珊瑚体的触手和隔膜各有8个。触手呈羽状分枝,珊瑚虫彼此分开而以共体相连。钙质或角质骨针形成的骨骼。苔藓动物1.腔肠动物中珊瑚纲与苔藓动物的外骨骼有什么区别?环节动物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答:(1)两侧对称、三胚层,具真体腔;(2)身体多为同律分节;(3)出现疣足形式的附肢,大多具刚毛;(4)后肾排泄,闭管式循环,链式神经,表皮呼吸;(5)发育过程一般具担轮幼虫(海产类型都有)时期。2.什么是同律分节?答:体节不但外表相似,而且内部神经、排泄、循环、生殖等器官也按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似的分节现象称同律分节。3.中胚层的

27、出现对动物的进化有何重要意义?4.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答:(1)体腔外侧的中胚层与外胚层构成了体壁,内侧的中胚层与内胚层构成了肠壁,由于消化道有了肌肉,肠道就能自主蠕动,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消化能力;(2)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为肠道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条件;(3)体腔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循环、排泄、神经等系统的发展。5.什么是疣足?疣足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答:从环节动物(多毛类)开始出现了疣足。疣足不是真正的附肢,而是体壁的扁平突起,中央是空的,与体腔相通,无关节。一般每一体节有1对疣足。寡毛类的疣足退化,只保留刚毛作为运动器官。6.环节动物为什么称之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28、?环节动物门有真体腔即有了脏壁中胚层,增强了消化与运动的机能。同时,真分节的出现使其更加灵活,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所以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软体动物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 软体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有3个胚层,真体腔不发达。(2) 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多数有石灰质的外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有循环系统(开管式)和呼吸器官。(3) 除头足类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4) 海洋中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担轮幼虫期。腹足类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2. 软体动物分哪几个纲?请举例。软体动物分为7个纲:无板纲(龙女簪)、多板纲(石鳖)、单板纲(新蝶贝)

29、、瓣鳃纲(文蛤)、掘足纲(大角贝)、腹足纲(马蹄螺)、头足纲(乌贼)。3. 简述软体动物背壳的来源与结构软体动物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都有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贝壳。贝壳剖面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4.软体动物中腹足纲与瓣鳃纲动物的壳的结构与定向。瓣鳃纲这张图是右旋,如果顶部朝上口在左边的就是左旋节肢动物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 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30、。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2. 异律分节及其意义?身体异律分节,即由形态功能不同的体节组成。分节运动灵活。体节愈合增强牢固性。提高了适应能力。为从水生到陆生创造了条件3. 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 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2) 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3) 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4) 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5) 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6) 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 4、 简述节肢动物外骨骼的功能及意义。外骨骼的功能:1)具保护、支

31、持和防体内水分蒸发的功能。 2)骨突与其附着其上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机能。 外骨骼的生物学意义:使动物能够适应广而复杂的环境,尤为适应陆生生活提供物质基础。5.节肢动物呼吸器官有哪些?请各举出一例动物。1) 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2)鳃: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水生甲壳动物,如虾、蟹等。 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4)书肺:体壁向内陷折叠成书页状,如陆生节肢动物蜘蛛、蝎。5)气管: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管状结构,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陆生节肢动物昆虫、蜈蚣棘皮动物1.什么是原口动

32、物?什么是后口动物?答: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2.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答:1.成体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无头部,固着生活。 2 体表有棘状突起,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由钙化的小骨片组成。 3.真体腔发达,特殊水管系统4 次生适应结果(1)运动、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利用管足和棘刺的运动效率低;神经系统与上皮不分开;感官不发达,只有海星腕末端有眼点。(2)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

33、管足、皮鳃和体表来进行。循环主要依靠真体腔。5 有性繁殖, 间接发育,幼虫类型多样3.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所以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4.试阐述棘皮动物的水管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水管系统: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状系统,担负着棘皮动物运动的功能。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面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腕足动物1.腕足动物壳的结构与定向。答:腕足动物的壳为钙质或几丁质,具有两瓣不对称的壳,大的称为腹壳,小的称为背壳。2.腕足动物的分纲,请举例。无铰纲 背腹二壳几乎相等,壳多由几丁质组成,很少有钙质的壳,壳内无主突。如海豆

34、芽。有铰纲 背腹二壳大小不等,壳坚硬,多为钙质,壳内有主突。如酸酱贝。脊索动物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1.1具有脊索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来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内胚层)。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半液态的胞质,外面包有细胞膜1.2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神经腔。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的。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1.3有咽鳃裂: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

35、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具有呼吸机能。1.4次要特征1、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2、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的后方,构成肛后尾3、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4、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也见于某些高等的非脊索动物)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骨骼外胚层的外骨胳中胚层的内骨骼 心脏消化道的背面消化道的腹面神经索实心、2条、消化道腹面中空、1条、消化道背面脊索无有 3.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具有什么意义?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

36、受力者,也是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同时,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能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4.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因此,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有了羊膜卵,可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对水的依赖,确保陆上繁殖的可能。摆脱了两

37、栖类的两栖生活,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陆地纵深发展、遍布陆地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可能。低等海洋植物1.藻类主要包括哪些类群?答:自养性的原始低等植物,构造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单细胞、多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和枝状体等,仅少数具有组织和类似根茎叶的分化。 分类依据:藻类植物的形态; 细胞核的构造; 细胞壁的成分; 载色体的结构以及所含色素的种类; 贮藏营养物质的类别; 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位置各类型; 生殖方式及生活类型等。 藻类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轮藻门,硅藻门除蓝藻门外,原生生物界的藻类为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藻类; 多细胞藻类归属植物界,包括褐藻门

38、,红藻门和多细胞绿藻门。2.简述藻类的生活史类型,并举例。 三种生活史:合子减数分裂(核相交替)、配子减数分裂(核相交替)、孢子减数分裂(世代交替)。 合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生活史具核相交替;仅有1种单倍体藻体;合子或受精卵是生活史中唯一二倍体时期。如衣藻属、团藻属、水绵属等许多种类。 形成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生活史具核相交替;仅有1种二倍体藻体;配子是生活史中唯一单倍体时期。如硅藻门、鹿角菜属和马尾藻属等。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生活史均有孢子体和配子体两种植物体,或有的还有果孢子体共3种植物体。 三、综合题1.无脊椎动物消化系统机能的演化。原生动物无消化器官和排泄系统,靠体表渗透作用呼

39、吸和排泄.靠吞噬和胞饮作用获取营养.海绵动物无消化器官和排泄系统, 没有消化腔。故只有细胞内消化(与原生动物一样)腔肠动物具有原始消化循环腔 。有口、没有肛门 。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称细胞外消化。内胚层的皮肌细胞能伸出伪足将食物包起来,进行细胞内消化。环节动物开始出现消化系统,具有两个开口的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如环毛蚓的消化道自口至肛门为一条直管。肠可分为前、中、后肠:软体动物消化系统由口、口腔、胃、肠、肛门构成口腔 除双壳纲由于头部退化没有口腔外,其它软体动物都有口腔。口腔内有唾液腺,口腔壁有颚和齿舌。节肢动物(1)腺体 排泄器官由腺体部和膀胱部组成。 含氮废物经渗透进入腺体部,再由膀胱部排

40、出体外。如甲壳纲的触角腺、绿腺,蜘形纲的基节腺等.(2)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它直接浸浴在血液中,能大量收集尿酸等含氮废物,送入后肠后,经肛门排出体外。 如昆虫、蜘蛛等。 棘皮动物消化系统消化道短,由口、食道、胃、肠和肛门组成。 2.附肢与疣足的主要区别。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 疣足 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 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单一 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 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不分节 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 有大量肌肉附着 3.从原生动物到脊索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变。原生动物一般无骨骼.肉足纲中的有孔虫和放射虫具有骨

41、针具有支撑身体的作用.海绵动物的体壁中间有一层胶状物质。内有骨针或海绵丝(海绵质纤维)起骨骼支持作用,由变形的细胞特化的造骨细胞形成. 腔肠动物中的珊瑚纲体壁基部首先分泌一个底盘,底盘边缘逐渐上长形成外壁;随着珊瑚虫的成长,它们分泌的骨骼也渐次增加,软体随之上移。环节动物无骨骼.软体动物外套膜能分泌贝壳,用以保护身体. 节肢动物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几丁质是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醋酸酰胺葡萄糖, C32H54N4O21)棘皮动物的内骨骼 起源于中胚层,由许多钙质的骨片组成,上有小孔

42、,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 由钙化的小骨片组成,骨片或彼此成关节,如海星、海蛇尾、海百合等类;或骨片愈合成一整个的胆壳,如海胆类;或散布在体壁中,如海参类。 这些小骨片还可以形成棘、刺,突出体表之外,使体表粗糙因而得名棘皮动物。脊索动物2.3.1脊椎亚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以脊椎代替脊索 脊椎动物以由许多脊椎骨组成的脊椎代替柔软的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中轴。 脊椎保护着脊髓,在前端发展成为头颅保护脑。 4.无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靠体表呼吸.环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过体表和疣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类群。软体动物靠鳃、外套膜或外

43、套膜形成的“肺”呼吸。 鳃 外套腔中体壁的突起(栉鳃),里面有血液流动。水流通过外套膜内壁和鳃丝上面的纤毛打动,从外界按一定方向流经鳃,与鳃内血液方向相反,从而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肺”陆生或淡水种类(椎实螺、大蜗牛、蛞蝓kuoyu)无鳃,以外套膜形成的“肺”进行呼吸。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形式多样,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 1)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 2)鳃: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水生甲壳动物,如虾、蟹等。 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4)书肺:体壁向内陷折叠成书页状,如陆生节肢动物蜘蛛、蝎。

44、5)气管: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管状结构,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陆生节肢动物昆虫、蜈蚣。节肢动物呼吸系统都是体壁的衍生物。 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是体壁向外突起 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是体壁向内凹陷 呼吸机制(气体交换) 有两类: 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与细胞 气体交换其它类型通过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由循环系统完成输送氧气的任务。 棘皮动物的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管足、皮鳃和体表来进行。皮鳃: 为体壁的突起,该处体壁的真皮层退化,是体壁的最薄处。皮鳃腔与体腔相连,是呼吸器官,兼有排泄作用。棘皮动物海参的消化道肠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由此分出一对分支的树状结构,称呼吸树或水肺1、 原核和真核细胞形态特征和区别?2、生物分类:1987年六界生物系统?原核生物:古细菌界、真细菌界、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3、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时期?囊胚期、原肠胚期、中胚层和体腔、神经胚期4、中胚层的形成和体腔出现的几种方式?原口动物均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后口动物由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5、简述藻类植物生活史类型并举例?三种生活史:合子减数分裂(核相交替)衣藻属、团藻属、水绵属配子减数分裂(核相交替)硅藻门、鹿角菜属、马尾藻属孢子减数分裂(世代交替)石蒓属、紫菜属、海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