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51365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隐喻与隐喻理解能力与输出能力(2)3.2语法隐喻的复杂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音系层,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被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那些自然的、直白式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如此;所以为了更好地交际的需要,人们就必须借助其他词汇或语法结构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将一个语义域映射到另一个语义域,或将一个语法域转换到

2、另一个语法域,从而使词汇和意义之间出现一对多的情形,或产生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的情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言是一个社会意义系统,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促成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语言把经验识解为意义并在词汇-语法层得以体现。在语义与词汇-语法范畴的关系中,一方面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有典型的体现关系:名词识解事物或参与者,动词识解事件或过程,形容词识解事物的属性,词组或短语识解一个成分;(element),小句识解一个言辞;结构(figure),而一个小句复合体识解一个言辞列;(sequence)。这是语义无标记的

3、、典型的体现形式,这种典型的体现关系是语义与词汇-语法表征的一致性的反映。然而,一致性关系也可以被打破,语义的体现方式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可能发生变化,如言辞列;可以越过小句复合体被体现于小句或词组中,或通过动词以外的词汇语法成分得以体现,言辞;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动词得以体现,从而构成单个的小句,等等。因此,当我们采用非一致式的词汇-语法结构去识解语义时就产生了隐喻现象。隐喻性的体现方式是标记性的结构(the marked structure),具有重新措辞(re-wording)的特点,比如:原本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被重新编码成了参与者(名词或名词词组);He drove the bus o

4、ver-rapidlydownhill,sothebrakefailed.;这样一个言辞列;结构可以被重新编码成His over-rapiddownhilldrivingofthebuscausedthebrakefailure.;这样一个言辞;或小句结构。范文芳(2007)指出:从本质上说,隐喻化过程就是对已有一致式结构的不一致使用过程,而隐喻式就是依靠语法单位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而引起的。因此,语法隐喻就是语法表达意义的一个变体,是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与一致式相比,隐喻表达式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语法隐喻涉及交叉编码(cross-c o d i n g)并涉及转意;(t

5、r a n s f e r r e dmeaning),Halliday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语义交合;(semantic junction)(Halliday &Matthiessen,1999:243,260)。在一致式体现中,一个语法范畴只能体现一个语义特征,而在隐喻式体现中,一个语法范畴却能体现两个或多个语义特征。换言之,在一致式体现中,动词体现过程意义,名词体现参加者意义,介词或副词体现环境意义。但在隐喻式体现中,动词词组可能既体现过程意义,也可能体现参加者意义;名词词组可能既体现参加者意义,又体现过程意义。Ravelli (1988:137)对这种隐喻体现方式做了直观的描述:在

6、此图中,S表示语义选择;(semanticchoice),C表示一致式选择;(congruentc h o i c e) , 而M表 示 隐 喻 式 选 择 ;(metaphorical form)。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致式在语义层只做了一次选择(S1),而隐喻式在语义层却做了两次选择(S1、S2),属于语义特征的组合;(combinationof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具有语义复合性;(semantic compound),因此隐喻式在意义层面比一致式要复杂。这种复杂性是由隐喻性选择本身所决定的。范文芳(2007)认为,语法隐喻过程具体涉及三类语法域

7、之间的相互转移:词汇语法范畴间的转移;语气域间的转移和不同级阶之间的转移。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使用决定了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一致式在走向隐喻式的过程中,名词化起了重要的作用。Halliday(1994:352)认为,名词化是形成语法隐喻最重要的手段,是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名词化的压缩打包过程中,一致式所表达的某些意义就可能会被压缩;,但也会附带上其他的语义特征,从而构成语义复合体(semantic complex),因为名物化既可起名词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表达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其实质是语法与语义的交互匹配(cross-coupling)。请看下面的例子:(a) is i

8、mpaired by alcohol(b) alcohol impairment例句(a)属于非隐喻式,只有一种解释,而例句(b)是语法隐喻的名词化结构,这个表达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alcohol impairs或是alcoholisimpaired;而很显然,是名词化表达式增加了例句(b)的语义特征。如此看来,语义的压缩以及语义的增加是造成语法隐喻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一致式可以体现语义的单一体;(semantic simplex),而隐喻式则体现语中国外语义复合体;(semantic complex)。3 . 3认识语法隐喻的复杂性,有助于增强对隐喻式的理解能力R a v e l l i(

9、1988)认为,造成外国学生在掌握英语语法隐喻时比较困难的根本原因是语法隐喻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一致式语言是人们在典型范畴内对真实世界的直接表述,表达形式就其本质而言相当于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原型的最佳代表,它的语义在词汇和语法结构层面上与真实世界有较强的相似性,其表述方式与真实世界中具体事件有着自然联系,更多体现出较为直观的形象思维,因此,它较为通俗易懂。而隐喻式表达则恰恰相反。比如,由于选择了名词化形式,所体现的语义受到压缩,使直观形象的动词语义概念转换成为抽象名词概念,使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事件的逻辑关系均被压缩掉了,从而脱离了真实世界相似性和基本层次认知范畴。根据Halliday(1985,1

10、994)的观点,语法隐喻会增加语篇的词汇密度,而词汇密度越大,理解的难度越大。语法隐喻导致理解困难看似由于语义压缩造成,其实名词化现象本身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相对动词词组体现过程,名词化使语义也变得不那么直观形象,它体现的是一种抽象思维。范文芳(1996)曾对决定语篇难易度的因素做了分析,认为语法隐喻是影响语篇难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她认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的含量越高,语篇的难度就越大。语法隐喻在语篇中的大量存在增加了语篇自身的认知难度,降低了语篇的可理解性,因而降低了学习者的阅读速度。因此,语篇中隐喻式表达结构的出现,就会对读者的认知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包含语法隐喻越多的语

11、篇会对阅读造成更多困难,其原因主要是理解隐喻表达式需要涉及更多抽象思维活动和脑力活动。例如:(a)Iftheitemisexposedforlong,itwillrapidly deteriorate.(b)Prolongedexposurewillresultinrapid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例句(a),is exposed… will rapidlyd e t e r i o r a t e;所表达的是现实的、具体的过程意义,而例句(b)转换成了隐喻表达式,名词词组Prolonged exposure;和rapiddeteriorationof

12、theitem;所体现的是抽象概念。由于动词的名词化使语义也变得不那么直观形象,它体现的是一种抽象思维,况且这些抽象概念已被压缩、打包,从而失去了参与者意义、逻辑意义,因此语言学习者在理解这类语言结构时需要做出更多的认知努力。由于语法隐喻体现的是较高程度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对它的应用和理解与认知程度和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系统,充分理解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理清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关系,掌握语法隐喻的本质和生成规律-语法域之间的转移是语法隐喻的实质,对及物系统(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的不同选择涉及不同级阶的语法转移(grammatical shift),从而产生隐喻式表达。概念隐喻通过将所构建的经验意义(过程)进行转换,以达到形象、生动、新颖等效果,体现在词汇语法层产生名词化,往往涉及从上往下的级转移。人际隐喻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说话人常常使用某种更为明晰、复杂的词汇语法形式表达各种情态意义;或者用更加礼貌、得体的表达法维持或调整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词汇语法层体现为各种自下而上的级转移(刘承宇,2005)。对语法隐喻本质及其复杂性的充分认识无疑有助于学习者提高隐喻意识,增强语言学习者对隐喻表达式的理解能力,从而消除在语言交际中由语法隐喻现象所造成的障碍。4语法隐喻与隐喻输出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