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53373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经济来源与生活秩序的影响自 18 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人口过剩与耕地不足的严重问题,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嘉庆初期,中国沿海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开发,但同时内陆人口大量迁移到沿海地区,导致沿海人口急剧增长,至鸦片战争时期,沿海人口经到达 7548 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22 人,成为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剧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一,人均 4亩地土地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的粮食需求,而沿海地区在1840 年人均占有土地数量仅为 1.76 亩;其二,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环境下,农民的土地占有量大大下滑,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清中期福州

2、士绅赵宝玉奉命对全省土地状况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全省一年的粮食只够维持半年,原文如下:计每口得田不足一亩。一亩之人,岁以谷三百斤为率,是每口仅得半年之食;。珠三地区、江浙地区、闽南地区原为鱼米之乡,至清代中叶每年的粮食都已经呈现无法自给自足的尴尬局面。鸦片战争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通过瓷器及茶叶贸易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而西方廉价的纺织品、工艺品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显然无法满足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鸦片战争无法避免的发生了。鸦片战争对生活在主战场的沿海居民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正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一、对居民经济来源的影响(一)男耕女织经济的破坏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商业入侵,

3、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受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在沿海的五个开发口岸,中国的贸易逆差明显增加,据统计 1943 年中国的进口总额是出口总额的7倍。在棉纺织行业中,1843年到1846年间,棉纺品的进口总值从鸦片战争前的73万英镑增加到203万英镑,大量廉价纺织品在中国的倾销导致国内纺织业濒临破产,沿海地区家庭纺织业衰退严重,厦门、广州附近的本地布滞销,沿海地区居民的手工业凋零。同时,战争赔款加上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当时沿海地区流通的白银相对短缺,对于银本位的中国产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二)被迫变为产业工人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失去土地、手工业破产等原因变为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迫成为国内

4、兴办的近代企业和国外企业的产业工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士绅开始参照国外企业模式,兴办了近代企业。在国外资本与洋务运动的刺激下,洋务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萌芽。19 世纪 60 年代,外国在沿海地区的企业有 28 家,雇佣沿海居民成为企业工人四万一千多人。这些居民在外国企业中学会了使用机器、得到了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培训,之后又流入洋务运动产生的企业和民间资本运营的民营企业。例如,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虽然一部分产业工人是从国外雇佣来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从沿海当地居民中招募,在 1864 年,两厂的当地产业工人数分别是14379 人和 5812 人。以发昌机器厂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于 1866 年创办,创办之初

5、吸纳当地居 1200 多人成为产业工人。沿海居民在受到英国等外国企业的剥削的同时,也受到了外国企业的技术培养。沿海居民通过国外在华企业的雇用成为技术人员。以 1867 年李鸿章创办的泉州船政局为例,该厂同法国日意格、德克碑等厂签订培养人材合同,5 年内共将沿海居民 780 多人进行了产业技能培训。这些居民经过培训后,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操作设备并能自行生产。在本国技术人员主持下,陆续制造了十余艘兵商轮船,基本上已具有独立制造能力。二、对居民生活秩序的影响(一)生活秩序的破坏鸦片战争在沿海地区爆发,大量百姓被征调到前线打仗,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大部分成为流民。鸦片战争期间,由于英法等国军队的破坏和

6、掳掠,直接对沿海居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据文献记载,外国侵略者经常洗劫商船,封锁中国的海域,由南海一直延伸到渤海湾,整个沿海的海上贸易,几乎全部陷于停滞,大量手工业者、水手、商人变为失业人群。沿海居民的生活压力更加的沉重。出现了如广州居民武装反对英国人企图在珠江南岸强行租地的斗争,福州居民反对洋人入城的斗争,还有天地会以及太平军的起义。战争给沿海居民生活带来的难以估量的破坏。(二)洋人入城与沿海居民的冲突在各个通商口岸均发生过反对洋人入城的冲突。以广州最具代表性,广州绅士李延年等联名上书要求阻止洋人住进广州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第三款的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

7、海之通商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处城邑 。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反入城斗争使得英国公使公然威胁说,如不允许进城,则不归还鼓浪屿,并撤退领事。又例如,福州南台本是商贾云集之地,英国人在此经商或因语言不通,或因买卖竞争,福州人与英国人的冲突时常发生。这就造成愈演愈烈的对立情绪。就此发生了 1850 年的神光寺事件。1850 年 8 月英国金执尔代理领事安排两个传教士租住了乌石山下神光寺。这引起福州士绅强烈不满,他们自发的粘贴告示要求英国传教士立即搬离,甚至要求铸炮调兵招募水勇用武力将英国人赶出福州。这次事件导致的中英关系紧张。三、移民潮的兴起(一)移民政策的改变闭

8、关锁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严禁沿海居民移民海外。根据大清律令的有关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居住耕种者,俱以通贼论处斩;。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这项政策清政府限制乏力。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于 1860 年签订了北京条约,该条约第五条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将与英(法)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船只,毫无禁阻。;从此华工出国由非法变为合法。美国为加快西部的开发,强迫清政府于 1868 年签订蒲安臣条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两国公民与臣民为了好奇、经商或作为永久居民者,彼此从一国自由移民到另一国对双方都有好处。;在列强的多次要求下,清政府被迫废除了既禁止出洋移民回国,违则处死;的法令。废除禁止移民的政策使列强在华掠夺劳动力合法化,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移民潮的出现,移居海外的人数明显增加。19 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偷渡海外的事件仅发生 521 起,鸦片战争结束后至1873 年,据统计,出洋的沿海居民约达 1 千万人次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