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84852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越勋-201101010330-中国考古学通论-耿纪朋-课程论文 浅析大盂鼎.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课题论文题目:浅析西周大盂鼎的纹饰及造型提纲:1.简述青铜时期特征,青铜时代的分期。 2.鼎的作用,大盂鼎的纹饰与造型的介绍与分析。 3.同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与造型的介绍和分析。 4.结语。一 简述青铜时期特征,青铜时代的分期青铜时代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铁器时代开始之前的历史时代。青铜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由于人类发明了青铜冶铸技术,并广泛应用青铜金属原料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大的变化,因此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时代的进步,石器时代的结束。我国青铜文化出现的历史,至少有400

2、0年。它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中,就出土有铜器,有红铜也有青铜制品,但出土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只有小件的工具和装饰品之类的器物,而青铜器更少见,说明龙山文化阶段,黄河流域已出现了铜金属的冶铸技术,但青铜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还不能说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黄河流域最早的青铜文化,典型的是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已发现有较多的青铜器,其中有劳动工具、兵器、容器和装饰品,器物造型粗糙,形式简单,但有一定的数量,由此标志着二里头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二里头文化出现的年代在当在4000年前。我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到铁器时代的到来,

3、大致经历了1500多年,这一段历史年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夏、商、周时期是奴隶时代,因此,我国青铜时代也是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所以,青铜时代的标志,除青铜器的广泛应外,奴隶制的社会形态,也是其中之一。郭沫若把我国的青铜时代划分为四期:即鼎盛时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鼎盛期的历史从商代到西周时期;颓败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中叶;中兴期从春秋中叶到战国末;衰落期从战国末年以后。后来,郭宝钧把中国青铜器时代划分为五期:即殷商时期(郑州二里岗文化),殷商后期(安阳殷墟文化);西周期;东周前期(春秋),东周后期(战国)。我国青铜文化的兴盛期,大致在商代早期。青铜文化的繁荣,大致在商代

4、后期和西周初期。二 鼎的作用,大盂鼎的纹饰与造型的介绍与分析鼎在古代用以烹煮食物和盛储肉类的器物。一般来说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亦可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类。有一种形制由大到小排列的的鼎,被称为列鼎,周朝时期列鼎的数目多少也代表着地位的高低。列鼎通常都为单数。九鼎是为诸侯所铸做的,七鼎和五鼎都是为卿大夫所用,三鼎和一鼎是士级所用。天子之制则为十二鼎。可时至今日也没发现周天子的陵墓,所以这个记载还有待考证。当然列鼎中的九鼎不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也是记录功绩的礼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5、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的腹部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所以比其他青铜器更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大盂鼎又称为廿三祀盂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礼村出土,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赠苏州潘祖荫,最后在1951年潘达于先生将其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是周康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浑厚典丽,是世间珍宝。高101.9厘米,口径78.4厘

6、米,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大概为:周王告诫盂,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德政。其书法的体势严谨,字形和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庄凝重的艺术效果。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双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口沿下及足上部均饰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有扉棱,下加两道凸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是神、人、兽结合器形厚重,神秘狰狞。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趋向写实,突显艺术性。春秋战国纹饰华美写实,走向民间和生活。秦汉时期纹饰简洁明快。青铜器的纹饰有饕餮纹、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

7、、蛇纹、鸟纹、凤纹、蛇纹、波纹。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 先识览,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正面为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做长身卷尾之形。龙是传说中的动物。龙纹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躯体与一爪。夔纹,表现一种类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脚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发展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歧,或身做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龙纹卷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呈螺旋盘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龙纹双体龙纹,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

8、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龙的整体展开呈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装饰在方彝或房顶口沿上。龙纹交龙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连接式,龙的躯干有规律地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也有呈多叠式。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的头部,一对突起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做得很小作为附饰,有人认为是蚕纹。蛇纹蟠虺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鸟纹,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做对称排列。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

9、饰的环型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有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显,神秘诡异,气势逼人。三 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利,西周早期青铜器,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就是现代的碗。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垂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器物腹部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底,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用兽面纹装饰,四隅饰蝉纹。利簋高2

10、8厘米,口直径22厘米。西周颂壶,是件盛酒器。性质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于西周晚期。器物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垂鳞纹及窃曲纹。壶口内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文。四 结语 我国的青铜器文化历史悠久,而且灿烂辉煌。就单从盛食物和酒的器物造型上,就千变万化。纹饰更是精美绝伦。造型与纹饰的艺术价值极高,这些青铜器也是那个时期社会、宗教、政治、文化高度浓缩的物质代表。给我们讲述着那个年代的美学、历史等等。如果将历史与审美一同谈论,那么青铜器就是中国的原始先民们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的验证。美学的发展从先民们的抽象思维体现在石器上,抽象的将生活中的动物或人体现在陶器瓷器的纹饰上,再到将铜器铸成各种形状还附带立体花纹,先人们的独特思维创造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参考文献: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修订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