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9376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历史必修二 经济文明发展历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采集经济还不是农业)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方:黄河流域,代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六畜” 五 谷:粟.、稻、麦、稷、豆 六 畜:猪、马、牛、羊、鸡、狗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和石器B.商周时期: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

2、广泛使用(赵、燕遗址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2. 牛耕和犁的使用 A.春 秋后 期:牛耕出现 B.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C.西 汉时 期: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D.唐 朝时 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唐代不用人力)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2.古代水利工程A.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B.西汉:漕渠、白渠C.西域:坎儿井(起源于西汉,因地制宜)3.治黄(汉代,王景治黄)四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2.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铁农具、牛耕私有土

3、地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 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从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井田制商周:井田制的出现公田: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占有,田地居中 私田:劳动者拥有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上

4、层建筑是分封制2.井田制的瓦解和崩溃A.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崩溃,表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B.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打破公私田界限税制改革,加速井田制崩溃 C.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按亩数征税 晋、楚、郑改革D.改革实质:土地私有制合法化E.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是对土地私有的肯定 “依军功行田宅”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二、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古代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 A.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收入用于君主开支 B自耕农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 原来公卿贵族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田” (1)地主来源:军功受田者 ;通过土地买卖获得的田地汉

5、代:通过土地买卖强占土地 (2)土地兼并的原因 (3)明清:商品货币繁荣,占田土普遍,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2.土地兼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不安3.抑制措施: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沿用三、租佃关系的日趋完善 1.东汉私人大地产及经营方式 特权地主阶层和大田庄的兴起:大田庄特点:极强的自给自足能力田庄制下人身依附关系田庄发展:兴起:战国 普及:汉代2.租佃关系战国产生; 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黄河流

6、域的山东、山西(以崤山为界:传统经济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两汉时期的江南: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弱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2.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南迁的原因:天:天灾 官:政府徭役军:供给军队物资 钱:高利贷 愚:经营不善2.南迁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次: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唐后南方人口增加,经济实力提高 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第三次人口南

7、迁。三、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1.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北方移民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南方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2.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初步开发 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大城市例如建康(江苏南京)隋唐时期江南的进一步开发:经济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影响:文化的南移,人才密布“财赋之地,人物渊菽”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1.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 冶炼技术:炼渣含铜量仅为0.7% 特 点:种类齐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用 途:

8、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生产工具(少量)等2.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工艺:从块炼铁到生铁(春秋时期) 从块炼钢(春秋时期)到灌钢法(南北朝时期)冶铁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使用,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焦炭:南宋末年使用,明朝流行(二)、衣背天下1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技术:(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

9、、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三)、从烧陶到制瓷(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

10、琅彩。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1官营手工业(1)产生:西周时期。(2)特点: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3)地位: 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评价: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

11、,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2)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3)经营方式的变化: 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

12、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五.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发展一直受农业发展的制约;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响应变化;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组织形式并存;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原始商业;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13、产生;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使用,出现都会;5.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成为大都会,西域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6.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7.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8.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商人集团出现。二、城市的繁荣1.周秦至唐代:市坊制度严格,控制商业发展;2.宋代:打破市坊制度,经济繁荣;还出现了夜市. 晓市. 草市3.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带动沿路经济发展;4.唐宋时期:“陶瓷之路”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广、泉、

14、扬、明、杭、登州;5.明清时期: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兴盛,人口众多。三、重农抑商1.早期商业:统治者重视和鼓励,民间商业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 形成:战国时期 身份上: 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商鞅变法“农本商末”,“重本抑末”经营范围: 实行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征税:“重关市之赋”发展: A西汉 汉高祖:限制商人生活用品,限制商人购买土地 B汉武帝: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C影 响: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无法与国家抗衡松动:中唐:鼓励海外贸易,官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加强:明清:A.措施: 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B.影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15、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和停滞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背景:1318世纪明清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1.农业生产的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30多种工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双季稻大面积推广,产量增加。玉米、番薯引进和推广,广泛 植棉。2.私营手工业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流通,货币的使用,商业资本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兴旺4.综合国力强大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GDP在世界总值中比重高(17201820年间高于整个欧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多(19C初,10个拥有50万居民的城市,中国占6个)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

16、区之一(明中后期至清前期,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二、资本主义萌芽1.主要特征:(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2.苏州的劳动力市场:“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3.景德镇的雇佣劳动和生产组织:“计日受值”4.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A.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对“本末”的认识压制体现:禁止开矿,限制商人和工场主活动,拆毁船只B.闭关自守禁海及原因:清朝:“天朝上邦,物产丰富”;防范“外夷”后 果:脱离世界发展趋势,失去利用对外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17、、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三、近代前夜的危机不利于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因素: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殖民掠夺: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地盛世中的危机:闭关自守;打击工商业;文化专制;摧残近代化萌芽;鸦片的输入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一、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1.马克.波罗游记的影响1415C,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亚洲是欧洲贵重商品主要 来源地例如:丝绸、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糖、香料等2.寻求与东方直接进行贸易的途径:高额商品利润的驱使3.强化王权和对外扩张的需要:西班牙、葡萄牙 4.传播基督教的动机:“圣战”5.欧洲造船

18、和航海技术的进步12C末、13C初,罗盘针传入欧洲航海地图的完善造船技术的进步6.地圆学说二.开辟新航路人 物时 间支持国家到达地区影 响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王室非洲好望角发现好望角达?伽马14971498葡萄牙王室葡萄牙非洲印度开创东西方最短商路哥伦布1492年西班牙王室美洲发现新大陆麦哲伦1519年西班牙王室环球航行,死于菲律宾证明地圆说三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各大洲商业联系的建立和加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2.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早期殖民和资本原始积累美洲金银矿和种植园经济4.跨越大西洋奴隶贸易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

19、5.大量白银流入亚洲欧洲人购买亚洲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从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16C)1.A.葡萄牙在亚非分别建立殖民据点马六甲、印度、印尼沿海据点和岛屿及中国澳门以及美洲的巴西 B.主要方式:暴力抢夺和敲诈勒索2.A.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帝国以及亚洲的菲律宾 B,主要方式掠夺金银,强迫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采矿大庄园和大种植园驱赶印第安人 到庄园劳动役使非洲黑人奴隶从事单一作物生产二、荷兰的殖民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1.荷兰成为世界头号

20、贸易强国 A.16C时,荷兰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B.17C上半叶,荷兰海上贸易进入黄金时代,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贸易范围:西北欧、 亚洲、西方“新大陆”2.大型商业公司和垄断香料贸易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又成立西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三、英国的殖民帝国的崛起(18世纪)1.海盗劫掠和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海盗德雷克被英国女王授予骑士称号.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2.最大的殖民地国(18C下半叶)范围:北美、西印度群岛、印度3.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积累主要来源:殖民地商业活动和掠夺(东印度公司)4.黑奴贸易:推动英国工商业发展

21、,提供廉价劳动力(三角贸易)对非洲人摧残,非洲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1根本原因: 市场需求的扩大2时间: 1760年左右(18世纪60年代)开始3过程: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连锁发明纺织和铁路成为两个主 要领先部门4重要发明成就: A.1765年,瓦特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蒸汽动力应用于生产, 被喻为“工业城市之母” B,1807年,汽轮问世,加强洲际联系 C.1814年,乔治?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D,1825年,第一条铁路通车,从此进入铁路时代5.结束:到19世纪中期,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

22、。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6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1.第二次工业革命1)根本原因: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2)时间:1870年左右(19世纪70年代)开始3)重要发明成就: 1866年,德国科学家韦纳?西门子试制出发电机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世界第一部电话;1879年,美国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3年,戴姆勒发明汽油机;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第一辆汽车 1895年,意大利马克尼发明无线电通讯1897年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辆飞机4)影响:1.人

23、类进入电气时代 2.垄断产生,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三、工业化企业状况工业时代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机器生产和工厂形成工厂制度: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化初期中小企业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者2.第二次工业革命 大企业时代到来背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各国财团 美国: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 日本

24、: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 法国:“二百家族” 德国: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各国的大财团及优势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甚至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经营模式上,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原因: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等经济特权,洋货大量涌入中国(2)表现:东南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

25、破产,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中国近代企业产生(1861年至1895年)1.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原因):内困:19C50年代60年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江南)外患:帝国主义 的侵略(京畿);企图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目的:“自强”、“求富”2.洋务派军用工业(自强)典型工业: 1861年,曾国藩,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中

26、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865年,李鸿章,当时国内最大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弊端:消耗高,效率低; 官员贪污成风;技术水平不高,依赖洋人。3.洋务派民用工业(求富)1881年,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时间:19世纪70年代(2)原因: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是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下(3)代表性民族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1869,民族企业的开端 广

27、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条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要求。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发展:19041907年,新设纱厂11家,资本共663万余元,纱锭18万(5)实业救国热潮和著名企业家张謇南通开设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收回利权运动(针对帝国主义掠夺路矿权利)2.民族工业困境因 素 :1.列强利用雄厚资金和强大的技术压制2.清政府征收重税,敲诈勒索依赖性 :1.外国资本主义祝大椿上海公益纱厂改由中英合办 2.寻求官府庇护与衙门打官司(3)阻碍根源: 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阻碍 第12课 民国

28、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历史条件民国建立及倡导国货等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915年,抵制日货、五四爱国运动2.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轻工业发展迅速: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重工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化学工业代表人物:范旭东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碱厂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目的:变占领区为军事和工业基地,适应侵略需要政策:“适地适产主义”1940年10月,国土计划设定纲要内容:在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 在中国东北由伪满洲国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 在华北

29、开发矿业、盐业;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实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的体系之中。手段: A掠夺和控制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B 控制和垄断金融和对外贸易 C. 管制物资,掠夺劳动力三、民族资本的困境1.、三座大山的压迫封建主义的压迫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打击民族工业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2.官僚资本的概念: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A.服饰的改良1.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 2.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3.中西合璧的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B,“断发”

30、和放足具有政治色彩1.清末民初的“断发”风潮1910年,清政府颁布自由剪发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剪辫通令2.自维新运动开始的不缠足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创不缠足会草例,成立“不缠足会”(起步早但完成时间晚)。C、建筑和住宅1.西式建筑在租界出现 2.北方的大院和南方的里弄 3.大城市的高级住宅和花园洋房二报刊和电影1.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19C)2.近代报刊的发展1872年,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先河。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3.近代电影的发展19C末,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中国最早

31、放映的电影1905年,北京京剧短片定军山中国第一次自摄电影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931年,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4.报刊和电影的社会影响: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视野。三移风易俗1.礼教影响下的清代传统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2.民初礼仪彰显自由、平等的精神:鞠躬、握手;3.民国以来婚俗的变化旧式婚礼情况新式婚礼情况1.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1.自由恋爱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3.会亲(即订婚)2.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

32、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国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婚姻风俗的改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广大的内地及农村地区基本没有变化4.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的注目。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第14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铁路运输的优势: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2.中国早期的铁路建1881年,唐山开平至胥各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1888年,2000米宫廷

33、专用铁路落成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詹天佑3.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状 态: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为4800千米,90%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修筑铁路330千米,后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始终未步入正轨。影 响:1.迫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2.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急迫二、水运与航空1.轮船招商局和中国水运业的艰难发展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1918年,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1918年,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订以北京为中心五大民航线路”三、从驿车到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

34、告成立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年,福建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自办电报开端四.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改变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多彩多资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内容:A.农业-余粮征集制 B.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D.社

35、会劳动-强制劳动属性“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二.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内容:A.农业-以余粮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C.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D

36、.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意义: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背景:A.斯大林逐渐成为苏最高领导人; B.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及五年计划的开展; C.取消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3.表现:A.单一公有制经济;B.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消

37、极影响: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D.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E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的经济体制产生重大影响5.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黑色星期四(经济大危机(19291933)1、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B,具体原因

38、: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C,直接原因: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崩盘(购买生活用品的钱用来投资股票)2.危机的发生和表现发生: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 表现:银行失去信用倒闭企业没有资金破产工人失业3.特点: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破坏性严重4.影响: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

39、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危机加剧.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A.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恢复 银行信用。B.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行动”C. 调整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D.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举办公共工程,提供结业机会。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直接影响: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间接影响:

40、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使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凯恩斯主义1.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和理论(19C):市场“看不见的手”自身去调节市场供求关系2.凯恩斯主义兴起的背景:20C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3.主要理论内容:政府(看得见的手)调节社会生产。4.影响: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存在。5.战后凯恩斯主义衰弱(20C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放弃

41、了自由放任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B, 制定经济计划(日本)C,. 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美国)3.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原因:生产力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大)1.“人民资本主义”:企业普通职工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资金。但是企业决定权仍然在少数大股东手中。2.“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

42、控制力下降,由专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事经营。 影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管理人员成为“中间阶层”重要组成部分。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社会福利资金组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英国、丹麦1/3以上)2.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3.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英国等福利发达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4.社会福利的影响:好处:低收入阶层有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弊端: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5.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代:1850年1914年第二个黄金时代:1950年1973年6.1973年滞胀时期: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7.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根本性问题 农业问题长期徘徊不前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