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研究 摘 要: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如何进行人文性构建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阐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性构建必要性入手,进而从教学体制、教学观念、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具体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人文性构建。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人文性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046-01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因其特定性质的关系受到重点关注,语文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
2、代人才的素质乃至国家的国计民生。在新课改中,对高中语文教学就提出了“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在近年新课程标准的大力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意识逐渐被激活与释放,正在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无穷的活力与激情,积极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接下来将就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进行探讨。 一、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性构建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观念、态度等进行最基本的熏陶与感染,对语文教学的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期望与要求就需要我们重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构建。 具体而言,语文课堂中在情感与动机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人文性的关注,引导学生对人类历史的“精神遗产”进行学习,有着以下
3、作用:具备充分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人文性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课堂提供了更广阔的个性化空间,对学生与教师都赋予了很强的选择性,学生可以将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自身的学习更好的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构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创设人文情境,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与领悟中潜移默化,拓宽学生的认知面,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构建的几点建议 第一,避免随意性,健全教育体制。 建立一个健全的高中语文教育机制,给教学活动带来充分的生机与活力,不但可以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学生发展的全新
4、理念,也注重了学生与教师的多元性发展,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建构的可靠保证。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与趋附性都是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性构建的绊脚石。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思路清晰连贯,取材有序,结构合理的健全的教育体制,进行随意性教学,人文性构建就无从谈起。健全的教育体制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去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思维品质,增加他们的表达能力。 第二,杜绝功利化,摆正教育观念。 高中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构建牵涉到教学的各个层次,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改革,因此其最根本的改革还在于大众教育观念改革,要解决内部因素就需要改善外部环境,教师,家长,
5、社会各方面都应该摆正教育观念,学校不应该只注重升学率、高分段以及名牌大学人数等功利化的指标,家长和教师要修正只看学生的成绩,不管他们精神世界的功利化形态,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只刻板的按照书本模式进行应试学习和单一的练习。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改革,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构建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学生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个性发展和升华。当我们的语文教育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时,也就成功地实现了人文性构建。 语文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字之美也往往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想象、回味来感受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听与读,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一个个白底黑字中蕴含的五颜六
6、色。我们知道,一个人学习东西,首先就是听,只有通过听,才能够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学生在最开始也只有通过听才能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在完成课本上的教学之余,多读一些富于想象力和美感的文章,让学生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同样,读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需要读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且不谈这句话的科学性到底有多少,但是起码的一点,读书,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的。要让学生多度一些散文、古诗等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第三,去程式化,改进教学方法。 不可否认,建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意识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将课堂和课后相结合,多媒
7、体与实物教学相结合,落实活动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切实的感受和体验,更快更深入的融合到学习主题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内容的改进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改革,传统的单一性,封闭性教材已经无法体现丰富的人文性关怀,在教材具体的板块中,都应该以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支撑点与立足点,每个专题都要融入充分的阅读和鉴赏、表现和交流。创设情景的核心是激情引趣,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教师的激发与组织。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景模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来激情、激趣、激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自身潜在的巨大的学习内驱力,使之产生亢奋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
8、态度,自觉地进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生成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学生生成的问题肤浅、价值不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最终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摒弃简单化,改革评价体制。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评价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一个无法进行多元性、发展性评价考核的学科也就无法成功地进行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向前发展,以对写作的考核为例,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考核评价就不能只简单地去衡量学生的写作基础,还应该去关注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写作态度与个人情感。
9、全新的人文性评价体系一定是充分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贯彻现代的教育潮流。在评价体制方面的人文性构建就体现在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不再以分数作为参考标准,不再进行简单的应试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到充分的认可,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兼容薄发的语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人文理念的缺失与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2】 郝德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发展性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3】 王建.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论 J.现代有语文(教学研究),2008(4). 【4】 王建. 当代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人文主义特点及教学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