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13427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过程追踪甘旭(成都市树德中学)物理模型建立是贯穿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题型分析物理情景,创设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的根本,而如何让学生构建物理模型,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视频演示、课堂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从中观察了解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但怎样将之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将一些无法眼观的现象通过自己的思维构建出来,这就需要在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过程重视。1.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学习中,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F浮力 物理概念与规律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是对物理现象的理想抽象,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仔细分析该规律来源的

2、过程,例如:在初中浮力一章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通过让学生将手放入水中,将足球压入水中去感受自己手掌所受的作用,初步认识到浮力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也让学生知道,浮力发现的第一步来源于生活与自然;其次,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过度到理论上去证明它的存在,比如:下面这个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将手放入水中的过程,然后将一块石头按照下面的方法放入水中,注意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这样做让学生将自己对浮力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数据转化为了定量的认识,知道浮力的确是存在的,且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最后再将实验过程模型用黑板或者多媒体软件展现出来,将学生对浮力的抽象思维具体

3、化,可用简单的模型图将其展示:在浮力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让学生感受浮力的环节,和一步步的从生活到模型,可能学生在理解起来会很突兀,会觉得生疏,且这样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种从生活过度到物理模型的方法,学会这样的一个转化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书上在这之后还追加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在文字旁边也是附注有生活及物理模型的讲解,可见,在这一节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在这其中去渗透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物理过程的追踪。2.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掌握分析过程2.1 在具象思维下的过程注重例: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

4、速行驶,汽车鸣笛,经2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多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V340m/s)。该题是声学和运动学的一个初步结合,此时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有限,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需要老师从旁指导,最好结合多媒体教学及模型教学ABC分析:该题关键是能够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知道在发出声音以后,车还在继续移动,而第二次听到声音的地点已经不是原来的A点,应该是在C点听到声音;第二,解决了以上问题,是否能画出上面模型图,或者在脑海中是否能想象出这样一个物理情境,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解:A点汽车鸣笛,车继续前进,在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AC=V车t SAC=15m/s2s=30m声音走的路程是

5、A-B-C,根据题意得: SABC= V声t SABC= V声t=340m/s2s=680m所以,此时距离山的距离为SBC=(SABC SAC)/2=325m而还需的时间为 t= SBC/V车=325m/15m/s=21.7s可见,该题对过程的分析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若对过程分析得当,思路比较清晰,则学生可在刚接触物理的时候了解物理的解题方法,知道物理解题中过程的重要性,对以后学生培养物理的思维方法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2在抽象思维下的过程注重电学一直以来过程分析是学生的难点,学生没有实际经验去比较,但是在学习了前面的基础知识后,应该在基础规律的知道下了解,电学题型,过程分析也很重要。例1:

6、如图所示,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10W。当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C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移动滑片P至b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则电源电压U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分别为 都少?常见学生解法:因为电源电压不变0.3A(R0+R/2)=0.2A(R0+R)故解得:R=20将其带入右边:U=6V这种解法在结果和思路上都是正确的,看似没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在对待物理题时长期的用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这对学生物理模型的建立,对过程的分析能力是不利的,特别是初中物理知识还比较简单,如何开始逐步建立学生的物理模型,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讲课和联系中都要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深化,故这道题笔者认为

7、应详解如下: 解:因为电源电压不变,在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故: 当滑片P在中点c时:I R0+I R/2=U0.3A(R0+R/2)=U 当滑片P在b端时:I R0+ I R=U0.2A(R0+R)=U故解得:R=20 U=6V在这道题解题过程中笔者多加了一些文字的叙述,将每一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式交代清楚,且没有将之合为一个等式,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对过程的分析,重视这是一道要分析过程的题型,从解题中理解过程的重要性。例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2为20欧。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在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滑片移到中点时,电流

8、表的示数为0.45A,滑片移到a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9V,求(1)电阻R1的阻值(2)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电阻(3)电源电压U若上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注重了过程的分析,那么在这道题的分析中思路就要清晰很多,不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分析:该题中,电源电压不变,各部分电压之和仍然等于总电压,是这道题解题的关键,即不管滑动变阻器在那个位置都有:U1+U2+U3=U源 故:在b端时有:I(R1+R2+R3)= U源3V+= U源 在中点时: I(R1+R2+R3)= U源0.45A(R1+R2+R3) = U源 在a端时: I(R1+R2+R3)= U源9V+=U源 最后解得: R1=10 R2=60 U源=27v在该题中,解题过程虽然复杂,但是若清楚其中的一个过程,要列出以上方程组难度并不大。总之,物理过程的分析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去深化基础知识,构建物理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应该在高中阶段才去强调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的追踪,它们应该贯穿于整个物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一接触物理就知道物理具有其学习的特殊性,这些理念不应该只是在讲解新课内容中去引导,而应该在平时练习中就有意识的去注重,长期以往,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建立,对过程的注重将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