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83287 上传时间:2021-02-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医学创新目次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究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作用效果,并讨论其应用推广的价值,为疾病的治疗康复提出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共3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病毒转阴率、平均病程时间及治疗安全性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病毒转阴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

2、的41.1%,平均病程时间(3.48±0.7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24±0.93)d,不良反应率为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按照脱水程度予以静脉滴注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酸碱平衡及抗病毒等支持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补液治疗:第1天按照重度脱水180 mL/kg、中度脱水150 mL/kg、轻度脱水120 mL/kg的剂量分23次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对于部分伴有严重周围循环障碍的患儿,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给予20 mL /kg的等量含钠溶液于3060 min

3、内迅速滴入;待患儿无明显脱水症状后,按照中度脱水80 mL/kg、轻度脱水50 mL/kg口服奥尔舒水溶液;以患儿病情改善及大便量为依据调整补液量,直至患儿康复。(2)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调整酸碱平衡:均按临床常规给予药物及操作。(3)抗病毒:按照10 mL/(kg-d)的剂量,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4)其他支持治疗:根据患儿的伴发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舒适护理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葡萄糖酸锌和山莨菪碱治疗。葡萄糖酸锌的量由年龄决定,大于6月龄的20 mg/d、小于6月龄的10 mg/d,分3次口服;山莨菪碱给予保留灌肠,在生理盐水20

4、30 mL中加山莨菪碱0.20.3 mg /(kg-d)保留灌肠,每次保留时间1015 min,2次/d。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病毒转阴率、平均病程时间及治疗安全性等【4】,并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处理。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及相关研究中的有关标准制定研究的观察项目及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4.1 疗效 显效:给药72 h内,患者大便的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给药72 h内,患者大便的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已超过72 h,但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好转或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显效

5、+有效)/总例数x100%。1.4.2 安全性 以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呕吐、发热、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安全性的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若不良反应率越低,则安全性越高。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4.2%,观察组为9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两组患儿病毒转阴率及平均病程时间比较

6、两组患儿的病毒转阴率、平均病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 两组患儿治疗的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的安全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 讨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临床常见胃肠道疾病,疾病具有自限性,往往能够造成患儿脱水、发热、甚至出现酸碱代谢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一般意义上来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患者感染了轮状病毒,病毒侵害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其顶端上皮脱落,从而造成绒毛缩短,虽然脱落上皮会经新生长上皮替代,但是这些新生长出来的上皮细胞还没有成熟,缺少必要的双糖酶,因此其腹泻出现机制与

7、绒毛破坏、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量升高具有重要的关系。轮状病毒性肠炎与其他病毒性肠炎均容易导致患者呕吐、腹泻不止,因此一般来说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是通过病原学检查加以区分。当患者出现类似呕吐、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当出现呕吐、腹泻严重时应注意与胃肠类的食物中毒、霍乱等相鉴别。胃肠类的食物中毒一般是指患者的肠胃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同时呕吐物多带有血液或黏液,排出物多为黄色稀水样状便,患者的胸腹部出现阵发性的难以忍受的绞痛,且机体具有明显脱水症状,胃肠类食物中毒一般可由葡萄糖链球菌、侵袭性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引起,但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胃肠类食物中毒症状一般较轻。霍乱也是一种急性胃肠道性

8、疾病,由霍乱弧菌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起病快,传播猛,是亚非拉等国家腹泻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患者发病后一般会由于频繁腹泻或呕吐,机体严重脱水,出现肌肉痉挛等,患者症状会逐渐加重,导致机体各器官长时间缺水,肝肾功能衰竭,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致患者死亡。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也做出了详尽的研究与观察,结果证实,轮状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血清型。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病毒侵入肠道后,会直接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并致其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小肠黏膜

9、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因此常需要给予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及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治疗。山莨菪碱属于抗胆碱药物,具有改善胃肠道平滑肌紧张度等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腹泻等临床症状,但其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其治疗的依从性。葡萄糖酸锌颗粒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机体衰弱、缓解慢性腹泻等作用。与山莨菪碱联合应用不仅能够增强治疗的效果,而且能够进一步改善预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研究表明,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显著。本文即是在此问题上作出的研究,探究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其临床推广价值,希望能够为疾病的治疗康复提出指导。如

10、果研究证实无误,这无疑将是为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的治疗注入了新的希望。本研究是以回顾性选取本院儿科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共3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组间比较。在本研究中,通过用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保留灌肠的方式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治疗,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次试验的效果观察,分析得出其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疾病的治疗康复提出指导。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的190例患儿,经治疗显效113例(59.5%)、有效28例(14.7%)、无效49例(25.8%),总有效率为74.2%;而观察

11、组的190例患儿,经治疗显效151例(79.5%)、有效31例(16.3%)、无效8例(4.2%),总有效率为95.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病毒转阴率为41.1%,平均病程时间为(5.24±0.93)d,观察组分别为68.4%、(3.48±0.72)d,观察组病毒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病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中13例(6.8%)出现口干,11例(5.8%)出现发热,17例(8.9%)出现皮疹,4例(2.1%)出现其他症状,不良反应率为23.6%,观察组2例(1.1%)出现口干,6例(3.2%)出现发热

12、,3例(1.6%)出现皮疹,1例(0.5%)出现其他症状,不良反应率为6.4%,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情况明显好于采用临床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笔者发现,两种药物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一般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同时笔者对于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的治疗机制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并咨询了相关专家学者,现总结如下:山莨菪碱能够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明显缩短病程,作用机制包括:(1)止泻:解挛并降低肠蠕动能力,控制肠腺分泌;(2)加快肠功能的恢复:改善微血管循环,修复受损的肠黏膜上皮细胞。锌是多种辅酶重要部分

13、,涉及肠道内多种反应,而且可抑制NO,降低了其对肠黏膜的伤害,从而达到保护肠黏膜的目的。当然,本次研究中受条件的限制,样本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以便能够具体地观察其应用推广的价值,但目前已经展现了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应用前景。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对于自限性的疾病应该使用可降低患者症状,且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手段,有利于患者恢复,缩短病程,进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较多的医师喜欢使用简单但实用的治疗方案,不仅仅能够简化患者治疗的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花费,而且能够在促进患者及早恢复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痛苦。综上所述,较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小儿轮状

14、病毒性肠炎采用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应当引起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参考文献【1】黄名震.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治疗.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24-225.【2】谢基灵,黄小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及补锌治疗的意义.儿科药学杂志,2010,16(1):18-20.【3】李立.思密达与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对比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18-19.【4】孙广斌.喜炎平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46-47.【5】韩粉香.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诊治分析.

15、 河北医药,2011,33(11):1707.【6】于飞.不同途径应用山茛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外医学研究,2012,8(24):99-91.【7】陈丽琼,包芸芸,高淑强.口服锌制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3,12(2) : 26-27. 曹亮,张芳,李艳,等. 重症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 : 54-55. 朱莉. 葡萄糖酸锌口服联合山莨菪碱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2014,12(47) : 56-57. 伍权华,陆燕华,王彤,等.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

16、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 : 1349-1350. 李建安,鄢能荣,吴建武.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肾损害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147-148. 罗用.更昔洛韦配伍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4-15. 苏博,王湛.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应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4,21(5) : 223-226. 郭骏. 葡萄糖酸锌应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 : 623-624. 武志春,王艳萍. 炎琥宁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17、河北医学,2013,19(6) : 942-943. 张晓芬,刘晓红. 葡萄糖酸锌片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 : 2433-2435. 谢启武,时澄,武梦骅,等. 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安徽医学,2011,9(9) : 1272-1274. 郭熙英,彭怡. 山莨菪碱口服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临床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 : 1312. 黄文娟,肖健楠. 蒙脱石散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2,39 (3): 176-178. 刘淑娟,车昱.炎琥宁联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200例.当代医学,2013,19 (21) : 157-158.出处:中国医学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