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形与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85124 上传时间:2021-02-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图形与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图形与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图形与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图形与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图形与背景解读春江花月夜【摘要】图形与背景起源于20世纪格式塔心理学,后被运用于研究语言结构,属于认知诗学的一部分。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被用来进行文学文本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古诗春江花月夜中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从而验证图形背景理论对分析古诗词的可行性。【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诗学一、引言对唐诗的解读国内已发展了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史学和美学等。然而,好诗不厌千回读,愈读味愈浓。唐诗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百读不厌的传世之作,且已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赏析、研究。该文试图从图形与背景理论来分析诗句,以发现此诗更多的美感。二、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内容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图形背景理论,后被

2、心理学家用于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并对视觉和听觉输入是如何突显进行了深入研究。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认知中存在一个知觉场,而这个知觉场被分为图形和背景,知觉上突显的称为图形,背景则为突出图形的衬托环境。图形和背景的设定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中有多个角色情景的对应。作者通过巧妙地改变角色情景,变换图形的搭配来实现作品的诗意和创造性。图形/背景这种独特的突显与被突显,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被认知诗学恰到好处地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尤其是解读诗歌的意境营造中。因此通过图形背景来分析诗词,对于意境的理解和感知是有很大益处的。三、从图形背景的角度来解读春江花月夜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

3、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开篇前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力,那么春江;海;就是相对静止的,因此诗的前两句的图形就是动态的潮水;和明月;,春江;和海;就是背景。第三、四句的图形依旧是明月;。五、六句通过绕;、照;能感受到江流;和月;是动态的,而芳甸;和花林;就是这个画面的背景环境。七、八句月色比飞霜和白沙更加突显,月色便可作为图形,飞霜和白沙都是为了衬托月色的皎洁。九、十句勾画出了一幅孤月图,江天、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灰尘,空明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这个景色就相当于图形背景理论基本原则

4、中的第一个原则,图形和背景是自成一体的,且由第五点我们也能知道图形是更小更鲜明的,九、十句中我们从整个意境中能感知孤月;就是图形,而江面和天空就是背景。这十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强调最初这个时间点,初;就是时间结构上的图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两句中人的生命相对于人类的存在是短暂的,人类的存在包含了人的生命,因此人生;便是图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长江;就是突显的图形。突出这首诗的主题中的江;月;。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

5、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勾勒出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突显图形游子;和思妇;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可怜楼上月徘徊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这八句的意象都是围绕着游子思归而展现的,所以暗含的图形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游子,而江和月是一直贯穿全文的图形,只不过是在诗的结尾使情感得到了更好地升华。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6、,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如果从这首诗全局来看,月;就是全诗最重要的图形,而这时春、江、花、夜都是作为背景的。四、结论图形背景理论最先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组织结构,认知诗学则用以解读文学作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以往对唐宋诗词的研究多立足于美学和文学视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全唐孤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分离出诗中的图形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景、情、理,更能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本文也可以为以后分析古诗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参考文献】【1】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Rout-ledge,New York,2002【2】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外国语文,2011,27(l):39一43.【3】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外国语,200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