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85152 上传时间:2021-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言语行为理论谈话语的语用分析摘要:语用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语用分析如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一样,注重语言交际技能,所以以交际的角度看,语用是关键。本文着重在非语言性环境下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隐含义、语用原则及复句间的运用关系进行语用分析。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原则;语义关系一、引言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tics一词,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一切与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动态因素都是他研究的范围。语用分析如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一样,注重语言交际技能,所不同的是,语用分析所涉及的隐含义、语用原则等因素都是从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去体

2、会的,所以以交际的角度看,语用是关键。因此从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语用分析更加符合实际交际的需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非语言性环境下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隐含义、语用原则及复句间的运用关系进行语用分析。二、言语行为和语力语句的语用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言语行为(language action)和语力(language force)分析。那么什么是言语行为和语力呢?看一组例子。比如:(1)a. 小王打算马上回家。b. 小张说服小王马上回家。c. 小张答应小王马上回家。虽然从意义上讲(1)三句中谁是回家的人都可以有一两种解释,但理解上(1a)里要回家的一定是小王;(1b)里要回家的有可能是小王而不是小张;(1c)中

3、要回家的较大可能是小张而不是小王。对此形式语言学提出一种解释是近距离原则,即主要动词后面的从句动词的隐而不显的主语要跟前面距离最近的名词所指代的对象相同。这种说法对(1a/1b)似乎还说得通,但是(1c)就有了问题,因为其中要回家的仍然最大可能是主句主语小张而不是跟回家距离最近的小王。在这种情况下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可能就会比较清楚。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认为(1a/1b/1c)每句话都是说话人在一定的场合做出的一个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的作用就是一种语力。像(1b)中说服这个动词表达的言语行为或语力是命令。指令行为的先提条件之一是指令者相信对方能够执行指令的动作,因此在句子结构上能够执行指令

4、动作的人又被理解为说服的宾语,于是就形成(1b)这样的兼语句,小王兼作说服的宾语和回家的主语。而答应这个动词表达的言语行为或语力是许诺,它的先提条件是许诺者认为自己能够执行许诺的动作,因此(1c)中回家的主语指的许诺者即主句主语小张。对(1c)的打算也同样可以作出类似的解释。三、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话语的隐含义语言中不少现象可以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其中会话隐含义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它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所说的话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交际的纷繁复杂就决定了对会话隐含义的预测和理解是语言交际中的关键问题。如果误解了对方的会话隐含义就会使谈话过程进行得不

5、顺利。其中重要的一种现象是抄近路得到的隐含义。看下面的例句:(2)a. 为什么你不躺在床上看书?b. 为什么不躺在床上看书呢?(2a)和(2b)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从言语行为看又不太一样。(2a)的直接语力是提问,间接语力是建议。(2b)虽然也是问句的形式,却只有建议的语力。注意(2b)的语法形式是固定的,当然也可以把(2a)这个问句的间接语力建议看作是这个句子的隐含义。在建议别人做某事之前最好先问一问对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的原因,例如要建议别人躺着看书,最好先问一问他为什么没有躺着看书的原因,于是问句(2a)就有了建议这一间接语力。这样的语用法经过普遍反复的使用这种效果就逐渐地固定下来,因

6、此听话人(2a)这样的话后就不再需要凭借语用原则进行推导,而是一下子理解直接得出的建议,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抄近路得到的隐含义。值得注意的是,要得出上面这样的隐含义并不需要特定的语境,或者说这种隐含义不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这亲的隐含义可以叫做一般隐含义,这不同于必须有特定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隐含义,后者就叫做特殊隐含义或者语境隐含义。比较:(3)a. 语境1:甲:几点了?乙:有的学生已经走了。(特殊隐含义:时间不早了,一般隐含义:学生没有都走)b. 语境2:甲:小丽在哪儿?乙:有的学生已经走了。(特殊隐含义:小丽可能已经走了;一般隐含义:学生没都走)例(3)中乙说的话在(3a/3b)的不同的

7、语境里有不同的特殊隐含义,但是一般隐含义却保持不变。特殊隐含义是根据特定的语境通过推断说话人的意图而推导出来的。一般隐含义则是根据对语言正常用法的一般推断而推导出来的,是可以预测和也是有规律的。一般隐含义在语用法语法化的逐渐演变过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话语的语用原则先看用言语表达请求的语用法则的情况。比如下面的例子:(4)如果你不介意,能告诉我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例句(4)是摘自都梁的小说血色浪漫中的一句。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第一次邂逅,所以双方还只能算是陌生人,说话是客气。注意这句里能字的用法。能首先可以表示能力,其次可以表示可能,但是这句话既不是问对方有没有电话,也不

8、是在推断对方告诉我电话号码的可能性,而是在请求对方把电话号码告诉我。这里的能不能重读,只能出现在句首、句末也没有疑问助词吗相呼应。也就是说,这个能除了表示这句话有请求的言语行为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这个能甚至可以用请来替代。这种用言语来表达请求的语用法则则可以概括如下:如果请求对方一件事,为了避免遭到被拒绝这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最好先用委婉原则或礼貌原则作个铺垫,在提出请求之前常常会说如果你不介意。因此出于礼貌或委婉的考虑,对方很难拒绝说话人的请求,如果要拒绝的话,最好的理由是没有能力做这件事而不得不拒绝。比如有人向你借笔记,如果你不想借给他,最好的借口是你的笔记也没有记完,即没有能力借给他。

9、在这一语用法则的支配下,说话人经常会用一种令人无法拒绝的语气来询问对方并请求对方做这件事,而听话人是不会违背合作原则的,不然他的请求就会失败。再看会话中表示建议的语用法则的情况,再看上面的例句(2):(2a)这个问句的间接语力建议看作是这个句子的隐含义,是根据一定的语用原则,比如礼貌原则或委婉原则推导出来的,向别人建议做什么往往有不谦虚之嫌,人们在提出建议之前常常会说恕我冒昧。一旦这种建议含义固定下来,于是就有了(2b)这样的句式专门用来表达建议,建议便成了(2b)这种句式的固有语力。五、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复句间的语义关系过去对复句的语义关系分析,一般就是分成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假

10、设关系等等。但实际上有很多复句却很难用统一的某种语义关系来解释。比较:(5)a. 王刚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因为他生病了。b. 王刚生病了,因为他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c. 晚上我们还出去吗?因为外面下雨了。上面(5)三个复句从关联词语看都是.,因为.,而且一般都看作是因果关系复句。可是实际上(5a)和(5b)出现在因为后面的原因恰好掉了个儿,(5c)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甚至看不出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一些情况,尤其是(5c)的情况,就给复句的语义关系分析带来很多问题和疑惑。六、结语本文仅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话语的隐含义、语用法则、复句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较粗浅的语用分析,望能给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帮助。参考文献【1】 段开成: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第4期【2】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第6期【3】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5】 沈家煊:语用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