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09653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主审论文)罗城中学 覃奇松2005年7月18日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覃奇松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 搜索引擎 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大多数教师们开展此类探究活动的时候,都无一例外的感觉到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

2、方面的知识十分广泛,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更为全面的探索这个教学领域,我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实际,就着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江苏版七年级上册,根据该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在整个探究教学活动过程中使用了三分之一的总课时,让学生到网络教室上课。其中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也有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分组、分工自行查找所需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作业。由于本校条件所致,学生人数较多,每个班都是70人左右,是典型的大班教学,而我所选择的班级是本校初一年级051和052两个班,他们的人数分别为68和69。一、庞大教学资源的获取

3、和运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学习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知识,而且知识的联系性又使得难度增加,这对仅仅倚赖课本和一些课外读物来获取知识的学生来说却无法解决,使得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有局限。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而网络环境中庞大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生在利用这些认知工具进行学习时,对学生收集、筛选、提取、加工、组织信息的能力都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则主要指导学生自己运用“google、百度、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在互联网上收集各种资料。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

4、关参考网站,如“北京科普之窗、野生动物之家、中国少儿目录”等。在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各种搜索引擎,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当学生掌握之后就对其进行分组,一般是6-8人一组,选出组长,而每次活动的分工则由各组自行分配。然后就从一个较为简单的作业“找出任意5个国家的代表性动物和国花,并列出它们的中文和英文名称”,开始本次探究活动。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1、兴趣的激发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学生对各种软件的使用,搜索信息的熟练程度都远高过很多老师。然而在网络课上这些学生却往往不能在老师提供的学习网站上学习到相关的学科知识。针对这一现象

5、,我首先以各种图片的展示、录象、影片、动画的播放等各种简单但直观感觉效果很强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给他们展示一些其他发达地区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制作的作业,刺激他们的成就感欲望。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们较强的好奇心,而在小组分工合作的环境下,每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得学生们获得了成就感和自 豪感,同时小组的合作也让他们得到了活动过程中的快乐。并且学生在学习生物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也较为明显。此时,学生们基本上就可以自行利用网络各种资源来完成作业了。2、选择适合网络

6、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要根据内容对其进行选择,一些理论知识较强的内容就不宜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还得结合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内容来进行调整,有效的结合实验来配合网络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得以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该内容中有一个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个实验通常都是以实验来进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来体会和观察。但我却把它与网络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开展,首先,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查找有关种子萌发的条件的信息,参考有关资料,然后针对某一特点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加以教师或家长的指

7、导再进行实验,最后,记录下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和现象,如有条件还可拍照或录象,小结,将实验报告制成演示文稿在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并与各组交流讨论,反思。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1、找出任意5个国家的代表性动物和国花,并列出它们的中文和英文名称。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3、探究影响植物开花的外界条件4、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5、人与自然中各生物的关系而对于每一个活动的流程设计如下:1、以某一现象或事件提出问题2、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总结、作业制成演示文稿3、多媒体平台展示成果4、讨论交流5、教师深化提炼,提出新问题6、再展开讨论7、归纳总结

8、继续探究在问题的引出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问题的提出则是由学生在教师及对相关信息的思考后自己提出,这就能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低,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一直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给学生以一定的引导,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新的探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思考的范围,对其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予以及时纠正,做出必要的调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完成的作业上,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powerpoint即幻灯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一一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由本组成员代表讲解。每次展示后

9、都要各组进行讨论,加强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参与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而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这种较为全面的活动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效果不错。在展示后的问题分析和再思考中,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及合作精神,激励学生,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每次活动表现最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引导学生的思路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归纳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提炼出全新的更为全面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再思考。四、教学反思1、解放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解放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游弋。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我

10、的学生大多来自本县的各个乡镇,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但在其中有少部分县城的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我针对这一情况,在分组时将能力强的学生分散到各组,以少部分的学生来辐射开来,利用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合作,以达到共同提高。这在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和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2、结合教材选择适当的内容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针对教学目标确定的重难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分析类型的、创造类型的、实用类型的以适合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络课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平台,每

11、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思维模式选择学习的切入点。而我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实验的结合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这一活动中,因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特点,使得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的理论知识基础不足,方向不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结果导致学生对实验和理论的理解不够,不能较好的掌握该部分内容。3、教师的指导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灌输性教学方式,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与自身的主动学习探究能力明显很弱。这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定点辐射的方式,逐渐训练提高,利用部分优秀学生带动弱势群体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

12、跃,但分析问题和提出观点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而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应以一个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其中,提出引导性问题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以教师的身份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将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其中,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的发展。2005年7月18日参考文献:1、胡国环 初中生物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2、李志宏 王晓文 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3、游士伶 网络环境下生物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