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10355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协助学生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仅仅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但仅仅为了表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

2、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协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理解质量单位,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个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

3、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点。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但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增强质量观点。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使用形成的质量观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实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

4、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点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注重体验活动的有效性: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升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对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实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

5、克和1克观点,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所以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升活动的有效性。以前“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

6、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升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所以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所以本节课我们将理解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