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34242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通过对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别例数BNPPaO2PaCO2RVPEP/AT患者组急性加重期60200.9864.37551061151.710.32缓解期6077.3420.98741243111.260.19对照组4521.343.22注:1 mm Hg=0.1333 kPa3 讨论作为一种由左心室分泌出的肽类激素,脑钠肽是在左心室室壁压力和张力的增加时分泌,能够反映左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目前应用于对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文章统计结果表明脑钠肽参与了肺心病右心室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加重期脑钠肽水平是最高的,趋缓解期下降

2、,但相对值仍高于对照组,表示脑钠肽可以作为判断肺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与否及预后指标之一。目前,针对BNP升高的确切机制仍在探讨当中,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COPD等基础疾病导致右下肺动脉横径、右室流出道内径及右室前壁厚度增加,造成心室合成和分泌BNP量增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有缺氧表现、PaO2下降,由于缺氧会刺激血清BNP的合成与分泌;由于BNP的主要代谢场所为肺循环,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毛细血管严重损失,使其BNP清除能力下降;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时,由于呼吸衰竭、感染等因素,压力负荷、容量负荷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缓解期。研究表示

3、,血清BNP水平不仅是反映右心室的负荷过重的指标,还可作为终末期呼吸系统疾患死亡的预测因子。脑钠肽水平的动态监测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血清BNP水平可作为评价肺心病患者治疗效果与判定预后的参考指标,未来有望用于治疗慢性肺源性性心脏病。4 参考文献【1】 李德志,王艳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静脉治疗.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8.【2】 刘静珠,张士平,佟冬冬.慢性肺原性心脏病200例临床诊断分析.吉林医学,2009,30(1):63.【3】 郑素歌,曹英,张占胜.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1,18(5):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