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51010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用典对赋诗断章的继承性摘要:“赋诗断章”是我国春秋时期,在外交场合或宾客宴饮时候,用到的表达自己意思的方法。“赋诗断章”在引用他人诗句上这一点,与我国古代诗歌用典有相通之处。主要探讨用典对“断章取义”的继承关系。关键词:赋诗断章;用典;曲径通幽;含蓄我国春秋时期,在外交朝会和宾客宴饮等场合,常常会赋诗以言志,这些诗大多是指诗三百中的篇目。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1】“讽诵旧章”便指赋诗言志这种情况,左传对此有大量记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就有“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2】断章取义是只诵读某篇的某一部分,把自己的意思隐藏其中,不露痕迹。或者吟咏

2、了某诗的全部,但只用某个部分表达情志。对话的双方都必须对诗十分的了解,并且要根据当时的一种交际场合和双方关系来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做出合理的回复,从而达到心照不宣。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有关于郑国的六卿饯韩宣子的故事。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3】在这段话中,大臣们在赋诗言志的时并非取其全部意思。比如,子赋野有蔓草就是用篇中的“邂逅相遇,

3、适我愿分”两句来表明非常乐意与韩起相见,写出了自己对韩起的友好之情。子产赋郑之羔裘,也是想借用诗中的“彼己之子,舍命小渝”、“邦之彦兮”等句意来赞美韩起为了保节可愿意放弃生命的宝贵品质。其他的各位公卿也通过篇章中的几句话表达了自己对韩起的赞美或钦佩之情。这样,韩起就感觉到郑国对晋国的诚意和友好,也赋了周颂我将也是只借用篇中的“日靖四方,我其夙愿,畏天之威”这几句,表达了自己不会有害于郑国,不敢有悖于于天威的意思。就这样,两国就通过断章取义的赋诗方法达成了互相交好的协议。又左传襄公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苗。季武子兴,再拜稽首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4、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4】当时晋国搬师讨伐齐国,以解鲁国的燃眉之急,鲁国大臣季武子出使到晋国,晋国大臣范宣子赋黍苗是借诗中“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攸攸南行,召伯劳之”来夸耀晋国对鲁国的恩情,季武子也很快了然其中意味,并马上做出了回复。赋诗断章在春秋时候盛行一时,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另外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用典这种修辞手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赋诗断章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典故的使用有过介绍,他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5】这也说明典故的使用可以使简短的文章看起来丰富并且有内容。马茂元在玉溪生诗中的用典一文中也指出了诗歌用典的意义:“它可以通过作者和读者

5、的共同理解来说明与之相类似的作者所需要说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语言的暗示作用;同时,典故的本身,是社会历史现象的集中和概括。”【6】典故可以使得诗歌内容丰富,委婉曲折,表达作者的隐衷,借古讽今等。这些特点与赋诗断章有着很大的相同性,我们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探讨。一、 含蓄性赋诗断章的最明显的作用是语言上的含蓄性。无论是歌颂、夸赞、批评、指责,还是有些不能言说的苦衷都可以通过赋诗断章来委婉的表现出来。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夏四月,赵孟、叔孙豹、曹大夫入于郑,郑伯兼享之穆叔赋鹊巢。赵孟曰:“武不堪也。”又赋采蘩,曰:“小国为蘩,大国省穑而用之,其何实非命。”赵孟赋棠棣,且曰:“吾兄弟比以安,犬也可使无吠。

6、”穆叔、子皮及曹大夫兴拜。【7】这段文字讲的是赵孟和鲁和曹的大夫一起入郑会盟,晋国是盟主,郑、曹、鲁国势力薄弱。赵孟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其余的三国的大夫对他既奉迎又戒备。穆叔赋鹊巢就有试探之意,杜预注:“诗召南。言鹊有巢而鸠居之。喻晋君有国,赵孟治之。”赵孟听出这其中的意味,便赶紧以“武不堪也”作为辞谢。接着穆叔又赋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蘩。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以蘩菜比鲁国,以公侯比晋国,从而表示鲁国愿意跟从晋国,野有死麋的卒章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义取君子徐以礼来,无使我失节,而使狗惊吠。”意思也就是说希望赵孟“以义抚诸侯,无以非礼相加陵。”赵孟也赋棠棣中的“凡今之人

7、,莫如兄弟”,表示自己愿意与各国兄弟相称、仁义相待。这样,在整个外交过程中,不用直说,也心领神会了,表达含蓄,不失儒雅。含蓄也是用典的明显的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运用使得整篇含蓄内敛,韵味悠长。杜甫善于用典,他所用的典故,不累赘,不生涩,可谓是恰到好处,他在杜鹃这首诗中写到“鸿雁及羔羊,犹解事杜鹃。”杜鹃鸟又叫子规,华阳国志载:“理帝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子规鸟鸣,故蜀人悲子规鸟鸣也。”在蜀王本纪中记:“望帝使鳖灵治水,与其妻通,惭愧,且以德薄不及鳖灵,乃委国授之,望帝去时,子规正鸣,在以上的记载中都有望帝禅位之说,蜀王本纪中还明确记载了禅位的原因,可如果望帝的确是位不施德行的君王

8、,为何蜀国的人民久久不能忘怀。果真是望帝自己禅位于鳖灵,那为何望帝死后还要化成子规,声声哀鸣。杜甫看到了这其中的冤情,因此引入诗中,影射唐玄宗被迫禅位之事。这些事情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明说,但是诗人通过这样一个典故含蓄、委婉的表达出来,怨而不伤。由此可见,用典与赋诗断章有着内在的相通性,正是在赋诗断章的传统影响下,才有了典故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二、“断章取义”到“曲径通幽”春秋时候的赋诗断章,可以不顾及整篇诗的要旨,只需取其中某段或某句,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便可。比如,在左传文公十三年所载,鲁文公从晋国归国,途中碰到了郑伯,郑伯此时正在为得罪于晋国之事发愁,便想请鲁文公返回晋国,为自己说情

9、,郑大夫子家先赋小雅鸿雁,借其首章“之子与征,劳于野。爱及矜人,哀此鳏寡”希望鲁国能可怜自己弱小,帮自己求情。而鲁大夫季文子赋小雅四月,也是只借首四句:“四月文子赋小雅四月,取其首四句:“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意思是说这次出行已经耽搁了不少时日,延误了归期,并且急着回去祭祀,不能再返回晋国,是在委婉的拒绝。这两个国家都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诗篇的本意并不是如此,鲁郑两国的大夫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曲解了原诗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在春秋时期有很多,而且这个传统一直被保留下来。在后来的诗词当中以典故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后世文人手中,很多文人为了遮掩自己的真实意图故意

10、对所选典故进行“断章”。例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二)“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这首诗运用列仙传中郑交甫遇到江汉二妃的故事为典。但是原典中只提到郑交甫遇到江汉二妃,遂请其佩,藏之于怀中,数步后丢失了玉佩,回头看二妃时,发现二妃已经不见了。可是在此诗中,阮籍改变了这个典故,只用了郑交甫和二妃的身份,故事与原典相差甚远。说郑交甫与二妃相爱,并且相约千载不忘,结果离别之后,郑交甫就改变了心意,二妃却对他恋恋不忘。这实际上在暗示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交而不忠的社会现象。这种情况是只取原典中的一些事物,加以引申,而放弃整个典故原来的意思,而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典故本身就具有复杂

11、的意思,作者在选用时只取其中的一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在本首诗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并且这两个典故都带有复杂的意蕴。首先是巫山云雨的典故,这个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一方面君王会神女的故事是非常美好和神圣的,而另一方面神女陪侍过两位君王,并且这两位君王还是父子关系,那么有人认为这是在讽刺唐玄宗夺了寿王之妃。并且,以飞燕来比杨贵妃也有歧义,首先飞燕有美貌与祸水之称,所以这首诗的感情历来有争论。就因为这两个典故包含意思比较复杂,李白在运用的时候只取其一而已。当然,这种只取一端的用典手法,也给后人在理

12、解诗篇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此可以看出,在后世文人用典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春秋时期赋诗断章的延续。本质上,两者是相同的,都是用他人之典为自己所用。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就得需要变更,以便更好的为自己服务。所以断章取义到曲径通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断章取义的历史,才为后期文人通过典故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隐衷做了铺垫。参考文献:【1】 【5】刘勰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2】 【3】 【4】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6】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杜甫.杜诗详注.仇兆鳌注.北京 :中华书局, 1979.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补图注. 任乃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李白.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