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51370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阳化气出乎天;【1】。而地之物浊阴部分化为味,其动力则为地气的成形作用,即所谓浊阴成味出乎地;【1】。灵枢-脉度云: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可见,药食气与味的确立最初是根据人的嗅觉和味觉这两种最为直观的感觉。关于这点,其它篇章亦有相关论述,在此不再引证。1.2药食之气味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2、以味。;可见,内经认为气与味被人体摄入后产生的作用特点不同,气温养形体,味补益人体之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气与味具有阴和阳的关系,即后世所谓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此篇又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内经在此篇详细论述了食物之味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构成人体的物质(即味、形、气、精)之间的消长转化的过程。气与味通过人体精微物质之间的联系而具有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那么气与味功能上具体有何不同呢?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3、。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者通大便,如大黄、芒硝等味厚药物急下存阴,即后世张仲景之大承气汤;味薄之药如猪苓、泽泻等,通利小便,祛除粘滞之湿浊,故阳气因而得通,即后世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湿温病的治疗原则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味厚存阴,味薄利气,即所谓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如附子、干姜等大热之品,可回阳救逆;气薄者如麻黄、桂枝等,通过发汗以祛邪,使营卫气机畅达。气厚者壮大阳气,气薄者发泄以使气机调畅,即所谓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对于味与味之间的功能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明显地看出内经是根据药食之味的功能作用特

4、征来划分阴和阳的,辛甘之味的药物具有向上向外发散作用,肌表和头面上身为药力所及,故属性为阳,而酸苦咸味有向里向下的通泄作用,固其药力所及在身之里身之下,故属性为阴。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气与味划分阴阳,气为阳,味为阴;气厚与气薄,前者为阳,后者为阴;味之辛甘、酸苦,辛甘为阳,酸苦为阴;味之咸淡,淡为阳,咸为阴。此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2药食之气味理论的具体运用2.1药食之气的运用内经对于具体的药食之气的运用经文记载较少。素问-腹中论云: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此处之气;泛指药的功能,内经指出因人之性情

5、以及饮食偏嗜,所用药物亦要有所禁忌。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处论述了消渴;病的治法,因过食肥甘厚味,日久内生湿热,蕴结于脾,用兰的芳香之气除陈久湿热之气、开运健脾。2.2药食之味运用2.2.1五味与五行内经以五行理论为依据,将药食之五味分别配属五行,这就将五味与人体之五脏、五体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一的对应关系,此种对应即确立了五味进入人体后首先发挥作用的场所,即后世归经学说的雏形。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又如灵枢-九针论云: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内经还根据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指出五脏疾病关

6、于味的禁忌。如灵枢-五味中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若肝有病,其气已经受损,若再用肝木所不胜之辛味时,就会助金伐肝,于肝病不利,故曰肝病禁辛;。余四脏病之禁味同此理。内经五味所入、五味所禁的理论,以五行学说为依托,体现五味运用于人体的一般规律。2.2.2五味各自的功能特点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此处指出五味各自的作用特征。其具体运用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

7、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此处五脏所苦,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故肝急躁易怒,用甘味缓和情志,以使气机调达。余脏也根据各自的功能特点用相应的味来纠偏,以达谐调。此篇还论述了五脏所欲,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为清肃之脏,肺气不宜过度耗散,故用酸味收之以顺应其功能特点,此之谓补;;用辛味发散肺气逆其性,此之谓泻;。此外,内经还论述了过食五味的危害,如灵枢-五味论云: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3结语内经中记载药食之气味的内容很丰富,其中对药食之气味的阴阳属性作了明确划分,对药食之气与味各自的功能特点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有关药食气味的运用,内经则对味的运用有较多的记载,并提出了五味所入、五味所禁、五味所伤等理论,此理论又融合了五行学说以及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这一治则。参考文献:【1】明-张介宾.类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