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72934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章末复习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3.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知道地图的用途,知道地图的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认识常见的图例。5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来源 :ZXXK6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7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8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二、教学重难点1.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2、描述地球的大小。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3.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4.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5. 知道地图三要素, 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 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 认识常见的图例。6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7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过程同学们, 第一章学完了。 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目录和每一节小标题,进而清楚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描述地球的大小。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3.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知道地图的用途,知道地图的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掌握比例尺第 1页的计算和运用,认识常见的图例。5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6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7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8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考点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师: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天圆地方”的想象,然后观测月食等活动,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麦哲

4、伦的环球航行, 首次证明地球不是一个平面, 而是一个闭合体。最后,人类进入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证明是一个球休。简要说明地球的形状,并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课件展示: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师: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 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用文字注记地理事物名称,用数字注记经纬度等。 通过转动地球仪, 可以演示地球的运动状况。 能简要说明地球仪表面的点和线的名称及作用。课件展示:学生回

5、答,针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老师讲解。师:地轴:地球仪绕着一根固定的轴旋转,这根轴代表地球的自转轴。北极、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最北端的交点是北极,最南端的交点是南极。【考点二】:经纬线和经纬度师:通过所学内容,并观察地图,完成以下问题。课件展示:师:1、纬线的形状:( 1)所有的纬线都是;( 2)南、北半球,所有纬线的长度;( 3)纬线指示方向。2、纬度:( 1)赤道的纬度是度;( 2)南北两极的纬度是度;( 3)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逐渐。( 4) 北半球是北纬,用表示;( 5) 南半球是南纬,用表示。第 2页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为低纬度;( 2)为中纬度;(

6、 3)为高纬度。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 1. 纬线的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除南北两极点);南半球或北半球,所有的纬线长度不相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 纬度:赤道的纬度是0度;南北两极的纬度是90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度逐渐增大;北半球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南半球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3.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 -30 为低纬度; 30 -60 为中纬度; 60-90 为高纬度。师:通过所学内容,并观察地图,完成以下问题。课件展示:师: 1、经线的形状:( 1)所有的经线都是;( 2)所有经线的长度都;( 3)经线指示方向。2、经度:( 1)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度;( 2)从本

7、初子午线向西为,用表示;(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为,用表示;( 4)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1. 经线的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2. 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0度;从本初子午线向西为西经,用符号“ W”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东为东经,用符号“ E”表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 W和160 E 两条经线。师:通过比较经纬线和经纬度,完成下面表格内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比较纬线经线形状圆圈半圆弧长度是否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相等指示方向东西南北第 3页0度线的名称赤道本初子午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向南增大为南纬, 向北增大向东

8、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为北纬,最大度 数 90度最大度数 180度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划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划分界线: 20 W和160 E课件展示典例 ,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考点三】: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课件展示:通过经纬网地图,简要说明经纬网的作用。师:在地球仪上, 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并且可以确定两个地理事物的方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考点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课件展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师: 1. 地球

9、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3. 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轴, 从北极上空和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能够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课件展示: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 1.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2.地 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的更替,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如何移动的呢?昼夜长短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10、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夜最长第 4页昼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师: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容,进行对比记忆,完成下面表格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转公转学 _ 科_ 网 来源:绕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一天一年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差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师生互动:归纳总结。【考点五】:地图三要素师: 阅读地图,要清 楚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简要说明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师:( 1)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

11、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一般定向法确定方向。(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许多地图上绘有经纬网,用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师:通过所学,概括比例尺的公式及表达方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师: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地图的比例尺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课件展示:师:观察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全图,完成下面表格内容。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师总结:比例尺范围内容详略北京市地图大小详细中国全图小大简略师:识记常见的图例符号。课件展示:第 5页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分组讨论,让每组的

12、代表交流答案。针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老师讲解。【考点六】: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师: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我们可以用等高线地 形图表示地面的起伏状态,简要说明什么是等高线及如何正确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回答 后,教师总结。师:地图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的曲线称为等高线。等高线特征: 1.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2.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等高距相等;3. 等高线越稀疏, 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课件展示:学生简要说明如何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山地的五种形态,教师总结。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中间高

13、,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低海拔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海拔凸出;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低洼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考点七】: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按照不同高度着以不同颜色,就可以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形图,概括地形的五种类型及判别方法。课件展示: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总结。师: 1. 地形的五种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2. ( 1)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褐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来源: 学*科 * 网 Z*X*X*K( 3)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

14、深,颜色越深。( 4)积雪、湖泊一般用白色表示。师:比较五种地形类型特点,并完成表格内容。课件展示:对比来源:相同点不同 点平原地面起伏小平原海拔较低( 200 米以下)第 6页高原高原海拔较高,顶面平坦,边缘较陡峻山地地面崎岖不平海拔 500 米以上,坡度陡,沟谷深,起伏很大丘陵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度不超过200 米盆地特点:四周高,中间低五板书设计1.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2.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3. 演示地球自 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 地图的三要素。 在地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 掌握比例

15、尺的计算和运用, 认识常见的图例。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6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7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8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六、作业布置1. 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 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 . 教学反思本节课根据多种记忆方法, 尝试记忆本节课内容。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 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观察,掌握地球的运动。对于地形图的阅读,通过对比记忆的方法掌握地形图的阅读。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 对比记忆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结合多煤体课件,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采用题目带动复习策略。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对点解决,再补偿训练,课堂效果好。但教师关键点的点评要恰到好处,把握好。第 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