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77704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

2、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

3、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

4、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

5、、“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

6、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同学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么多同学的好朋友。通过大家的分析,在这些同学身上找出了许多的优点,教师将学生找出的优点进行归类,就形成了“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虽然学生找的这些原则,可能不是十分科学,但却非常有效,凡就是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找出,而且有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学生容易接受,那当然就容易做到了。如果我们将此方法进行迁移,可以用在学校许多规则的制定上。如班规的制定,也可

7、以让学生每人写几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应该做什么?”(鼓励性规则),“你认为我们班的同学不应该做什么?”(禁止性规则),经过讨论、筛选、归纳确立到最后的执行。这样,以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对学校的课间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那当然,作为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制定出比较规范完整的规则来,但问题是至少这是一种可执行的规则,是被执行者本身认可的规则,即使是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也可能通过实践以后再让学生去补充、修正,这

8、个过程又是一次教育的升华与提高,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规则。2、让学生了解规则,逐渐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但是规则是带有普遍生的,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就不可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在学校有些规则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规则的形成和制定,但有些规则不可能由学生直接参与制定,如交通规则、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此,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了解规则,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对于学校教育者来说,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从普遍性程度较低的规则着手,逐渐提高到普遍性程度较高的规则;从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与实践经验为基础所

9、认识的规则,逐渐提高到比较抽象的规则。如幼儿园里的孩子虽然不能理解,但基本上都知道“绿灯行、红灯停”的交通规则,由此,可以在小学就进行基本交通规则的教育,在初高中进行安全教育。3、长期坚持,巩固规则有些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只是什么时候突然想起,什么时候才对学生提出要求;或者看到出现问题时才提出要求;有时活动前提了要求,活动后却没有进行检查评价。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尤其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学生一起制定出来的班级管理规定,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不管是清洁,

10、纪律,学习都要一视同仁。4、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交通安全与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可开展“我当一天小交警”主题活动;对于初中学生可开展“交通事故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再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参加种草、植树,各班承包认领并给小树命名等一系列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的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5、注意语言的暗示。心理

11、学告诉我们,对青少年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存在着一种 “逆反心理”。你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是喜欢尝试着去做。如在学生上下楼梯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会很危险的”,从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另一方面,禁止学生做的事,我们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和学生交流时,要让他们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形成错误的或模糊的意识和判断。三、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了解了规则,明白了规则,并一定就意味着有了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意识

12、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一方面,学习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具有规则知识的人并一定就遵守规则,而可能相反,越能违反规则的人可能就是非常了解规则的人。比如,罪犯中的惯犯,大部分是特别熟悉法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或者付出代价的。1、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处罚的,当然这种惩罚有的是即时必然产生的,如“用手直接去触高压线”;有的是潜在可能的,如“横穿马路”。不遵守规则同样会产生危害性,这种危害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社会的,即社

13、会危害性。如,现在频频出现的酒驾致人死亡的交通事件。而规则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这种危害的产生,降低维护规则的社会成本。教育虽然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采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益的。如对于不按规定打扫卫生的学生,可以在认识到错误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打扫卫生的工作;对于不爱护花草树木的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其负责看护校园花草树木;对于不遵守公共卫生的,可以让其清理和保护公共卫生等。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要为自己做过的错事承担相应的责任。2、教育学

14、生不要有“侥幸心理”。由于大多数违反规则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学生会常常对自己违反规则找出理由或借口。如我今天在马路上靠右行,并没有发生事故;某同学在楼道内打闹并没有造成伤害等,所以我也可以这样去做,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使其明白,一次不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付出严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侥幸心理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最大敌人。还有,学生有时不明白一次与多次、一人与多人、量变与质变的的关系。如不让踩草坪,我怎么踩了一下,草并没有死;不让摇树,某同学摇了一下树怎么没有死等。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多人踩草,多人摇树,从都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后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15、。3、注意防范“第一次”。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定要注意对“第一次的”防范与教育。显然,许多不遵守规则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第一次迟到、第一次不教作业,第一次一个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最终可能会轻视社会中的一切规则,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此,作为学校在制定一系列规则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不能仅仅只将规则写在低上,挂在墙上。4、环境熏染,内化规则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是一个能够积极强化学生行为的环境。校园硬件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首先,应规范教师的行为,以身作则,带动全校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其次,校园走廊及墙壁上展示一些

16、标语、名人名言。如“请说好普通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内化种种规则,从而自觉演变成自身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5、预先暗示,规则在前。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学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学生,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学生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规则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话题,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去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的运转;当学生的规则意识由他律转为自律时,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当我们外在的要求成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后,我们就会真正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