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38270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一、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还直观认识了圆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圆柱和圆锥,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全单元编排了 5 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例 1、练习五,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例 2、例 3、练习六,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例 4、练习七,圆柱的体积;例 5、练习八,圆锥的体积;整理与练习综合应用全单元的知识,实践活动扩展知识、开拓视眼。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按整体 - 部分 - 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学生认识几

2、何体一般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例 1 先教学圆柱的特征,再教学圆锥的特征。这是因为学生对圆柱已有直观感受,对圆锥比较陌生。圆柱和圆锥的形状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侧面。先第 1页认识圆柱,有利于认识圆锥。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例题在图画里呈现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形状物体,告诉他们有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还要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体会这两种形状的物体是比较常见的,为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观察交流,分别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教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和圆锥,发现它们的特征。圆柱

3、的特征突出三点:从上到下始终一样粗;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的特征也突出三点;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现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图文结合指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形状特征有关的概念, 还是继续教学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必需的基础知识。圆柱与圆锥的高都是特定的概念,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锥的高是它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教材在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里用虚线画出了圆柱两个底面圆心间的线段,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 还在图形外面标注高,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分别是这两条线段的长,还暗示了测量圆柱、圆锥的高的方法。通过识

4、别加强形体概念。第 19 页练一练找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物体,进一步突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加强形体概念。第 2页有些物体的底面是多边形,不是圆形;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但大小不同;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虽然是相同的圆,但两底之间不一样粗,它们都不是圆柱形的物体。在练习里发展空间观念。练习五第1 题巩固有关圆柱、圆锥特征的基础知识。第2 题指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体会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要用平面图形来表示。第3、 4 题体会形旋转成体,形的尺寸决定体的底面大小和高的长短。第5 题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制作圆柱、圆锥,体会侧面是平面图形卷成的曲面,学会测量底面直径和高的方法,计算底面周长和面积,复

5、习圆的知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发展。2展开圆柱的侧面、表面、研究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 2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例 3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安排,符合知识间的关系,突出侧面积是认知的重点。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例2 计算圆柱形罐头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在问题情境里,学生知道商标纸是围到圆柱侧面上的,于是产生把商标纸展开的愿望。教材指导沿着接缝剪开,接缝的长是圆柱的高,沿着接缝剪就是沿着高剪,展开是一张长方形纸。学生在围- 剪- 展- 围的活动中,体会了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指点方向,探索侧面积的算法。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长第 3页

6、宽,怎样利用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计算侧面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教材让学生研究这些关系,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可以通过底面周长高计算。得出侧面积算法是推理的结果,在推理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培养。画出表面展开图,研究表面积的算法。学生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例 3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创造已有知识、经验迁移的氛围,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圆柱的展开图。为了能顺利地画图,例题的第一个问题是沿高展开侧面,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指导学生应

7、用圆柱侧面积知识,先画出侧面的展开图。第二个问题是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指导学生根据圆柱立体图形里的底面直径,画出两个底面圆。通过画图,看到圆柱的展开图是一个侧面(长方形)和两个底面(圆形)组成的,由此得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要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二要根据已知的圆柱的有关条件,说说侧面积与底面积的算法。由于圆柱表面积计算比较复杂,一般分步解答。灵活应用侧面积、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六是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解答问题要重视数学化,把第 4页实际问题抽象成计算侧面积、底面积或表面积的数学问题。如第 1 题求铝皮

8、面积是计算圆柱形队鼓的侧面积,计算羊皮面积是求圆柱形队鼓的两个底面积。再如通风管是没有底面的,彩纸糊的灯笼只有下底和侧面。另外,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经常要进行繁琐的乘法运算。为此,本单元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把精力用于数学化上,用于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上。3应用转化策略,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是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也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表现。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运用了转化策略,分三步进行。建立等底等高概念,形成等积猜想。例 4 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锥,图文结合指出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转化成等底、

9、等高的长方体后推导的,学生需要形成等底等高概念。然后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底面积高计算, 得到等底、 等高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相等。由此猜想,圆柱的体积也与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相等,形成了研究圆柱体积算法的思路。割、拼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是否与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相等,要看它能不能转化成相应的长方体。学生有圆转化成长方形的经验,以此为基础,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第 5页成 16 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里讲近似,是因为拼成的物体的长是 8 段弧组成的曲线。由此想像,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32 份、 64 份 . 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长越来越接近线段,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

10、长方体。在切、拼操作以及想像中,实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通过推理,得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切、拼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还要通过推理得到。教材先指导学生研究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的关系,看到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再体会底面积高既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也算得了圆柱的体积。由此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便于记忆和应用。4估计 - 验证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小学生现有的知识,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认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估计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例 5 图示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指出它们的底面积相

11、等,高也相等。从图画直观,学生能确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小,教材让学生估计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估计不要求准确,也不要求全体学生有相同的答案,说成、或其他分数都允许。估计要经过验证才能确认或修正,估计 - 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首先准第 6页备器材,找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教材图示了比较底面积和比较高的方法。然后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空的圆柱容器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从倒沙子实验得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确认或者修正原来的估计。利用圆柱体积算圆锥体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上面实验的结论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圆锥的

12、体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通过底面积高计算,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编排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的专项练习。掌握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关键在理解和应用等底等高圆锥、圆柱的体积关系,即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的3 倍,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练习八里有这方面的专项训练,如第2题、第 4 题、第 5 题等。第2 题在圆锥容器里注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容器,水只占圆柱容器空间的。因此,水面的高只是圆柱高的。第5 题里的圆锥只与底面直径9 厘米、高 4 厘米的圆柱的体积相等。圆锥与底面直径3 厘米、高9厘米的圆柱的体积不相等,因为圆锥的底面积不是圆柱底面积的 3 倍。5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

13、体的体积。生活中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如何测量?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解决这个问题。第 7页转化成圆柱算体积。把土豆放入存水的圆柱容器,能测量体积。教材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先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以及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再把土豆放进去,测量放土豆后的水面高度。学生能够从水面上升,体会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进行这项活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圆柱容器的里面测量它的底面直径和水面高度,并算出底面积。二是帮助学生理解水面高度变化与土豆体积的关系。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算体积。同一种材料,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比重)是一定的,物体的质量除以比重的商是物体的体积。如铁的比重是每立方厘米7.8 克,一块质量为 780 克的铁块的体积是 7807.8 100(立方厘米) 。这次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应用这种关系算体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用测量土豆体积的方法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用天平称出这两块铁块的质量。第二步把两块铁块的体积和质量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分别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发现比值是相同的。第三步用天平称出另一块铁块的质量,通过质量除以比重求出体积。开展这项活动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先测量的两块铁块的体积要尽量准确,否则,得不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质量除以比重的商是体积。第 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