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41982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制作:赵海军,2,语句衔接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这一考点。由于该题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缀句成文的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因而一直倍受命题老师的青睐。 下面结合近些年来的相关高考题,谈谈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3,一、 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统一性,统一的话题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而集中的。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语句就会衔接紧凑,思维就会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统一性就会遭到破坏,语句就会不连贯。 例如:(2000年春季高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 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

2、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4,明确: 从保持话题统一的角度考虑,该题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也应该是“公安干警”,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5,二、 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一组统一在一个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结构上与前后句相同的句子,往往更能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下列句中括号内的两种

3、表述,表述恰当的一种是: 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6,明确: 这道题要从保持句子结构一致性的角度考虑。由于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为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b项。,7,三、看语句顺序,考虑思维的合理性,思维的合理顺序,在语言的连贯中一般体现在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逻辑推理等方面。不论我们采用何种表述顺序,其语句所显示出的语意都不能出现裂痕或阻隔,思维都应该是连贯流畅的。 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

4、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8,明确: 这道题要从表述的顺序考虑,该题的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不传达上级指示”这一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应该放在“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践操作的工作前面,而不落实这两项工作的直接后果是“环保工作没人

5、管”,最终的结果便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C选项排列恰当。,9,四、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语脉的前后照应,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承衔接。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 A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B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如对镜自照,情趣则为自我容貌

6、 。 C意象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 。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D意象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则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 。意象为自我容貌,情趣则如对镜自照。,10,明确: 从先“情趣”后“意象”的前后照应的角度来看,答案应为 A项。,11,五、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遇到写景抒情的描写文字,不管它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也不管它是先写景后抒情,或是先抒情后写景,抑或是景就是情、情就是景,都应考虑情景的相融性,一定要依据“情景交融”的原则来选择与文段画面色调相一致的句子。 例如:(1988年高考试题)为画线处选择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衔接紧密。 ,崖壁下有几处

7、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经萎落,显得这一带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12,明确: 由情境氛围的和谐性来看,本题可以先排除A项和D项。原文已交代地点是一个“坟地”,季节由“枯水”可知是寒气料峭的晚秋或初冬,气氛是静寂的。全段写出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而A项“夕阳烘炙”, 崖壁成了“五彩的

8、屏障”,渲染的是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的羽翼”,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和谐,故A、D两项应当排除。由空间的一致性,我们又可以排除C项。因为C项说崖壁“矗立在江对岸”,而原文中说壁下石碑上“字迹模糊”,这表明崖壁一定近在眼前,故C中崖壁的地点跟原文不一致。 根据上面的分析,这道题应该选B项。,13,六、看上下文押韵,考虑音节的和谐性,上下文之间,如果双音节对双音节,单音节对单音节,平仄相对,特别是末字押韵,音节会更和谐,连贯性也会更强。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远眺群山环抱,

9、;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B C D,14,明确: 本题除了考虑语意的连贯,更重要的是考虑音节的和谐。音节的和谐通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句式对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题中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则显得参差不齐,而则对应,并且“瞰”“览”押韵;句中“远眺”与“近看”对称,其后各有三个四字句,若选韵脚是“抱”“翠”“水”“茂”显得不太和谐。而选则“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 故只可选D项。,15,七、看标点符号,考虑语段结构的层次性,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分

10、清语段的结构层次,确切理解语段的性质和意义。在高考中,有时我们要重视标点符号的独特作用。 例如:(2006全国高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却辉映着过辉煌的过去 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它们看似陈旧 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 A B C D,16,明确: 从题中的两个句号可知,该语段在意思上应分为两个层次。居在第二层开头(即第一个句号后)的那句话必须是个有主语的

11、句子,据此可选出;而紧跟的语句只能是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的。 可判断答案为C项。,17,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一、 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统一性 二、 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三、看语句顺序,考虑思维的合理性 四、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五、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六、看上下文押韵,考虑音节的和谐性 七、看标点符号,考虑语段结构的层次性,18,总结之语,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来看,语句衔接题出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对解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上七种解题技巧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学们对该题型的关注。,19,学以致用,20,1.(2011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月考)依次填入下

12、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春水晴峦是一幅山水画:_,_,_,_,画家笔下的朦胧意境,映照出实实在在的心情文章。山坡上舒展着绿色苔草山脊在平远中突兀矗立船帆在江河上影影点点石间水口涌动着汩汩清泉AB C D 提示: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 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21,解析:“山水画”及冒号提示:先写山,后写水,故应在之后;从“朦胧意境”和“在平远中”分析,应是先清晰后朦胧、先近后远的顺序。答案:A,22,2、(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 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A B C D 提示:看语句顺序,考虑思维的合理性,23,解析: 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在之后,中的“铺张”和中的“拥挤”分别与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接才合乎情理。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