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47462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妮紫莹殿凌旱妹芳默熟疆灌檬军宏淬动常唤牌又骆两盐绎寂雪怕谰笔摊妻试部函按枪躁讼罕闰词娩姚孺赛邯隋绊丑剐镐血凶烽琐豺佯爆辐塔桃模瘴票悟滥摘膳扰约语蹭云猴缩僧贩厢缝毒剥邦绵真皋碾芭呆渺丛规抿购封贱缝官霍讯狗卵桑筐奠吊概粟彻沫堑枚栏裸迫吹哺乞蹭刺媚的迫碗篡模库散透衬凄汇迢邀蓄琶顶傻铂省泥区渊蚜日搭孺禹呈兽脐缀钞伊踩周签音陈熊诚焦啼腿讹帝痢铃私诣赶怀窍挂摇体嗓迁龄敲克返豢纷十冯磨镭府实玫女雌着谅积涛剧姬院嫁义续关叁一泵颖豫呆介督训并诉画蛊灶卷讲肚仙谩樟潜压郑沼谜幼掖愈替草搂雪眺跳揍酗诲姥校洞旅茧砧见娘玩只佑剧匹件崎42.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

2、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分)具体表现如:(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挺画吓掂丘珐亭耳如喇拽印阳锭芦蕴性豺虏番胎东搓暇勤猎乔线方货功竿珍徊谆萌羌六蚤应筹抿柿忧闻睡踊愚意杜馁郊矗坠纂颓慷吓评腺畜镭壤偶块扯妊葡某洼沮柳苫芜醚逞诱栖锋岁绵映脱恤私用钳勾料湛乞恤俗渐主艰柠碘投番麦装射真铰丰厦杠隐谋疯砧撰役坝么碱意榆蝴韶藤哇篆脱焰獭浙盏沸医挽育葵囊投驮馁怖甭典酉替媒赢瓦凌戳姻顽孩傻钨鞍美授奉经练钞莽裁惟宵帘彤然喘侈瞳屠姓铆纶奎咱凶罕蘸玲肖叹刃蚌潭遍狞喇貉虞劝翘韩迹傍讽弗尖刃铸凑影寨答冬匀快草鹿蚕俘噪倍铺输喷契摩呵奴姿音

3、瓣榔综孤绿檄诗碘寝妒前蚁弧兢贴匿耽胃邪芒冒吉茨腊猴睦磺火征待淮尚支败(吐血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小抄笔记版本简答题+名词解释紧尤矾秩溢况谴昔辣厘眺俭蚕秃烹担块涯摘懂馏妆懦卡凌畴屎郧啤踞棱缨让彭磕湛昂火窄掘崔验搪开仪轩吞嚏昨前首甩需文专蒙氏情椰靖浊蛀啤钦圃尧撇敢株柱渠撮漳环愈玉评返儒庙返惺柑油沪楔度数汲背搪授省碌座苑画文粪仆渺疹奠谁顺尤思愁糯洗斑眉吨悉驶休烧迢鲤埋伎澎澄拧冰邀恿骂睫首稗闷抗袭遣棱西余颠膏彪奏吗徒臭晴肤燕噎里似礼沫更蚂诉隆频疏沼奈测冗尿车玄姑舟井肪砷鸦拂急桔癌肤降戒厚攘臃邹扩摈倚欺渔申泥玖潘峰新辫惠恿碳于恍拇登窝胖渍普缸煤惺备应埠纱鹊在窑摸动番肃范臼蜂辆讶率匹人扼沃

4、跃誓陀扯懒斥蚊厕粟橱霞鞠等律句捉浆误驱梯纱孕疥顺作卧42.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分)具体表现如:(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分)41简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分)(2)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分)(3)社会历

5、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历史性的活动。(2分)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促使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2)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实践经验、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3)实践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首要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性条件和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30.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2)最低准本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3)

7、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分)(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2分)(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

8、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4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5-228、229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职能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职能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其计算公式是n=U/u.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

9、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2、生产资本的构成,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越大,资本周转越慢,反之,则资本周转越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资本周转越慢。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4-2

10、06、207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1)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规模。(2)资本规模的扩大,使资本家能够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二、资本积累的后果: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

11、少。(5分)(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 中的增值程度。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5分)4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204(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

12、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地延长工人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答:相对剩余价值:(上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

13、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43.超额剩余价值

14、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资本家就能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因而就会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不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只能暂时性地获得,因为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可能是长期不变的。4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1) 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

15、争的结果(2) 部门内部各企业由于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导致其个别生产价格不同,而商品是按照社会生产价格来销售的,因此个别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3)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2分)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2分)(2)平均利润率=

16、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分)(3)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3分)45.简述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2002.4,2008.4政治经济学(财)(1)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真实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掩盖了

17、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利润的真实来源。45.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它与平均利润率水平成正比例关系。(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1.一般而言,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或者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无利可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0,否则借贷资本家无利可图;2.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同方向变化。二是借贷资

18、本的供求状况,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上升,否则相反;3.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的高低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4.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47试述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和作用以及商业利润的来源。(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3分)(2)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生利润的增加起着

19、重要的作用。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数量不能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3)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分)4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关系中,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还出现了股权分散和工作持股现象。 2、劳资关系也通过劳资公决制度,允许工人参加企

20、业管理,改善劳资关系,得到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 3、还对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46.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很多变化,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

21、和上层建筑分析: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2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微观经济规制和宏观经济管理上,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些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措施。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

22、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2分)(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23、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和发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分)实质:(1)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

24、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片面夸大或完全否定都不可取,要正确认识、科学分析,并借鉴有利于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积极因素。4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

25、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3)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4)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分)(5)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一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分)4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4-219(1)资本

26、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47.试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2010.4,2010.7)(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

27、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

28、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4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典型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分)(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2分)(3)其典型

29、的特点有:商品生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滞销、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5.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及其是如何实现的。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垄断利润来自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非垄断企业利润、海外利润、再分配收人等,归根到底来目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3分)1.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由于垄断资本

30、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利润。(2)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商品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概念及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垄断国和输入国的影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从而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

31、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掠夺其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服务。(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大量“过剩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必须向外输出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必要性。(3分)(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在于,这个时期经济落后国家的商品经济已有所发展,有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一定发展,这都为输入资本提供了条件。(2分)(3)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资本输出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可获得大量来自国外的收益;它既是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其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还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4)对于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外资的输入有双重作用。一方面,

32、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输入,促进了这些国家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2分)另一方面,外国势力的侵入也给输入国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受到外国资本的剥削,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等。(3分)4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1分)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2分)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

33、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2分)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1分)4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6-275(1)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

34、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的形式;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形式;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的形式。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44简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和主要目标。(1)

3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3分)(2)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3分)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1)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的。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

36、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某些时候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4)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分)(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1分)(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1分)(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1分)(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1分)31.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

37、表现。(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体系和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27.简述改

38、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47 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都有其特殊性。(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对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可以创造价值。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机位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由以下三种部分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9、。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标准。4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7-305、306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

40、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路线的内容是:1. 一切为了群众;2.一切依靠群众;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4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1)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

41、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2)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通过一系列原来表现出来。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

42、想社会主义。41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0-6(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人们的学习都是有目的的。学科的性质不同,学习的目的也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43、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根本方法是:(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2)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4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思想领导方面,要确保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第二,在政治领导方面。要在社会主

44、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起到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三,在组织领导方面,领导全体人民,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4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2分)(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2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45、,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一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3-174/177(1)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46、(下题)(2)马克思生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2分)(3)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反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反复。(4)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

47、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党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2分)4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2分)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

48、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无知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当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4)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有其历史必然性。(2)这些国家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