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41270 上传时间:2021-03-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针灸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针灸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针灸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针灸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实验报告.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针灸实验报告(文章一):针灸实验报告 xx卫生职业学院 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文章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 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 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 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

2、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 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 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 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 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 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

3、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 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 痛感觉 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 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

4、理功能紊乱,在患者 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 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 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

5、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 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 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 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 感 (1)、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 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常见的经络现象 (1)生理现象循经

6、感传现象 (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可见的经 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 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机械压迫局部降 温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皮肤触觉刺激外加磁场刺激 第三节: (3)、牵涉痛特征: 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

7、化, 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肤变厚的现象。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 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 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 后外侧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

8、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 (2)、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的刺激参 数,5时间因素 (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举例):p76 (5)、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 艾灸壮数、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灸量、灸时、灸质 第三章 (1)、疼痛特点: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而是和其他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 复合感觉。)痛觉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疼痛还具有“经验” 的属性。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 刺痛:

9、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是痛觉清晰、尖锐, 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 射。 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 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酸痛、胀痛、 绞痛:其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伴有内脏反应和躯体反应,以 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2)、 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 (3)、 闸门控制学说的(p111):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 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

10、统,作用系统。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 觉和痛反应。 (4)、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具有以下特点: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针刺既 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 的情绪反应;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 达到65%180%。 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 有相对的特异性。 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 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

11、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 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因素:针刺镇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 的影响。 (5)、针麻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生 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辅助镇痛作用,镇静作用,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抗创伤性休克作用, 抗手术感染作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 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1)、针感感受器的兴奋,(2)、

12、针刺信 号的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的类、类纤维传导。)(3)、同神经电 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论述题) 第四章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1)、 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 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 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 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吞噬能力。 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

13、侧足三里和关元穴,能使老 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和三阴交,可以提 高cd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下降 (3)、针灸的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的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 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 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2)对变性的影响:针灸可控制和缩水炎症 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性病变。(3)对增生的影响:针灸 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

14、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第五章 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论述题) (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 异常,改善脑电活动,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a、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d、抑制 钙超载) (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影响血脂水平(降低)、 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 (3)、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

15、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 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改善肺功能,对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 的影响,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整免疫功能 第六章 科研方法 (1)、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 献综述;科研设计;观察实验与验证;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撰写论文与发 表。 (3)、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基本程序(了解):1

16、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的说明 (5)、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四原则: 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文章三):实验针灸学实验 第二章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一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 【实验材料】 兔台、动物秤,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注射器、镊子、玻璃分针。 【实验步骤】 1. 称重:用动物秤称重,以千克(kg)计算。 2. 麻醉: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的标准,于耳缘静脉注射,实行全身麻醉。应 注意: (1)在实验中,常选用耳外

17、缘皮下静脉进行注射,拔去耳背外缘部分的毛,用手指轻弹 血管,使静脉扩张。 (2)术者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耳部,使静脉充盈,另一人用拇指和无名 指固定兔耳的远端,并把住头部,避免家兔躁动。 (3)术者手持注射器,尽量在血管的远侧端,与血管的角度呈15度左右,将针头刺入 静脉。然后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将针头夹持固定在耳上,另一手缓缓推动注射器筒芯, 将药物注入静脉。 (4)如果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在 原注射点的近心端重新刺入。 (5)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首先需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驱尽,以免将空气注入静脉形成气栓。 (6)此外,注射速度应尽量缓

18、慢而均匀,以免扰乱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而致家兔死亡。 3. 手术: (1)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于颈部正中,上腹部及大腿内侧剪毛。 (3)在颈部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 ,用止血钳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气管,在气 管两侧可见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伴颈总动脉而行有神经束,其中包含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粗细: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 要点:分离颈神经时用左手托起颈部,使颈部组织充分暴露。用止血钳、玻璃分针 轻轻剥离组织,然后用四根线分别将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作以标记。 (4)于剑突下34cm纵行切口,剥离空肠。 (5)于下肢股内侧纵行切口,

19、剥离股动脉,坐骨神经。 (6)观察子宫(雌兔)。 4. 处死: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气体栓塞致死。 【思考题】 1. 在麻醉动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二 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进而理解 “素髎”穴用于急救的部分机理,并掌握动物血压测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动脉插管、静脉套管、动脉夹、 常用手术器械1套、20ml和5ml注

20、射器、5号注射针头、艾条、兔台、量筒(100ml)、烧杯 (500ml)、三通管、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5枸椽酸钠、纱布、棉球、缝线。 【实验步骤】 1. 调整生理记录仪及血压换能器至正常工作状态。动脉插管通过一段胶管(不宜过长) 与血压换能器相联,换能器另一开口与三通管联结牢固。经三通管向血压换能器压力仓及胶 管和动脉插管中注人5枸椽酸钠,勿使其中有气泡。 2. 取家兔1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于腹腔注射麻醉。将 家兔仰卧固定于兔台上,颈部及腹股沟部剪毛备皮。 3. 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长约2.03.0cm,穿入双股缝线,先于远心端结扎,用动脉 夹夹住动脉的近心

21、端,用眼科剪在动脉中部剪开一小口,用注射器注入少许5枸椽酸钠, 动脉插管,结扎固定。 4. 切开腹股沟处皮肤,切口2.03.0cm,分开肌肉,在股静脉下方找出较细、颜色淡 红的股动脉,分离出股动脉2.02.5cm,穿双股结扎线,结扎其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其近 心端,在其上用眼科剪剪一小口,注射入少许5枸椽酸钠,动脉插管,结扎固定,以 备放血。 5. 为防止实验过程中凝血,在耳缘静脉注入5枸椽酸钠适量(1mlkg)。约3分钟后, 打开颈部动脉夹,记录一段正常血压为对照值。兔正常血压通常在13.3kpa(100mmhg)左右。 6. 待血压稳定后,迅速于股动脉处放血,使血压下降至6.6kpa(50

22、mmhg)左右,立即 停止放血,并量出其放血量,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左右。 7. 待血压稳定在某一较低水平后,针刺(灸)“素髎”穴,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 8. 停针刺(灸)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1520分钟。(文章二):实验针灸学实验 第二章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一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 【实验材料】 兔台、动物秤,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注射器、镊子、玻璃分针。 【实验步骤】 1. 称重:用动物秤称重,以千克(kg)计算。 2. 麻醉: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的标准,于耳缘静脉注射,实行全身麻

23、醉。应注意: (1)在实验中,常选用耳外缘皮下静脉进行注射,拔去耳背外缘部分的毛,用手指轻弹血管,使静脉扩张。 (2)术者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耳部,使静脉充盈,另一人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兔耳的远端,并把住头部,避免家兔躁动。 (3)术者手持注射器,尽量在血管的远侧端,与血管的角度呈15度左右,将针头刺入静脉。然后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将针头夹持固定在耳上,另一手缓缓推动注射器筒芯,将药物注入静脉。 (4)如果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在原注射点的近心端重新刺入。 (5)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首先需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驱尽,以免将空气注入静脉形成气栓。

24、 (6)此外,注射速度应尽量缓慢而均匀,以免扰乱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而致家兔死亡。 3. 手术: (1)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于颈部正中,上腹部及大腿内侧剪毛。 (3)在颈部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 ,用止血钳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可见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伴颈总动脉而行有神经束,其中包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粗细: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 要点:分离颈神经时用左手托起颈部,使颈部组织充分暴露。用止血钳、玻璃分针轻轻剥离组织,然后用四根线分别将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作以标记。 (4)于剑突下34cm纵行切口,剥离空肠。 (5

25、)于下肢股内侧纵行切口,剥离股动脉,坐骨神经。 (6)观察子宫(雌兔)。 4. 处死: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气体栓塞致死。 【思考题】 1. 在麻醉动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二 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进而理解“素髎”穴用于急救的部分机理,并掌握动物血压测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动脉插管、静脉套管、动脉夹、常用手术器械1

26、套、20ml和5ml注射器、5号注射针头、艾条、兔台、量筒(100ml)、烧杯(500ml)、三通管、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5枸椽酸钠、纱布、棉球、缝线。 【实验步骤】 1. 调整生理记录仪及血压换能器至正常工作状态。动脉插管通过一段胶管(不宜过长)与血压换能器相联,换能器另一开口与三通管联结牢固。经三通管向血压换能器压力仓及胶管和动脉插管中注人5枸椽酸钠,勿使其中有气泡。 2. 取家兔1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于腹腔注射麻醉。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台上,颈部及腹股沟部剪毛备皮。 3. 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长约2.03.0cm,穿入双股缝线,先于远心端结扎,用动脉夹夹

27、住动脉的近心端,用眼科剪在动脉中部剪开一小口,用注射器注入少许5枸椽酸钠,动脉插管,结扎固定。 4. 切开腹股沟处皮肤,切口2.03.0cm,分开肌肉,在股静脉下方找出较细、颜色淡红的股动脉,分离出股动脉2.02.5cm,穿双股结扎线,结扎其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其近心端,在其上用眼科剪剪一小口,注射入少许5枸椽酸钠,动脉插管,结扎固定,以备放血。 5. 为防止实验过程中凝血,在耳缘静脉注入5枸椽酸钠适量(1mlkg)。约3分钟后,打开颈部动脉夹,记录一段正常血压为对照值。兔正常血压通常在13.3kPa(100mmHg)左右。 6. 待血压稳定后,迅速于股动脉处放血,使血压下降至6.6kPa(5

28、0mmHg)左右,立即停止放血,并量出其放血量,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左右。 7. 待血压稳定在某一较低水平后,针刺(灸)“素髎”穴,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 8. 停针刺(灸)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1520分钟。 9. 比较针刺(灸)后血压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写出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1. 注射xx时,前12量可较快注入,待动物较安静后,后12剂量应缓慢注入。同时注意兔的呼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 2. 在分离颈总动脉时,小心勿损伤其附近的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勿损伤通向甲状腺的血管。 3. 注意动脉插管与颈动脉的位置,勿使其扭转而影响血压测量。 4. 气候较冷时,要有手

29、术灯照射动物以保温。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 若欲验证针刺(灸)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需注意哪些实验环节? 2. 请设计一个验证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和补泻手法效应差异性的针灸升压抗休克实验。 实验三 针刺对家兔心肌缺血性心电图的影响 【实验目的】 熟悉动物心电图描记方法,学会一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复制,验证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2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毫针,G6805电针,兔台,手术器械一套。 【实验方法】 1. 两只家兔一只作实验兔,一只对照,分别

30、称重。 2. 将两只家兔以20%氨基甲酸已酯5mlkg于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兔台上。 3. 于家兔胸骨处剪毛。 4. 将黑色检测电极联于右下肢、白色检测电极联于左上肢、红色检测电极联于胸骨柄左侧1cm处。 5. 将检测电极与微机连接,记录心电图(程序:开机输入信号选择通道3心电图描记心电图,增益选择、显速、参数设置视实验情况而定)。 6. 将实验家兔电针“内关”处理20分钟,于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5ukg),于注射后1、3、5、10各记录数据一次,对照兔除不做针刺外,其他处理与实验兔相同。 7. 比较二者心电图变化之异同。 【思考题】 1. 垂体后叶素导致心肌缺血的特点是什么? 2.

31、为什么“内关”穴可治疗心肌缺血? 实验四 针刺对实验性肺水肿家兔呼吸状态的影响 【实验目的】 本实验在于了解哮喘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及针刺对其呼吸状态的影响。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台、手术器械1套、气管套管、5ml和1ml注射器、20%氨基甲酸乙酯、5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15mm毫针、缝线、棉球、纱布。 【实验步骤】 1. 家兔称重后,按5mlkg由耳缘静脉注入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家兔。 2. 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并在颈部、剑突下剪毛备用。 3. 作气管切开后气管插管;剑突下切皮,连接

32、膈肌放电测量装置(注意:连结膈肌的针灸针互相不能接触)。 4. 由呼吸和膈肌放电测量装置记录家兔呼吸运动正常值。 5. 由气管沿管壁缓慢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0.5mlkg,分别记录注入葡萄糖后即刻,5分钟,10分钟时呼吸波形,观察其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膈肌放电情况变化。 6. 针刺家兔的足三里穴,加电针5分钟后出针。分别记录行针时,取针后5分钟,10分钟的呼吸波形。 7. 再次按半量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记录数据变化。针刺家兔的合谷穴,持续运针5 分钟后出针。分别记录行针时,取针后5分钟,10分钟的呼吸波形。 8. 对比二穴对哮喘模型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呼吸波形如接近正

33、常状态时,可向气管内补注50%葡萄糖注射液0.5ml。 实验五 针刺不同穴位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实验目的】 针刺对能量代谢有明显影响。本实验在于观察针刺对健康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穴位是否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实验对象】 20克左右小白鼠9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50ml广口瓶9只、15mm毫针6支、秒表9只、钠石灰、胶布若干。 【实验步骤】 1. 小白鼠禁食12h。 2. 在广口瓶内分别装入钠石灰2g,盖上盖子备用。 3. 9只小白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做好标记。 4. 实验时,分别将每只小白鼠用胶布固定在木制实验板上,A组小白鼠针刺双侧足三里穴,B组小白鼠针刺双

34、侧环跳穴,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行针5分钟后拔针。C组为对照组,除不给予针刺外,余同针刺组。 5. 将上述处理后的每只小白鼠分别装入盛有钠石灰的广口瓶内,迅速盖紧盖子,立即用秒表开始计时。 6. 随时观察瓶内小白鼠情况,发现小白鼠呼吸停止,立即按下秒表,记录死亡时间。 7. 从小白鼠开始装入瓶内至呼吸停止为小白鼠耐缺氧时间,比较各组小白鼠耐缺氧时间有无差异。或将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按上述实验分组后分别整理,以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进行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 【注意事项】 1. 小白鼠装入瓶内后,瓶盖要塞紧,必要时用蜡烛熔化封住瓶塞四周,防止漏气。 2. 钠石灰要新鲜干燥。 3. 每只小白鼠体重尽量

35、相近,差异保持在1g范围内。 【思考题】 针刺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影响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实验六 针刺对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的影响 【实验目的】 胆石症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率较高。针刺“日月”、“期门”穴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囊、胆管运动和奥狄括约肌活动。本实验以奥狄括约肌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针刺对其调整作用。 1. 掌握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记录方法。 2. 观察针刺“日月”、“期门”穴对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调整作用并进行比较。 【实验对象】 2.02.5kg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台、30号1寸毫针、手术器械1套、2

36、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浓盐酸、液体石蜡。 【实验步骤】 1. 家兔禁食1820小时。 2. 兔称重,麻醉(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颈部、上腹部剪毛备用。 3. 做气管插管手术,接人工呼吸机。 4. 在剑突下正中做8cm切口,暴露奥狄括约肌。用直径200m铜漆包线2根,两端分别用细砂纸刮去漆膜约lcm长,端面用剪刀剪成斜面,横向穿过奥狄括约肌表面的浆膜层,反转后套人预先套在铜线上的塑料管内,向下推动塑料管接触组织,弯曲铜线以防止脱落。周围用消毒干棉球封盖,并滴加适量的3738石蜡油。术后3040分钟开始实验。肌电信号输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定标电压1Omm1mV,

37、纸速1mms,时标为10秒。 5. 标记正常奥狄括约肌肌电活动。 6. 针刺“日月”、“期门”穴(手法运针,平补平泻,每秒捻转1次)5分钟,观察肌电活动变化。 【注意事项】 1. 导电极铜丝一定要处理好,两电极越近越好。地线置于切口皮下。 2. 注意防止动物挣扎导致电极脱落,一旦电极脱落,要重新安放电极,重新实验。 3. 如果奥狄括约肌损伤可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 1. 正常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有何特点? 2. 针刺“日月”、“期门”穴后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发生哪些改变,为什么? 实验七 针刺对家兔小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家兔小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实验对象】 2

38、.02.5kg健康成年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25mm毫针4支、万能支架、竹夹、双凹夹、兔台、手术器械1套、喇叭型玻璃管、20%氨基甲酸乙酯。 【实验步骤】 1. 取家兔1只,称重,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仰卧固定于兔台。 2. 于剑突下2cm处向下切开皮肤肌肉34cm,暴露腹腔即可见小肠。选取蠕动状态好的一段小肠按下法固定。 (1)在此段小肠的两端(相距2cm左右)穿线,在两端中间,用小号手术带线缝合针穿过空肠浆膜及肠壁,留线一段。 (2)取喇叭管先把小肠一端丝线穿管缘孔结扎,再把小肠另一端丝线穿管缘孔结扎。同时将穿起空肠肠壁的留线悬于管中央,上接张力换能器。 (3)将喇叭管用木夹固定于万能支架上,调整好位置,使线垂直并避免碰在喇叭管壁上,保持一定紧张度。 (4)用纱布覆盖局部,同时用侧灯照射以保持体温。 3. 打开记录仪,记录正常肠蠕动曲线。待记录曲线较稳定后,进行下步实验。 4. 针刺双侧“足三里”穴,直刺1.52.5 mm。加电针,强度以下肢微动为度,留针10(文章三):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xx卫生职业学院 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